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价格战
icon
搜索文档
“反内卷”号角吹响 多个行业应声而动
证券时报· 2025-07-04 02:4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汽车、光伏、锂电池等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企业盲目投入导致重复建设,全行业利润被严重稀释[1] - 2025年第一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3.9%,A股乘用车行业8家上市公司合计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3.76亿元,创5年来最低[3] - 锂电材料企业开工率普遍低于30%,行业多数企业在盈亏线上挣扎[1] - 光伏行业面临全环节产能过剩问题,以牺牲合理利润为代价的极限竞争现象突出[4] 政策与监管动态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1] - 工信部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重点整治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2]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6] - 民航局部署整治航空运输领域"内卷式"竞争,将制定价格行为规则防止恶性竞争[8] 行业自律与行动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先后发布倡议,反对无底线"价格战"[3] -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联合倡议将竞争重心转向"质量和创新比拼"[5] - 中国水泥协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山东、四川等省实施错峰生产[5] - 17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上汽集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结算方式[6] 企业具体措施 - 比亚迪取消限时一口价政策,加强对终端价格的管控,违规经销商将面临重罚[7] - 光伏玻璃企业宣布7月起集体减产30%以缓解行业竞争[7] - 中核钛白终止"年产50万吨磷酸铁项目"等募投项目,将16.66亿元募集资金转为流动资金[8] - 普利特终止湖南浏阳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原计划总投资102亿元[8] 行业未来展望 - 光伏行业需要通过市场化或行政手段实现产能出清,需要政策支持与产业整合[10] - 锂电行业扩产趋于谨慎,部分企业调整或终止前期规划产能[7] - 专家建议对新能源产能建设进行全国统筹,在项目审批阶段遏制产能过剩[10] - 汽车行业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车企强调在技术和服务上展开竞争[7]
中加基金权益周报︱股债跷跷板扰动,债市先弱后强
新浪基金· 2025-07-03 10:50
市场回顾与分析 政策与基本面 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负,在基数效应拖累之外,价格战和关税冲击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显现。高频数据来看:生产端环比平稳,消费端仍偏低迷,价格端持续承压,以伊停火油价大跌。 海外市场 美联储多官员表态偏鸽,美经济数据转弱,市场对年内降息预期上升。10年期美债收盘在 4.29%,较前周下行9BP。 权益市场 受伊以冲突缓和影响,市场风偏大幅提升,上周A股多数宽基指数收涨,计算机、军工、非银 金融领涨。具体而言,万得全A上涨3.56%,万得微盘股指数大涨6.94%,沪深300收涨1.95%,创业板大 涨5.69%。A股成交大幅放量,日均成交额1.49万亿,周度日均成交量增加2716.46 亿。截至2025年6月 26日,全A融资余额18,265.35 亿,较6月19日增加173.68亿。 债市策略展望 7月债市利多因素在增多, 但央行二季度货政例会主基调边际收敛或阶段性引发市场情绪回调。从历史经验来看,7月债市多头力 量有望加强:一是7月资金季节性转松相对确定,对短久期品种及卷利差交易依然较为有利;二是季度 末MPA考核结束,存单到期高峰过去,银行负债压力缓解,对债券配置力度有望增强;三是 ...
花王称不陷入“价格战” 全渠道平衡是关键
搜狐财经· 2025-07-02 15:17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 文/图)"6·18"电商硝烟未散,众多品牌正休整以待下一轮鏖战。7月1日,在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 主办的2025中国香妆品牌发展大会上,花王集团两位高管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陷入行业"价格战",坚守"高性能/合理价格"策略,并强调线 上与线下渠道平衡发展至关重要。 不陷入"价格战"希望以"高价值"突围 对于美妆品牌来说,选择不陷入"价格战"需要勇气。行业监测数据显示,超70%的美妆品牌在2024至2025年卷入"价格战",其中有国际品牌在2024年累计发 起超过200场官方降价促销,部分单品折扣率高达50%。 花王(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山崎律子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更高附加价值、价格合适的产品,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让他们能够认可我们的品 牌,这也是我们在中国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动力。" 花王集团化妆品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山崎律子。 花王(中国)化妆品事业总经理大仓诚一也表示:"对于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现象,我们稍感忧虑,过度的价格竞争将损害行业的健康发展。当然,性价比 始终至关重要,这也是花王产品制造的基本原则。我们希望找到好的办法为消费者创造 ...
