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布局
搜索文档
观车 · 论势 || 小鹏“自证”背后:车企竞争已驶入多维新赛道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1-19 09:45
11月6日晚,在小鹏汽车"鲲鹏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现场,聚光灯汇聚一处。当工作人员手持剪 刀,小心翼翼地划开IRON人形机器人腿部仿生皮肤时,近千名观众的呼吸仿佛都随之凝滞——金属剪 刀与硅胶材质摩擦的细微声响,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屏幕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 鹏紧抿嘴角,团队成员指尖微颤,将这场"自证"的紧张推向顶点。 而当机械骨骼与精密关节在灯光下清晰呈现,机器人经过短暂系统自检后再次迈出标志性"猫步",现场 爆发的掌声中夹杂着理解与共情的叹息。从11月5日科技日"猫步"视频引发全网质疑,到"一镜到底"演 示仍难平息争议,再到最终以现场拆解收场——小鹏的这场"风波",早已超越"机器人是否藏人"的技术 辩论,成为一场关于信任、技术与未来的公共审视。 小鹏为IRON正名的48小时,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既映射出传统汽车 业"三大件为王"的竞争逻辑不再一统江山,又昭示出汽车业从"单一交通工具制造"向"未来交通生态构 建"全面转型的必然趋势。 回溯10年前的汽车市场,竞争几乎全部围绕硬件参数展开:大众与丰田在发动机热效率上你追我赶,宝 马执着于操控性能的调校,奔驰深耕内饰豪华 ...
破茧成蝶!打印耗材商化身国产半导体CMP抛光垫独苗
市值风云· 2025-10-28 18:08
文章核心观点 - 资本市场中跨界布局被视为市值管理的捷径,但多数企业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成功跨界的企业是具备前瞻眼光和扎实执行力的少数派 [3] - 一家传统耗材制造商已完成关键蜕变,成长为国内半导体材料进口替代的重要力量,是跨界赛道的正面案例 [4] 行业背景与现象 - 当主业增长见顶时,紧扣热门赛道的新故事能迅速点燃资本想象,成为短期估值提振的催化剂 [3] - 跨界布局道路上挤满了项目公告时声势浩大、但热度退去后往往再无回响并最终黯然退场的企业 [3]
搭上新凯来 浙江500亿龙头创年内新高 高管套现超1亿 市值蒸发近130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07:58
高管减持计划 - 公司5位董事及高管计划在2025年11月8日至2026年2月7日期间减持股份,合计不超过277.62万股,占公司剔除回购专用账户股份后总股本的0.21% [2] - 按10月16日收盘价40.82元/股计算,本次拟减持套现总额约1.13亿元,其中董事兼副总裁朱亮减持股份最多,套现金额约4388.45万元 [4] - 减持原因被解释为高管个人资金需求,除朱亮减持股份涉及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外,其余4位高管减持股份均来源于股权激励 [5] 市场表现与业绩 - 公告发布次日(10月17日),公司股价下跌7.62%,报收37.71元/股,市值494亿元,较10月9日年内高位蒸发近130亿元 [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99亿元,同比下降42.85%,归母净利润为6.39亿元,同比下降69.52% [7] - 业绩大幅下降主要归因于光伏行业周期性下行导致材料业务产品价格下降,同时半导体设备业务尚处于发展布局阶段 [7] 半导体业务布局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晶鸿精密向半导体设备厂商新凯来供应半导体精密零部件,新凯来是公司零部件业务中的大客户,合作已持续两三年 [6] - 公司产品覆盖半导体装备、衬底材料及耗材零部件,已实现8-12英寸大硅片设备的国产化,客户包括中环领先、上海新昇等头部企业 [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未完成的集成电路及化合物半导体装备合同金额超过37亿元(含税) [7] - 公司主营业务营收结构发生变化,近两年光伏业务占比下降,半导体业务占比提升 [7] 其他关联信息 - 公司控股股东绍兴上虞晶盛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通过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间接持有摩尔线程股份,但公司自身并未直接或间接投资摩尔线程 [8]
海昌新材:落子卫星天线定位领域 拟2.55亿元收购一通讯技术公司51%股权
中证网· 2025-09-21 16:44
收购交易概述 - 海昌新材计划以现金2.55亿元收购深圳市信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51%股权 [1][2] - 交易对手方为吴文平和卢林生 双方已签署《股权收购意向协议》但尚未达成正式收购协议 [1][4]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 - 标的公司主营业务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天线定位领域射频核心部件及相关模组件研发生产销售 包括高精度GNSS卫星定位天线和北斗卫星通信天线等 [1] - 产品应用于无人机 智能割草机 测量测绘 精准农业 无人驾驶和形变监测等多个领域 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1] - 2024年末总资产8029.84万元 负债总额3561.97万元 应收款项总额3056.57万元 净资产4467.87万元 [2] - 2024年营业收入9671.60万元 营业利润2679.51万元 