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

搜索文档
证监会:遵循股权投资的基本法律原则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5 16:00
证监会政策导向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优化私募股权基金长周期考核机制以匹配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特点 [1] - 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 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 扩大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1] - 持续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完善"长钱长投"制度 构建私募股权基金与科技创新企业间更公平合理的法律关系 [1] 母基金行业动态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 基于数据研究分析 计划7月发布榜单以表彰行业优秀机构与人才 [3] - 2025专项榜单包含40U40优秀青年投资人评选 同步发布2024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 [7] - 申报通道开放 需通过指定二维码联系母基金研究中心并备注姓名及机构信息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中长期资金正成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键纽带
财经网· 2025-06-05 12:35
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 新"国九条"提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各部门发布"1+N"政策体系,涵盖保险、社保、养老金、公募基金等多个方向,旨在优化市场结构、增强稳定性 [1]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加大入市力度 [2] -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对市场健康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中长期资金特性与优势 - 社保基金和险资是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投资领域与国家重大战略方向保持一致,与经济转型升级方向高度契合 [2] - 社保基金、养老金和险资等资金的长期性特点适合追踪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领域,能够为创新投入提供持续资本支持 [4] - 公募基金凭借低门槛、高流动性、多元化配置、风险分散等特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规模增长迅猛 [4] - 银行理财资金被鼓励参与资本市场,允许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有望逐渐成长为耐心资本的关键动能 [4] 机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等机构需平衡长期价值投资与产品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 [5] - 需设定合理和多元化的业绩考核机制,区分短期正常市场波动与长期投资目标 [5] - 需加强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和衍生品适度对冲风险 [5] - 在"净值化转型"背景下,金融机构需应对短期赎回压力,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建立多元化投资策略,增强优质客户获客能力 [6] 中长期资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中长期资金通过提供稳定资本支持、优化资本配置效率、改善治理结构和稳定市场预期,成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键纽带 [7] - 能够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持续资本支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 [7] - 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培育方向流动,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无效产能 [7] - 入股成为重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推动ESG落地,强化公司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长的价值导向 [7] - 降低资本市场波动性,提升稳定性,增强市场韧性与信心,形成"资本—创新—产业"良性循环 [8] 对科创企业的支持 - 中小市值优质创新型企业主要集中于科创板和北交所市场,但市值规模偏小 [8] - 建议加大长期资本对科创板和北交所的支持力度,促进优质中小企业快速崛起和成长壮大 [8] - 培育更多大型优质科技型企业,对标纳斯达克精选板市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8] - 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备受市场关注,但需警惕概念股投机性和短期游资带来的风险 [9] 机构投资者作用 - 全部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2024年为53.75%,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9] - 需通过制度设计提升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和稳定市场中的作用 [9] - 扩大和规范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边界和范围,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效能 [10] - 规范机构投资者增持、减持股份等行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稳定市场和稳定预期提供支持 [10]
光大期货金融期货日报-20250605
光大期货· 2025-06-05 11:32
光大期货金融期货日报 光大期货金融期货日报(2025 年 06 月 05 日) 一、研究观点 | 品种 | 点评 | 观点 | | --- | --- | --- | | 4 | 月经济数据整体较 3 月有一定程度下滑,但仍在关税战背景下保持韧性。 | | | | 其中社零同比 5.1%,继续受到"以旧换新"政策的明显支撑。4 月社会信贷 | | | | 需求偏弱,4 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 10.06 万亿元,同比多增 2.86%;4 月 M2 | | | | 同比 8%。此前中美发布联合声明,为后续进一步贸易协商奠定良好开局, | | | | 超过市场预期。近期三部门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央行宣布降准降息政策, | | | | 降低企业负债端成本。金融监管总局强调将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通过 | | | 股指 | 类平准基金的方式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具体措施包括鼓励保险资金 | 震荡 | | | 加大入市力度、设立新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支持汇金公司在必要时增持股 | | | | 票指数基金等。证监会表示将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收费模式,扭转基金公 | | | | 司"旱涝保收"的现象。内部政策发力是股指 ...
