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规模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美力科技系列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72%,规模效应加速兑现【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8-20 19:2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25.25%,归母净利润0.8亿元,同比增长71.98% [2] - 2025Q2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16.16%,环比增长16%,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增长52%,环比增长35% [2] - 2025Q2销售毛利率24.25%,同比提升3.87pct,归母净利率9.52%,同比提升2.07pct,主要受益于规模效应和降本增效 [3][16] - 2025Q2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6.42%/4.14%/0.62%/1.04%,同比+1.13pct/-0.67pct/+0.14pct/-0.17pct [3][16] 业务结构 - 收入占比50%为底盘业务(悬架弹簧单车4个/30-40元,稳定杆单车2个/80-200元),40%为车身内饰及动力系统弹簧(单价2元内) [4][23] - 小弹簧业务覆盖动力系统(内燃机气门弹簧单价1元内/单机16个)和车身内饰(座椅弹簧等单价2元内) [23] - 当前底盘业务国内市场规模约130亿元,2027年预计达150亿元,公司市场份额超10%并有望提升至18% [22][23] 战略布局 - 通过并购延伸能力:2017年收购上海科工(工程塑料)、2021年收购江苏大圆(日系客户+冷卷技术)、2023年收购上海核工(碟形弹簧)、2024年收购德国AHLE(变线径弹簧技术) [5][21] - 全球化布局:出口占比10%(北美为主),德国AHLE资产推进欧洲本地化生产,2025年设立墨西哥孙公司拓展国际客户 [26] - 投资6.5亿元建设年产200万件智能悬架及1000万件电动/液压驱动弹性元件产能,其中智能悬架空气弹簧总成投资3.65亿元 [7][28][29] 技术突破与客户资源 - 人形机器人用拉簧、扭簧、卡簧已实现送样 [6][7] - 客户覆盖吉利、比亚迪、华晨宝马、蔚来、理想等主机厂,以及采埃孚、佛吉亚、麦格纳等全球一级供应商 [25] - 并购标的江苏大圆2023年收入4.2亿元,净利润4000万元;德国AHLE 2023年收入2800万欧元 [22]
小米汽车,差点就盈利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8:37
核心观点 - 小米集团2025年Q2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4] - 手机业务仍是基本盘但增长乏力 IoT业务成为最大毛利来源 互联网服务提供现金流支撑 汽车业务快速增长且接近盈利 [6] - 公司"养家"模式成功但面临挑战 手机业务ASP和毛利率下滑 IoT业务竞争加剧 [6] - 汽车业务亏损收窄40% 单车毛利6.7万元 距离盈利仅差6000元/辆 [9][11] - 公司整体费用率13.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效率高 营销和渠道协同效应显著 [22][24] 汽车业务表现 - Q2交付8.13万辆环比增长7.2% 营收206亿元毛利率26.4% [6][9] - 经营亏损从Q1的5亿元收窄至Q2的3亿元 改善幅度40% [9] - 单车收入25.37万元 单车毛利6.7万元 单车分摊费用7.3万元 净亏损约6000元 [10][11] - 盈利路径:月交付稳定3-3.5万辆 季度交付9万辆 季度费用控制在60亿元以内 [11] - 规模效应和产品结构优化是毛利率提升主因 SU7 Ultra高毛利车型占比提升 [9] 其他业务表现 手机业务 - Q2收入455亿元占比39.3% 毛利约52亿元毛利率11.5% [14] - 出货量4240万台同比仅增0.6% ASP 1073元环比降11.3% [14] - 东南亚市占率18.9%重夺第一 全球市占率14.7%保持第三 [16] IoT业务 - Q2收入387亿元同比增44.7% 毛利87亿元毛利率22.5% [17] - 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66.2% 空调出货量大幅增长 [17] - 可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70.9% 平板收入同比增41.4% [17] 互联网服务 - Q2收入91亿元同比增10.1% 毛利69亿元毛利率75.4% [17] - 广告收入68亿元同比增14.6% 游戏收入11亿元同比增5.1% [18] 财务与运营效率 - Q2总毛利约264亿元 IoT业务首次成为最大毛利来源 [20] - 研发费用率6.