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

搜索文档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非化石能源占比跃升彰显绿色转型决心
搜狐财经· 2025-06-30 15:23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 - 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总额高达6250亿美元 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1] - 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榜首 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贡献率超过45% [1] 能源结构转型 - 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10年9.4%跃升至2024年18.3% [3] - 煤电装机比例首次下降至40%以下 标志着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 [3] 技术创新与市场地位 - 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技术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提供保障 [3] - 中国风电企业关键零部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 [3]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2022年增长五倍 [3] - 氢能加注站数量突破300座 加速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3]
工业硅:减产消息扰动,关注上方空间,多晶硅:关注市场情绪发酵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6-30 14: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工业硅关注减产消息扰动带来的上方空间,多晶硅关注市场情绪发酵 [1] - 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高,提升大规模新能源的高水平消纳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三个统筹措施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未来会将新能源消纳作为重点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1][3] - 工业硅趋势强度为1,多晶硅趋势强度为0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基本面跟踪 - 期货市场:Si2509收盘价8030元/吨,成交量772679手,持仓量351592手;PS2508收盘价33315元/吨,成交量294743手,持仓量69062手 [1] - 基差:工业硅和多晶硅不同对标现货升贴水有不同变化,如华东地区通氧Si5530现货升贴水对标为 +250元/吨 [1] - 价格:华东地区通氧Si5530价格8300元/吨,云南地区Si4210价格9900元/吨,多晶硅 - N型复投料价格34500元/吨等 [1] - 利润:硅厂利润(新疆新标553)为 -3068元/吨,多晶硅企业利润为 -6.9元/千克等 [1] - 库存:工业硅社会库存54.2万吨,企业库存22.3万吨,行业库存76.5万吨,期货仓单库存26.4万吨;多晶硅厂家库存27.0万吨 [1] - 原料成本:新疆硅矿石价格350元/吨,洗精煤(新疆)价格1250元/吨等 [1] 宏观及行业新闻 -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采取统筹电力外送和就近消纳、统筹电网和调节能力建设、统筹能源供给和需求三个统筹措施 [1][3]
“十四五”减碳改写能源转型逻辑,下一个五年怎样全面转型?|“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 2025-06-30 12:00
能源转型与政策变化 - 中国"十四五"期间能源转型核心逻辑是深度嵌入二氧化碳减排,重塑产业链结构,体现应对气候变化与抢抓产业变革机遇的双重需求 [1] - "十四五"规划设定单位GDP能耗降低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前四年能耗强度累计降低11.6%,煤炭消费占比下降3.7个百分点 [3][4] - 政策转向从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强度/总量)向碳排放双控(碳排放强度/总量)全面转型,突出非化石能源豁免权,2022年后进入全国落地阶段 [5][6] 新能源发展现状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24年达19.7%(同比+1.8ppt),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40%,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 [7] - 风电光伏装机2024年7月达12.06亿千瓦,超煤电规模并提前6年实现2030年目标,预计2025年新增2.8亿千瓦装机 [7][8] - 新能源消纳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关键,需统筹外送与就近消纳、电网与调节能力建设,推动市场化交易机制 [9][10] 系统安全与技术挑战 - 新能源波动性导致电网需预留火电/储能调节资源,推高系统成本,需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如电力市场化和虚拟电厂等新业态 [8][9] -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高热无风、极寒冰冻)影响风光出力预测,需将气候适应性纳入电力规划体系,调整传统确定性优化方法 [12][13] - 煤电短期仍是重要调峰补充,但建议转向电网侧储能配置以提高效率,类比高铁建设的社会效益逻辑 [11][12] "十五五"发展展望 - 2030年碳达峰目标要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5%,但每提升1%的难度随基数扩大而增加,需突破电网冗余度限制 [11][12] -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电力需求攀升,暴露供给缺口,需平衡新兴需求与减排目标 [11] - "碳冲锋"风险可控,因"两高"项目受严格管控,清洁能源扩大趋势不可逆 [14][15]
创新引领、试点先行—— 氢能产业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6-28 06:05
