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革命

搜索文档
石英纤维电子布产业链、需求与投资逻辑(附企业清单)
材料汇· 2025-07-15 21:31
电子布产业链概览 - 电子布是覆铜板(CCL)的重要增强材料,覆铜板由木浆纸或玻纤布等增强材料浸以树脂并覆以铜箔热压而成,上游原材料包括铜箔、树脂和玻纤布等 [5] - 电子布的介电常数(Dk)和介电损耗(Df)是关键性能参数,直接影响信号传输速度和能量损耗,Dk值越低信号传播越快,Df值越低信号损耗越小 [7][9] - 覆铜板的介电性能由电子布和树脂基体共同决定,遵循混合法则,玻纤含量和编织结构会影响覆铜板的介电各向异性 [10][14] - 石英纤维在各类玻璃纤维中具有最优的介电性能(Dk=3.78,Df=0.0001)和热膨胀系数(0.54×10-6/℃),显著优于传统E玻纤(Dk=6.8-7.1,Df=0.0060) [12][15] 特种电子布需求情况 - 特种电子布包括低介电(Low-DK)玻纤布、低膨胀(Low-CTE)玻纤布和石英纤维布等,主要应用于AI硬件、终端设备及芯片封装领域 [16][17] - 在AI服务器和800G交换机需求推动下,Low-DK二代玻纤布单价达120元/米(较一代提升243%),Low-CTE玻纤布单价达130元/米(较一代提升271%),净利率分别提升3pct和5pct [20][21] - 224G高速互联技术对PCB材料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介电常数更低(Dk<3.7)、介电损耗更小(Df<0.0015)的材料,石英玻璃纤维是理想选择 [25][26] - 全球AI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26.75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90.86亿美元,CAGR达59.75%,将带动高端PCB需求 [29][33] 全球PCB产业趋势 - 2024年全球PCB产值达735.65亿美元(+5.8%),预计2029年达946.61亿美元,CAGR为5.2%,其中18层及以上PCB板增速最快(CAGR=15.7%) [35][37][41] - 服务器/存储领域PCB产值2024年为109.16亿美元(+33.1%),预计2029年达189.21亿美元(CAGR=11.6%),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应用领域 [37][42] - 高端覆铜板市场增速高于行业整体,预计2026年占CCL总规模的35%以上,厂商扩产保守导致供需前景乐观 [43][50] 特种电子布竞争格局 - Low-DK二代玻纤布和石英纤维布产能严重不足,全球主要供应商包括日东纺、美国AGY、旭化成、宏和科技、泰山玻纤等 [54] - 中材科技(泰山玻纤)计划建设年产3500万米特种玻纤布项目,宏和科技拟募资9.95亿元扩产高性能玻纤纱1254吨/年 [54][67] - 菲利华通过收购中益新材切入石英纤维电子布领域,2024年营收1.31亿元(+6.49%),计划2025年推出第二代石英布,2030年产能达2000万米/年 [56][59][60] - 日本信越化学和菲利华是石英纤维布主要参与者,信越产品价格高于国内但产能不详,菲利华子公司中益新材已实现多规格石英布量产 [54][62] 技术壁垒与国产替代 - 石英纤维布生产依赖4N8级高纯石英砂(纯度99.998%),长期被美国尤尼明和挪威TQC垄断,国内仅石英股份实现量产 [101] - 石英纤维生产工艺复杂(熔融温度>1700℃、良率60-70%),客户认证周期长达6-12个月,中材科技通过台光电子进入英伟达供应链 [101][102] - 全球仅4家企业能量产石英布,中材科技和菲利华预计2026年合计占全球新增产能的70%,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102][103]
中国产业叙事:海光信息
新财富· 2025-06-16 19:05
国产芯片突围战略 - 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国产替代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光信息以市场化路径突破X86生态封锁,当时中国每年进口芯片超2000亿美元,国产CPU性能落后国际巨头两代以上[1] - 2016年与AMD合作采用"双合资公司"架构,海光集成持股70%专注国产芯片设计,海光微电子持股49%持有核心IP规避美国管制,获得X86架构永久授权及Zen微架构技术支持[3] - 