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驱动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丨我国制造业迈入全要素协同的智能化新阶段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8 11:05
制造业总体成就 - "十四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 [3] - 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4]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5] - 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5] 造船业突破 - 成功建造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并实现商业首航,第二艘国产豪华邮轮"爱达·花城号"更大更舒适,将于2026年年底交付 [1] - 大型邮轮建造为相关产业链带来1:14的推动作用,跨行业跨地区吸纳超过500家全球供应商 [2] - 成功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包括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成功下水和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2] 创新驱动与结构优化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5]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5] -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5] 智能化转型与数字经济融合 - 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8] - 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建成5G基站459.8万个 [7] - 南京钢铁智能化工厂通过数字化赋能使加工成本下降20%,生产周期压缩一半以上 [6][7]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十四五"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过14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有1.46万家 [9][11] - 专精特新企业超过六成分布在工业基础领域,超过八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过九成至少为三家以上国内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9][10] - 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铝硅特种玻璃等新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国产高端手机屏幕、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供应商 [9]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 截至今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13.8万家,去年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 [10] - 截至去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000万家,2021年以来平均年新增超过400万户 [10] - 去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用工人数超过1.28亿,就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 [11]
张颖熙:着眼优质高效构建服务业新体系
经济日报· 2025-10-17 08:08
文章核心观点 -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是推动现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和结构协同,实现服务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引领的转变 [1][2] 服务业新体系的构建要义 - 服务业新体系的“新”体现在发展理念、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的深刻革新,其驱动力来自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目标是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引领 [2] - 技术创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正重塑服务供给方式,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智慧零售等新业态打破传统服务的时空限制 [3] - 制度变革通过简化审批、完善标准、优化要素配置,为创新型服务业企业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保障技术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3]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 质量提升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需将追求品质、体验、价值和满意度作为核心,构建以优质供给引领需求的新局面 [4] - 建立健全现代服务质量治理体系,覆盖服务标准制定、过程监管到质量评价的全链条,并通过激励机制让“优质优价”成为市场常态 [4] - 服务业需强化结构协同,以系统思维重构服务生态,打破产业、区域、环节间的边界,形成跨界融合、资源共享的新生态 [5] 服务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与重点领域 - 生产性服务业需聚焦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生活性服务业需推动养老、育幼、文旅等业态提质扩容,公共服务业需补齐教育、医疗等短板 [7] - 重点突破需瞄准服务业“卡脖子”环节与新增长点,如攻克工业软件、智慧医疗算法等高端技术,培育数字服务业、绿色服务业等新业态 [7] - 服务业效率提升与公平保障需辩证统一,例如通过在线教育让偏远地区孩子获得优质资源,通过职业培训为普通劳动者提供发展通道 [8] 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与跨界融合 - 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在生产领域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体系,在生活领域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等新场景 [11] - 推动服务业内部及跨行业融合创新,例如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产品体系,服务业与农业融合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供应链 [11][12] - 标准化建设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需加快填补养老、育幼、家政及金融、数字服务等领域的标准空白,推动标准落地与实施监督 [12]
回望“十四五” | 创新潮涌 多维进阶:数观上市公司“十四五”蝶变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7:59