氢能产业政策推动 - 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推动氢能管理模式创新和多元化发展路径探索 [1] - 试点工作分为项目试点和区域试点两种形式,涵盖氢能制取、储运、应用和共性支撑四大环节共11个方向 [2] - 政策要求以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为目标,引导技术装备落地应用和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 [2]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去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超50% [1] - 中国去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达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1] - 氢能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可带动产业创新、内需扩大和国际合作 [1] 氢能技术应用进展 - 国网江苏电科院研制百千瓦级电氢耦合直流系统,实现建筑24小时离网独立运行 [3] - 该技术验证了电氢耦合在用户侧灵活供能的潜力,未来可拓展至工业园区和微电网等场景 [3] - 建议探索氢储能在电力系统调峰、长时储能领域的商业化路径 [3] 产业发展挑战 - 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经济性仍与传统技术路线存在差距 [2] - 部分氢能技术和场景离商业化推广还有距离 [2] - 行业标准在配套政策协同和国际化等方面有待提升 [2] 政策支持方向 - 研究推动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峰谷分时等机制改革,降低制氢成本 [3] - 鼓励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和用电低谷期进行制氢生产 [3] - 研究健全氢储能、氢发电等项目市场机制 [3] - 加快推进氢能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 [3]
国家发改委: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快讯· 2025-06-27 06:59
能源体系建设 -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1] - 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1] - 有序实施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1] - 持续增强煤炭生产供应能力 [1] -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1] - 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和灵活互济工程建设 [1] 粮食安全 -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1] -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1] -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1] -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1] - 加快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 [1]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1] - 统筹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1] - 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
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加1亿千瓦,多方发力迎峰度夏能源保供
第一财经· 2025-06-26 14:34
迎峰度夏到了关键时刻,不仅要发更多电,还要保障电力更加高效传输。李超介绍,国家发改委会同有 关方面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和省际间互济工程建设,今年甘肃送山东、新疆送重庆等特高压直流输电 通道建成投运,来自西北的电力通过这些能源"动脉"可以支持人口密集区、工业区的用电需求。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逐步成为新增电量的主体电源,在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中作用日益凸显。 近日,华北等地高温天气频发,局部地区气温超过40℃。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形势备受关注。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26日在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局部地区频繁出现高温天气,夏季是全年 用电负荷高峰,能源保供关键在"电"。初步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加约1亿 千瓦。 李超表示,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会同有关方面,聚焦提升电力保供能力,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提前布局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发电能力。将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 协调机制作用,加大力度全面落实各项保供举措。 中央企业是能源保供的主力军。国务院国资委20日召开中央企业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工作推进会。国 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表示,要加快纳规火电项目建设,夯实火电支撑作用 ...
必须将煤电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丨能源思考
第一财经· 2025-06-24 21:52
煤电系统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定位 - 煤电系统应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新技术和体制改革探索适合中国的转型路径 [1] - 煤电在保障电力供给安全稳定和维护能源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的情况下 [4] - 煤电系统庞大、年轻、效率高、布局优且沉淀成本高,需在低碳转型中充分利用 [3] 煤电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要性 - 风电光伏装机量以两位数增速上升,但出力波动大,煤电系统对冲了其不稳定风险 [2] - 中国煤电机组平均寿命仅12年(设计寿命40年),发电小时数从5500小时降至2024年4200小时,定位转向支持新能源稳定性 [2] - 煤电在电力需求高峰及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时提供稳定电力,避免类似四川"拉闸限电"现象 [4] 煤电转型的技术路径 - 灵活性改造可低成本获得大量灵活电源,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入网 [5][7] - CCS技术能降低煤电碳排放,"煤电+CCS"长期成本低于"风光+储能"组合 [5][8] - 需推动CCS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完善碳交易机制以支持其商业化 [8] 煤电与新能源融合的政策建议 - 保留先进煤电机组,"关而不拆",以运行小时数下降实现渐进退出 [7] - 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容量电价等机制体现煤电作为灵活电源的价值 [9] - 确立"煤电护航新能源"的渐进式转型范式,未来10~20年煤电角色转向辅助调节性电源 [10] 煤电系统的独特优势 -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煤电系统,依托优质煤炭资源保障能源安全 [2][4] - 现存煤电机组固定成本"归零",改造和CCS应用具备成本优势 [5][8] - 煤电转型需结合中国国情,避免照搬国际经验 [6][10]