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销售费用率6.7%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22] - 研发投入共享策略显著 玄戒O1芯片多业务复用 [24] - 汽车借助小米之家渠道网络 新增1700家线下门店协同效应明显 [24]
小鹏汽车累亏427亿后“转正”在即,上半年账期缩短62天、三个月内应付款242亿
搜狐财经· 2025-08-20 18:32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总收入340.9亿元,同比增长132% [3] - 上半年净亏损11.4亿元,同比收窄57%(去年同期净亏损26.5亿元) [3] - 二季度净亏损4.8亿元,同比收窄62.8%,环比减少28%,创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新低 [4] - 二季度营收182.7亿元,同比增长125% [7] - 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净额76.4亿元 [11] 交付与毛利率 - 上半年汽车交付量197,189辆,同比增长279%,超过去年全年交付量 [5] - 二季度交付103,200辆,同比增长241.6% [6] - 二季度整体毛利率17.3%,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 [7] - 二季度汽车毛利率14.3%,环比提升3.8个百分点,连续八个季度增长 [7] - 上半年整体毛利率16.5%,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汽车毛利率12.6%,同比提升6.6个百分点 [8] 现金流与负债 - 现金储备475.7亿元(含现金等价物、受限现金及投资) [11] - 流动负债总额479.63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81亿元 [11] - 短期借款32亿元,应付账款169.6亿元,应付票据137.27亿元 [11] - 3个月内需支付应付款与票据合计242亿元(应付款154.19亿元+票据87.85亿元) [13] 供应链管理 - 应付账款及票据周转天数170.04天,较2024年末缩短62.75天(原232.79天) [14] - 付款周期低于行业部分对手(理想汽车165天、蔚来197天),但高于承诺的60天账期目标 [14][16] 业绩展望 - 三季度交付指引11.3万-11.8万辆,环比增长9.5%-14.4% [9] - 三季度营收预期196亿-210亿元,环比增长7.3%-14.9% [9] - 公司目标四季度实现17%-19%整体盈利能力 [8] - 计划通过技术投入、品牌建设及产品颜值提升溢价能力 [8]
零跑汽车(09863):点评:规模效应持续带动盈利提升,二季度业绩再超预期
长江证券· 2025-08-20 18:11
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5] 核心观点 - 零跑汽车专注全域自研构造成本优势,产品覆盖5-20万价格带,2025Q2营收142.3亿元,毛利率13.6%,归母净利润1.6亿元 [2] - 国内新车周期推动销量增长,海外与Stellantis合作实现轻资产出海,预计2025-2027年销量分别为62、91、121万辆 [4] - 2025Q2销量13.4万辆,同比+151.7%,环比+53.2%,营收同比+165.5%,环比+42.0%,单车收入10.6万元 [6] 业绩表现 - 2025Q2毛利率13.6%,同比提升10.9pct,环比-1.2pct,主要受益于规模效应、降本增效及产品结构优化 [6] - 销售、行政及一般费用率8.5%,同比-5.9pct,研发费用率7.7%,同比-5.4pct [6] - 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扭亏,利润率1.1%,单车盈利0.1万元 [6] 业务发展 - 国内坚持"1+N"渠道模式,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806家销售门店,覆盖286个城市 [6] - 海外1-7月出口2.5万辆,覆盖24个国际市场,计划2026年实现欧洲本地化制造 [6] - 未来三年每年推出2-3款产品,2025年已上市B10和B01,后续计划推出10-15万元B系列车型 [6] 技术投入 - 智驾团队规模和算力资源投入提升近100%,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城市NOA组合辅助驾驶能力 [6]