if赴港上市,46人撑起百亿市值
虎嗅APP· 2025-07-01 18:42
IPO表现 - 泰国网红椰子水品牌if母公司IFBH Limited于6月30日登陆港股,发行价27.8港元每股,开盘涨57.19%,午间收市报40.00港元,上涨43.88%,总市值约106.67亿港元 [1] - IPO认购异常火爆,公开发售认购倍数超2682倍,成为今年港股市场最受瞩目的新股之一 [1] - 基石投资人包括瑞银集团、红杉中国公开市场投资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国际、嘉实投资等,国际配售还迎来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参股的基金 [1]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4年公司收益约为1.58亿美元(约11.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32%,净利润增长98.9%至3331.6万美元 [2] - 中国内地市场收入达1.46亿美元(约10.69亿元人民币),营收占比高达92.4%,成为绝对主引擎 [2] - 在中国内地椰子水饮料市场连续五年蝉联榜首,2024年市场占有率约34%,超越第二大竞争对手七倍以上 [2] - 在香港市场连续九年蝉联榜首,2024年市场占有率约60% [2] - 全球椰子水饮料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5.17亿美元上升至2024年的49.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7% [2] 商业模式与效率 - 公司仅有46名员工(销售营销20人、研发5人),人均创收高达2500万元 [3] - 采用轻资产模式,生产完全外包给泰国代工厂,物流与销售交由第三方合作伙伴,专注品牌运营和市场营销 [3] - 三大产品线中,1L家庭装贡献58%营收,350ml运动款占28%,200ml儿童系列占14% [3] - 毛利率高达36.7% [7] 行业增长与竞争 - 中国椰子水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5亿元预计增长至2025年的260亿元,五年增长50倍 [5] - 2022年通过与头部主播合作,销售额环比增长300%,登上天猫品类销量榜首 [5] - 2024年签约顶流明星肖战作为全球代言人,抖音旗舰店单日GMV突破2000万元,粉丝复购率达到43% [5] - 国际品牌Vita Coco在中国市场占据12%-15%的份额,娃哈哈、统一、椰树等传统饮料巨头以及盒马、朴朴等零售平台纷纷入局 [5][6] - 2023-2025年间,椰子水品牌数量从32个激增至超50个 [6] 价格战与市场份额变化 - 椰子水均价由2023年一季度的每百毫升1.91元下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6元,降幅达23.5% [7] - if椰子水在中国内地的市占率从2023年第一季度的47.48%攀升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55.53%,随后下降至2024年第四季度的30.33%,2025年第一季度回升至36.42% [7] - 2024年8月,if在中国的代理商下发调价通知,建议零售价涨价约20% [8] 供应链与品控挑战 - 2024年三季度东南亚进口椰子价格出现上涨,老椰价格由每吨两三千元升至四五千元,单个椰子的价格由两三块钱涨到四五块钱,新鲜椰青成本升至2万多元/吨 [7] - 最大代工厂General Beverage同时服务竞品,2023年加工费大涨12% [9] - 2023年和2024年,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占同期采购总额的92.3%和96.9% [9] - 2024年最大分销商占47%收入、前五大客户占97.6%收入 [9] 市场拓展与未来挑战 - 公司计划进军澳大利亚和北美市场,将与全球龙头Vita Coco(2024年占据全球近30%份额)正面交锋 [12] - 需应对不同市场的口味偏好:北美偏爱清淡原味,亚洲消费者更喜香甜口感 [12]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到2029年将达26.52亿美元 [12]
汽车行业“价格战”点评:汽车行业“价格战”严重,如果企业竞争过激烈或影响汽车质量与后期维修
国金证券· 2025-07-01 15:39
政府债发行 - 6月wind口径政府债发行2.8万亿,净融资1.41万亿,截至6月末净融资规模7.8万亿,发行进度56.2%[5] - 一般国债、特别国债等累计发行进度分别为52.0%、47.5%等,6月单月发行进度分别为12.5%、5.4%等[5] 汽车消费 - 6月1 - 22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26.9万辆,同比增长24%,环比增长8%[8] - 比亚迪部分车型最高降幅达34%,促销活动6月底结束[8] BCI指数 - 6月BCI指数从50.3降至49.3,跌破荣枯线,销售和利润前瞻指数分别回落2.7、2.9个百分点[11] - BCI消费品和中间品价格走势分化,消费品价格偏弱反映终端需求不足[11] 金融市场 - 上半年上证指数、深证综指累计上涨2.8%、0.5%,北证50等领涨,红利指数等领跌[14] - 上半年债券市场先升后降再趋于平稳,6月末10年国债收益率约1.65%,1年约1.35%[14] - 上半年贵金属领涨,焦煤焦炭等领跌,6月末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和离岸价收报7.16[15] 经济景气度 - 6月制造业PMI上行0.2个点至49.7%,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分别回升0.3、0.4个百分点[19] - 预计6月GDP增速在5.3%左右,二季度GDP在5.3 - 5.4%左右[20] 风险提示 - 汽车行业价格战或影响汽车质量与后期维修[4][24] - 企业投资扩张意愿有限,外需低迷或使经营预期下行[4][24] - 城镇消费者信心因工作、成本和房产因素普遍下降[4][24]