核心观点 - A股上市公司在过去五年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迁的关键跨越 通过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不仅重塑了自身发展轨迹 也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和驱动创新、转型升级、全球进阶的先锋力量 [2][3][7][12][13]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1.88万亿元 占全国研发经费总量的51.96% 研发强度提升至2.61% 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3] - 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 -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26家企业跻身“百亿研发俱乐部” [3] - 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89%、11.78%、4.63% 科技属性凸显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强度分别高于整体3.29个百分点和4.44个百分点 [4] - 百济神州2021年至2024年投入研发费用超470亿元 2024年研发投入141亿元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52% [5] - 2021年以来 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 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 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增至8000亿元 [6] 高端化转型 - 隆基绿能推进HP-BC2.0组件大规模量产 以技术差异赢得品牌溢价 [8] - 金固股份研发出“最轻钢制车轮” 强度达2000兆帕 为铝合金车轮的5至6倍 成本仅为其1/4 单个车轮减重15公斤 [8] - 96家中国企业入榜2025世界品牌500强 包括比亚迪、中国中车、中芯国际、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等 [8] 智能化转型 - 瑞声科技常州工厂利用AI技术将产品测试时间从60秒压缩至24.9秒 产线单位小时产出达1万片 [7] - 我国已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7000多家先进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7] - 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 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9] - 青岛港接入国产大模型智慧平台 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 第13次刷新世界纪录 [9] - 科大讯飞与中粮集团联手搭建农产品全链条智能底座 结合8亿亩耕地数据 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10] - 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 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 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 碳排放平均减少20.4% [10] 绿色化转型 - 2024年中国新能源项目投资总额达3.7万亿元 A股新能源相关上市公司投资规模达1.3万亿元 [10] - “十四五”时期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10] - 燕京啤酒将绿色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 一瓶500ml的U8啤酒碳足迹控制在100.04克二氧化碳当量 其国家级绿色工厂已达13家 [11] - 2023年上市公司单位营收碳排放量相较2020年下降约16.9% 降幅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1] - 发布独立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率从2020年的约25%增至2024年的约45% [11] 全球化进阶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境外收入9.52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56.58% [12]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近660亿美元 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 [12] - 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是全球化与本地化战略深度融合的关键落子 预计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 [12] - 上市公司“出海”模式从单一产品出口升级为技术、标准、生态协同出海 [12] - 海尔智家将ESG理念深度融入海外运营 积极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与经济价值 [13]
复星参与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 汪群斌:以创新驱动全球价值创造
新浪财经· 2025-10-16 16:30
大会概况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参会嘉宾约500位 [1] 公司战略与全球化 - 公司定位为创新驱动的全球家庭消费产业集团,将全球化视野与本地化深耕相结合,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3] - 公司认为全球化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与价值链整合能力,作为最早出海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深耕 [5] - 创新被视为价值创造的源动力,是公司出海最重要的锚 [7] 医药领域创新与成果 - 自主研发的创新型抗PD-1单抗H药汉斯状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已在中国、欧盟、英国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惠及全球逾11万名患者 [3][4] - H药是首个且目前唯一在欧盟获批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抗PD-1单抗,其胃癌围手术期III期临床研究于10月9日达到主要终点,支持提前申报上市 [4] - 靶向PD-L1的抗体偶联药物HLX43正在中、美、日、澳等国家开展临床研究,全球范围内尚无同类药物获批,有潜力成为高效、安全的广谱抗癌药 [5] - 自研靶向药物复迈宁获批两项罕见病适应症,填补了相关罕见病肿瘤领域的治疗空白 [5] - 公司旗下生物药创新产品已触达近60个国家和地区,惠及全球超85万患者,其中乳腺癌治疗核心产品汉曲优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5] 全球研发与业务发展 - 公司打造了领先的小分子创新药平台、大分子技术平台、细胞治疗技术平台,并前瞻布局核药技术平台 [6] - 专注于大分子的复宏汉霖已在全球完成800余项药政注册申请,并获得600余项批准 [6] - 在全球BD方面,公司与Abbott、Dr. Reddy's等通过战略合作加速拓展全球主要市场,复宏汉霖今年上半年BD合同现金流入超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0% [6] - 