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类资产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大类资产配置周报:美联储在分裂中降息预期升温,全球市场迎脉冲催化-20250824
银河证券· 2025-08-24 19:55
大宗商品与债券市场 - 美国7月零售销售数据环比下降0.29%显示消费者支出放缓[23] - 美联储会议纪要暗示通胀进展缓慢但未给出加息信号[23] - 中债市场各期限国债收益率震荡上行长端调整更明显[19] - 央行MLF操作规模超预期增加2000亿元[37] 汇率市场 - 美元指数从98.15下降至97.72跌幅约0.12%[23] - 美元兑人民币呈现区间震荡小幅走低态势[37] - 日本GDP季调同比环比变化显示经济波动[36] - 美日利差可能重新走阔受CPI和非农数据影响[34] 权益市场与风险提示 - 全球主要股市除美股外表现较好[38] - 道琼斯工业指数创历史新高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收窄跌幅[38]
大咖研习社 | 国泰基金朱丹:2025年秋季海外政策及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搜狐财经· 2025-08-23 17:38
2025年上半年大类资产表现回顾 - 美元指数大幅下跌超过10% 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1] - 黄金上涨25.9% 新兴市场股指上涨13.7% 新兴市场货币表现强劲 [2] - 标普500指数上涨5.5% MSCI发达市场指数上涨13.7% [2] - 白银表现突出 涨幅达27.2% [2] - 原油(Brent)表现疲软 下跌9.4% [2] 2025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展望 - 美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 制造业处于偏弱补库阶段 [3] - 海外金融条件转松 受益于弱美元和强美股 [3] - 美国通胀预计三季度冲高 四季度回落 9月可能成为通胀高点 [4] - 财政政策进入扩张周期 大美丽法案落地推动大财政时代 [6] - 货币政策预计9月降息 明年可能形成连续性宽松 [5][16] 2025年三季度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 美元短期可能阶段性走强 中长期存在贬值压力 [8] - 建议保持美国和非美市场均衡配置 看好A股和港股机会 [8] - 美股估值较高 估值扩张空间有限 保持相对中性态度 [9] - 黄金中长期具配置价值 短期可能高位震荡 [10] - 白银补涨空间大于黄金 配置弹性更好 [11] - 铜价基本面强劲 维持战略性看多立场 [12] - 原油供给维持宽松 地缘风险降低 需求或回落 [13] - 美债需警惕流动性冲击 通胀预期限制降息幅度 [14] - 美元或阶段性企稳反弹 但幅度有限 [15] 政策与市场事件影响 - 全球央行年会备受关注 鲍威尔讲话可能影响市场预期 [16] - 若降息推迟 流动性支撑资产如虚拟货币和港股小盘股可能受冲击 [16] - 明年美联储降息确定性高 受经济动能下降和政治压力双重影响 [16] - 财政货币双宽松周期预计支撑风险资产价格 [6] - 232关税政策提前落地可能对铜价造成风险 [12]
【投顾沙龙·太原站】风动市场新,投资共赢金
新财富· 2025-08-22 21:01
沙龙活动信息 - 活动主题为风动市场新 投资共赢金 聚焦ETF定投策略与市场趋势分析[2][3] - 活动时间为2025年8月28日13:00-16:20 地点在太原喜来登酒店三楼龙城厅[3][8][9] - 活动包含签到互动 主题分享 现场留念等环节 并提供周边礼品与互动游戏[3][8] 演讲嘉宾与主题 - 深交所基金部高级经理赵欢欢分享深交所ETF市场及重点产品介绍[6][8] - 东吴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陈刚分享新时代大类资产配置的破与立[6][8] -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王祥解析ETF定投策略与投资价值[6][8] - 中国银河证券明星投顾张晓峰分享从专业方法论到展业实践的全链路解析[6][8] 主办方背景 - 活动涉及新财富最佳投资顾问(NFIA) 新财富最佳上市公司(NFLC)等专业评选体系[11][12][14] - 新财富平台覆盖最佳分析师 金牌董秘 最佳PE/VC等多个金融领域专业评价[19][20][22]
宝城期货国债期货早报-20250821