小米汽车,差点就盈利了
投中网· 2025-08-20 15:20
核心观点 - 小米集团2025年Q2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汽车业务接近盈利 手机业务增长乏力 IoT业务成为最大毛利来源 公司通过规模效应和费用控制实现高效运营 [6][8][9][26][28] 财务表现 - Q2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6] - 总毛利约264亿元 其中手机业务毛利约52亿元 IoT业务毛利约87亿元 互联网服务毛利约69亿元 汽车业务毛利约56亿元 [25][26] - 整体费用率13.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率6.7% 销售费用率6.7% 管理费用率1.4% [28] 汽车业务 - Q2交付8.13万辆汽车环比增长7.2% 营收206亿元 毛利率26.4% 单车毛利约6.7万元 [9][13][15] - 经营亏损从Q1的5亿元收窄至Q2的3亿元 改善幅度40% [9][13] - 单车分摊费用约7.3万元 单车净亏损约6000元 [16][20] - 盈利条件需月交付量稳定在3-3.5万辆 当前积压订单超20万台 上半年累计交付15.72万辆 全年目标35万辆 [16][17] - 规模效应和产品结构优化推动毛利率提升 Ultra车型交付拉高整体毛利率 [14] 手机业务 - Q2收入455亿元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10.1% 占总收入39.3% 毛利率11.5%同比下降近1个百分点 [19][21] - 全球出货量4240万台同比增长0.6% ASP为1073元环比下降11.3%同比下降2.7% [19][21] - 全球市占率14.7%保持第三 东南亚市占率18.9%重夺第一 [21]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 Q2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44.7%创历史新高 毛利率22.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 [22] - 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环比增长133.7% 空调出货量大幅增长 [22] - 可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0.9% 平板收入同比增长41.4% [22] - 已成为公司最大毛利来源 但面临格力、美的等传统巨头竞争 [22][26] 互联网服务 - Q2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0.1% 毛利率75.4% [23] - 广告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14.6% 游戏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5.1% [23] - 高毛利率业务为集团提供重要现金流支撑 [23][24] 运营效率 - 规模效应摊薄固定费用 Q2营收快速增长30.5% [29] - 研发投入共享策略提升效率 如玄戒O1芯片多业务共用 [29] - 汽车业务借助小米之家渠道节省建设成本 Q2新增线下门店1700家 [30] - 雷军个人IP及汽车话题性降低营销费用 [30]
小米小鹏零跑:新势力“增长三杰”的秘密
虎嗅· 2025-08-20 11:04
核心观点 - 梅赛德斯-奔驰因中国市场等因素导致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56% [1] - 零跑、小鹏、小米成为新势力"增长三杰",实现销量与毛利率同步提升的良性增长 [3][8][10] - 三家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技术升级及情绪价值挖掘实现差异化竞争 [11][22][26] - 全球化战略成为新势力第二增长曲线,零跑、小鹏、小米均加速海外布局 [38][41][45] 新势力销量表现 - 零跑以13.4万辆成为上半年新势力销冠,二季度销量环比暴涨53% [20] - 小鹏Q2销量环比提升10%,小米SU7上市4个月累计销量破10万台 [21] - 三家企业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领先行业:零跑目标58-65万辆(原指引上调),小鹏目标28.4万辆,小米目标28.1万辆 [6][20] 盈利能力分析 - 零跑毛利率稳定在13.6%,通过全域自研实现成本控制 [20][22] - 小鹏卖车毛利率提升至14.3%,因高端车型(G6/G9/X9)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 [22] - 小米SU7 Ultra车型(售价超50万元)Q2销量破1万台,显著拉高整体利润 [23] - 三家企业车均毛利随销量规模扩大持续提升:小米车均毛利从24Q2的3.63万元升至25Q1的4.87万元,小鹏从24Q1的1.39万元升至24Q4的4.65万元 [13][15] 市场竞争策略 - 小米通过情绪价值吸引用户:YU7用户中54.5%为iPhone用户,女性用户占比持续提升 [33][40] - 零跑以"更大空间、更高配置、更低价格"满足用户占便宜心理 [35] - 小鹏新P7注重外观设计,强化情绪价值输出 [34] 全球化布局 - 零跑与Stellantis合资成立"零跑国际",海外门店超600家(欧洲占550家),计划2025年欧洲本土化生产 [41][42] - 小鹏在欧洲采用直营模式,在东南亚与HIM公司合作CKD本土化生产 [43] - 小米计划2027年进入欧洲市场 [45]
石头科技(688169.SH)业绩"阵痛"背后,并非"利润换份额"这么简单
格隆汇· 2025-08-20 10:46
核心观点 - 公司营收增速亮眼但净利润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 正在进行战略换仓 将资源从投入产出比不平衡的高地转回蕴含增长机会的核心大陆 战略调整已逐步收获成效 在收入增长产生的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 [1] 品牌建设策略 - 公司采取更积极产品和销售策略 大幅加快推新速度并持续加大营销投放和品牌宣传 [4] - 2024H1 SG&A费用同比升高导致初期盈利能力折损 但线上份额继续领先且增速最快 同比提升2.95% [4] - 竞对科沃斯控费提效 SG&A费用/总收入和SG&A费用/净利润均改善 追觅收缩内销费用重心投入外销 2025H1让出线上份额同比减少1.62% [4] - 战略选择差异使公司加速渗透市场并强化品牌建设 通过用户忠诚度保障复购和高端产品升级 [4] - 洗衣机业务战略收缩可能因资源投入扫地机业绩基本盘 以巩固定价能力和捕捉更多盈利空间 但不放弃业务而是资源重新分配提高效率 [4] 供应链效率提升 - 惠州智造工厂月产30万台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 越南代工厂2024年Q4投产强化全球供应链网络 [5] - 2024年欧洲市场进行渠道变革 线下提升自营渠道占比对接分销商和KA客户 线上收回亚马逊等电商平台运营权并建立私域运营和独立站 [5] - 调整导致销售口径变化 货物进入仓库未售出不再计入销售额 短期内影响财务表现 [5] - 外部承担费用转由内部承担 公司直接投入广告和市场活动支持自营销售 营销费用增加带来短期利润折损 [5] - 长期将对销售全链路拥有更强主导权 价格体系更稳定可控 广告投入更灵活 利于发挥美亚运营经验 [5] 市场表现与技术优势 - 欧洲市场新品发布节奏与国内同步 德国市占优势巩固 西南欧和东欧市场快速增长 [6] - 扫地机是深研发壁垒高门槛行业 现有头部在技术升级浪潮下涌现 长周期高投入筛选出持续创新力企业 [6] - 行业从碰撞式清扫转向主动路径规划 涌现石头科技 科沃斯 云鲸 追觅四家企业 [6] - 美国iRobot因技术落后被赶超 科技型消费公司如安克存在技术代际差 大疆有技术基础和品牌背书但新品有短板短期难冲击格局 [6] - 产品升级和创新解决用户痛点的长期渗透率提升是核心逻辑 国补和二季度部分地区退坡等是短期扰动 [6] 研发投入与产品创新 - 2025年H1研发投入达6.85亿元占营收比例8.67% 投向激光雷达 AI算法及智能交互技术等领域 [7] - 科沃斯研发投入占比维持5%-6%区间 2025年H1为5.07亿元占营收比例约5.84% 研发重点包括扫地机器人 洗地机 AI大模型及具身智能技术 [7] - 头部品牌持续扩大技术储备拉大与二三线品牌产品差异化 领先迭代周期支撑高端溢价 [7] - 2025年各家扫地机升级方向是拖地方式 采用活水滚筒或履带式拖布代替圆形拖布 科沃斯 追觅 云鲸先后推出相关产品 公司目前未推出 [7] - 活水拖地方案有缺点 拖地不易贴边 拖布自清洁难度大不宜烘干 拖布与地面摩擦降低导致非水溶性污垢去除较难 [7] - 上半年公司推出扫地机P20 Ultra 扫地机G30 Space探索版 洗地机A30 Pro Steam等多款高性能新品扩充产品阵容 [8] - 下半年推产品核心逻辑是解决痛点 如新推出P20 Ultra Plus采用减少用户介入和维护的双圆盘式方案 规避活水拖地缺点 满足更多日常清洁需求和场景 [8] 未来展望 - 历史推新策略带来份额持续提升 验证技术迭代和产品推出方向正确性 [11] - 规模效应与全球供应链管理压缩边际成本 进一步巩固成本护城河 [11] - 2025Q3开始利润率基数变低 随着扫地机新品逐渐替代老品覆盖低价格带 中高端SKU占比提升 费用投放效率更高 规模效应和组织优化下新品类减亏 叠加新品类出海 预计净利率将企稳并逐步改善 [11] - 看好扫地机格局优化背景下公司经营利润拐点和份额提升空间 [11] - 长期在渠道扩张和营销换新助推下 实现全球市场品牌红利持续兑现 [11] - 长期有能力重拾利润奶牛 盈利能力重新进入上行通道 等待Q3及后续业绩验证拐点 迎接估值修复机会 [11]