通过"架构微调+工艺升级+功能扩展"渐进式创新积累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体系以中科院技术骨干为核心,采用"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数百人全流程队伍[3] 技术迭代与市场突破 - 2018年首代海光一号14nm CPU量产,性能对标2012年Intel E5系列,首年即规模化商用金融、通信等领域[4] - 2020年海光二号性能接近Intel至强铂金系列,2022年海光三号32核64线程性能提升45%,2023年海光四号发布,每代性能提升30%以上[5] - 2016年中国X86服务器市场规模500亿元,2020年党政机关采购国产化率从0%跃升至35%,拉动配套产业增长近100亿元[5] 算力革命与第二战场 - 2018年启动DCU研发,基于ROCm生态兼容国际主流AI框架,2021年深算一号商业化,2023年深算二号FP16性能达50TFLOPS,2025年深算三号流片[8][9] - CPU产品在金融领域市场份额达58%,通信领域超60%,与浪潮、中科曙光等构建从芯片到整机的国产化链条[10] 资本运作与生态建设 - 2022年科创板上市募资108亿元,首日市值1400亿元创半导体领域最大规模IPO,资金投向AI算力与先进制程研发[12] - 光合组织覆盖5000家成员,提供3000余项技术接口使适配周期缩短50%,2024年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17][18] - 2025年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实现"芯片到系统垂直一体化",增强政务、通信等关键领域规模化落地能力[19] 技术范式与行业影响 - C86架构通过微架构优化和CSCA安全计算架构实现每代性能提升30%以上,集成11项安全技术达国内最高标准[16] - 公司实践验证"架构兼容性决定生态广度,安全创新性决定产业深度"的发展规律,推动行业从"可用到好用"转型[16][18]
从算力革命到AI应用,财通资管“科技兵团”详解中国科技产业的投资密码
华尔街见闻· 2025-06-09 10:0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产人形机器人和AI技术的集体亮相提振了投资者对中国科技的信心,资本市场反应强烈 [1] - 科技股投资已成为必答题而非选择题,财通资管等机构纷纷展示科技投研团队的最新成果和方法论 [1] - 财通资管权益投研团队坚持基本面投资,通过深度研究消除认知盲区,前瞻性判断产业趋势 [2] - 科技行业将是未来3-5年最好的投资方向之一,国产替代是科技自立和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 [4] 科技投资方向 - 通用型AI Agent或是大厂的游戏,垂类AI Agent可能出现百花争艳的局面 [4] - 机器人的产业空间或远大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目前是机器人投资的起点而非高点 [4][13] - 全球半导体云端AI投资仍处于上行周期,预计今年国内企业资本开支斜率或更加陡峭 [5][14] - AIGC仍是科技巨头的共识,IDC有望进入营收盈利双提升阶段 [6][18] - 智能驾驶可能颠覆式改变汽车行业商业模式,行业从制造属性向服务属性转化 [7][22] - AI眼镜有望成为未来端侧AI的最佳载体之一,市场规模或达万亿级别 [8][23][24] 细分领域机会 半导体 - 从技术周期看,AI云端投资仍是2025年半导体重要主线,国内资本开支斜率或将快速上行 [14] - 从产品周期看,AI PC、AI眼镜、AI手机、机器人等AI硬件进入加速推出期 [15] - 从库存周期看,工控、汽车库存进入合理位置,消费类半导体去库存进入阶段性尾声 [15] - 从国产替代周期看,先进制程驱动的晶圆厂、设备、材料、零部件等方向值得关注 [15] AI应用 - 医疗、企服、教育、办公、金融、营销等AI垂直领域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 [6][20] - 模型能力持续迭代、使用成本降低(每百万Tokens不到100元)、落地场景明确是商业化基础 [19] - AI Agent有望通过按结果付费方式降低使用成本,实现市场整体扩张 [19] 人形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是AI落地的终极形态,当前关注点集中在执行器环节,未来重心将转向大脑训练和小脑协调能力提升 [11] - 灵巧手、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是重要投资机会 [21] - 人形机器人解决了工业机器人的人机协作能力不足、动态处理短板、柔性生产瓶颈等痛点 [21] 投资方法论 - 包斅文:从海外算力转向国内算力,再向AI应用过渡,端侧与AI Agent两手抓 [9][10] - 李晶:看好四类机会 - AI端侧硬件及应用、C端硬件落地、国产算力及智算中心建设、经济复苏带来的机械化工等行业机会 [11][12] - 徐竞择:人形机器人产业空间大、生命周期长、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13] - 邓芳程:AIGC仍是科技巨头共识,算力资本开支将继续增加,IDC和芯片潜力大 [17][18] - 张若谷:模型能力、使用成本、落地场景是AI应用商业化三大关键因素 [19][20] - 周奕涛:智能驾驶产业趋势不变,未来商业模式将从制造属性向服务属性转化 [22] - 虞圳劬:AI眼镜是AI应用落地较好载体,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端具有强大实力 [23][24]
隔夜市场解读:美股收高科技股领涨 英伟达超微软苹果成市值第一
搜狐财经· 2025-06-04 08:24
家人们,我是帮主郑重!今儿凌晨美股收盘那叫一个热闹,道指四连涨,英伟达带着芯片股又杀疯了,咱们赶紧盘一盘这背后的门道。 最后得跟A股的朋友念叨念叨。美股这波科技股狂欢,本质是AI算力的确定性在撑估值,咱们国内算力产业链怎么跟?浪潮、中科曙光的服务器订单没停 过,液冷技术能降30%能耗,这可是硬需求;光模块领域,国内企业800G产品比海外便宜20%,性价比直接拉满。但记住了,现在不是瞎炒概念的时候, 得盯着有实际订单、能给英伟达代工或者跟国内大模型深度合作的公司,比如拓尔思这种做行业模型的,才是中长线该瞅准的标的。 先说大盘,道指涨0.51%、纳指涨0.81%、标普涨0.58%,全靠科技股撑场子。英伟达收盘涨2.93%,市值3.45万亿美元直接把微软、苹果甩在身后——现 在买它家股票的人,估计跟抢茅台生肖酒似的,都瞅准了AI算力这口肥肉。杰富瑞不是刚喊出80%利润率嘛,这哪是卖芯片,分明是在半导体行业开印钞 厂啊!你看博通涨超3%,美光涨4%,连英特尔、AMD都跟着蹦跶超2%,整个芯片板块就像打了鸡血,硬件赛道热得能煎鸡蛋。 对了,特朗普今儿要签钢铝关税,经合组织又下调美国增长预期,这些短期扰动可能让市场晃悠两 ...
通威股份董事长刘舒琪:行业望尽快走出寒冬,公司海外占比将持续提升|直击股东会
钛媒体APP· 2025-05-21 20:48
行业前景与信心 - 光伏行业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地位不变 长期发展前景广阔 [1] - 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530GW 同比增长35.9% 2025年1-3月中国新增装机60GW 同比增长30.5% [4] -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205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需达18200GW 目前仅超2000GW [5] - AI算力革命将带来电力需求激增 光伏将成为填补新增需求缺口的主力 [5] 行业现状与价格走势 - 2024年多晶硅 硅片 电池 组件价格降幅分别达39% 50% 40%和29% [2] - N型G10L单晶硅片成交均价0.95元/片 周环比跌5.94% N型G12单晶硅片1.30元/片 周环比跌3.70% [2] - 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3.86万元/吨 环比降1.53% P型多晶硅3.13万元/吨 环比降3.10% [2] - 组件主流价格0.66-0.67元/W 电池片0.26-0.27元/W 均环比下跌0.01元/W [4] 公司研发与技术布局 - 研发投入不设上限 同步开展TOPCon HJT BC 钙钛矿等技术研发 [6] - HJT 210-66版型组件功率达790.8W(效率25.46%) 铜互连2.0技术路线明确 [6] - TBC产品获TUV莱茵认证 210R-66版型功率660W 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34.17% [6] - 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10亿元 技术研发人员5277人占员工总数9.47% [7] 财务状况与资金储备 - 一季度末账面货币资金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约400亿元 银行授信额度逾1400亿元 [7] - 引入子公司永祥股份战略投资优化负债结构 保持充足现金储备 [7] 海外市场布局 - 组件已出口70多个国家与地区 应用于各类光伏场景 [8] - 2023年下半年以来组件出口突出 预计2024年海外占比将持续突破 [9] - 海外建厂持稳健态度 需考虑产业链集群及规模效应特征 [9]