宝城期货· 2025-08-21 09:2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短期内国债期货震荡偏弱运行,主要由于全面降息可能性下降,股市风险偏好上升吸引资金流入股市,抑制国债购买需求,且大类资产配置方向或发生变化 [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品种观点参考—金融期货股指板块 - TL2509短期、中期均为震荡,日内震荡偏弱,综合观点为震荡,核心逻辑是全面降息可能性下降,股市风险偏好上升 [1] 主要品种价格行情驱动逻辑—金融期货股指板块 - 品种TL、T、TF、TS日内观点震荡偏弱,中期观点震荡,参考观点震荡 - 核心逻辑是昨日各国债期货震荡小幅下跌,8月LPR利率维持不变,未来货币政策重点在结构性宽松,全面宽松可能性下降,政策利率下降预期减弱;市场利率持续回升,上升空间受限或维持高位震荡;股市风险偏好上升,资金流入股市抑制国债需求;7月M1同比增速大幅回升,大类资产配置方向或变化 [5]
前博时年金投资部总经理杨帆确认加盟汇华理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23:00
核心人事任命 - 前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年金投资部总经理杨帆将担任汇华理财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 任命需完成内部程序及监管批准后生效 [1] - 杨帆是近年来从头部公募基金加盟理财公司级别最高 资历最深的高管 曾管理博时基金企业年金规模达539.63亿元 [1] - 杨帆长期负责年金账户投资 强调绝对收益和资金安全性 与汇华理财投资风格高度契合 [2] 公司业务与战略 - 汇华理财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 由法国东方汇理资管与中银理财合作设立 2020年9月开业 [1] - 公司管理规模超280亿元 较年初增长超80% [1] - 公司推出全球领航产品体系 强调全球多资产配置和绝对收益 在跨境投资和权益投资方面具特色 [2] - 混合类偏权益产品近1年年化收益率在26家理财公司和主要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 [2] - 公司渠道覆盖中行 交行 兴业银行 渣打银行等 行外代销规模占比约两成且快速增长 [3] 团队与人才建设 - 公司从理财公司 年金 险资引入擅长大类配置和绝对收益的人才 投研团队持续扩充 [3] - 团队兼具本土市场经验与全球视野 涵盖跨境投资 衍生品交易 风险管理 固定收益投资等领域 [3] 行业背景与发展 - A股市场创年内新高 含权理财产品迎配置机遇 权益投资成为理财公司重点发力方向 [4] - 杨帆加盟将强化公司大类资产配置能力 深化含权理财产品布局 发挥年金固收+组合管理经验 [4]
杨帆 拟加盟汇华理财!
中国基金报· 2025-08-20 22:37
核心人事变动 - 博时基金前董事总经理兼年金投资部总经理杨帆拟加入汇华理财任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 该项任命待内部程序及监管批准后生效 [1][2] - 杨帆曾任富国基金专户投资部副总经理及海富通基金专户权益投资经理 擅长绝对收益权益投资及年金"固收+"组合管理 [2][3] - 杨帆将带领投研团队加强大类资产配置能力 深化含权理财产品布局 其年金投资经验与公司绝对收益目标高度契合 [3]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汇华理财为我国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 欧洲资管巨头东方汇理持股55% 中银理财持股45% [1] - 公司2020年9月30日于上海揭牌 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 [1] 发展战略与产品体系 - 公司推出"全球领航"产品品牌体系 包含时间朋友/财富灯塔/趋势指南/指数航标四个子系列 前三者以绝对收益为投资目标 [5] - 产品策略注重多资产配置及工具整合 涵盖人民币稳健固收/低波稳健/环球视野(外币及跨境资产)/固收添益等类别 [6] - 致力于发展跨境理财业务 推出美元理财产品 并设有专门权益研究团队 [6] 经营表现与规模变化 - 截至8月15日 公司混合类理财产品近1年年化收益率加权平均达14.64% 行业排名第一 近6个月收益率9.57%排名第二 [7] - 最新管理规模约280亿元人民币 较年初显著增长 但较历史高点仍有较大幅度缩水 [7] 渠道拓展与合作 - 积极拓展母行外渠道 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百信银行/九江银行签订代理销售合作协议 [7] - 后续与北京银行/渣打银行(中国)新增代理销售合作 [7] 管理层变动历史 - 首任总经理为光大保德信基金原总经理包爱丽 2023年离职后由王允来短暂接任 [5] - 2024年3月任命王茜为总经理 其曾担任青银理财首任总裁 离任时管理规模近2000亿元人民币 [5]
杨帆,拟加盟汇华理财!
