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钙钛矿叠层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证券研究报告、晨会聚焦:机械王可:攻守易形:钙钛矿电池专题报告-20251120
中泰证券· 2025-11-20 20:43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重点覆盖两大领域:人工智能(特别是Google Gemini 3 Pro模型)和光伏(钙钛矿电池技术)[2][3][7][8] - 人工智能领域认为基础模型能力实现代际跨越,正从模型提供商向平台化、全栈化布局演进,将重塑产业链价值格局[3][6][7] - 光伏领域认为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迎来商业化拐点,效率优势和成本下降使其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必然选择,产业扩产周期即将启动[7][8][9] 计算机行业:Gemini 3 Pro 点评 - Google Gemini 3 Pro模型在深度推理和多模态能力上实现显著提升,在Humanity's Last Exam测试中得分达37.5%,大幅超越GPT-5.1(26.5%)和Claude Sonnet 4.5(13.7%)[3] - 模型数学能力突出,在MathArena Apex测试中获得23.4%的得分,远超GPT-5.1(1.0%)和Claude Sonnet 4.5(1.6%)[3] - 推出生成式用户界面方案,能利用智能体编码能力为每个提示自动生成定制化交互式响应[4] - 发布智能体开发平台Google Antigravity,支持开发者免费使用Gemini 3 Pro等模型,可编排多个AI Agent并行工作并实现长时间无人干预运行[4] - 升级搜索场景的Search AI Mode,月度用户量已达20亿量级,查询扇出技术重大升级以提升搜索效率[5] - 基础模型厂商呈现全栈布局趋势,在基础层自研芯片和算力集群,在应用层向平台化、工作流化发展[6] 机械行业:钙钛矿电池专题 - 钙钛矿叠层电池理论效率上限达44%,远高于现有晶硅路线,预计远期量产效率将超35%[7][8] - 钙钛矿四端叠层组件性价比拐点已现,在当前晶硅组件效率23.2%、价格0.7元/W水平下,钙钛矿叠层可获得溢价1.28元/W,成本仅为1.2元/W[8] - 产业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协鑫光电于2025年10月实现GW级产线投产[8] - 预计2026年叠层组件效率将达28%,突破30%为必然趋势,届时性价比优势将显著高于晶硅[8] - 截至2025年10月,近10家企业已建成100MW钙钛矿产线,多家企业(如协鑫光电、极电光能、京东方)GW级产线已投产[9] - 鉴于钙钛矿叠层与晶硅产能的兼容性及性价比拐点显现,预计2026年晶硅大厂也将进行GW线扩产[9]
迈为股份(300751):半导体设备加速放量,钙钛矿先发优势明显
东吴证券· 2025-11-18 17:32
投资评级 - 报告对迈为股份的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1]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迈为股份在半导体设备领域加速放量,并在钙钛矿技术领域具备明显先发优势 [1]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测公司2025年营业总收入为7,561百万元,同比下降23.09% [1] - 预测公司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764.86百万元,同比下降17.39% [1] - 预测公司2025年每股收益(EPS)为2.74元/股 [1] - 预测公司2025年市盈率(P/E)为38.92倍 [1] - 预测公司2026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88%至878.68百万元,2027年同比增长24.85%至1,097.05百万元 [1] - 预测公司毛利率将从2024年的28.11%提升至2027年的33.26% [8] - 预测公司归母净利率将从2024年的9.42%提升至2027年的11.65% [8] 业务进展与市场地位 - 公司前道晶圆刻蚀设备和原子层沉积设备已完成多批次客户交付,进入量产阶段 [7] - 在半导体封装领域,公司多款设备已交付国内封测龙头企业并实现稳定量产,晶圆激光开槽设备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 [7] - 2024年公司拓展半导体封装产品矩阵,成功开发出晶圆临时键合机、热压键合及混合键合机等多款新品 [7] - 在显示设备领域,公司2024年上半年中标京东方第6代AMOLED产线OLED激光切割&激光修复设备 [7] - 公司HJT技术通过四项技术升级,目标使组件功率在2025年底突破760-780W [7] - 公司在钙钛矿设备方面新增喷墨打印设备、真空干燥机、蒸镀机等全套设备 [7] 财务与市场数据 - 公司当前股价为106.54元,一年最低价为64.60元,最高价为140.14元 [5] - 公司市净率为3.79倍,总市值为29,767.81百万元 [5] - 公司最新每股净资产为28.13元,资产负债率为63.92% [6]
