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第一大产钢国背后:四家最赚钱上市钢企利润之和,不及日本制铁一家
第一财经· 2025-07-19 22:58
中日钢铁企业利润对比 - 日本制铁2024年归母净利润3502亿日元(约169亿元人民币),远超中国前五大上市钢企净利润总和(宝钢73.62亿元、中信特钢51.26亿元、南钢22.61亿元、华菱20.32亿元、久立特材14.9亿元)[1][2] - 宝钢股份2021年净利润236.32亿元为全球最高,但2024年降至日本制铁的四成(73.62亿元)[2] - 日本制铁通过收购美国钢铁使粗钢产能增至5782万吨,但仍低于鞍钢集团全球排名[4] 利润差距原因分析 - 日本制铁通过参股海外高品位矿石资源控制原料成本,高端钢材(汽车用高强钢、电子精密钢材)占比超50%[5] - 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仅40%(前十大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冷轧等高端产品价格持续下跌[6] - 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从2020年10.48亿吨连续4年降至2024年8.92亿吨,降幅1.56亿吨[8] 出口市场变化 - 中国钢材出口量从2020年5367.1万吨增至2024年1.11亿吨,但均价从847.2美元/吨降至755美元/吨[9] - 2024年遭受33起贸易救济案件,越南、韩国分别对中国钢材征收19.38%-27.83%和27.91%-38.02%反倾销税[9] - 对越南(11.5%)、韩国(7.4%)出口占比最高,出口板坯价格比韩国本土低100元/吨[10][11] 行业转型举措 - 宝钢等企业研发4款取向硅钢、大飞机发动机用钢等实现进口替代,太钢开发世界最高强度汽车车轮用钢[13] - 方大特钢推行日成本管理机制,工业大模型应用使原料库存降低15%-20%[13] - 行业计划建立弹性控产机制,2025年推动产能治理新机制解决供需平衡问题[15]
2025中国创新与突破50强揭晓,长沙4家企业闪耀榜单
长沙晚报· 2025-07-19 19:09
中国创新与突破50强榜单分析 核心观点 - GYBrand发布2025年度中国创新与突破50强榜单,华为以7775.58亿元品牌价值蝉联榜首,湖南4家企业上榜(三一、中联重科、蓝思科技、安克创新),数量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1][2][6] - 榜单基于品牌业绩、强度、贡献及可持续性等综合指标评估,非单一市值或营收排序,覆盖计算机、汽车、机械、电子等多元行业 [2][8] - 长沙企业表现突出,工程机械领域三一和中联重科、电子领域蓝思科技和安克创新上榜,反映长沙在高端制造与智能终端产业链的领先地位 [1][3][4] 地区分布 - 广东(14家)、北京(7家)、上海(6家)位列前三,湖南(4家)为中部第一,显示区域科创活力差异 [2][6] - 长沙包揽湖南全部上榜企业,凸显其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成效 [1][3] 行业分布 - 计算机与电子(华为、联想、蓝思科技等)、汽车(比亚迪、吉利、理想汽车等)占比最高,国防军工(中国船舶、中航沈飞)与工程机械(三一、中联重科)表现亮眼 [2][6][7] -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新显著,如三一无人电动设备、中联重科2000吨起重机等,体现国家综合实力提升 [3] 长沙企业创新亮点 工程机械领域 - **三一集团**:全球首台无人电动混凝土搅拌车(2019)、新能源重卡销量冠军(2021),累计专利国内前列,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 [3] - **中联重科**:覆盖15类75系列产品,包括101米碳纤维泵车,拥有8个国家级平台、1.8万件专利,海外布局10个基地 [3] 电子领域 - **蓝思科技**:AI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49克轻量化设计),十年研发投入超180亿元,获2200+专利,聚焦脆性材料与具身智能 [4] - **安克创新**:2024年营收247.1亿元(+41.14%),储能业务增长184%至30.2亿元,研发投入21.08亿元,累计专利2237项 [4] 头部企业数据 - TOP10品牌价值:华为(7775.58亿元)、比亚迪(3500.61亿元)、中国中车(1685.68亿元) [6] - 长沙企业排名:三一(1028.61亿元,第6)、蓝思科技(524.93亿元,第31)、中联重科(522.38亿元,第32)、安克创新(231.12亿元,第44) [6][7] 行业趋势 - 龙头企业加速布局品牌建设,将提升品牌价值纳入年度计划,契合"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节点 [5] - 电子与汽车行业持续领跑,储能(安克创新)、AI硬件(蓝思科技)等新兴领域增长显著 [4][6]
军工与钢铁,日本尖端技术领先全球三十年,让中美德俄望尘莫及?
