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再配置

搜索文档
债市为何回调?机构反馈客户加速赎回,后市这样看
券商中国· 2025-07-27 22:41
债市调整与资金流向 - 近期债券市场大幅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上行至1.75%,3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1.9475%,处于年内绝对高位[2][4] - 权益市场和商品市场双双走高是债市调整的直接诱因,上证指数周内涨幅达1.67%,创年内新高[5][6] - 风险偏好抬升导致资金从债市转向股市,债券资产因利率点位过低、性价比差而受到明显压制[7] 赎回压力与持仓成本 - 债券类产品赎回压力持续增加,7月24日公募债基净申购指数负值扩张至29.2,遭遇去年"9·24"行情以来最大单日赎回[9][11] - 各期限利率债收益率已普遍上行至基金、理财的平均持仓成本以上,5年、10年、30年期国债平均持仓成本分别为1.61%、1.68%、1.86%[12][13] - 若债市利率进一步上行,可能触发较大规模赎回,需关注中长期信用债的赎回风险[13] 机构观点与利率展望 - 机构普遍对债市持谨慎态度,多数观点判断利率或将上行,预计2025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不会明显下行[3][15] - 市场预期逐渐修正悲观预期,降息预期下降、股市上涨、通胀预期抬升等因素可能持续扰动债券市场[16][17] - 维持10年期国债收益率1.6%-1.9%的中期判断,利率调整可能尚未完全结束[17]
债券市场近期调整的思考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24 20:13
核心观点 - 近期债市快速调整本质原因是风险偏好转换、资金面波动和筹码切换,短期冲击多来自资金和情绪,基本面影响弱,“反内卷”推进及效果是中期关注点;物价回升或变相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是债市中期关注变量;现阶段资产再配置多在机构层面,中期或扩散至居民分流债市资金;短期内债市持续大幅调整概率下降,关注10年国债超跌反弹、信用债止盈等要点,四季度可能是风险窗口 [2] 近期市场调整原因 - 风险偏好抬升压制债市,“反内卷”站位超预期,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使需求侧刺激预期升温,大宗商品和权益资产上涨 [2] - 资金面波动放大债市波动,6月资金超预期宽松,7月中旬以来资金利率波动大,交易盘杠杆率和久期水平高,对资金利率敏感,近期债市调整时资金有收紧意味 [2] - 筹码切换影响债市,债市调整中负债端不稳定机构有赎回压力,配置盘和交易盘筹码切换,交易盘加大卖出,配置盘买入 [2] “反内卷”对债市影响 - 从宏观角度,“反内卷”或通过抬升物价变相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过去降息对实体传导效果不强,物价回升是债市中期关注变量,4季度可能是验证时间点 [2] 资产再配置影响 - 现阶段资产再配置多在机构层面,中期或扩散至居民,2021 - 2024年居民资金进入债市,2025年固收类产品回报减弱,居民对股债混合型产品配置需求抬升,或分流债市资金 [2] 债市后续要点 - 10年国债或有超跌反弹机会,但下破1.6%概率下降,需新一轮降息等事件催化且概率降低 [2] - 信用债挖利差可能告一段落,超长信用债和科创债ETF成分券可能临近止盈窗口,2025Q3债券性价比排序:转债>存单>长端利率>信用债 [2] - 债券市场真正压力可能不在三季度,8月是政府债券供给高峰,央行可能保障流动性,四季度是风险窗口,政府债供给下降后流动性对冲概率下降,迎来反内卷效果验证期,CPI、PPI或有回升风险 [2]
资金“抢跑”迹象明显私募憧憬“趋势行情”
中国证券报· 2025-07-09 04:50