今年8月,公司两款自研的小分子抑制剂连续实现对外授权 [6] 文旅与金融服务创新 - 在文旅消费领域,复星旅文Club Med持续深化AI数字化升级,G.M Copilot对话助手提供7x24小时个性化服务,已覆盖全球12个国家市场 [6] - 今年8月,复星旅文与阿里云达成全栈AI合作,基于通义千问模型共同开发文旅智能体“AI G.O” [6] - 在金融服务领域,复星葡萄牙保险依托AI应用提升业务效率,车险自动理赔率从2023年末的48%提升至66% [7] 企业社会责任与ESG实践 - 公司将青蒿素研发成为中国001号和002号创新药,截至2025年6月底,已累计向全球供应超过4.2亿支注射用青蒿琥酯,累计救治全球超8400万重症疟疾患者 [8] - 2023年6月,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Argesun获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成为首个通过该预认证的一步配制青蒿琥酯注射剂,提升了临床使用便利性 [8][9] - 在中国乡村,公司于2017年发起乡村医生项目,目前已覆盖16个省、市、自治区的78个县,守护2.5万名村医,惠及300万户农村家庭、超1600万农村人口 [9] - 今年9月,公司推出AI村医助手(1.0),依托阿里巴巴通义大模型打造,以辅助村医日常工作 [9] - 公司MSCI ESG评级保持为AA,连续入选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在中国企业中名列最佳1%,富时罗素ESG评分持续领先全球同业 [9]
“破立之道”:鹤壁产业转型的示范价值
河南日报· 2025-10-16 13:34
传统产业升级模式 - 采用“一链一策”的精准转型模式,避免大拆大建 [1] - 天海集团新能源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1] - 海昌智能的核心设备获得高市场占有率 [1] - 以中维化纤为核心打造尼龙小镇,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内部循环 [1] - 将企业点状优势扩展为产业集群的整体胜势 [1] 新兴产业前瞻布局 - 将商业航天作为战略选择,形成覆盖卫星设计制造、数据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2] - 引入航天宏图等龙头企业产生强大集聚效应,迅速吸引数十家上下游企业 [2] - 引进龙芯中科芯片封装基地,带动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信创产业集群 [2] - 在多个新赛道上实现“从无到有”的战略执行力 [2] 城市转型系统思维 - 破立并举,破除对资源依赖的惯性,建立以创新驱动、链群协同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 [2] - 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范例 [2] - 展现了“小城市、大志向”的战略魄力 [2]
东丽区扎实推进“三新”“三亮”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中国发展网· 2025-10-15 19:39
产业强区与制造业发展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 [7] - 航空航天产业链产值同比2022年增长60% 近两年增速均保持两位数 [7] - 新培育3个百亿级产业链 包括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轻工、高端装备 [7] - 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接近500亿元 [7] -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8% 较"十三五"末提高10.2个百分点 [7] - 爱思达航天科技公司产值增长7倍 员工从20余人发展至400多人 建成4.4万平方米总部基地 [7] 创新驱动与科技生态 - 天开东丽园开园后新投入运营载体3.68万平方米 吸引202家科技型企业入驻 [9] - 成立天津市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并设立5亿元专项引导基金 [9] - 实现237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9] - 五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6家 总数达到608家 [9] - 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33家 [9] - 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30亿元 是上个五年的2倍 [9] -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9% 排在全市前列 [9] 改革开放与对外开放 - 东丽经开区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财政收入增长24.2% [11] - 东丽经开区在2024年度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排名提高31位 [11] - 全区外贸进出口额五年年均增长15.6% [11] - 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额从零增长至近4亿元 [11] - 乌兹别克斯坦最大财团海珀集团在东丽建立中国贸易总部 [11] - 通过"丝路电商"项目在塔什干建成天津首个中亚海外仓 3000多款中国制造覆盖中亚市场 [11] 民生保障与城市发展 - 五年新增就业9.55万人 [13] - 4.3万还迁群众搬迁住上楼房 [13] - 改造23个老旧小区 [13] - 新建15所幼儿园和14所中小学 增加学位2.1万个 [13] - 市第三中心医院东丽院区加紧施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11个街道全覆盖 [13] - 解决宜家周边道路维修、金隅片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200多个群众身边问题 [13] - 在109个社区建立"亚楠调解室" [13]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7:06
许多人感慨,近年来中国宛如换了一副模样。 其中一个显著变化便是"科技范儿"十足。 Deepseek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如春雨般渗透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尾…… 科技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让那些曾经对中国抱有偏见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科技,重新洞 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2025云栖大会在杭州开幕产业机器人亮相。图/中新社记者王刚摄 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创新策源地,一场关乎 中国未来发展的经济转型已全面开启。 经济发展更注重质量。 数据表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趋势愈 发明显。 例如,2000-2021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6%,"十四五"后期,在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 推动下,这一增速进一步提升。 曾经依赖密集劳动力的生产线,如今被智能机器人精准高效的节奏所替代;昔日靠天吃饭的农田,正借 助大数据溯源和无人机播撒实现顺应天时耕作。 从实验室诞生的原创理论,到产业园区孵化的尖端工艺,创新链与产业链以前所未有的深度相互融合。 以先进制造为例,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 ...
