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

搜索文档
珠海崛起科创型国资“巨头” 设最高5亿元“算力券”最高1亿元“模型券”为企业降本
广州日报· 2025-05-30 03:45
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 珠海科技集团正式揭牌亮相 注册规模达500亿元 整合华发 格力两大珠海龙头国企 [1] - 公司已累计投资约2000家科创企业 其中上市或过会企业近200家 [1] - 投资领域覆盖智谱华章 智元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壁仞科技 跃昉科技等"卡脖子"技术企业 以及高景太阳能 珠海冠宇等产业链链主企业 [1] - 公司将构建"天使/VC+PE+母基金"全周期多元化投资体系 布局人工智能 机器人 半导体 生物医药 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1] 珠海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 - 设立总额最高5亿元的"算力券"降低企业智能算力使用成本 [1][2] - 设立总额最高1亿元的"模型券"降低企业大模型使用成本 [1][2] - 支持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 包括运动控制算法 灵巧手 高精度传感器 柔性关节 高功率密度电机等领域 [2]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展示 - 展示区集中展示108件珠海人工智能芯片 大模型 机器人及零部件 智能终端等创新产品与服务 [2] - 云上智城公司 千寻位置 金山办公等9家企业发布数字底座 大模型 芯片 智能终端 应用场景等新产品新服务 [2] - 珠海云上智城公司发布业内首个算力 数据和场景应用一站式服务"超市" [2]
公募基金今年新发规模已超4000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5-30 02:59
公募新产品布局概况 -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达4060.84亿元,共成立515只新基金 [1] - 权益类基金成立384只,发行规模1870.82亿元,其中49只单只规模超10亿元 [1] - 债券基金成立96只,发行规模1885.9亿元,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规模从217.1亿元增长至611.83亿元(截至5月28日) [1] 权益类基金布局特点 - 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设备、航天航空、高端装备等新质生产力方向 [1][2] - 年内成立14只人工智能主题基金,多只相关指数基金正在或即将发行 [2] - 16只浮动管理费基金集中发行,认购资金超15亿元 [1] 固收类产品发展趋势 - "固收+"类基金发行规模超500亿元,产品矩阵持续完善以满足稳健需求 [2] - 债券市场指数化投资加速,首批8只信用债ETF规模增长显著 [1] - 联博汇利债券基金、汇泉安瑞回报债券基金等多只产品正在发行 [2] 发行节奏与重点产品 - 鹏华共赢未来混合、万家新机遇同享混合等基金集中在6月3日至4日发行 [1] - 5月27日启动的16只浮动管理费基金体现创新模式探索 [1]
Nordson(NDSN)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29 21: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二季度销售额6.83亿美元,超销售和盈利指引中点,同比增长5%,主要因先进技术系统和零部件销售强劲,部分被工业系统销售疲软抵消 [5][10] - 毛利率55%,EBITDA利润率32%,同比增长7%,主要因ATS部门增量改善和Atrion收购贡献 [10] - 净利息支出2600万美元,同比增加700万美元,其他费用增加300万美元,主要因外汇交易损失增加 [11] - 有效税率19%,同比降低180个基点,符合财年指引 [11] - 净利润1.12亿美元,GAAP每股收益1.97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2.42美元,同比增长3% [12] - 回购8500万美元股票,支付4400万美元股息,债务杠杆率2.4倍,处于2 - 2.5倍目标范围内 [7]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工业精密解决方案(IPS) - 销售额3.19亿美元,同比下降8%,有机下降7%,货币影响下降1%,主要因工业涂料和聚合物加工产品线系统销售疲软 [12] - EBITDA为1.14亿美元,利润率36%,同比下降12%,因销售 volume 下降 [13] 医疗和流体解决方案(MFS) - 销售额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主要因Atrion业务贡献,部分被医疗介入产品线两位数下降抵消 [14] - EBITDA为7700万美元,利润率38%,同比增长22%,因Atrion销售强劲转化和有机 volume 减量最小化 [16] 先进技术解决方案(ATS) - 销售额1.61亿美元,同比增长18%,因电子分配、光学和X射线检测系统需求广泛增长 [16] - EBITDA为4000万美元,利润率25%,同比增长43%,因有机销售增长、成本管理和制造效率提高 [17]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执行平衡资本部署战略,包括股票回购、支付股息和维持债务杠杆率 [7] - 定期评估业务和产品线战略契合度,5月28日签署协议剥离医疗合同制造业务部分产品线,预计提高利润率 [8] - 实施NBS Next框架,提高运营效率,推动增长 [6] - 采用区域内制造战略、分散组织结构和贴近客户模式,应对贸易政策变化 [21] - 对需求疲软业务进行针对性重组,预计2026年带来超1500万美元年度收益 [23] - 投资有机业务,如工业涂料业务迁至新工厂,电子工艺解决方案业务扩展至印度 [24]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认为可管理当前关税水平,预计对第三季度业绩无重大影响,但持续监测对终端市场需求的潜在影响 [20] - 基于当前可见性和订单趋势,预计第三季度销售额在7.1 - 7.5亿美元之间,调整后每股收益在2.55 - 2.75美元之间,符合全年预期 [25] - 公司凭借强大增长组合、高经常性收入、多元化细分市场、贴近客户模式、专有差异化产品和NBS Next框架,具备长期增长优势 [26] 其他重要信息 - Atrion整合进展顺利,业绩超估值模型预期,客户对其差异化产品接受度高 [6] - 工业涂料制造基地向新工厂过渡基本完成,预计IPS部门销售将持续改善 [13] - 自上季度以来,积压订单增长5% [22]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1: 今年剩余时间各主要业务趋势及指导中隐含的因素 - ATS业务因计算能力投资需求增长,订单和积压订单良好,预计全年表现良好 [31][32] - MFS业务中Atrion贡献增长,流体组件业务开始增长,去库存影响减弱,预计逐步恢复正常需求增长 [33][34][58] - IPS业务中ARAG和传统消费非耐用胶粘剂业务表现良好,工业系统业务受汽车市场影响,但粉末涂料和部分产品线有良好势头 [35][36] 问题2: 合同制造业务剥离的收入规模及是否有其他剥离计划 - 该业务约占医疗部门年初至今销售额的4%,出售后预计对医疗部门利润率全年增厚约100个基点,目前无其他剥离行动,但业务组合分析是持续过程 [39][40] 问题3: ATS业务能否实现更稳定增长及订单改善情况 - ATS业务因客户投资和需求变化导致业务波动,但目前处于增长阶段,订单和积压订单支持全年有机增长,主要增长来自亚洲客户 [50][52][53] 问题4: MFS业务去库存情况及后续市场回升情况 - MFS业务去库存影响减弱,订单改善,流体组件业务开始增长,长期项目管道强劲,预计将逐步恢复正常需求增长 [58][59] 问题5: ATS业务如何保持稳定利润率 - 该业务创新投资高,利润率与其他业务不同,团队已调整成本结构,预计在下行周期利润率不会大幅下降 [64][65] 问题6: 精密农业业务市场情况及利润率表现 - 该业务利润率在下行周期与公司相当或略好,增长主要来自欧洲和南美,公司对其新产品和增长机会感到兴奋 [67][68][69] 问题7: Atrion业务的增长潜力和新产品情况 - Atrion业务整合良好,商业表现出色,有新产品推动增长,创新机会大,运营方面也有提升空间 [75][76][77] 问题8: ATS业务的重心转移和创新情况 - 客户投资显著,亚洲机会大,创新持续,通过CyberOptics收购获得新产品类别,有增长机会,但业务有周期性和波动性 [80][81][83] 问题9: 公司关税暴露情况 - 约85 - 90%的销售额为区域内销售,关税暴露低,剩余10 - 15%暴露分散,无集中风险,目前关税对业绩无重大影响,更关注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影响 [88][89][90] 问题10: ATS业务中高性能计算相关业务的占比变化 - 目前约50%的业务与半导体、高性能计算相关,几年前约为20 - 30%,客户项目和创新需求更集中在亚洲 [94] 问题11: ATS业务5%增长是指下半年有机增长还是未来增长 - 5%是指业务周期内的增长,第三季度增长高于5%,但公司不按部门提供指引 [100] 问题12: 价格上涨是提价还是关税附加费,是否常见 - 定价是常规流程,旨在保持竞争力和利润率,部分是为转嫁关税影响,但目前无显著价格上涨 [102][103][104] 问题13: 价格上涨是否已带来收益 - 价格上涨分阶段实施,各部门根据市场动态和成本结构自行决策 [106] 问题14: 公司是否仍预计处于2025年销售范围低端 - 第三季度指引符合全年预期,第四季度和全年前景取决于贸易政策,目前未看到客户因不确定性而减少投资,但需持续关注 [107][108][109] 问题15: 欧洲机械制造商客户对话情况及对胶粘剂分配业务下半年有机增长的支持 - 公司在欧洲机械制造商市场地位良好,胶粘剂业务受益,但大系统业务(如塑料加工和工业涂料)影响IPS业务,非织造布业务上半年表现良好,预计全年表现不错 [114][115][116]