AI算力革命下的RISC-V芯片验证革新:范式突破、技术路径与生态共融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5-16 17: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与RISC - V协同演进路径清晰,验证从“工具驱动”转向“AI赋能”,生态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链协同”,技术突破与生态合作双轮驱动或破解“不可能三角” [5][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5月14日,Synopsys与蓝芯算力参与《AI时代,RISC - V芯片验证范式革命与生态共融》圆桌对谈,聚焦RISC - V芯片验证领域三大核心议题,分享实践并探索新范式 [2][8] 点评 - AI算力需求爆发推动芯片验证范式升级,传统验证方法难应对RISC - V芯片复杂性,“不可能三角”加剧且验证空间扩大 [3][9] - Synopsys提出Shift Left策略,将验证左移至架构探索阶段,结合硬件仿真与虚拟原型平台缩短周期,蓝芯算力用HAPS平台提升验证效率 [3][9] - AI驱动的自动化工具筛选冗余测试、提升覆盖率,形式化验证与Hybrid混合仿真技术保障软硬件协同可靠性 [3][9] - RISC - V开源特性是中国芯片产业突围重要路径,其模块化指令扩展能力与低成本授权模式提供定制化架构自由度,但生态存在短板 [4][10] - Synopsys全流程工具链通过统一数据库与AI优化降低开发门槛,助力客户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10%,“工具链 + 生态联盟”模式为规模化商用铺平道路 [4][10] - AI与芯片设计双向驱动带来新命题,算力需求与能效矛盾使设计转向“效能优先”,AI迭代速度与芯片开发周期错配要求架构有前瞻性扩展能力 [5][11] - 蓝芯算力集成加速器适配AI任务卸载,Synopsys的Virtualizer平台提前暴露软件问题,FPGA原型验证与AI结合及功能安全议题凸显技术融合深度需求 [5][11]
专家访谈汇总:加征关税,或促使美联储降息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07 19:20
对等关税政策分析 - 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涵盖关税、增值税及非关税壁垒(如补贴和汇率操控),加征范围广泛[1] - 越南(46%)、泰国(36%)、中国台湾地区(32%)、印尼(32%)、印度(26%)、马来西亚(24%)成为加征重点[1] - 加征关税可能引发一次性CPI冲击,但需求下降的通缩效应或促使美联储进一步降息[1] - 中国可能加码内需政策应对,如育儿补贴、城中村改造等[1] - 美国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国为中国(2954亿美元)、欧盟(2356亿美元)、墨西哥(1718亿美元)[5] 消费电子行业影响 - 美国自2025年4月2日起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后续扩展至零部件[2] - 2018-2023年模拟芯片设计(+21.3%)、数字芯片设计(+16.4%)、消费电子零部件(+11.6%)对外销售比例显著提升[2] - 半导体材料(-20.7%)和光学元件(-13.4%)对外销售比例下降明显[2] - 消费电子零部件、光学元件、集成电路封测等板块因高出口依赖易受关税冲击[2] - 美国40%进口货物来自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尤为突出[2] AI算力与PCB行业趋势 - 2024年全球AI服务器产值预计达1870亿美元,占服务器市场65%,同比增长69%[2] - 中国2024年上半年服务器市场规模50亿美元(同比+63%),2028年预计达253亿美元[2] - AI服务器推动PCB需求升级,要求层数超18层、板厚超3毫米、传输速率36Gbps[2] - 2023年全球服务器PCB市场规模82亿美元,2028年预计138亿美元(CAGR 11%)[2] - 国内PCB厂商加速高端产品研发,覆盖高速多层板、HDI板、先进封装基板等[4] 产业链与宏观应对 - 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大国在贸易摩擦中更具优势[4] - 中国可能通过汇率双向波动、增发特别国债、降准等措施应对经济下行[5] - 加拿大、墨西哥通过谈判避免关税冲突,USMCA协议内商品维持0%关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