净利润3036.81万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145.74万元 [2] 业绩承诺与交易条款 - 转让方承诺标的公司2025-2027年度累计经审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 [2] - 若累计净利润低于承诺数的85% 转让方需向海昌新材进行补偿 [2] - 收购方式为现金支付 [1] 战略协同与业务拓展 - 本次收购是海昌新材在高科技领域的跨界布局 旨在实现产品在卫星定位及通讯领域的拓展 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3] - 通过技术创新研发融合共享机制 将标的公司卫星天线定位技术与公司现有产品深度融合 强化在无人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壁垒 [3] - 有利于生产及供应链资源整合 优化生产布局 发挥规模效应 并借助公司海外布局推进标的公司海外发展战略 [3]
下沉市场助青岛啤酒业绩反弹
新浪财经· 2025-08-28 15:5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4.9亿元,同比增长2.1% [1]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7.2%,创历史新高 [1]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43.70%,同比上升2.09个百分点;二季度毛利率45.84%,同比上升3.05个百分点,环比上升4.20个百分点 [5] 销量与产品结构 - 2025年上半年产品销量473.2万千升,同比增长2.3% [3] - 主品牌销量271.3万千升,同比增长3.9%;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199.2万千升,同比增长5.1% [3] - 啤酒吨价从2024年超4200元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超4300元 [3] - 经典系、青岛白啤、高端生鲜1L铝瓶及超高端产品销量增长 [5] 行业环境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啤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下滑0.3% [1] - 2024年公司销量和营收均出现下滑,为上市近30年来第四次营收下滑 [1] 渠道与营销创新 - 即时零售业务连续5年交易额增长,2025年在美团闪购成交额预计突破15亿元 [7] - "青岛啤酒新鲜直送"门店在全国开设1000家,与美团即时零售合作 [7] - 通过7天保质期超高端产品(售价68元/L)切入下沉市场 [7] - 赞助2024-25赛季中超联赛,首次在足球比赛现场销售啤酒 [7][10] - 体育场馆销售业务基数小但增速快 [10] 战略布局 - 实施"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全国性第二品牌"战略 [5] - 以6.65亿元收购即墨黄酒100%股权,拓展黄酒赛道 [10][11] - 黄酒产品可与啤酒形成季节性互补(啤酒旺季在夏,黄酒旺季在秋冬) [11] - 精酿啤酒圈层化、果酒/气泡酒涌现及黄酒年轻化对啤酒市场形成挑战 [11] 历史问题与风险参照 - 连续6年在四季度报亏(2019-2023年亏损额分别为7.34亿/7.77亿/4.55亿/5.56亿/6.4亿元) [16] - 2024年前三季度盈利但四季度亏损拖累全年业绩 [16] - 黄酒行业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参照企业会稽山传统黄酒营收仅个位数增长 [14][16]
「一城一酒」关键增长区域“失守”,重庆啤酒业绩持续低迷,跨界对冲主业颓势
华夏时报· 2025-08-15 19:56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88.39亿元,同比减少0.24%,净利润8.65亿元,同比减少4.03%,延续2024年下滑趋势 [2] - 2024年全年净利润同比减少16.61%,2024年上半年尚保持4%增长,但2025年同期表现更差 [3] - 销量180.08万千升,同比增长0.95%,但吨价持续下滑至4908元(2023年4942元,2024年4923元) [3] 产品结构 - 高档产品(8元及以上)营收占比59.6%(52.65亿元,同比微增0.04%),主流产品(4-8元)占比35.6%(31.45亿元,同比减0.92%),经济产品(4元以下)占比2.2% [4] - 主流产品下滑主因现饮渠道疲软及品牌投入调整,高档产品增速乏力(2024年同比减2.97%),经济产品占比过小难以抵消主力疲软 [4][5] 区域市场 - 南区市场营收占比28%,同比下滑1.47%,为三大区域中下滑最严重(西北区29.4%,中区40%) [6] - 南区曾为增长引擎(2022-2023年增速超13%,2024年抗跌最强仅减0.42%),但2025年受珠江、青岛等品牌挤压,华润啤酒南区2024年增2.5%,燕京啤酒华南2025年增0.3% [6] 战略调整 - 对控股子公司嘉士伯重啤增资6亿元,优化佛山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提升竞争力 [7] - 跨界布局非啤酒品类,推出橙味汽水、能量饮料,响应健康化、多元化需求,但协同效应待验证 [8][9] 行业趋势 - 2025年1-6月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产量1904.4万千升,同比减0.3%,连续五年下滑 [8] - 行业竞争加剧,华润、燕京、青岛等纷纷跨界(啤+白、汽水、黄酒),重庆啤酒跟进品类扩张 [8][9]
扣非净利连亏九年!这家公司再度筹划“易主”
IPO日报· 2025-08-12 20:13
