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出海

搜索文档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午后拉升2%,凯莱英涨超10%!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工作已启动!
金融界· 2025-07-24 15:14
资金净流入方面来看,Wind数据统计,截至最新收盘日,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自6月以来内累 计获得资金净流入额超4亿元,资金加速布局。 消息面上,在7月2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在回应提问时表示, 近期第十一批集采工作已经启动,国家医保局研究优化具体规则,在中选规则方面,优化价差的计 算"锚点",不再简单的以最低报价作为参考,同时,对于报价最低的中选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 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金融界7月24日消息,周四上午盘,港股高开探底后震荡向上,午前小幅回吐,盘面上,创新药股表现 活跃,午后截至14:45,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涨1.73%,盘中最高一度涨超2%,该基金年内至 今已涨超87%! 热门个股方面,凯莱英涨超10%,康希诺生物涨超8%,云顶新耀、康方生物涨超6%,药明合联、康诺 亚-B等涨超5%,药明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等跟涨。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E播报 国信证券表示,继续推荐创新药板块,国内及海外市场均有持续改善。7月,医保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 创新药品目录调整正式启动,为创新药发展提供更充足的经济支撑,国产创新药有望进 ...
恒生医疗ETF(513060)午后拉升上涨1.24%,十四五以来累计402种药品进入目录
搜狐财经· 2025-07-24 13:25
截至2025年7月24日 13:06,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强势上涨1.56%,成分股微创医疗(00853)上涨16.53%,云顶新耀(01952)上涨7.92%,三生制药(01530) 上涨7.71%,药明合联(02268),微创机器人-B(02252)等个股跟涨。恒生医疗ETF(513060)上涨1.24%,最新价报0.65元。拉长时间看,截至2025年7月23日, 恒生医疗ETF近1周累计上涨4.21%。 流动性方面,恒生医疗ETF盘中换手18.49%,成交14.66亿元,市场交投活跃。拉长时间看,截至7月23日,恒生医疗ETF近1周日均成交33.42亿元,排名可 比基金第一。 消息面上。7月2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累计402种药品进入 目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实现全国统一,目录内药品总数达到3159种。 方正证券指出,CD3 T细胞衔接器(TCE)类药物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展现出显著治疗潜力,其优势包括靶向精准、毒性降低以及可通过工程化调整提升药 物活性。2024年以来,TCE技术受到全球药企高度关注,成为创 ...
迪哲医药董事长张小林:创新药出海需要证明差异化优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3 23:03
核心观点 - 迪哲医药自主研发的舒沃哲(舒沃替尼片)获FDA加速批准上市,成为中国首个独立研发成功出海的全球首创新药 [1] - 舒沃哲是全球首个且唯一针对EGFR exon20ins NSCLC的小分子靶向药,第三方机构预计其全球销售峰值超百亿元 [1][2] - 公司海外市场有望成为业绩增长第二曲线,2025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幅近100% [1][3] - 公司拥有7条国际多中心临床阶段管线,聚焦肺癌和血液瘤领域差异化竞争 [3][5][6] - 2024年公司净亏损同比减少24%,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同比减少14%,造血能力持续提升 [7][8] 产品与市场表现 - 舒沃哲在中国EGFR exon20ins NSCLC患者中发生率4.8%-5.1%,美国市场患病率更高达9%-12% [2] - 舒沃哲在中国市场销售峰值预计30.76亿元,全球市场销售峰值预计129.54亿元 [2] - 舒沃哲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78.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2.4个月 [5] - 高瑞哲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领域首个JAK1抑制剂,中位总生存期首次突破2年 [5] - DZD8586是全球首创LYN/BTK双靶点抑制剂,能穿透血脑屏障 [6] 研发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已完成"悟空28"全球Ⅲ期临床患者入组 [5] - 2020-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4.39亿/5.88亿/6.65亿/8.06亿/7.24亿元 [7] - 商业化团队已接近500人,全力提升医保产品市场覆盖率 [3] - 近期完成近18亿元定增募资,超10亿元将投入新药研发项目 [8] 战略布局 - 所有管线从临床Ⅰ期即全球同步开发,享有完整全球权益 [3] - 不盲目追随ADC、双抗等热门领域,专注小分子药物高技术壁垒 [9] - 正在评估海外市场拓展模式,不排除BD合作但拒绝短期利益 [8][9] - 研发决策基于临床未满足需求和转化科学,选择有竞争优势领域 [9]