广钢气体:电子气体市场逐步恢复 现场制气重大项目陆续投产将贡献利润
证券时报网· 2025-05-28 18:57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4.6%,归属净利润2.48亿元,同比下降22.42% [1] - 2024年一季度归属净利润5644万元,同比下降近16% [1] - 电子大宗气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20%,通用工业气体同比下降近6%,毛利率均同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 [2] 行业发展趋势 - 集成电路市场热度高,上游设备和材料厂商投资热情高涨,行业资本支出可能持续增加 [1] - 2023年中国电子气体市场规模187亿元,增速放缓,2024年预计增长4.28%至195亿元 [2] - 公司在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和半导体显示领域新建现场制气项目中标产能占比达41%,排名第一 [2] 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产品涵盖电子大宗气体全部六大品种及主要通用工业气体品种,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半导体显示等多个领域 [2] - 自主研发"Super-N"系列超高纯制氮装置,可稳定供应ppb级超高纯氮气,满足集成电路制造严苛要求 [3] - 氦气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13.4%,是国内最大内资氦气供应商,支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关键需求 [3] 未来发展计划 - 预计合肥、北京、青岛、武汉等地电子大宗现场制气重大项目二阶段装置投产后将带来新增营收与利润贡献 [1][2] - 形成氦气完整供应链自主可控技术能力,成为全球氦气供应链第一家内资气体公司 [3]
职场七年,我学会的一些事(下)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5-28 17:00
一级市场投资现状 - 一级市场募投管退环节呈现明显分工:募资和退出主要由合伙人/老板负责,投资环节跟随政策热点,投后管理以例行报表和股东会汇报为主[2] - 行业盈利集中度极高:仅极少数人实现盈利,大部分机构既无法获得财务回报也难获市场认可[2] - 存在非理性估值案例:某EDA项目在拒绝尽调情况下完成多轮高额融资,资金用途不透明却成为细分赛道龙头[2] - 项目信息生态混乱:投资社群中10个接洽者分别代表老股转让、FA推销、专项基金募资和竞对探听,缺乏客观分析[3] 投资逻辑与执行偏差 - AI领域出现反常估值:零收入企业获数十亿估值,投资人以"交朋友"为投资逻辑[4] - 普遍存在目标拼凑现象:机构先完成返投指标再构建逻辑链向LP解释[4] - 业绩预测系统性失准:原预测2025年1亿收入项目实际仅达成5000万,机构需额外制造亮点弥补[4] - 行业回报率低迷:2021年大中华区私募IRR中位数7.1%,美元基金仅3.2%[5] 从业者生态 - 资源属性显著:行业存在大量具备教育背景与资源整合能力的"二代"从业者[8] - 职业路径多元化:成功投资人可来自律所、咨询、创业等360种转型路径[8] - 高强度工作常态:顶尖从业者日均14小时连续会议,具备超常体力与认知能力[9] - 学历与能力错配:部分上市公司实控人仍为专科学历,管理能力滞后于上市要求[11] 产业结构性机会 - 上市公司重组需求:大量夕阳行业企业通过资产出售维持上市地位,存在并购整合空间[11] - 代际更替窗口期:部分实控人愿"体面退出",但缺乏合格接盘方提升上市公司质量[11] - 技术迭代压力:专注单一赛道的投资人面临技术范式颠覆风险[5]
收评:沪指震荡微跌0.02% 新消费概念股逆势大涨
新华财经· 2025-05-28 15:36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震荡整理 沪指微跌0.02%报3339.93点 深证成指跌0.26%报10003.27点 创业板指跌0.26%报1985.38点 [1] - 饮料制造、可控核聚变、垃圾分类、深海科技等板块涨幅居前 电商、化学原料、CRO、造纸等板块跌幅居前 [1] - 全市场超3400只个股下跌 上涨个股1751只 逾70只股票涨停 [2] 板块热点 - 新消费股逆势大涨 饮料、IP经济等方向领涨 会稽山等多股涨停 [2] - 无人环卫车概念股集体走强 劲旅环境等涨停 核电股一度冲高 融发核电等涨停 [2] - 医药股展开调整 海辰药业跌超10% [2] 机构观点 - 巨丰投顾认为市场风格切换频繁 建议关注半导体、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增量机会 [3] - 前海开源指出五六月份市场调整概率高 7月份往往是新行情启动时间 建议布局7月份行情 [3] - 华泰证券看好食品饮料行业表现 建议三条主线选股:大市值龙头价值重估、食饮"新消费"龙头、成本下行利润确定性企业 [3] 公司动态 - 比亚迪回应山东经销商"资金链断裂"传闻 称经销商集团加杠杆运营导致资金链问题 部分4S店已被其他经销商收购 [4] - 济南乾城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提到比亚迪经销商政策调整对其现金流管理带来压力 当地银行融资政策保守加剧融资困难 [4]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汽车行业需注重风控 长安汽车坚持稳健发展策略 [6][7] 行业数据 - 2024年中国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规模62.5亿美元 同比增长187.9% 预计2029年达91亿美元 [5] - Solidigm和三星占据中国企业级固态硬盘市场最大份额 [5]
广信材料: 江苏广信感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申报稿)
证券之星· 2025-05-28 12:21
公司基本情况 - 江苏广信感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537)成立于2006年5月12日,2016年8月3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0] - 公司注册地址为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工业集中区华澄路18号,主营业务为感光新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包括PCB专用油墨、感光阻焊油墨、光固化涂料等 [10]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股本为200,395,122股,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李有明,持股比例为42.41% [10] 行业概况 - 公司所属行业为电子化学品制造(C3985),细分领域包括光刻胶和涂料,上游为基础化工材料,下游为PCB、显示面板、半导体、光伏等行业 [11] - 全球光刻胶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1年市场规模达91.8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122.5亿美元,中国光刻胶市场增速高于全球水平 [15] - PCB光刻胶占中国光刻胶市场94%的份额,2023年市场规模达97.3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106.4亿元 [17] 募投项目 - 公司拟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3亿元,用于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 [1] - 发行价格为18.13元/股,发行对象包括财通基金、中金公司等14家机构及个人投资者 [1] - 募投项目总投资52,538万元,本次拟投入募集资金14,350万元,项目内部收益率(税后)为18.20% [1][4] 技术发展趋势 - 光伏BC电池技术推动光伏绝缘胶需求增长,隆基绿能规划2025年BC电池产能达70GW [16] - 光伏电镀铜工艺将带动光伏感光胶需求,预计2023-2026年该工艺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0% [16] - 显示面板光刻胶国产化率较低,中国LCD光刻胶市场规模预计2023年达69亿元 [20] 市场竞争格局 - PCB光刻胶市场呈现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三足鼎立格局,本土企业如容大感光、广信材料占据约50%市场份额 [18] - 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80%份额被日企垄断,中国半导体光刻胶市场增速高于全球水平 [21] - 3C涂料领域市场集中度较低,预计未来主要供应商份额将提升,2025年全球3C涂料需求有望达143亿元 [22] 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1,823.1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06.92万元,主要因商誉减值损失2,991.36万元及应收账款坏账损失1,344.31万元 [2] - 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6.33万元,同比下降34.63%,主要受光伏胶产品收入下降影响 [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商誉账面价值为2,176.94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64,891.85万元 [6]
旭化成,再退出四大化工新材料业务!
