自动驾驶
搜索文档
再次刷新行业速度,文远知行一段式端到端ADAS方案顺利达成SOP
格隆汇· 2025-11-05 18:02
11月5日,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WeRide(Nasdaq:WRD)宣布,与全球Tier 1博世联合研发的一段式端到端组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已顺利达 成SOP(Start of Production,量产启动)。从项目启动到达成SOP,文远知行仅耗时七个月,再次刷新行业纪录,充分展现了公司在组合辅助驾驶领域的深厚技 术积累与高效落地能力。 ( 文远知行创始人兼 CEO 韩旭、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 ) d 下载 德 之 四 es t se (WePilot 3.0 精准预判对向车掉头意图,提前减速避让 ) 同时,凭借自研AI大模型的自我学习与可拓展特性,WePilot 3.0可快速完成跨国、跨洲的适配与迭代,让车辆功能始终贴近当地实际道路与终端用户的最新 需求。 当前,文远知行WePilot 3.0一段式端到端组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已在中国、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展现出了高度拟人的亮眼表现,收获了来自客户和众多媒 体的大力称赞。 在中国: 0 IT ← A GD3850 the Research Party (WePilot 3.0 路试车在广州街头 ) WePilot 3.0是文远知行在一段式 ...
不招司机招保险专员,特斯拉 Robotaxi 新岗位藏玄机
搜狐财经· 2025-11-05 17:20
目前,特斯拉已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运营 Robotaxi 项目,并在加州湾区运营网约车平台。 然而,本周二,特斯拉首次发布了"Robotaxi 高级保险理赔专员"这一全新职位。IT之家注意到,该职位描述指出,受聘者将"统筹管理公司各业务板块的企 业保险、风险管理及担保计划",并"在特斯拉 Robotaxi 及网约车运营的事故报告与理赔流程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举表明,特斯拉正着手为未来全面承担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做准备。这一责任节点将出现在公司正式推出完全自动驾驶车辆之时 —— 具体而言,包括无方 向盘的 Cybercab 及 Robotaxi 项目,同时也涵盖搭载 FSD 系统的乘用车。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此前,特斯拉虽已为 Robotaxi 项目招聘部分员工,但绝大多数岗位均与"车辆操作员"相关,即担任安全监督员或验证车辆驾驶员 (Validation Vehicle Drivers)的人员,部分招聘信息曾暗示 Robotaxi 业务或将拓展至新城市。 ...
“炮轰”友商,股价先“投降”:文远知行港股暗盘大跌超23%
新浪财经· 2025-11-05 17:20
公司股价表现 - 港股暗盘价格下跌超过23%至20.68港元,公司最终发售价为每股27.1港元 [1] - 美股市场收跌13.72%至9.41美元,竞争对手小马智行同日下跌11.2% [1]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下跌2.05%,多家热门中概股跟跌 [1] 公司财务状况 - 收入连年下滑,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5.28亿元、4.02亿元、3.61亿元 [1] - 净亏损持续扩大,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近58亿元 [1] 行业竞争态势 - 自动驾驶头部企业之间竞争态势愈发引人关注 [1] - 公司CFO在分析师群中发长信息,直指竞争对手小马智行在香港投资人路演材料中存在不实数据指控 [1] - 公司认为竞争对手的行为已超出正常竞争范畴,存在诸多片面不实、刻意贬低的表述 [1][3] 公司对竞争对手指控的具体驳斥 - 运营区域造假:公司APP已公开在北京、广州提供纯无人Robotaxi服务,驳斥“仅有北京1个地区”的说法 [2] - 运营数据造假:公司拥有700+robotaxi车队、超过2,200天的公共运营记录,以及多地商业化robotaxi运营,驳斥“已完成单数为0”的指控 [2] - 技术实力存疑:公司“一段式端到端”量产应用已获博世、奇瑞佐证,质疑竞争对手无规模化L2+项目却宣称实现L4完全一段式端到端 [2] - 无视全球布局:公司在11国30城运营,于7国获牌,其中5国可进行纯无人活动 [2] 公司对争议事件的立场 - 公司要求竞争对手立即更正所有不实信息 [3] - 公司保留一切法律诉讼权利 [3] - 公司相信任何秉持专业精神的市场参与者都会对竞争对手的行为有清晰判断 [3]
副驾也能坐!坐标广深,小马智行最新自动驾驶车型上路接单了
南方都市报· 2025-11-05 17:16