钧达股份(002865):海外持续开拓 持续研发保持技术优势
格隆汇· 2025-11-04 16:51
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56.8亿元,同比下降30.7%,归母净利润为亏损4.2亿元,同比下降0.5%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20.2亿元,同比增长10.4%,环比增长12.9%,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6亿元,同比亏损收窄38% [1] - 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5%和-7.4%,毛利率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净利率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四项费用率同比增加2.4个百分点 [1] 海外业务 - 公司海外销售占比从2024年的23.85%大幅提升至51.87%,海外业务毛利率为4.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 [1] - 国内业务毛利率为-0.8%,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显示国内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1] - 公司与土耳其本土组件客户合作共建高效电池项目,并审慎推进阿曼5GW电池产能项目,以多元化布局海外产能 [1] 技术与研发 - 公司通过半片边缘钝化、波浪背场、超密细栅+等技术持续推动N型技术降本增效 [2] - 公司中试xBC电池转化效率较主流N型电池效率可提升1至1.5个百分点,参数达行业一线水平 [2] - 公司与外部机构合作研发的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达到32.08% [2] 盈利预测 - 预测公司2025年至2027年营收分别为100.0亿元、120.3亿元、146.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亿元、6.2亿元、10.5亿元 [3] - 2026年及2027年对应市盈率分别为20倍和12倍 [3]
钧达股份(02865):海外持续开拓,持续研发保持技术优势
中邮证券· 2025-11-03 11:14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6][10] 核心观点 - 公司海外销售占比从2024年的23.85%大幅提升至51.87%,海外业务成为重要增长点 [4] - 海外市场毛利率为4.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显著优于国内市场的-0.8% [4] - 公司持续推动N型技术降本增效,并布局xBC及钙钛矿叠层电池等下一代技术,实验室效率达32.08% [5] - 预计公司业绩将于2026年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达6.2亿元,2027年进一步增长至10.5亿元 [6] 公司基本情况 - 最新收盘价为41.51元,总市值为121亿元,总股本为2.93亿股 [2] - 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6.4%,市盈率为-15.97 [2] 近期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56.8亿元,同比下降30.7%,归母净亏损4.2亿元 [3]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20.2亿元,同比增长10.4%,环比增长12.9%,归母净亏损1.6亿元,同比收窄38% [3] - 202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1.5%,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7.4% [3] 业务进展与战略 - 海外产能多元化布局,与土耳其客户合作共建高效电池项目,并审慎推进阿曼5GW电池产能项目 [4] - 通过半片边缘钝化、波浪背场等技术持续降本增效,中试xBC电池转化效率较主流N型电池可提升1-1.5个百分点 [5] 盈利预测 - 预测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100.0亿元、120.3亿元、146.7亿元 [6] - 预测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5.1亿元,2026年扭亏为盈至6.2亿元,对应市盈率20倍,2027年净利润10.5亿元,对应市盈率12倍 [6] - 预计2026年毛利率将显著改善至10.8%,2027年进一步提升至12.6% [12]
行业龙头亦难抵价格寒冬,“反内卷”能否带动中润光能价值重估?