超百万充电宝陷入召回风波 无底线价格战敲响行业警钟
新浪财经· 2025-07-01 07:00
召回风波概况 - 两大充电宝品牌罗马仕和安克分别召回49 17万个和71万个产品 总计超120万个充电宝陷入召回危机 [2] - 召回处理遇阻 快递公司普遍拒收充电宝 安克创新公司推出"泡盐水24小时后投放有害物质回收箱"的应急方案 [2] - 2024年8月1日起充电宝须具备3C认证 但调查显示消费者仍持有1-2个无认证产品 [3] 安全隐患根源 - 安全问题集中在电芯部件 罗马仕公告指出部分召回产品因"电芯原材料在极端场景下存在风险" [4] - 行业存在使用"C品电芯"现象 该等级电芯品质差且安全隐患大 而A品主要供给手机和新能源汽车 [4] - 主流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11个电池产品3C证书被暂停 罗马仕 安克等品牌3C证书也变更为"暂停"状态 [4] 行业竞争现状 - 2024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 中国市场占比38 7%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5] - 价格战导致充电宝零售价逼近物料成本线 安克A1680型号售价三个月内从159元降至99元 [5] - 厂商持续压价致电芯厂在用工用料上节约成本 安克承认某供应商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 [5] 行业趋势转变 - 电商平台弱化"低价促销" 将"3C认证"标识置于首图 1万毫安产品售价回升至80-150元区间 [5] -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风波或成行业转折点 竞争焦点将转向品质保障 需找回成本与性能平衡点 [1] - 无底线价格战引发反思 可能反噬行业并伤害消费者信任 类似情况非充电宝行业独有 [5]
汽车行业破解“内卷”要找准方向
价格战现状与规模 - 国内汽车行业价格战已持续两年多,2024年有加剧趋势,5月头部企业限时促销导致部分车型降价超5万元[1] - 2024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超60款,5月激增至百余款,引发行业连锁反应[1] - 行业组织与政府部门明确反对无序价格战,呼吁转向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1] 价格战的经济影响 - 行业利润率从2022年5.7%持续下滑至2024年4月的4.1%,5月进一步跌破4%,远低于历史7%水平[2] - 行业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怪圈,经销商出现"量增利减"现象[2] - 恶性价格战导致企业削减创新投入,产业链上下游承受系统性压力[2] 市场结构性矛盾 - 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2024年销量3143.6万辆(同比+4.5%)低于过去10年6%平均增速[3] - 未来市场规模预计稳定在2600万辆左右,产能过剩将成为常态[3] - 行业集中度低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与创新不足形成恶性循环[3] 行业转型方向 - 破解内卷需从去产能和增强创新能力入手,企业应转向差异化产品研发[4] - 政府需加强价格监管,出台创新激励政策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4]
激荡三十年,锂电老牌霸主欣旺达何以持续穿越产业周期|深度
24潮· 2025-06-30 06:23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绩表现 - 欣旺达创立28年,上市14年,过去17年营收仅出现两次小幅下降(降幅低于10%),年营收从2008年4.89亿元增长至2024年560.21亿元,增长113.56倍,17年合计创收超3200亿元且从未亏损[2] - 2024年在锂电池全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公司营收与盈利规模均刷新历史最高记录,2025年一季度收入利润双位数增长,毛利率达13年来同期最高点[2] - 创始人王明旺从深圳流水线工人起步,经历两次创业失败后于1997年与堂弟王威成立欣旺达,早期通过OEM/ODM模式切入电池行业[10] 消费电池业务 - 公司消费类电池收入占比54.27%(2024年),毛利率从2022年13.79%提升至2024年17.65%,手机电池全球市占率达30%,手机电芯份额可能仅次于ATL位居世界第二[12][15] - 通过收购东莞锂威实现电芯自产,自供率从2021年不到30%提升至35%以上,形成PACK组装到电芯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11][12] - 1999年通过康佳手机电池订单打开高端市场,2000年进入飞利浦供应链,2011年跻身苹果产业链并同年上市[10][11] 动力电池业务 - 动力电池营收从2021年29.33亿元(占比7.95%)增至2024年151.39亿元(占比27.02%),出货量25.29GWh(同比+116.9%),全球装机量排名第十[23] - 