海油发展(600968):能技服务带动1H25毛利率创历史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8-20 08:32
1H25业绩表现 - 1H25营业收入226亿元,同比+5%,归母净利润18.3亿元,同比+13%,每股盈利0.16元,符合预期 [1] - 2Q25营业收入125.2亿元,同比+1%,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11% [1] - 1H25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8亿元,主要因采购支出增加 [1] - 1H25修复台风受损资产支出1.2亿元,政府补助4423万元,扣非净利润18.4亿元,同比+20% [1] 盈利能力 - 1H25毛利34.6亿元,毛利率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至15.3%,创历史同期新高 [2] - 能源技术板块毛利17.2亿元,毛利率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至21.5%,较2024年全年提升4个百分点,贡献整体毛利的50% [3] - 低碳环保板块毛利同比+19%,营业收入38.7亿元,同比+11% [3] 业务发展 - 能源技术板块中井下工具业务工作量同比+16.1%,新能源技术业务工作量同比+33%,安全应急服务工作量同比+22.7%,炼化催化材料销量同比+29% [3] - 新签外部市场订单3160万元,同比+141%,海外业务在加拿大、文莱、卡塔尔等国家实现突破 [3] - 中海油2025-27年目标产量年均增速3%,2027年目标产量8.1-8.3亿桶油当量,有望为公司带来充足工作量 [3] LNG运输船项目 - 能源物流板块收入同比+5%至116亿元,毛利同比+6%至10亿元 [4] - 10条LNG新船项目已全部开工,2026-27年逐步投产,进入"十船同造"阶段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2025/26年盈利预测,当前股价对应2025/26年10倍/8.7倍市盈率 [5] - 目标价4.9元对应12.4倍2025年市盈率和10.8倍2026年市盈率,较当前股价有24.4%上行空间 [5]
Black Hills (BKH) M&A Announcement Transcript
2025-08-19 21:30
**公司和行业概述** - **公司**:Black Hills (BKH) 和 Northwestern Energy 宣布合并,合并后将服务约 2,100,000 电力及天然气公用事业客户,员工总数达 4,400 人[1] - **业务结构**:合并后业务组合为 61% 电力、39% 天然气,资本支出 (CapEx) 的 75% 将集中于天然气和电力的输配电业务[1] - **地域分布**:合并后公司在 8 个州运营,单一司法管辖区占比不超过合并后费率基础的 33%[1][5] **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战略与财务逻辑** - 合并基于战略协同和财务效益,双方管理团队认为规模效应在公用事业行业至关重要[2] - 合并后长期每股收益 (EPS) 增长率目标为 5%-7%,较各自独立时的 4%-6% 提高 100 个基点[3][16] - 通过减少股权发行、业务运营优化和增长机会提升实现 EPS 增长[3] 2. **增长机会** - 合并后五年资本投资计划达 75 亿美元,其中 75% 用于天然气和电力输配电业务[10] - 数据中心和大型负载客户需求被视为潜在增长领域[10][38] - 合并后公司可更高效地管理输电资源,提升可靠性并降低成本[41][53] 3. **财务与股东回报** - 合并预计在第一年对双方股东实现 EPS 增值[3][11] - 合并后公司将维持投资级资产负债表,优化融资计划以减少股权需求[14][17] - 股息政策将在合并后重新评估,平衡股息增长与高效融资需求[13][69] 4. **监管与审批** - 需获得蒙大拿州、南达科他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的批准,以及 FERC、DOJ 和 SEC 的许可[18] - 预计审批和交易完成时间为 