公司控制权变更 - 公司控股股东浙江恒顺及一致行动人上海天纪筹划股份协议转让,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 [1] - 复牌后股价6.74元,涨幅4.95% [2] - 这是公司不到一年内第二次筹划控制权变更 [3] 股权结构与实际控制人 - 浙江恒顺和上海天纪分别持股19.50%和12.46%,合计控制31.96%表决权 [6] - 两家股东背后实际控制人为中天控股集团董事长楼永良 [6]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净利润连续四年亏损,累计超2800万元 [7] - 扣非净利润自2016-2024年连续九年亏损,累计超6000万元 [8] - 2024年营收仅1.17亿元,扣除无关收入后实际营收1.12亿元 [10] 退市风险与自救措施 - 因触发"净利润亏损且营收不足3亿元"的退市指标,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0] - 通过子公司浙江庄辰拓展风电混塔模具市场,2024年贡献营收占比100% [11][12] - 2025年5月收购浙江庄辰34%股权,持股比例提升至85% [13] - 跨界布局算力领域,但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270-400万元,主因子公司毛利率低迷及投入 [14] 历史控制权变更尝试 - 2024年11月曾筹划控制权变更,但四天后终止 [17] - 2025年2月上海天纪拟转让978万股给北软数智,后协议终止 [18] 本次交易详情 - 交易对手方为海南伯程汇能科技中心,计划收购25%股权,估值约3.25亿元 [19] - 伯程汇能实控人林木顺持股31.66%但拥有100%表决权,旗下产业集中在教育领域 [20] - 林木顺曾因旗下公司拒不配合监管检查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21]
“童装第一股”安奈儿连亏5年后 创始人计划出让控股权
中国经营报· 2025-06-09 18:15
公司控制权变更 - 创始人曹璋夫妇筹划转让13.03%股份 将控股权让渡给投资管理公司 转让后持股比例降至14.35% [2] - 2017年上市时曹璋夫妇持股59.59% 通过多次减持和股权转让套现 持股比例从绝对控股降至放弃控股权 [3] - 2023年3月曹璋以18.144元/股转让5.002%股权给私募基金 同年12月王建青以14.08元/股转让6%股权给浙江永禧和晋江乾集 两次转让合计套现5.53亿元 [4][5] 创始人减持与股价波动关联 - 2022年8月公司宣布布局抗病毒抗菌面料 股价从8.3元飙升至25.13元 随后曹璋在2023年1月减持2%并在3月转让股权 [5][6] - 2023年12月公司宣布收购大数据企业并签署1亿元算力合同 股价从13.33元涨至15.20元 同期王建青以14.08元/股转让12%股权 [7][8][9] - 深圳证监局指出公司信息披露不准确 抗病毒抗菌面料项目进展和算力收购均未落地 [6][10] 公司经营业绩 - 2018年净利润达峰值8339万元 2019年营收峰值13.27亿元 2020-2024年连续5年亏损合计近5亿元 2024年营收缩水至6.39亿元 [11] - 2024年直营门店净关店78家 加盟门店净关28家 联营门店净关17家 关店原因为渠道调整 [12] - 公司定位中高端童装 核心卖点为品质与设计 但渠道拓展不足 线上线下融合度低 产品创新和营销力度有限 [13] 行业竞争格局 - 森马旗下巴拉巴拉和安踏儿童2024年收入均超100亿元 361°儿童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19.5% [11][12] - 2024年安踏儿童门店2784家 361°儿童2548家 特步儿童1584家 巴拉巴拉全球4500家 安奈儿门店规模显著落后 [12] - 2025年中国童装市场规模预计2768亿元 CAGR6.38% 2022年CR5仅12.1% 巴拉巴拉市占率6.3% 美国和日本CR5分别为24.5%和33.7% [14] 公司发展建议 - 专家建议公司聚焦细分赛道 如专攻大童/中童/小童某一品类 或深耕特定功能面料 避免伪概念炒作 [14] - 新控股方需整合渠道和规模 利用公司中高端资源积累 行业分散格局下仍有竞争机会 [14]
三只松鼠业绩变脸,港股IPO能否成救命稻草?
搜狐财经· 2025-05-27 22:42
财务状况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22.65%,扣非净利润骤降38.31% [3] - 销售费用达6.95亿元,同比增长17.24%,管理费用激增导致利润空间被侵蚀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锐减62.96%至1.08亿元,引发资金链担忧 [3][4] - 近三年第二季度净利润持续为负,2022-2024年分别亏损7933万元、3808万元、1858万元 [4] 营收与资产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7.23亿元,同比微增2.13% [4] - 总资产50.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4.93%,所有者权益增长8.66%至30.72亿元 [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11.55%降至8.09% [4] 海外市场与新品牌 - 2024年海外营收仅69.68万元,占总营收0.01%,全球化战略成效微弱 [5] - 新品牌"小鹿蓝蓝"2024年营收7.94亿元但占比下降,其他品牌如"养了个毛孩"市场表现近乎为零 [5] - 2025年跨界布局饮料和白酒市场,面临激烈竞争与盈利压力 [5] 战略目标与行业挑战 - 创始人提出2026年200亿元营收目标,但当前增速与市场环境支撑不足 [6] - 线下渠道拓展受阻,面临赵一鸣零食与零食很忙等合并集团的竞争压力 [6] - 行业价格战导致利润率下降,公司需承担高成本维持市场份额 [6] 港股IPO背景 - 港股IPO被质疑为掩盖业绩颓势的短期资金筹措手段 [1] - 多重经营挑战可能影响IPO进程,包括季节性亏损、新业务拖累等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