DT新材料· 2025-05-28 00:07
旭化成业务调整决议 - 公司宣布撤离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丙烯酸树脂及SB乳胶业务,并关闭川崎精制工厂以优化业务结构[1] - 停产决策基于经济低迷、原材料成本上涨及中国产能扩张导致的供需失衡,当前产能利用率持续处于低位[1] - MMA单体是重要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生产,也可用于PVC助剂ACR、MBS制造及腈纶生产[1] 全球MMA与CHMA市场格局 - 2024年全球MMA年产能640万吨,主要生产商包括三菱化学、旭化成、巴斯夫等,中国企业如万华化学、江苏斯尔邦等推动中国产能达262万吨[2] - CHMA作为功能性单体应用于涂料、粘合剂等领域,旭化成预定2026年3月停产,全球主要生产商包括赢创、三菱瓦斯化学等[2] - 国内CHMA生产企业以东联安信化学为代表[2] 丙烯酸树脂与SB乳胶行业概况 - 丙烯酸树脂具有耐候性、环保性等特点,应用于汽车漆、建筑涂料等领域,全球主要生产商包括巴斯夫、陶氏、LG化学等[3] - SB乳胶在纸张处理、地毯加工等领域应用广泛,全球主要生产商包括巴斯夫、陶氏、盛禧奥等,国内有中国石化、卫星化学等企业[3] 公司近期业务重组动态 - 2024年11月关闭泰国MMA工厂,因中国产能增加导致盈利恶化[4] - 2025年2月计划将旭化成环氧树脂公司并入母公司,2026年4月生效[4] - 2025年5月因AI算力需求增长收紧PSPI产品供应[4] 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中期计划"Trailblaze Together"聚焦氢能、绿色低碳技术、高性能材料和半导体业务[4] - 氢能领域推动水电解业务商业化,高性能材料推出新一代低VOC固化剂生产线[4] - 半导体材料发布感光干膜"SUNFORT™ TA系列",支持1.0μm线宽的先进半导体封装[4] 具体停产时间表 - MMA单体:2026年9月停产并停止销售[5] - CHMA:2026年3月停产并停止销售[5] - 丙烯酸树脂:2026年9月停产,2027年9月停止销售[5] - SB乳胶:2027年9月停产,2027年12月停止销售[5]
皖仪科技20250527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公司 皖仪科技,成立于2003年,2020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是安徽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专注于全球精密科学仪器领域和生命健康领域 [3]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务布局与产品** - 业务分为精密科学仪器和医疗与生命科学仪器两大方向,具体有工业智能检测、工业与环境、分析仪器、医疗仪器四个事业部 [3] - 工业智能检测事业部提供氦质谱检漏仪和气密性检漏仪等密封性检测解决方案,应用于传统真空、半导体制冷等行业 [3][5] - 工业与环境事业部研发工业过程分析及环境监测设备,如固定污染源、水质、大气环境监测产品和智慧环保平台,应用于煤炭、钢铁等多行业 [6] - 分析仪器事业部是中国高端分析仪器标杆,产品线有离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等,2025年主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等,目标营收8000万 - 1亿 [3][4] - 医疗仪器事业部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产品有超声软组织手术设备及血液透析仪,超声刀已进入广东集采,预计2025年形成部分收入 [3][4] 2. **市场表现与占有率** - 