智通财经· 2025-10-29 13:41
上市进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2025年9月15日第二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和中信证券[1]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2024年光伏电池片对外出货量为34.5GW,在专业化制造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18.3%),在所有制造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14.6%)[1] - 公司业务已垂直扩张至光伏组件的制造和销售,形成电池片和组件两大业务线[2]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125.1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08.38亿元,但2024年下降至113.2亿元;净利润从2022年的8.34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6.81亿元,但2024年转为亏损13.63亿元[1] - 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著改善,收入为74.65亿元,同比增长26.46%,净利润扭亏为盈,录得12.04亿元[1][10] - 业绩波动主要受行业供需失衡及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影响,电池片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0.9945元/W降至2024年的0.3202元/W[7][8] 业务结构与技术转型 - 2024年公司收入结构为:光伏电池片占比81.1%(其中单晶电池片占80.9%),光伏组件占比18.7%[2][3] - 公司快速完成从P型向N型电池片的技术转型,N型电池片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0%迅猛提升至2024年的48.1%[3] - 公司在N型技术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量产转化效率达27.2%以上(行业平均26.5%),非硅成本最优可达0.1215元/W(行业平均0.14元/W)[4] 产能与研发布局 - 截至2025年9月8日,公司N型电池有效产能约为49GW,另有约6GW产能正处于产线改造中,完成后总产能预计达55GW[4] - 公司积极进行HJT、xBC等下一代技术的战略研发储备,并计划利用部分募集资金建设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先进研发中心[4][10] - 研发聚焦于钙钛矿-HJT叠层电池、钙钛矿-TOPCon叠层电池、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三种前沿配置[10] 国际化战略与客户基础 - 公司业务遍及全球超过3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0余家客户,其中包括2024年全球十大光伏组件制造商中的九家[5] - 2024年公司收入来源中,中国内地占67.1%,其他国家及地区占32.9%,主要海外市场为印度(10.1%)、越南(9.6%)和美国(9.3%)[5] - 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至63.8%,显示国际化布局加速见效,海外已建成超过15GW电池产能和超过3GW组件产能[5][6] 行业环境与“反内卷”影响 - 光伏行业曾因产能集中快速释放导致严重供需失衡,产品价格较2020年高点普遍下跌60%至90%[7][9] - 自2024年下半年起,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开展“反内卷”,多晶硅企业主动减产,头部光伏玻璃企业于2025年7月集体减产约30%[9] - “反内卷”措施成效显著,公司2025年上半年电池片平均售价从0.3096元/W增至0.4392元/W(增幅41.86%),实现量价齐升[10] - 行业共识是通过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企业中长期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核心技术竞争力并推动整合[9][10]
中利集团上半年实现营收8.37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09:4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8.37亿元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7121.7万元 [1] 公司治理进展 - 完成董事会改组换届及经营管理团队调整 [1] - 经营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 [1] - 核心风险有效化解且内控治理成效显著 [1] - 成功完成摘星摘帽工作 [1] 特种线缆业务 - 产品矩阵涵盖阻燃耐火软电缆/舰船用电缆/高铁及铁路信号线缆 [1] - 应用于通信设备机房/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等领域 [1] - 持续深化销售区域与应用领域双向拓展 [1] 光伏业务战略 - 专注于单晶高效光伏电池及大尺寸组件研发生产销售 [1] - 推行"产品+光储系统+服务"一体化发展战略 [1] - 深耕工商业分布式/户用分布式/集中式地面电站开发建设 [1] - 配套提供储能系统服务 [1] - 着力打造光伏加储能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1] 技术研发布局 - 采用"量产一代 储备一代"并行研发策略 [2] - 已拥有TOPCon电池及组件相关专利35项 [2] - 实现全系TOPCon组件量产 [2] - 在BC电池/HJT电池/钙钛矿叠层电池领域布局专利29项 [2] - 具备丰富前瞻技术储备 [2] - 未来将根据行业趋势推动储备技术规模化量产 [2]