【高端访谈】不只是“BD之王” 和铂医药“新基建”模式打造中国Biotech全球化“新样本”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3 17:05
行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达成超50笔全球合作,总额达484.48亿美元 [1]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60%,港股创新药板块成为市场最大亮点 [1] - 中国创新药企开始盈利,部分企业海外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过半 [2] - 行业从"管线数量竞争"转向"技术价值竞争",技术平台价值凸显 [4] - 全球生物药占比不断提升,抗体药物平台成为行业核心 [3] 和铂医药发展概况 - 2025年上半年股价上涨超300%,是港股18A企业中为数不多连续两年盈利的公司 [1] - 海外交易总金额突破100亿美元,包括与阿斯利康45.75亿美元、大塚制药6.7亿美元的合作 [1] - 2024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9% [4] - 公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通过收购建立技术平台,2.0阶段成立诺纳生物开放合作,3.0阶段转向行业"新基建" [3][5] 核心技术平台 - 拥有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及全人源经典抗体H2L2平台,通过收购Harbour Antibodies获得 [3] - Harbour Mice平台能生成双重、双轻链和仅重链形式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 [3] - 平台产生的抗体HCAb是双抗/多抗、ADC、CAR-T和mRNA等复杂分子的底层技术 [3] - 已与全球领先企业建立超过300个合作项目 [4] 商业模式创新 - 诺纳生物2024年取得研究服务费834.1万美元,同比增长122.2%,拥有超过100个合作方 [4] - 通过"轻资产"路径实现平台赋能全球药企降本增效,同时通过里程碑分成构建长期收益 [4] - 与跨国药企合作从"简单授权"迈向"深度绑定",如与阿斯利康共建创新中心并获1.05亿美元股权投资 [6] 研发进展与战略布局 - 自研管线加速推进:HBM9161即将商业化,HBM9378将启动哮喘全球二期临床试验,HBM7575加速向IND推进 [8] - 布局AI技术,与英矽智能合作推进AI赋能的抗体发现算法,推出Hu-mAtrIx AI辅助药物发现引擎 [7] - 加强在炎症及免疫领域的深度拓展,同时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罕见病等新治疗领域 [7][8] 行业挑战与建议 - 创新药企面临"造血困境",BD交易收入波动大,部分企业通过出售核心管线权益维持生存 [2] - 行业存在靶点扎堆、同质化竞争问题,部分企业因缺乏商业化团队陷入困境 [8] - 需要不同发展模式的企业共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矩阵 [8]
创新药ETF(517110)涨超1.0%,创新药出海与临床突破驱动价值重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3 11:07
创新药ETF表现及驱动因素 - 创新药ETF(517110)涨超1.0%,创新药出海与临床突破驱动价值重估 [1] - 创新出海是本轮创新药价值重估的重要推动因素,2025H1中国相关交易总金额达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29%,交易数量144笔,同比增加67% [1] - 海外MNC对PD-1双抗等创新药的价值认知快速提升,中国企业在双抗、ADC等领域取得领先优势 [1] 创新药领域进展 - 三抗组合成为关注焦点,如CD3/CD38/BCMA三抗在血液瘤和实体瘤中展现积极疗效,国产三抗SIM0500等已实现授权 [1] - GLP-1类药物以超500亿美元全球销售收入重塑市场,2025年上半年减肥领域交易额达2024年全年的1.5倍,差异化竞争策略如口服、增肌等成为后进入者重点 [1] - 自免领域取得突破,如泰它西普通过MG临床数据优势开发国际市场 [1] - 痛风治疗进入生物治疗时代,伏欣奇拜单抗上市显著延缓复发时间,国产新药AR882展示出出海潜力 [1] 指数及基金信息 - 创新药ETF(517110)跟踪的是SHS创新药指数(931409),该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主要从沪港深三地市场中选取从事创新药物研发、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及中药现代化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2] -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ETF发起联接A(014117),国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ETF发起联接C(014118) [2]
科创第五套上市公司市值表现如何?解构标准重启隐含的价值导向