山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09
煤电一体化与清洁能源转化 - 塔山发电公司与塔山煤矿通过1500米封闭式输煤皮带实现煤炭就地清洁转化 煤电联营模式降低成本和污染 [1] - 山西通过煤电一体化开发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 落实"双碳"目标 [1] 新能源装机与调峰能力建设 - 山西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0% 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深度调峰能力 确保用电低谷"让得出"、高峰"顶得上" [1] - 华电朔州热电采用20兆瓦时新型储热系统辅助调峰 提升燃煤机组调峰速率 [2] - 截至5月底山西完成3561万千瓦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 增加深度调峰能力611万千瓦 年增新能源消纳90亿千瓦时 [2] 电网稳定性与电力外送体系 - 山西推动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 平鲁区50万千瓦风电场通过500千伏变电站与火电、储能"打捆"外送 [3] - ±800千伏雁淮特高压线路以800万千瓦满功率输送山西清洁电力至江苏 [3] - 山西建成"三交一直"特高压+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 晋北新能源基地投产后年外送京津冀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 外送能力达3600万千瓦 [3] 电力现货市场机制 - 山西电力现货市场通过15分钟更新的价格信号调节火电与新能源发电比例 白天低电价促新能源消纳 夜间高电价激励火电顶峰 [4] - 2.1万余户经营主体参与现货市场 实时价格信号成为核心调度手段 [4]
四川强化多能互补、水火互济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四川日报· 2025-06-20 08:31
能源工程建设进展 - 眉山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优化四川500千伏电网结构 [8] - 金沙江叶巴滩水电站首台机组转子成功吊装,进入总装阶段,冲刺2025年底首批机组投产 [8] - 攀西电网优化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推动四川电网结构性升级 [9] 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 -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加速推进,包括两河口抽水蓄能电站、孟底沟水电站、扎拉山光伏电站等项目,未来装机规模将达8000万千瓦(相当于5座白鹤滩水电站) [11] - 四川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大渡河中上游等水风光一体化基地 [11] - 截至2024年底,四川清洁能源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85%(水电71%,风电+光伏14%) [11] - 2024年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风光预计建成风电110万千瓦、光伏1100万千瓦以上 [11] 火电与天然气产能提升 - 华电内江、华能彭州等气电项目加快建设,提升电力顶峰兜底能力 [12] - 中煤广元、国家电投达州等煤电项目开工建设,在建火电装机容量达1075万千瓦 [12] - 2024年四川天然气产量超560亿立方米(全国第一),2025年目标突破600亿立方米 [12] 电网基础设施升级 - 四川电网"十四五"规划投资调增超2000亿元,重点建设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如阿坝特高压交流工程) [13] - 推进陇电入川、疆电入川等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研究藏电入川方案 [13] - 提升锦屏、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下网能力,建成川南、攀西地区承接能力提升工程 [13]
远光软件:世邦私募基金投资者于6月19日调研我司
证券之星· 2025-06-19 18:36
公司发展机遇 - 数字经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数字技术突破扩大市场空间,企业数字化需求增强 [2] - 国产替代迎来重大风口,国家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信创产业跃升为国家核心战略方向 [2] - 新型能源体系数字化平台业务市场空间巨大,电力现货市场成熟推动交易主体和规模增长,电碳协同、绿电交易等新兴场景带来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2] 业务拓展情况 - 电力行业外已在建筑、装备制造、医疗等行业建立标杆项目,今年将在全国分支机构推广医疗行业智慧运营方案 [3] - 计划在更多行业打造新标杆项目,基于标杆案例进一步推广 [3] 低碳业务规划 - 构建全链条碳市场服务体系,提供碳核查、碳资产、碳交易、碳足迹等"碳排双控"服务 [4] - 依托区位优势支撑国际绿色能源组织运营,参与标准编制与认证服务,研究境内外低碳认证体系 [4] 人工智能布局 - 2015年开始AI技术研究,已研发上千款RP机器人和智能设备,形成3+N业务模式 [5] - 重点研究RG、I agent等技术,发布远光智言2.0、大模型应用平台等产品 [5] - 在企业财务、审计、供应链等场景推出系列智能应用,服务多家大型国央企和非电行业客户 [5] 电力改革影响 - 电力市场深化推进带来复杂交易场景,市场主体需要更多数字化支撑手段 [6] - 发电企业、售电公司、储能运营商等能力提升需求为公司带来重大机遇 [6] - 重点落地场景包括功率预测、多能源协同交易决策、储能成本测算等 [6] 财务数据 - 2025年一季度主营收入4.17亿元同比下降9.47%,归母净利润938.84万元同比上升2.66% [8] - 毛利率54.39%,负债率12.03%,财务费用-107.01万元 [8] 机构预测 - 东方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3.40亿元,2026年4.45亿元,目标价6.84元 [9] - 中等公司预测2025年净利润3.23亿元,2026年3.55亿元,目标价7.00元 [9] - 华龙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4.22亿元,2026年4.93亿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