搜狐财经· 2025-07-19 12:58
军工技术优势 - 日本在机床技术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高端数控机床市场份额保持在30%以上,发那科、大隈和牧野等公司在数控机床和精密加工设备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能够实现微米级精度 [3] - 材料技术方面,日本在高温合金、复合材料和特种钢材等领域具有强大实力,三菱重工和新日铁等企业成为全球军工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NASA曾使用日本生产的特种钢材 [5] - 电子技术领域,日本在雷达、通信系统和电子战设备等方面表现突出,相控阵雷达技术的高精度和反应速度增强军舰战斗力,在高端芯片和传感器领域仍具影响力 [6] - 潜艇技术方面,"苍龙级"潜艇采用空气独立推进(AIP)技术,水下潜伏时间更长且噪音控制能力出色,难以被探测 [8] 钢铁技术优势 - 新日铁住金和JFE钢铁等公司生产的高品质钢材在全球享有盛誉,广泛应用于军工、汽车、造船和建筑等行业,高强度钢板在军舰和装甲车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10] - 日本在钢铁生产工艺上精益求精,率先研发连铸技术和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能耗和废料,实现成本有效控制 [10] - 日本凭借创新环保技术将钢铁行业排放量降至全球领先水平,为全球钢铁行业树立环保标准 [11] - 在钢铁技术发展上日本保持5到15年的领先优势,尤其在产品质量和环保工艺方面领先于德国、韩国和中国等国家 [18] 研发与产业链 - 日本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研发,研发支出占GDP比例常年保持在3%以上,2022年接近3.3%,远高于许多国家 [13] - 日本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产品制造的每个环节都有本土企业负责,这种完备性使日本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非常灵活 [17] - 日本工作态度认真,严格的质量控制极大保障了军工和钢铁领域产品的可靠性 [17] 全球影响与竞争 - 日本技术对全球军工产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美国、欧洲和中国部分军工企业依赖日本的设备和钢材,间接提升全球军工技术水平 [20] - 日本在军工技术整体水平上仍落后于美国,尤其在武器系统整合能力方面,美国在航空发动机技术更为成熟,俄罗斯和中国在导弹技术上有独到之处 [16] - 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日本需不断创新和进步以保持领先地位 [22]
印尼效仿中国赌镍价,从6%飙到74%,终难逃亡崩盘结局
搜狐财经· 2025-07-19 12:28
印尼镍产业泡沫周期 - 印尼镍储量从全球6%飙升至74%市场份额 经历完整经济泡沫周期后全面崩盘 [1] - 2020年凭借60%镍储量实施出口禁令 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建设冶炼厂 精炼镍产能快速扩张 [3] - 精炼镍年产量达220万吨 另有150万吨产能建设中 导致本土镍矿不足需从菲律宾进口 [6] 供需失衡与价格暴跌 - 镍价跌至1.4万美元/吨 接近印尼冶炼厂成本线 工厂面临停工亏损风险 [7] - 全球市场无法消化370万吨总产能 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暴跌 [4][6] - 印尼镍产业年出口额超300亿美元 占全国出口总额10-20% [4] 中国市场需求变化 - 电动车电池技术转向磷酸铁锂路线 减少对镍的需求 [9] - 中国企业低价期囤积高品质一级镍作为战略储备 [11] - 电池回收技术突破 镍回收率达95% 降低对新矿依赖 [12] 技术路线对比 - 印尼冶炼厂使用燃煤炉 每吨镍排放16吨二氧化碳 环保压力巨大 [13] - 中国企业掌握全球领先提炼技术 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技术生态 [15][17] 全球产业链启示 - 资源禀赋不等于产业链控制权 技术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 [15][20] - 越南稀土和澳大利亚锂矿案例显示 缺乏精炼技术仍依赖中国加工 [14] - 全球竞争重点转向技术生态和供应链韧性 而非单纯资源争夺 [19]
中红医疗引领医用手套行业标准升级,推动防护安全新高度
全景网· 2025-07-19 09:35
国家标准发布 - 强制性国家标准GB24788-2025《医用手套安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 将于2028年6月1日实施 整合升级原有分散技术要求 形成覆盖"防过敏 降感染 控粉尘 限残留"的四重安全体系 [1] - 新标准明确四大核心安全指标:水抽提蛋白质限量 微生物指标 表面残余粉末限量 环氧乙烷残留量 严格限值确保符合国际环保与健康标准 [1] - 标准发布标志着行业规范化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为技术迭代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驱动力 中红医疗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技术实力获权威认可 [2] 中红医疗技术实力 - 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 获"中国医疗器械50强""中国品牌500强"称号 [3] - 构建"五院一司"研发平台 与华北理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合作 累计获得专利225项 桂林恒保拥有专利超70项 多项技术填补全球空白如聚异戊二烯手套 抗病毒手套等高端产品 [4] - 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 欧盟CE认证 ISO14001等国际权威资质 符合欧盟EN455标准 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15 45% [5] 产品矩阵与创新 - 打造覆盖医用外科手套 检查手套 一次性防护手套的全品类产品矩阵 满足医疗 工业 消费多元场景需求 [6] - 医用外科手套采用电子束灭菌技术 消杀能力远超传统环氧乙烷灭菌 阻断血液 病毒及化学品渗透 涵盖丁腈 乳胶等多种材质 适用于高端医疗场景 [7][8] - 医用检查手套采用高韧性配方 耐磨损不易破损 人体工学设计降低操作疲劳感 一次性防护手套不含致敏乳胶蛋白 耐酸碱抗油污 环保可降解配方符合全球绿色趋势 [9][10] 未来发展战略 - 国家标准发布彰显公司技术实力与社会责任 将持续深化创新驱动战略 参与全球标准体系构建 提前布局技术升级以符合欧盟EN455等国际前沿要求 [11] - 通过"技术+标准+产业"协同模式 推动行业向绿色化 智能化 高端化发展 为全球医用防护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11]