“长钱”入市步伐提速 保险机构积极参与长期投资试点
中国证券报· 2025-06-05 04:35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又有新进展。6月3日,中国太保发布目标规模200亿元的太保致远1号私募证券投 资基金(暂定名)。据悉,该基金是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基金之一。此外,包括中国人寿、新 华保险、平安人寿等多家第二批试点机构的基金也已获批。参与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的险资机 构中,中邮保险及中邮保险资管已获批100亿元。 股票投资规模增长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陆续落地是保险资金积极入市的重要体现。从行业数据看,今年一季度末,保险 资金的股票投资规模较2024年末有所增长,这说明中长期资金正加速流入资本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持续推进,有助于发挥保险资金优势,为资本市场带来中长期增 量资金。在政策利好、保险资金增厚投资收益需求等因素的作用下,保险资金有望加快入市步伐。 长期投资试点加速推进 中国太保表示,太保致远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旨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践行长期主义,发挥耐心资本 优势,完善长周期权益资产配置体系,聚焦股息价值核心投资策略,助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上述基金是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基金之一。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自2023年10月正式启动,目 前已有三批试点,已批复和 ...
多资产多策略布局正当时 光大理财“光盈+”八大策略捕捉时代机遇
环球网· 2025-06-04 13:41
政策引导与市场响应 - 近一年来政策大力引导中长期资本入市 理财公司加速布局含权产品以响应号召 [1] - 2023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打通社保 保险 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 2024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3] - 政策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银行理财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 [3] 产品创新与战略布局 - 银行理财深化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创新 光大理财推出光盈+系列 聚焦八大策略 其中六项涉及权益类资产 [4] - 光盈+系列采用指数增强 FOF/MOM等策略 中证500 沪深300等宽基指数作为增强基准 [4] - 光大理财近期增配ETF等指数化工具 并加大对定增 可转债 可交债的投资 参与外高桥定增获配181 49万股 金额近2000万元 [5] 市场环境与配置策略 - 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攀升 债券市场动荡 传统固收类产品收益承压 单一资产策略风险集中 [6] - 理财公司加速构建多资产多策略体系 提升含权类资产配置能力 光大理财通过跨资产类别和跨市场分散配置实现风险对冲 [6] - 阳光橙安盈增强系列采用优先股 存单存款 利率债等多元策略 截至2025年5月末封闭式产品业绩达标率100% 成立满1个月产品年化收益率均超基准 规模年内增长超160亿元 [7]
险资举牌热浪涌动,银行股成热门投资标的
环球网· 2025-06-03 13:57
险资举牌热潮 - 截至5月底已有7家保险公司举牌15次 超越2023年全年举牌数量 也超过2024年前9个月的举牌量 开启近10年来保险行业第三轮举牌浪潮 [1] - 保险行业曾在2015年和2020年出现过两轮举牌潮 [1] 举牌潮驱动因素 - 2015年举牌潮由高负债成本的万能险扩张和"偿二代"下长期股权投资节省资本消耗等因素推动 [3] - 2020年和2024年举牌潮源于利率下行环境下险资投资压力增大 需要通过投资高息股获取稳定现金收益 同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有助于获得稳定投资收益 [3] - 今年险资密集举牌上市公司三大原因:低利率环境下潜在"利差损"压力增大 权益投资可增厚投资收益 优化财务报表考虑 多项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推出 [3] 举牌标的分析 - 今年险资举牌标的包括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股 以及北京控股、电投产融、东航物流、中国儒意等企业 [3] - 银行股是被举牌次数最多的类型 公用事业、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也有涉及 [3]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正在加速落地 第三批600亿元试点资金全部获批后 改革试点资金总规模将增至2220亿元 [4] - 该试点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险资入市投资的堵点卡点 [4]
以美韩养老金计划为例:借镜观形:中长期资金入市启示
湘财证券· 2025-05-30 16:03
中长期资金内涵与规模 - 中长期资金包括保险、社保、年金等,具长期性等特征,政策推动其入市[25][26] - 保险、社保、公募基金三类中长期资金保守估计每年为股市提供2.1万亿增量[40] 美国养老金投资经验 - 401(K)计划以股票为核心配置,权益投资集中于医疗、金融、信息技术行业[3][4] - 共同基金管理401(K)计划60%资产,目标日期基金规模达1.33万亿美元,占DC计划资产68%[5][7] - 自动加入和默认投资机制降低决策门槛,吸引增量资金[6][53] 韩国国民养老金计划 - 韩国国民养老金以“权益化、全球化、多元化”为配置模式,投资收益远超养老支出[8] - 投资遵循自上而下流程,“海外权益+国内固收”组合占比63.3%,权益类占比47.9%[87] 对我国启示与建议 - 战略上增配权益资产,战术上采取“哑铃策略”,兼顾价值与成长资产[116][122] - 强化专业机构作用,建立逆周期投资机制,发挥中长期资金“类平准基金”作用[123][124] - 建议配置宽基指数、金融、科技行业及并购重组概念[17]