钛媒体APP· 2025-07-22 20:16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与生物医药企业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对盈利不做要求,核心是"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阶段性研发成果",为尚未盈利但技术领先的企业提供上市路径 [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109家登陆科创板的药企中20家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全部为生物医药企业 [1] - 生物药企因产品上市前需严格实验及审批,面临更长投入期与更大不确定性,对资本依赖程度更高 [1] 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首付款22亿美元 [3] - 20家按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总市值达3,641.24亿元,2025年初至今平均涨幅79.10%,上市至今平均涨幅67.02% [3][6][7] - 益方生物、荣昌生物等公司表现突出,分别实现222.46%和187.22%的年内涨幅 [6][7] 企业经营与研发成果 - 20家企业2024年合计营收超143亿元,同比增长45%,较上市前增长超四倍 [12] - 19家创新药企业已上市药品品种达45个,其中22类为1类新药或创新生物制剂 [8] - 在研管线候选产品数量达200项以上,覆盖双抗、ADC等多种前沿技术领域 [8] 财务与资金状况 - 20家企业累计融资达500亿元(含IPO与再融资),分红与回购仅11.3亿元 [4] - 2024年研发费用占总营收67%,累计亏损66.13亿元 [16] - 智翔金泰、首药控股等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极高,分别达2026.23%和5395.23% [18]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生物医药领域存在"双十定律",新药研发需超10年时间和10亿美元成本 [15]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从生物医药扩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新领域 [19] - 未盈利企业商业模式尚未完全验证,技术路径存在不确定性 [20] 监管与市场生态 - 监管层推出配套制度创新,如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和设立"科创成长层" [22] - 强调压实发行人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审核将更加严格 [22] - 需防范"伪科技"企业利用宽松财务准入门槛进行制度套利 [21]
中国创新药出海低至“一折”!
证券时报· 2025-07-22 16:19
中国创新药产业现状 -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产业取得瞩目成绩,10亿美元以上的大额对外授权(BD)交易频现,仅上半年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2] - 典型案例包括普米斯与BioNTech的BNT327交易,BioNTech以15亿美元预付款收回全部投资成本,未来还将获得96亿美元后续款项,整体回报超过10倍 [3] - 恒瑞医药将SHR-1905全球权益授予Aiolos Bio,获得2500万美元首付款和潜在10.25亿美元里程碑款,5个月后GSK以14亿美元收购Aiolos Bio [4] 创新药研发特点 - 创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点,国际上常有"三个10"说法: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含研发失败成本)、成功率不足10% [6] - 创新药从临床一期到获得FDA批准上市的成功率平均为7.9%,一款研发成功的创新药背后包含大量研发失败的沉没成本 [6] 定价权问题 - 国产创新药中外定价价差过大,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售价是国内医保价格的33倍,亿帆医药F-627美国定价是国内14倍,和黄医药呋喹替尼中美价差达24倍 [9] - 进口创新药中美价差较小,默沙东K药和BMS的O药在美国定价均为中国2倍左右,ADC药物Enhertu美国年治疗费用约为中国2.3倍 [9] - 中国创新药谈判价格相较于最低国际参考价的中位价再低约39%,导致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的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医药市场占比仅为3% [9] 市场准入难题 - 新药进医院需过"七大关",包括临床科室主任、药剂科主任、院长、药事委员会、临床医生、药房或信息科、财务科 [12] - 美国新药上市后半年销售额可达1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新药从上市到销售额满10亿元人民币往往需要10年时间 [12] 政策支持与破解之道 - 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6条具体措施,最大亮点是"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的确立 [16] - 2024年中国创新药销售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其中商业健康险支付占比仅为7.7%,预计到2035年商保支付占比有望达到44% [17] - "16条"还提出支持国产药品进入东盟国家等海外市场,培育支持创新药的耐心资本,执行谈判价格保密机制等举措 [17]
中国创新药出海低至“一折”“青苗贱卖”何以愈演愈盛?