2025 SNEC光伏展火爆如昨“心中的光与热从未熄灭”
证券时报· 2025-06-12 01:22
行业现状与展会概况 - 2025 SNEC光伏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被视为观察行业动向的重要窗口,尽管行业经历深度重构和史上最大规模亏损(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1] - 展会规模庞大:吸引全球近100个国家从业者、3600多家参展商,展位面积近40万平方米,国际展商占比30%,预计观众超50万人次[1] - 行业技术路线竞争激烈,厂商集中展示TOPCon、BC及钙钛矿等新技术产品[1][2][4] 技术路线竞争 TOPCon阵营 - 晶科能源展出TigerNeo3.0组件,功率达670W,转换效率24.8%,融合多项创新技术减少光学/电学损耗[2] - 正泰新能展示ASTRO N7组件(最高效率24.1%)和ASTRO N7 Pro组件(功率670W,效率24.8%),TOPCon 5.0电池效率较4.0提升0.4%-0.6%[2] - 正泰新能ASTRO N8 Pro功率突破800W,采用多分片设计和TOPCon 5.0电池技术,但量产节奏取决于市场需求[2] BC阵营 - 爱旭股份重点展示双面率80%±5%的BC组件,解决传统BC组件双面率低的痛点[3] - 隆基绿能推出Hi-MO 9组件,电池效率从26.6%提升至27%,组件功率660W→670W,转换效率24.3%→24.8%,双面率提升至75%-80%[3] 钙钛矿技术 - 天合光能计划建设钙钛矿中试生产线,效率较晶体硅组件提升4个百分点以上[4] - 协鑫集团展示钙钛矿叠层组件优势:理论效率较传统组件高50%,成本低20%,碳足迹降超50%,1GW组件全周期增收至少20亿元[4] - 协鑫科技展出2平方米单结组件(效率19.04%)和1.71平方米叠层组件(效率26.36%),成本仅为晶硅组件的50%,已启动GW级生产基地建设[4][5] - 晶科能源N型TOPCon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34.22%,Voc超2.01V,可靠性测试中效率衰减<5%[5] 业务多元化转型 - 天合光能战略转型为"光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领导者",推出覆盖分布式/集中式电站、绿色交通、零碳园区等场景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6] - 晶澳科技拓展晶澳智慧能源业务,提供光伏+、充电桩、零碳园区等工商业解决方案[6] - 隆基绿能推出Hi ROOF S光建产品,适配10余种屋面瓦型,推动光伏与建筑融合[7] - 协鑫科技拓展硅烷气业务(年产60万吨),外售部分国内市占率25%,应用领域延伸至半导体、硅碳负极等[7] AI与能源结合 - 为恒智能推出PANGU3.0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支持十万级点位监控、150+设备协议,集成虚拟电厂等SaaS服务[8] - 天合光能GainCube盈立方AI方案通过智能调度提升光储收益5%-10%,首次亮相虚拟电厂解决方案[9] - 晶澳智慧能源与蚂蚁数科签约AI智能体合作,共同拓展虚拟电厂应用[9]
迈为股份: 关于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摊薄即期回报与填补回报措施及相关主体承诺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30 18:59
核心观点 - 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能导致即期每股收益摊薄,但通过募集资金投入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装备项目提升长期盈利能力 [1][5][6] - 测算显示在三种净利润增长假设下(0%/10%/20%),2026年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为3.18/3.85/4.58元(转股后)[3] - 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成为光伏行业新方向,公司基于HJT设备技术积累已开发相关工艺设备并取得4项专利 [6][7][8] 财务影响分析 - 转股价格设定为76.32元/股(董事会决议前20日交易均价较高者)[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8.37亿元,假设2025-2026年增长率分三种情景测算 [2][3] - 转股后总股本从27,839.65万股增至30,416.53万股,稀释每股收益在增长20%情景下从4.79元降至3.96元 [3] 募投项目必要性 - 钙钛矿叠层电池理论效率达43%,隆基/天合等头部企业已实现34.6%实验效率并推进中试线 [6][9] - 公司研发团队1,552人,已建成1,500平米钙钛矿实验室并掌握真空镀膜等核心技术 [8] - 现有客户隆基/通威/天合等均布局钙钛矿技术,2025年华晟新能源计划交付实证组件 [9] 实施保障措施 - 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钙钛矿设备产业化项目,已制定《募集资金管理制度》[11] - 控股股东承诺不干预经营,董事/高管承诺薪酬不与募投项目收益挂钩 [12][13][14] - 公司计划通过优化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提升净资产收益率 [11] 技术储备 - 自主开发钙钛矿涂膜结晶/真空蒸镀/磁控溅射等工艺设备,实现整线自动化贯通 [8] - 拥有300平米湿度<2%的洁净室,研发投入包括ALD表面钝化等关键技术 [8][9] - 异质结电池TCO层与钙钛矿工艺兼容性强,技术协同效应显著 [7]