聚焦快充技术,HEV装机量连续三年中国第一,BEV市场推出6C闪充电池(充电10分钟补能500-700km),已量产6C电池并研发10C产品[20][21] - 绑定理想汽车(传闻占出货量40%),获小米增程式SUV定点,2025年一季度动力电池出货4GWh,国内装车量排名第七[21][22][26] 储能电池业务 - 储能业务2024年收入18.89亿元(同比+70.19%),占比3.37%,系统装机量8.88GWh(同比翻倍),全球出货量排名第十[29][32] - 推出314Ah/280Ah电芯及625Ah超大电芯"欣岳",电力储能领域完成5.015MWh液冷系统并网,家庭储能在海外规模出货60kWh产品[35][36] - 2022-2024年累计对外投资313.18亿元,但2024年终止珠海120亿元30GWh项目,动力电池毛利率降至8.8%(行业第8)[46][48] 全球化布局 - 海外收入连续七年占比超40%,2008-2024年累计海外收入1311.05亿元(占比42.58%)[40] - 消费电池在越南投资20亿元建电芯厂,动力电池布局匈牙利(19.6亿元)、摩洛哥、泰国(10亿美元)基地,储能业务落地澳大利亚5MW/11MWh等项目[43][44] - 动力电池早期定点法国雷诺,合作大众/沃尔沃/日产,储能业务覆盖五大洲,包括南极科考站项目[40][4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2022年以来投资超4万亿元,20家企业2025年产能规划达6188GWh,远超1226-1550GWh需求预测[47] - 公司短期有息负债126.08亿元(同比+14.99%),现金余额94.66亿元(同比-30.75%),应收账款160.79亿元(同比+34.6%)[48][49] - 欣旺达动力分拆IPO推进中,已获IDG/蔚来/理想等超120亿元融资,但IPO进程已延宕两年[49]
比亚迪,叫停价格战?车市“一口价”或在失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8 22:37
比亚迪限时"一口价"政策调整 - 公司将于2025年7月1日起启用新购车政策,现有报价方案将全部作废 [1] - 北京比亚迪海洋网和王朝网销售员确认政策调整属实,建议消费者在6月30日前享受限时"一口价"优惠 [3] - 5月23日公司已对王朝网、海洋网22款智驾版车型进行罕见力度的限时促销 [3] 公司价格策略表态 - 高管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不打价格战",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规模效应将价值反馈用户 [5] - 董秘明确表示公司具备应对任何价格战的能力,但选择不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 [5] 行业"一口价"政策现状 - 该政策原为合资品牌应对竞争压力的统一价格策略,但6月开始出现松动 [7][8] - 别克昂科威Plus在不同区域出现差异化优惠,包括950元交强险、6000元置换补贴及10%贷款优惠等 [9] - 君威、君越等产品在不同地区销售策略不一致,显示"一口价"政策面临严峻考验 [10] 行业价格策略执行困境 - 经销商买断车型后拥有实际定价权,厂家对违规行为往往采取默许态度 [11] - 业内人士指出"一口价"本质是营销手段,是价格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1] - 日系品牌人员表示政策失效会导致终端价格混乱、用户信任度下降和经销商管理难度增加 [11]
雷军吓坏了中国车圈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8 11:40
小米YU7市场表现 - 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达28.9万台,创下行业纪录[4] - 3分钟订单量已超过蔚来2024全年销量(22.19万台)和小鹏全年交付量(19万台)[5] - 标准版/Pro版/Max版定价分别为25.35万/27.99万/32.99万元,精准对标特斯拉Model Y(26.35万/31.35万)[6][8] - Max版32.99万元定价紧贴免购置税价格上限[8] - 准现车Max版开售即售罄,市场出现转租牟利现象[9] 产品竞争策略 - 全面对标特斯拉Model Y,采取"比对方便宜"的定价策略[8] - 标配八大硬件功能,搭载天际屏和HyperOS生态联动系统[12] - 与SU7保持3-3.76万元价差,符合行业7:3的SUV/轿车销量比例规律[15] - 允许SU7未交付用户限时改配YU7,缓解潜在销量分流[9] - 采取"拼车试驾"等创新方式应对激增的客户需求[5] 行业竞争格局 - 直接冲击25-35万元区间SUV市场,主要竞品包括Model Y/理想L6/问界M5/智界R7等[16][18] - 特斯拉Model Y长期占据销量榜首,2025年1-4月平均成交价25.4万元[15] - 鸿蒙智行紧急推出智界全系2万元现金补贴应对竞争(后删除)[19] - 可能挤压奥迪/宝马/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SUV市场份额[19] - SUV市场7:3的销量比例显示该品类更具增长潜力[15] 公司运营状况 - 小米集团现金储备达2000亿元,汽车业务Q1毛利率提升至23.2%[21] - 汽车业务预计2025Q3实现扭亏为盈[23] - 当前最大挑战是产能不足,SU7交付周期仍达12-16周[23] - 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即将投产,两期合计年产能30万辆[23] - 新工厂仍无法满足SU7(35万辆目标)+YU7的市场需求[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