12-15 个月[19] - 阿肯色州是否需要批准尚不明确,但公司认为可能无需提交[70] **其他重要内容** 1. **运营协同** - 合并后公司将优化供应链采购和运营效率,预计带来成本节约[64][67] - 双方团队在文化和执行层面高度契合,有助于整合[4][104] 2. **客户与社区影响** - 合并后公司将继续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且经济的能源服务[6][8] - 在 8 个州的 1,200 个社区开展业务,承诺支持当地慈善活动[7] 3. **行业趋势** - 公用事业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需求,规模效应成为竞争关键[19][95] - 合并后公司将从中小市值 (SMID cap) 晋升为中市值公用事业公司[4] **问答环节重点** 1. **审批与监管** - 蒙大拿州、南达科他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均为“无损害”州,预计审批顺利[28] - 蒙大拿州审批可能最具挑战性,但公司认为长期客户利益将说服监管机构[56][57] 2. **增长与资本计划** - 2025 年 Black Hills 的股权发行计划为 2.15-2.35 亿美元,2026 年将显著减少[29] - 合并后资本投资计划未包含额外股权发行[29][90] 3. **潜在增长领域** - 数据中心和输电互联被视为 EPS 增长 5%-7% 以上的潜在驱动力[38][41] - 合并后公司在谈判和资源分配上更具优势[50] 4. **股息与财务政策** - 合并后股息政策尚未最终确定,但将平衡股东回报与增长融资需求[69] **总结** - **合并目标**:通过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化提升财务表现和增长潜力,EPS 增长率目标提高至 5%-7%[3][16] - **关键驱动力**:资本投资(75 亿美元)、运营效率、数据中心和输电机会[10][38] - **风险与挑战**:监管审批(尤其是蒙大拿州)和整合执行[18][56] - **长期愿景**:成为区域性领导者,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股东回报[4][105]
新势力第二家!零跑实现半年盈利,明年挑战100万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9 19:5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 [2] - 毛利率14.1%,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创半年度新高 [2] - 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净利润0.3亿元 [2] - 经营性现金流与自由现金流均为正向,在手现金储备295.8亿元 [2] - 非汽车销售业务收入11亿元,包括战略合作、碳积分交易等 [5] 销量与目标 - 上半年交付量221664辆,同比增长155.7% [2] - 全年销量目标从50万-60万辆上调至58万-65万辆 [2] - 2026年销量目标挑战100万辆 [2] - 海外市场2025年销量目标5万-8万辆 [6] - 7月单月销量突破5万辆,连续5个月位居新势力销量榜首 [5] 产品与技术 - 主力车型C10上市16个月交付破15万辆,C11累计销量超25万辆 [5] - 65%以上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研发,构建成本优势 [5] - 技术平权策略将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等配置下探至14万-20万元市场 [5] - LEAP 3.5架构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取得突破 [5] - 上半年研发开支18.9亿元,同比增长54.9%,智能驾驶团队规模及算力资源投入翻倍 [3] 国际化布局 - 欧洲地区上半年收入18.5亿元,占总收入7.6% [8] - 全球约30个市场建立超600家网点,欧洲超550家、亚太近50家 [8] - 计划2026年底前建立欧洲本土化生产基地 [8] - 与Stellantis成立合资公司"零跑国际"加速海外拓展 [8] 未来规划 - 高端D系列最快2025年10月亮相,预计2026年一季度上市 [6] - B05将于9月慕尼黑车展全球首发,11月国内上市 [6] - B10车型9月慕尼黑车展上市,增程版年底起推向全球市场 [6] - 目标全年净利润5亿-10亿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