创新驱动,如何成为引领性发展战略
搜狐财经· 2025-10-15 16:51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4万亿元增至3.6万亿元,增长近50% [1]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9%,接近经合组织平均水平 [1] - 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为6.88% [1] 科研范式与资源配置 - 打破原有学科体系限制,推动硅基光电子、二维材料等前沿领域原始创新 [2] - 数学与物理学科交叉融合,攻关人工智能底层算法、量子计算纠错码等数学难题 [2] - 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创新,构建脑图谱—脑模拟—脑机接口全链条研究体系 [2] - 建立需求牵引基础研究机制,华为、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联合高校设立基础研究基金 [2] 高技术产业发展 - 2020年至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 [2] - 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经济等产业规模实现突破 [2] - 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基础设施,截至今年7月底建成5G基站459.8万个 [2] - 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23年达到470台/万人,位居全球第三 [2] 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8%增至10.4%,超过10%规划目标 [3] - 平台经济、共享制造等新业态兴起,高阶智驾下沉至10万元级车型 [3] -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诞生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绿色技术与能源转型 - 风光发电量占比从9.7%提高到18.6%,每3度电有1度绿电 [3] - AI优化新能源电网调度效率,形成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技术—制造—市场闭环 [3] - 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氢能产业链贯通、碳捕集技术低成本推广、城市矿产高效利用获得巨大应用 [3] 创新驱动经济范式 - 创新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生态重构螺旋上升,形成指数级市场增量 [3] - 创新乘数效应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增长 [3] - 形成技术突破×商业模式×文化认同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国范式 [3] 多技术协同驱动 - 第六轮康波由能源、AI、生物等多技术并联驱动,协同效应推动生产率跃升 [4] - AI将数据升级为核心生产资料,重构生产函数 [4] - AI+新能源组合使全球GDP年均增速明显提升 [4] - AI驱动的细胞工厂使微生物合成蛋白效率达传统畜牧业的十几倍到几百倍 [4] 未来产业突破方向 - 需实现量子科技实用化突破、脑机接口产业化落地、传统产业智能化再造 [4] - 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汽车产业生态重构 [4] - 科技创新源头实现从跟跑为主转向并跑领跑,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领域形成原创理论突破 [4] - 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构,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生态 [4] - 从自主可控转向全球引领,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输出中国标准与解决方案 [4]
城市24小时 | 浙江这场重磅会议,为何选在“第三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10:45
浙江省城市发展与“强城行动” - 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温州召开,谋划城市发展新蓝图,聚焦现代化先行、共同富裕、人民满意,高水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1] - 温州被赋予“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重任,正全力冲刺GDP万亿城市目标,但面临市辖区面积仅为杭州1/3、宁波1/2,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的“小马拉大车”问题[1][2] - 温州2024年初启动“强城行动”,实施空间重构、产业创新等六大行动,旨在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2] 跨区域合作与能源交易 - 南方电网与国家电网首次开展跨电网经营区现货交易,南方电网经营区4230万度电能通过闽粤联网工程送往浙江、上海等地,保障华东地区紧急用电需求[4] - 全国首支跨省域财税分享基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投资基金设立,首期规模5亿元,重点赋能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和水乡客厅高质量发展[5] 地方产业政策与人才引进 - 杭州拟立法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通过全国首创地方立法为企业提供稳定制度环境,并制定补链强链延链拓链行动方案,加强行业龙头企业培育[7] - 成都出台吸引集聚人才十条措施,每年遴选3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600名成都工匠人才培育对象,支持校企共建中试人才培养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8] 城市发展评估标准与指数 - 我国首部宜居城市国家标准实施,从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基础设施六大维度搭建评估框架,明确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等量化指标[9][10] - 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发布,北京、深圳、上海以85.1分、82.5分、81.4分位居综合排名前三,报告通过90项指标对36个主要城市进行评估[13][15]
富邦集团护航三载 亚太药业迈向协同发展新阶段
证券时报网· 2025-10-14 19:40
公司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宁波富邦集团入驻三年后,医药产业资深人物邱中勋成为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 [1][3] - 富邦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所持公司14.61%股份以约9亿元价格转让予邱中勋团队,作价8.26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溢价45.68% [4] - 此次产业资本入主被视为公司主动应对行业变局、重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探索 [5] 历史问题化解与资产优化 - 富邦集团入主后系统推进风险化解,包括统筹资金完成可转债偿付以及通过专业化协商妥善解决投资者集体诉讼 [2] - 公司坚持聚焦主业原则,完成对上海新高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并大力清理海外公司资产 [2] - 经过三年治理,公司资产质量显著提升、财务结构稳健、现金储备充足 [4] 研发与产品管线 - 公司确立“仿创结合、创新驱动”方向,截至2025年8月已拥有114个制剂批准文号和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2] - 公司启动总额约7亿元的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将用于溶瘤病毒药物研发、长效与复杂制剂研发以及具有“首创同类”潜力的抗肿瘤生物药项目 [4] - 未来三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预计将显著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4] 新控股股东的产业协同效应 - 新实际控制人邱中勋为医药产业互联网平台“药兜科技”创始人,该平台合作药企近千家、优势药品超千种、下游客户约65万家,2024年营收突破60亿元,累计交易规模达650亿元 [3] - 药兜科技的成熟流通网络与销售渠道将助力公司仿制药产品拓展市场,并为创新药商业化提供渠道支持 [3] - 药兜科技在供应链管理和医药数字化领域的积累将推动公司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加快数字化转型 [3] 发展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发展路径清晰,将采用“产业资源+创新研发”双轮驱动战略,加速向创新驱动型医药企业转型 [4] - 公司正形成“传统业务优化+创新研发突破+产业资源赋能”的多层次发展模式 [3] - 此次控股权变更与国家建设“创新药强国”的战略导向相契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