市场资金动态 - A股市场量价齐升,上证指数创年内新高,私募机构判断"趋势性行情"到来 [1] - 6月私募证券产品备案1100只,为年内单月次新高,上半年备案总数5461只,较去年下半年增长逾100% [1] - 百亿级股票私募平均仓位达79.96%,66.06%机构仓位大于八成,21.35%机构仓位五成至八成 [2] - 公募权益类基金整体仓位92.44%,环比微降但仍处历史中等偏高水平 [2] - A股融资余额持续超过1.8万亿元,处于近两年高位,显示场内做多情绪升温 [2] 增量资金潜力 - 居民储蓄年均新增规模持续保持在15万亿元以上,利率下行背景下资产再配置需求显现 [2] - 长期国债收益率低于沪深300与恒生指数股息率,股市趋势性上涨可能吸引储蓄资金流入 [2] - 政策引导下公募、保险、社保、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有望持续流入,低利率环境或推动更多储蓄资金通过理财、基金进入股市 [2] 长期趋势支撑因素 - 中国软硬实力增强被全球投资者逐步定价,资产重估广度扩展,地产调整周期已探明底部 [2] - 中国优势从制造业升级为"工程师红利"与"创新红利",优秀企业与产品支撑资本市场长期走强 [3] - 美元降息周期启动、人民币资产基本面企稳、国内结构性刺激政策有望成为下半年重要催化力量 [3] - 美联储降息背景下国内流动性宽松,无风险利率下行,人民币汇率走强与经济基本面企稳共同支撑市场 [3] 私募机构布局策略 - 采取"红利+科技"组合,关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一代通信技术等科技成长方向,同时配置低市净率高股息资产 [5] - 港股南向资金偏好红利板块,金融创新与海外资金回流或推动港股科技板块数年上行期 [5] - 保持中等偏高仓位,聚焦科技与消费主线,关注估值偏低的有色板块修复机会 [5] - 港股重点关注高股息金融、能源板块,需警惕前期估值偏高板块的业绩验证风险 [5] 行业配置建议 - A股可聚焦政策支持与基本面改善的科技成长方向(人工智能、新能源车、创新药)及高股息资产(电力、运营商) [6] - 港股能源、电信等红利板块及低估值科技龙头投资机会更优 [6] - 中国资产估值相比欧美市场仍"比较便宜",优质权益资产或吸引更多资金流入,下半年A股港股或呈现指数震荡拉升但结构分化态势 [6]
投资或许可以财务自由,前提是你必须学会乘法思维
集思录· 2025-03-24 22:42
财富积累路径 - 从加法思维转向乘法思维是实现财富跃迁的关键 加法思维通过累积房产、存款、股市投资等可达到千万级别 但上亿难度较大 [1] - 典型加法路径包括:多套房产租金收益、资产涨幅叠加、偶发大额收入 案例显示通过该模式可实现1000-2000万积累 [1] - 乘法思维通过资产再配置和红利再投资实现复利增长 1000万到3000万需3倍增长 3000万到9000万同样只需3倍增长 路径可复制 [2] 资产配置策略 - 优化资产组合需将低效资产向高效资产迁移 高估资产向低估资产转换 案例中采取卖房炒股策略并系统学习集思录低风险投资知识 [2] - 3000万以上资产配置强调稳中求进 采取两手准备策略:实现预期目标则获较好回报 未实现则追求结果可接受 目标年化适当降低 [4] - 5000万阶段为重要心理节点 此后上亿目标变得可量化 该阶段年化7%收益对应210万现金流 消费抑制效应显著降低 [5] 投资管理方法论 - 管理能力是乘法思维的核心支撑 需通过专业化提升实现规模化复利 职业投资者是少数可单人实现上亿资产的群体 [3] - 采用宽基投资策略追求相对回报 权益类获取超额收益并用期权平滑曲线 固收增强收益 实现"跌时排名不降 涨时跟上均值" [6] - 规模效应显现后 账户日波动常超百万 年回报可达千万级 但消费模式基本固化 金钱与幸福感非线性挂钩 [7] 财富与时间关系 - 30岁拥有5000万与40岁拥有1亿在7%年化下等效 但前者提供更多生活可能性 实际两者都需超额收益才可能实现 [7] - 财富积累如同池塘青萍增殖 前58天仅覆盖1/4池塘 后2天完成剩余3/4 反映复利效应后期爆发性 [8][9] - 低风险投资需要长期坚守 案例中家庭通过30年实践完成九位数积累 核心在于持续优化资产配置与消费策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