证券时报· 2025-07-22 02:55
中国创新药产业现状 -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产业对外授权交易金额接近去年全年水平,10亿美元以上大额交易频现 [1] - 上半年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已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1] - 国产创新药企普遍面临"卖青苗"现象,市场估值低导致管线被跨国巨头低价收购 [2] 典型案例分析 - 普米斯案例:BioNTech以10亿美元总成本获得BNT327全球权益,后续交易总金额达111亿美元,回报超10倍 [1][2] - 恒瑞医药案例:SHR-1905授权Aiolos Bio获2500万美元首付款,5个月后GSK以14亿美元收购Aiolos Bio [2] - 国产创新药中美价差普遍达十几至三十几倍,如特瑞普利单抗美国售价是国内医保价格的33倍 [5] 行业痛点 - 定价权缺失:中国企业难以掌握创新药定价权,国际巨头占据优势地位 [3] - 国内市场回报低:创新药国内定价普遍低于国际水平,医保谈判价格较最低国际参考价低39% [5] - 入院流程复杂:新药进院需过"七大关",从上市到销售额达10亿元需长达10年 [7] - 支付结构失衡:2024年创新药市场中商保支付占比仅7.7%,个人现金支付占比达48.5% [11] 政策支持 - 国家出台"16条"措施支持创新药发展,重点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 [10] - 新政策要求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限制创新药配备,医保商保目录品种可突破"一品两规"限制 [10] - 政策目标到2035年商保支付占比提升至44%,缓解基本医保压力 [11] 市场数据 - 2024年中国创新药销售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医保基金支付占比43.8% [11] - 创新药从临床一期到FDA批准上市成功率仅7.9%,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 [2] - 美国新药上市半年销售额可达10亿美元,中国同等规模需10年时间 [7]
中国创新药出海狂飙:450亿美元交易撞上“系统能力”大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18:11
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 -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突破450亿美元 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成绩 [1] - 2020年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已有25起明确终止合作 "退货率"高达40% [1] - 国际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药原创能力展现坚定信心 [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新药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水平 但面临研发同质化 产业发展与市场潜能不匹配等问题 [1] - 高质量出版物产出排名前20的医学机构中中国仅占2家 基础研究转化比例较低 [3] - 肿瘤领域临床试验占比41% 2024年达2162项 比2019年增加12% 比过去十年增加58% [4] - 2024年启动的肿瘤临床试验中74%针对罕见癌症 79%针对实体瘤 [4] - 中国公司开展的临床试验占肿瘤试验总数39% 显著高于五年前的24% [4] 研发同质化问题 - 中国拥有1775种FIC药物 占全球份额19% 与美国(4511种 占比48%)差距缩小 [3] - 2025年ASCO会议上中国研究数量增至73个 其中LBA达11个 占比20% [3] - 当前药物研发更多是"盯着药"而非"盯着病" 需向"以临床需求为源头"转变 [3] 国际化挑战 - 中国团队对FDA复杂问询响应深度常显不足 [5] - 不同国家和地区监管要求差异显著 合规成为国际市场准入关键 [7] - 全球近半数创新药管线源自中国 但需深入研究目标市场法规监管体系 [7] 解决方案与趋势 - 需构建产学研早期协同的生态系统 提升转化效率 [6] - Cytiva推出"扬帆计划" 提供全球市场布局 业务拓展等四大核心模块支持 [8] - 交易模式从"license-out"升级为"共同开发" 需具备全链条能力 [9] - 百济神州建立超2000人全球临床开发团队 在50余国同步开展试验 [9] - 恒瑞医药在瑞士巴塞尔设立研发中心 实现24小时全球研发接力 [9]
前瞻布局,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网络
环球网资讯· 2025-07-20 10:10
公司创新成果与国际化 - 公司与阿斯利康达成53.3亿美元战略研发合作,涉及AI新药设计和发现平台[3] - 已有11项创新成果实现License-out(对外授权),创新能力获国际认可[3][4] - 全球设立五大研发中心,获得30余个海外临床批件、16项FDA快速通道或孤儿药资格[4] 研发投入与技术布局 - 2024年研发投入达57亿元,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位居全国前列[8] - AI设计+自动化合成平台将新药早期发现时间缩短30%,成本降低近半,筛选准确率提升3倍[8] - 建立八大创新研发平台(纳米制剂、mRNA疫苗等),在研项目逾200个,2025年全球研发管线规模排名第19位[8] 产品结构与转型成效 - 创新药为主的成药销售收入占比高达80%,成为增长最快、贡献最大的板块[7] - 从抗生素原料药转型,成功开发恩必普、玄宁等国家一类新药,摆脱路径依赖[5][6] 政策支持与区域生态 - 石家庄累计兑现生物医药产业奖励资金2.9亿元,其中公司获7925万元[9] - 政府"一企一策"帮扶,2023年以来兑现奖补资金3.5亿元,斥资5800万元迁改电力支持灯塔工厂项目[9] - 目标5年内推动公司营收翻番至"千亿级",强化"中国好药·石家庄造"品牌[9] 行业趋势与战略方向 - 对外授权交易数量与金额屡创新高,出海成为创新药企全球化生存的必修课[4] - 公司坚持"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通过合作反哺研发并学习国际经验[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