中国基金报· 2025-08-20 22:30
核心人事变动 - 博时基金前董事总经理兼年金投资部总经理杨帆拟加盟汇华理财任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 任命待内部程序及监管批准生效[2][4] - 杨帆将带领投研团队加强大类资产配置能力 发挥年金"固收+"组合管理经验 深化含权理财产品布局[4] - 杨帆拥有年金账户投资管理经验 强调绝对收益和资金安全性 与汇华理财注重资产配置及绝对收益目标契合[4]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汇华理财为我国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 东方汇理资产管理持股55% 中银理财持股45%[2] - 公司2020年9月30日在上海揭牌 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2] 产品战略与业绩表现 - 推出"全球领航"产品品牌体系 包含4个子系列:时间朋友/财富灯塔/趋势指南/指数航标 前三者以绝对收益为投资目标[7] - 混合类理财产品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加权平均超10% 在6家机构中排名第二[9] - 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加权平均9.57% 位列行业第二 仅次于宁银理财16.36%[9] - 近1年年化收益率加权平均14.64% 位居行业首位 超过宁银理财10.59%[9] 业务发展现状 - 最新管理规模约280亿元人民币 较年初显著增长 但较历史高点仍有较大幅度缩水[10] - 积极拓展母行外渠道 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百信银行/九江银行/北京银行/渣打银行(中国)签订代理销售合作协议[10] - 设有专门权益研究团队 并推出系列美元理财产品发展跨境理财业务[9] 历史管理层变动 - 首任总经理为光大保德信基金原总经理包爱丽 2023年离职后由王允来短暂接任[7] - 2024年3月吸纳青银理财原总裁王茜担任总经理 其离任时青银理财管理规模近2000亿元人民币[7]
“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 债市交易逻辑或已切换
新华财经· 2025-08-20 22:03
新华财经上海8月20日电(张天源)在上周短暂"脱敏"之后,本周资本市场再次跟随"股债跷跷板"效应而波动。8月20日,权益市场午后强劲反弹,沪指再创 十年新高,与此同时,债市承压,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多数上行。业内人士认为,债市短期交易逻辑或已切换,从以往的"基本面+流动性"主导逻辑转向"大类 资产配置"逻辑。 "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 债市方面,国债期货多数收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35%报116.050元,10年期主力合约跌0.18%报107.855元,5年期主力合约跌0.10%报105.425元。银行间主 要利率债收益率多数上行,截至发稿,10年期国债"25付息国债11"上行1.4个基点报1.78%,5年期国债"25付息国债03"上行1.25个基点报1.625%。 债市交易逻辑或已切换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机构行为和大类资产比价效应交织下,债市短期交易逻辑或已切换,从以往的"基本面+流动性"主导逻辑转向"大类资产配置"逻辑。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指出,尽管 7 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新增信贷转负,资金利率维持低位,央行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等,但债市表现仍然承 压,表明当前的主导逻辑并非基本面或资金面,而是 ...
国债期货震荡偏弱
宝城期货· 2025-08-20 18: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今日各国债期货均震荡小幅下跌,8 月 LPR 利率维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未来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重点在结构性宽松,全面宽松可能性下降,普遍政策利率下降预期再度减弱 [2] - 市场利率持续回升,政策利率锚定效应逐渐体现,市场利率继续上升空间受限,或将维持高位震荡 [2] - 近期股市风险偏好持续上升,赚钱效应吸引资金流入股市,购买国债需求受到抑制 [2] - 7 月 M1 同比增速大幅回升,定存与银行理财等固收类资产到期后未续作,大类资产配置方向或发生变化,对股市与债市影响不可忽视 [2] - 短期内国债期货震荡偏弱运行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新闻及相关图表 - 2025 年 8 月 20 日 1 年期 LPR 为 3.0%,5 年期以上 LPR 为 3.5%,以上 LPR 在下一次发布 LPR 之前有效 [4] - 8 月 20 日人民银行公开市场开展 6160 亿元 7 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 1.40%,与此前保持一致,今日 1185 亿元逆回购到期 [4] - 报告展示了 TL2509、T2509、TF2509、TS2509 走势,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等图表 [5][7][10]
中邮理财高级业务专家唐倩华:ETF成资管新势力,赋能固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5:09
ETF市场发展 - ETF市场呈现"增长快、品类广、空间大"特征,规模增长迅猛,品类覆盖股票、债券、商品、转债等领域,股票ETF产品日益精细化 [3] - ETF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包括投资策略及金融产业链延伸,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3] - ETF崛起得益于监管政策支持、资金驱动效应、公募基金资源投入以及生态健全 [3] - ETF具备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度好的特点,与当前市场环境高度契合 [3] 固收+策略与ETF结合 - ETF为固收+策略提供有力支撑,深化大类资产配置的量化维度 [4] - 通过Smart Beta量化策略清晰告知客户收益区间、持有周期及风险概率,增强客户持有信心 [4] - 未来将持续挖掘细分资产机会,提升固收+策略的有效性 [5] 低风险偏好下的资产配置 - 理财客户普遍偏好低风险资产,理财产品被视为存款替代工具,行业面临客户需求与市场趋势适配难题 [6] - 固收+行情表现向好,但理财规模增长集中在纯固收、超低回撤产品,混合型产品规模增长有限 [6] - 在股债性价比回归背景下,应聚焦低波固收+产品,适配客户需求 [6] - 中邮理财打造低波固收+产品,核心逻辑为坚持"固收+"而非"固收-",以固收资产为核心仓位,控制组合波动与回撤 [6] 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挑战 - 单一资产无法穿越周期,需通过多元资产、大类配置、丰富工具协同解决资产荒问题 [7] - 理财机构需深化大类资产研究,重塑投研文化与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