以美韩养老金计划为例:借镜观形,中长期资金入市启示
湘财证券· 2025-05-30 14:39
中长期资金内涵与规模 - 中长期资金包括保险、社保等,具长期性等特征,政策推动其入市[34][36][39] - 保险、社保、公募基金保守估计每年为股市提供2.1万亿增量资金[56] 美国401(K)计划 - 资产以股票为主,占比60%,行业集中于医疗、金融、信息技术[3][4][88] - 共同基金管理60%资产,目标日期基金规模1.33万亿美元,占DC计划68%[5][7] - “自动加入”和“默认投资”机制激活市场增量资金[6] 韩国国民养老金计划 - 资产配置为海外权益与国内固收并重,权益占比47.9%,固收占比35.1%[8][10][123] - 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6.82%,近三年6.98%,全球股市和另类投资贡献显著[15] - 遵循自上而下投资框架,聚焦投资回报率[9] 对我国启示 - 战略上增配权益资产,战术上采取“哑铃策略”[17][18] - 未来机构持仓或配置趋同基准指数,增配/低配成分股获超额收益[19] - 投资建议战略配权益,战术兼顾收益风险,关注宽基指数等方向[20]
600亿险资在路上,中小险企将入场!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今日第11次现金红利发放!险资配置思路如何?听听险企怎么说!
新浪财经· 2025-05-30 11:08
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表现 - 5月30日微跌0 09% 当日为第11次分红现金发放日 [1] - 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回调 太平洋航运涨超2% 东方海外国际 中远海控 中国银行等涨超1% 民生银行 粤海投资微涨 中国电信 海丰国金等跌幅居前 [3] - 自2024年7月以来连续10月分红 每10份累计分红0 29元 [11] 险资长期投资动态 - 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机构陆续获批 中邮保险及中邮保险资管获批参与试点 规模100亿元 [3] - 第三批试点新增多家中小保险公司 如中汇人寿 农银人寿 交银人寿等 资产体量均在千亿元以上 [3] - 国寿资产发起设立鸿鹄志远私募投资基金三期 获批金额400亿元 意向出资方包括中国人寿 新华保险及多家中小险企 [3] - 鸿鹄基金三期将投资并长期持有公司治理良好 经营运作稳健 股息相对稳定 股票流动性相对较好且具备良好回报的大盘蓝筹公司股票 [4] 险资配置偏好 - 高股息股票等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5] - 红利资产是重仓标的 港股红利为主要举牌对象 [6] - 银行仍是第一大重仓行业 占比环比提升0 4pct 运输 电信服务板块分别环比增配1 9和0 6pct 食品饮料 公用事业 能源分别环比下降1 2 0 8和0 6pct [9] - 保险资金重仓股股息率从2014年2 5%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3 6% [9] - 2024年以来已有34次险资举牌 举牌股平均上一年股息率达4 6% [9] 港股红利ETF基金(513820)优势 - 标的指数股息率7 87% 居所有主流红利类指数前列 [9] - 行业分布均衡 成份股30只 聚焦优质高股息龙头 [11] - 港股估值相比于A股更低 安全边际更充分 [10] - 全市场首只"每月分红评估"的港股红利类ETF 一年可最多分红12次 [11]
理财资金入市辟新径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23
银行理财资金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 上海外高桥集团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光大理财等11家机构参与,成为首单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投资上市公司定增项目 [1] - 银行理财直投定增有助于理财公司从产品和投资两个维度深化与上市公司合作,并让投资者间接参与定增项目 [1] - 监管部门将银行理财纳入战略投资者范畴,降低其参与定增门槛,政策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 [2] 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现状 - 2025年一季度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存续4.06万只,同比增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9.41% [2] - 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占比达88.33%,显示行业集中度提升 [2] - 光大理财计划加大资本市场布局,增配ETF等指数化工具,并扩大对定增、可转债等品种投资 [2] 理财资金入市面临的挑战 - 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风险对冲工具不足、投资者风险偏好低是主要堵点 [1] - 定增项目锁定期长与理财产品中短期为主的特征存在期限错配,需设计长期限封闭式产品解决 [3] - 理财公司需加强投后管理,包括动态风险跟踪、信息披露及流动性应急预案 [3] 政策与行业影响 - 2024年《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定增 [2] - 政策拓宽银行理财投资边界,增强理财直投定增的示范效应 [2] - 行业认为此举打通了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提升市场活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