氦质谱检漏仪在国内新能源领域市占率约70%,主要客户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实现进口替代,助力数万条自动化产线升级 [2][5] - 2024年工业智能检测事业部在新能源锂电行业营收占比50% - 60%,涉及钢铁、光伏等多领域 [9] - 在国内核电快速检漏仪市场领先,国内检验仪器市场份额预计接近40%,国内氦质谱检漏仪市场预计达40% [13][50][51] 3. **研发与营收情况** - 连续四年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20%左右,有410人研发团队,占总人数35.8% [8] - 2024年营收7.4亿元,略有下降,2025年一季度好转 [2][8] - 2024年分析仪器销售额不到5000万元,预计2025年翻倍增长;医疗领域一、二季度订单量不大,下半年预计增加 [23] 4. **行业趋势与业务发展** - 2025年锂电行业有所恢复,工业自动化订单增长,工业机器人收入有望达或超2023年水平 [10][12] - 中美贸易战后分析仪器事业部国产替代需求增加,客户关注国产替代品,但订单形成需时间 [4][20] - 公司2023年出海,2024年海外营收2000多万元,加速海外布局,目标2030年出口占比30% - 40% [2][19][45] - 2025年公司向半导体领域转型,工业检测仪器和分析仪器预计增长,制药企业开始接触但形成收入需时间 [41] - 环保在线监测设备业务预计2025年仍下降,公司向工业过程领域转型 [2][44] 5. **超声刀业务情况** - 2024年超声刀无收入,2025年预计收入小几千万,先进入广东15省集采,计划发力京津冀集采 [34][35][36] - 超声刀技术市场规模大,进入集采后规模缩减,高端产品外资占比高,国产化率低但潜力大 [39] - 医疗仪器设备毛利率高于公司现有主营业务 [40] 6. **其他业务相关** - 正在研发网络版软件,预计6月底或7月初推出,长期提升竞争力 [22] - 国产离子色谱技术有进展,与进口产品有差距,但价格和售后有优势 [23] - 固态电池技术变化对检测设备影响不大 [3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核聚变平台中公司提供核心泄漏检测设备,保障装置安全稳定运行,但具体数量和价值量未明确 [9] 2. 公司实行研产销一体化,部分核心零部件自研,芯片可由国产满足,关税影响不大 [27] 3. 政府业务因资金压力占比不高,高校对高端仪器采购意愿提升 [24] 4. 福建地区除合肥项目外对接科拜尔项目,合肥项目预计下半年招标 [48][49] 5. 核电项目对检测仪器要求高,但公司产能能满足需求,新批核电机组订单招标时间未明确 [53]
三星MLC NAND,将停产
半导体芯闻· 2025-05-27 18:21
三星退出MLC NAND业务 - 三星将很快退出多层单元(MLC) NAND业务,计划只接收下个月之前的芯片订单[1] - 公司正在提高MLC NAND价格,导致客户寻找替代供应商[1] - LG Display是受影响客户之一,其大型OLED面板使用的4GB eMMC一直采用三星MLC NAND[1] - 三星可能将资源集中在三级单元(TLC)和四级单元(QLC) NAND上[1] NAND市场格局 - TLC是全球NAND市场主流,占据全球NAND销售额的62%[2] - LG Display的eMMC供应商包括三星、ESMT和Kioxia,其中ESMT使用三星MLC NAND,Kioxia使用自产MLC NAND[1] 其他行业动态 - 10万亿资金投向半导体行业[5] - 芯片巨头市值出现大幅下跌[5] - HBM技术被黄仁勋称为"技术奇迹"[5] - RISC-V架构被Jim Keller认为将最终胜出[6] - 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芯片公司名单公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