德方纳米不断推动技术创新—— 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
经济日报· 2025-07-19 05:56
公司概况 -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锂电池核心材料领域,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出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纳米化、非连续石墨烯包覆等技术,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2] - 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主研发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补锂增强剂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2] - 2024年公司营收规模超76亿元,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达20亿元以上 [2] 技术突破 - 公司2007年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电池正极材料领域,解决传统微米量级磷酸铁锂性能不足问题,开发出循环寿命长、导电性能优异、安全稳定的纳米磷酸铁锂 [3] - 创新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解决纳米颗粒均匀分散问题并降低生产成本,2008年实现产业化应用 [3] - 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15亿元,推出非连续石墨烯包覆技术、离子掺杂技术、纳米建构技术等,搭建多技术路线型号体系 [4] - 新一代超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验证进展顺利,满足更高能量密度需求 [4] - 磷酸锰铁锂研发成功,具备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低瓦时成本优势,年产11万吨 [4] - 补锂增强剂项目年产5000吨已投产,2024年出货量同比增长500%以上,获海内外客户认证 [5] 研发体系 - 德方纳米锂动力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面积2200平方米,含20个实验室,2024年通过国家认可实验室评审 [6] - 拥有省市级纳米电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与高校建立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研发团队含博士10人、研究生150余人 [6] - 申请专利880余项,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主导及参与制定各级标准40余项(国家标准24项) [7] 绿色发展 - 广东佛山、云南曲靖、四川宜宾建有大型研发与生产基地,曲靖基地2023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8] - 绿电使用比例达90%以上,部署智慧化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耗实时监控与分析 [8] - 提升二次锂循环利用率,以"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工厂建设 [9] - 2023年成立EHS专家顾问委员会,强化环保与安全管理 [10] 战略规划 - 以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为核心,布局锂电体系全生态材料研发,瞄准高能量密度、强安全可靠、长循环寿命、低成本消耗目标 [10]
出口超预期更需理性看
经济日报· 2025-07-19 05:56
出口市场表现 - 上半年出口增速达7.2%,规模首次突破13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1][2] -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出口表现屡超预期,彰显外贸内生动力和韧性 [1][2] - 对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实现增长,贸易规模超500亿元的伙伴达61个,同比增加5个 [3] 支撑出口增长的核心因素 - 制造业产业升级与供给优势: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达9.2%,连续9个月增长,高端机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增速超20%,仪器仪表出口增长14.7%,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32.4% [2] - 新能源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出口106万辆,增速达75.2%,占汽车出口总量308.3万辆的34.4% [2] - 政策红利与市场策略叠加:扩内需政策"组合拳"落地,企业通过贸易转移对冲风险,转向东盟、欧盟、非洲等替代市场 [2] - 外部短期利好:美国耐用品库销比下降带动补库周期,6月美国临时下调对华关税115个百分点推高出口预期 [3] 新兴市场表现 - 对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 [3] - 在对欧盟、日本、英国等传统市场贸易增长的同时,新兴市场贡献更多增量 [3] 未来挑战与应对 - 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增大 [3] - 中美关税缓和期进入尾声,"抢出口""转出口"效应可能减弱 [3] - 需通过技术突围和市场开拓构建新平衡,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 [4] - 出口企业和进口企业信心连续两个月回升,但机构预测未来几个月订单可能下滑 [4] 行业竞争力 - 完备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是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 [1] - 技术创新迭代是"中国制造"向国际市场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护城河" [4]
华友钴业:全产业链赋能 铸就大圆柱电池材料行业领导者
证券日报网· 2025-07-18 21:32
大圆柱电池市场趋势 - 大圆柱电池及圆柱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及成本优势,正成为动力电池领域重要技术路线[1] - 韩国LG新能源与奇瑞汽车签署6年8GWh大圆柱电池供货协议,2023年全球需求进入百GWh量级[1] - 2030年大圆柱电池市场需求较2025年将有4-5倍增长空间,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元级别[1][5] 华友钴业市场地位 - 子公司巴莫科技大圆柱电池及圆柱电池用正极材料销量占公司正极材料总销量近40%,应用于国内外知名电动车品牌[1][4] - 公司通过全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创新,成为大圆柱电池材料行业标准定义者[1] - 巴莫科技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实现全球最高镍含量规模化量产,为电动车带来30-40公里续航提升[3] 全产业链与技术优势 - 构建"钴镍资源开发-冶炼加工-三元正极材料制造"一体化产业链,保障原料供应和成本优化[2] - 历经三次技术升级,超高镍正极材料量产工艺达全球领先水平,解决高容量、高倍率、高安全痛点[3] - 匈牙利工厂推进将实现欧洲本地化供应,强化全球客户服务能力[4] 全球合作与客户生态 - 与亿纬锂能合作实现大圆柱电池正极材料规模化量产,产品通过国际品牌验证[4] - 与LG新能源及国内头部电池企业联合开发的超高镍材料完成验证,2023年内量产[4] - 技术合作覆盖国内领军企业和国际巨头,形成全球核心供应链体系[4] 未来战略方向 - 聚焦"产品高端化、经营国际化",提前锁定大圆柱电池千亿级市场增长[5] - 持续突破高容量、高倍率、低成本、高安全材料技术,支撑新能源汽车续航升级[5] - 全产业链协同为技术迭代提供动力,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5]
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发布:技术创新对全球供应链驱动作用越发显著
中国经济网· 2025-07-18 14:41
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 - 全球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持续提高 全球南方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速 铁路机场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及5G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均呈现明显上升态势 [1] - 技术创新驱动全球供应链发展 增强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成熟 碳捕集与封存智能电网等绿色低碳技术加快应用 推动供应链进入数智化绿色化新阶段 [1] 中国供应链实践 - 中国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全球供应链开放合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 增强供应链金融服务效能 [1] - 中国通过补链延链多元布局效率提升 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注入确定性 [1] 产业供应链动态 - 报告绘制无人机AR眼镜人形机器人水电大豆葡萄酒六种产品全球供应链图谱 展示上中下游分布 [2] - 总结国际组织及主要经济体供应链促进政策 归纳中国推动相关供应链发展的创新实践 [2]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探秘一根纤维背后的生产密码
新华社· 2025-07-18 12:40
公司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化纤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化设备实现关键环节自动化操作 [1] - 产品从传统纺织原料延伸至碳纤维领域,形成从原丝、碳丝、复材制品到回收再利用的全流程生产能力 [1] - 碳纤维材料经多环节加工后成为滑雪板、自行车等终端消费品 [1] 碳纤维产品生产与展示 - 公司在复材体育休闲装备产业园组装碳纤维自行车车架 [3] - 碳纤维生产车间将生产好的碳纤维丝卷筒装箱 [4] - 复材体育休闲装备产业园展出碳纤维滑雪板 [5] - 复材体育休闲装备产业园展示碳纤维一体成型自行车车轮 [7] - 复材体育休闲装备产业园拍摄碳纤维自行车车架 [8] 生产车间与设备自动化 - 纺丝生产车间工人检查纺丝原料 [9] - 人造丝生产车间工人调试生产设备 [11] - 人造丝生产车间机械臂码放成品丝筒 [7] - 人造丝生产车间工人对丝筒进行人工镜检 [13][15] - 碳纤维生产车间工人监控自动化生产线运行情况 [17] 产品应用与展示 - 公司展厅展示化纤工艺家居用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