公司运营与产品发布 - 第七代Robotaxi于11月起在广州、深圳等地投入运营,是首款全车规级L4自动驾驶车辆,标志着行业进入规模化运营新阶段 [2] - 从2025年4月全球首发到11月正式投入运营,公司用不到半年时间完成新一代车辆从发布到落地的全过程 [2] - 截至2025年10月底,公司车队规模达726辆,较年初增长127%,计划年底前交付新增车型使车队规模突破1000台 [9] 产品智能化与用户体验 - 新车型实现无感上车,通过手机蓝牙信号自动识别身份并解锁车门,乘客无需扫码 [4] - 乘客可在App上提前调节空调或开窗通风,上车后可通过语音直接唤醒开始行程 [4] - 车辆采用多重系统冗余架构,通过20多重安全冗余与1000多项监控设计保障安全,并配备SOS一键呼叫物理按键 [4] - 车内空间经过重新设计,副驾驶座位首次开放使用,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趣味性 [4] - 通过自研技术优化加减速规划,有效提升乘坐舒适性,减少眩晕感 [6] 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 - 第七代车型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具有60万公里设计寿命,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上代下降70% [7][8] - 自研车规级计算单元采用4块Orin芯片,其成本比上一代下降80% [7] - 成本下降主要源于三方面:自研域控制器成本下降、激光雷达成本下降、规模效应带来的供应链成本优化 [8] - 激光雷达成本从早期的10万美元一个降至现在的2000多元人民币 [9] - 按照5年60万公里的运营车辆方式设计,保证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大幅下降 [9] 技术路线与生产协同 - 公司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车辆搭载6大类34个传感器,包括9颗激光雷达、14颗摄像头、4颗毫米波雷达,覆盖360°盲区及最远650米范围检测 [8] - PonyWorld虚拟训练平台可生成极端场景,通过千万次仿真训练大幅压缩研发周期和成本 [9] - 与北汽、广汽的合作打通前装产线,将自动驾驶系统嵌入整车生产流程,避免后期改装成本 [9] - 与四维图新、腾讯云等企业合作,有利于大幅缩减模型迭代周期 [9]
小鹏汽车将在2026年推出3款全栈自研量产Robotaxi
贝壳财经· 2025-11-05 17:08
产品与技术规划 - 公司计划于2026年正式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并启动试运营 [1] - Robotaxi搭载4颗图灵AI芯片,车端算力高达3000TOPS [1] - 技术路线采用不依赖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的纯视觉方案,以应对全球不同道路类型及交通环境 [1] 生态合作 - 高德成为公司Robotaxi业务的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 [2] - 双方将共同面向全球提供Robotaxi服务 [2]
华富基金“含权”产品布局颇具成效
中证网· 2025-11-05 16:36
公司业绩表现 - 华富科技动能混合A自2024年“9·24”行情启动以来收益率超190% [1] - 人工智能ETF自2024年“9·24”以来收益率在150%以上 [1] - 华富物联世界灵活配置混合A和华富产业升级灵活配置混合A自同期以来收益率均在120%以上 [1] - 定位高波“固收+”的华富安鑫债券A自同期以来收益率超40% [2] - 定位中波“固收+”的华富强化回报债券自同期以来收益率超15% [2] - 转债配置工具华富可转债债券A自同期以来收益率超48% [2] 产品布局与战略 - 公司2019年战略布局人工智能ETF 为业内首批关注该领域的基金管理人 [1] - 2023年四季度将华富科技动能精准定位于人形机器人板块 [1] - 目前已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创新药、半导体等10余个主题方向 同时兼顾港股投资机会 [1] - 对“固收+”产品体系进行升级迭代 根据波动特征明确划分为低波、中低波、中波、高波等不同类型 [2] - “固收+”产品策略覆盖红利策略、风险平价策略、价值平衡型、转债策略等多元化产品策略 [2] 规模与投资者认可 - 人工智能ETF最新规模接近80亿元 [1] - 积极探索产品定期分红模式以提升持有人获得感 [2] - 华富荣盛一年持有期混合和华富吉禄90天滚动持有债券今年以来已连续分红10次 [2]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11月5日)
乘联分会· 2025-11-05 16:35
国内政策动态 - 工信部公开征求《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报批稿)的意见 [2] 中国车企海外扩张与高端化 - 比亚迪计划于2026年初在中东推出超豪华品牌“仰望”,随后拓展至欧洲及美洲 [3] - 吉利银河推出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对因厂家原因导致2026年交付的车辆提供至高15000元购置税差额补贴 [4] - 智界汽车宣布R7及新S7车型购置税补贴延期至12月1日,并提供至高15000元跨年补贴及总价值58794元限时权益 [5][6] 充电基础设施与V2G技术 - 理想汽车第44周新上线47座超充站,累计上线超充站数量突破3500座 [7] - 广汽集团V2G示范中心总放电量突破40万度,单站日均放电量超11000度,10月新增充电站39座、充电桩770根,累计充电桩达21066支 [8] 智能驾驶与测试技术 - 小米汽车SU7量产前道路测试超540万公里,覆盖超300城市,YU7量产前测试里程达719万公里,覆盖337城市,包括最高5380米高原测试 [9] - 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10月新增行驶里程6.81亿公里,主动避免潜在碰撞26.4万次,分神监测提醒1.1亿次,泊车辅助使用3657万次 [10] 国际市场动态 - 美国联邦电动车7500美元税收抵免政策终止导致10月纯电动车销量大幅下滑,第三季度电动车销量达43.8万辆,环比增长40.7% [11][12] - 谷歌为内置Google系统的汽车推出AI实时车道引导功能 [13] - 日产与Monolith延长AI合作三年,利用人工智能减少汽车开发物理测试 [14] - 英伟达与德国电信将投资10亿欧元在德国建设数据中心,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运营,将使德国AI算力提升约50% [15] 商用车与物流行业 - 丰田推出基于Tacoma打造的全新氢动力皮卡概念车 [16][17] - 10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0.7%,保持扩张态势,邮政快递业业务总量指数为70.5%,即时配送业务量同比增长8%以上 [18] - 解放J6P纯电牵引车获得国内首张商用车碳足迹证书,标志公司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19] - 广汽领程发布全球首款8.5米L4级自动驾驶城市公交车,续航里程超400公里,额定载客"20+1"人 [20]
西北首条硅光中试线通线丨最前线
36氪· 2025-11-05 14:47
光子产业发展战略与平台建设 - 陕西启动“追光计划”,光子技术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战略高地,旨在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 [1] - 西北地区首条8英寸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正式通线,填补区域产业链空白,成为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核心支点 [1] - 平台总投资7.5亿元,引进比利时IMEC“130nm硅光芯片工艺包”,配备60余台关键设备,并开发90nm以上先进工艺以构建自主可控工艺体系 [4] 技术平台运营模式与能力 - 平台采用“1+N”柔性工程模式,80%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中试流片服务,20%用于支持前沿研发,实现高效资源配置与产业协同 [4] - 该8英寸硅光平台与已有的6英寸化合物平台结合,使公司成为国内少数具备全链条中试能力的创新载体 [4] - 自建产线可解决国内企业依赖国外平台流片所面临的高昂费用、周期长和产能受限问题 [1] 光子技术应用前景与市场需求 - 人工智能爆发对算力和数据传输提出更高要求,未来五年硅光技术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内部“光进铜退”,光通讯将在极短距离内替代电信号 [5] - 五年后光计算芯片将逐步兴起,虽不能完全替代GPU,但其速度快、能耗低,在数据中心占比将提升 [5] - 光子传感是高速增长市场,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消费电子和工业自动化场景需求旺盛,自动化设备搭载数量将持续上升 [5] 产业规模增长与实验室建设 - 陕西光子企业数量增至379家,产业规模从150亿元跃升至365亿元,初步构建“材料—芯片—器件—系统”完整产业链 [5] - 新建“光子科技实验室”总投入超10亿元,理事单位17家,以打造“大科学装置+共性技术平台+科技金融+创新联合体”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 [6] - 实验室短期目标包括引进30名国际顶尖科学家,集聚超100名科研人员,两年内攻克超30项“卡脖子”技术,助推陕西光子产业产值在2027年突破500亿元 [6]
走进佑驾创新:“毛竹”的耐心,一家L2老兵的L4新战事
南方都市报· 2025-11-05 14:00
公司发展路径与战略 - 公司选择“渐进式”发展路径,从L1到L4逐级攀升,技术与市场并行驱动,区别于行业内直奔L4的企业 [3] - 公司业务版图划分为“横轴”与“纵轴”,横轴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三大场景,纵轴是沿自动驾驶等级攀升的技术路径 [3] - 2025年公司高调发布“小竹无人车”品牌,切入无人物流赛道,标志其从过去十年深耕L2辅助驾驶前装量产的“扎根”阶段,进入“强势生长”的新周期 [2] 核心能力与技术优势 - 公司具备“全栈自研”能力,涵盖算法层面的感知、定位、决策、规控等核心模块,以及软硬件设计、生产制造到品控的全面掌控 [4] - 全栈自研能力使公司能够高效进行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和质量保障,并实现从“单一车型定点”到“车型平台定点”的突破 [4] - 公司已累计为42家主机厂客户进行量产,并拿下长安汽车的多个平台定点,蔚来子品牌乐道全系标配其DMS方案 [5] 无人物流业务策略 - “小竹无人车”的定位是“不出事,用得久,够便宜”,体现其作为生产工具的本质和“车规级”降维打击策略 [7] - 公司采用乘用车的车规级标准制造物流车,核心零部件100%车规级,以保障产品生命周期和运营效率 [7] - “够便宜”的逻辑建立在全生命周期成本和价值最优上,通过复用乘用车量产项目的供应链资源来摊薄成本 [7][9] 数据与成本护城河 - 公司乘用车业务构成庞大的数据采集网络,可将乘用车数据清洗、分解、标注后供给L4业务使用,形成高效的数据闭环 [8] - 数据复用使公司算法基于海量、多样化的真实数据,无需从零搭建昂贵的数据采集车队 [9] - 供应链成本优势是关键护城河,无人物流车关键零部件复用乘用车前装量产项目的选型,据测算能使BOM成本降低超30% [9] 市场竞争与扩张策略 - 公司拒绝盲目卷入“价格战”,内部对价格战有过预期和研判,但希望避免主动卷入 [12] - 市场扩张采用“根据地打法”,先挑选华东、西南等核心城市如深圳、西安、成都、江阴进行深耕,打造可复制的成熟运营范式后再规模化推广 [12] - 在选定的根据地投入远超友商的资源,力求做透做深,以实现对运营风险的主动管控和全链条打通 [12] 商业模式创新 - 公司通过L4业务谋求身份升级,从原来的供应商转变为运营商,提供无人物流服务并按历程、按月等形式收取服务费或租金 [13][14] - “以租代售”的运营模式降低了客户使用门槛,使价值评估标准从“购买价格”转向“运营成本”和“服务效率” [14] - 据透露,小竹无人车跑两三年左右能够收回成本,之后便能贡献持续利润 [14]
1.4万亿Uber还要继续吃Robotaxi的苦
新浪财经· 2025-11-05 12:49
核心观点 - 公司未来股价上涨的关键驱动因素为中短期看广告业务,长期看自动驾驶业务商业化落地程度 [2][9][20]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 - 三季度营收134.7亿美元,同比增长20% [4] - 净利润达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26亿美元增长近三倍 [4] - 调整后EBITDA增长33%至约23亿美元 [4] - 公司总预订额同比增长21%至497亿美元 [6] 细分业务表现 - 出行业务营收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0%,订单额同比增长19.6%至251亿美元 [4][6] - 配送业务营收44.8亿美元,同比增长9%,订单额同比增长25% [4][6] - 货运业务营收13.1亿美元,与上年同期几乎持平 [4] - 生鲜及日用品等非餐外卖年化订单额达120亿美元,相当于整体外卖订单额的17% [8] 区域市场表现 - 美加地区贡献的收入占比首次降至50%以下,收入增速持续放缓 [8] - 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成为营收增速最快的地区,贡献公司三成以上收入 [8] 广告业务增长潜力 - 广告业务具备高毛利特性,无需额外履约成本,能直接提升整体利润率 [10] - 公司拥有1.9亿活跃用户,通过App内展示广告、行程中植入等方式进行流量变现 [10] - 当前广告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不足3%,需持续高增长才能显著改变收入结构 [10] - 广告业务高增长可能推动市销率上行,当前公司PS为4.25,低于以广告为主业的科技公司如Meta的8.63 [10] 自动驾驶业务战略与现状 - 公司自动驾驶策略从自研转变为生态整合者,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以更低成本更快推向市场 [12] - 公司采用广撒网式合作,几乎与中国所有自动驾驶公司达成合作,并向文远知行投资1亿美元 [12] - 公司计划组建一支由10万辆搭载英伟达技术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组成的车队,目标在2027年后逐步扩展 [13] - 当前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规模有限,与Waymo在奥斯汀和亚特兰大的车队计划扩大至数百辆,但相比数百万级的网约车司机规模依然很小 [13] 自动驾驶领域竞争格局 - 面临科技巨头竞争,如Waymo和Cruise,它们拥有成熟技术、关键指标领先及强大资金支持 [15][16] - 面临汽车制造商竞争,如特斯拉计划推出自己的Robotaxi网络,凭借大规模生产能力和用户数据优势直接冲击网约车模式 [17] - 面临聚合平台及新兴出行公司竞争,如Lyft、Grab、Gojek等 [18] - 面临中国自动驾驶公司竞争,如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滴滴、文远知行等,它们正进行全球化扩张 [19] 自动驾驶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 公司平台网络效应是核心护城河,可整合多种出行服务成为未来出行生态的超级入口 [19] - 自动驾驶技术可替代司机成本,极大改善单位经济效益和毛利率,并在货运领域开辟新收入来源 [19] - 自动驾驶业务短期是拖累利润的成本中心,会增加资本开支并面临盈利压力 [2][12][14][20] - 自动驾驶业务长期是证明商业模式可行性的关键,若L4级自动驾驶在未来3-5年内大规模商用,公司作为运营平台将显著受益并获得更高估值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