天合光能(688599):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组件出货稳步增长,多业务共同发展可期
华创证券· 2025-05-14 18:4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业务多元化布局助力穿越周期,虽产业链价格低位运行使企业盈利能力承压,但组件出货稳步增长、多业务协同发展可期,调整盈利预测后给予2026年20x PE,对应目标价17.10元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指标 - 2024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802.82亿、732.80亿、826.80亿、992.8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 29.2%、 - 8.7%、12.8%、20.1% [4] - 2024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34.43亿、 - 15.98亿、18.63亿、31.1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 162.2%、53.6%、216.6%、67.4% [4] - 2024 - 2027年每股盈利分别为 - 1.58元、 - 0.73元、0.85元、1.43元,市盈率分别为 - 9倍、 - 20倍、17倍、10倍,市净率分别为1.2倍、1.3倍、1.2倍、1.1倍 [4] 业绩情况 - 2024年营收802.82亿元,同比 - 29.20%;归母净利润 - 34.43亿元,同比转亏;毛利率9.59%,同比 - 6.26pct;归母净利率 - 4.29%,同比 - 9.17pct [8] - 2024Q4营收171.34亿元,同比 - 46.91%,环比 - 15.09%;归母净利润 - 25.97亿元,同比转亏,环比增亏;毛利率 - 0.95%,同比 - 14.36pct,环比 - 10.44pct;归母净利率 - 15.15%,同比 - 16.56pct,环比 - 8.35pct [8] - 2025Q1营收143.35亿元,同比 - 21.48%,环比 - 16.34%;归母净利润 - 13.20亿元,同比转亏,环比减亏;毛利率6.61%,同比 - 8.23pct,环比 + 7.57pct;归母净利率 - 9.21%,同比 - 12.03pct,环比 + 5.95pct [8] 组件业务 - 2024年组件出货超70GW,外销64.5GW,同比 + 18%,自用约6GW,组件价格回落且低位运行致盈利能力承压 [8] - 2025年一季度组件出货超15GW,毛利率环比改善实现减亏,公司预计在量和盈亏间平衡,加大欧洲、澳洲等盈利较好市场布局,出货目标70 - 75GW [8] 技术研发 - 2024年11月,自主研发的高效N型双面i - TOPCon电池最高电池效率达26.58%,刷新TOPCon效率世界纪录 [8] - 2025年3月,210大尺寸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电池组件峰值功率达808W;4月,该叠层电池最高效率达31.1%,实现从电池效率到组件功率的全面突破 [8] 多业务发展 - 储能业务2024年出货4.3GWh,24Q4出货1.8GWh,海外占比持续提升、持续减亏,2025年有望高速增长 [8] - 光伏支架2024年出货7.3GW,同比持续增长,在欧洲、拉美、中东等区域出货领先,在沙特设厂并多次中标GW级订单保障全球份额 [8]
穿越周期的战略预判者!隆基绿能正以BC技术引领光伏未来
第一财经· 2025-04-30 17:29
文章核心观点 隆基绿能在光伏行业面临挑战时展现战略定力与前瞻布局,凭借BC技术领先优势在行业低谷保持相对优势,随着技术生态完善和产能释放有望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增长 [3][13]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825.82亿元,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36.52亿元 [1] - 2024年硅片出货量108.46GW(对外销售46.55GW),电池组件出货量82.32GW;2025年一季度硅片出货23.46GW,电池组件出货16.93GW,其中BC组件销量达4.32GW [1][7] - 公司预计2025年实现硅片出货量120GW,组件出货量80GW至90GW,其中BC组件出货占比将超过四分之一 [1] 行业现状 - 2024年是全球光伏产业充满挑战的“转折之年”,全行业亏损面超70%,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断崖式下跌,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9%,硅片价格腰斩,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约30% [3] -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行业产能出清进度落后于预期,2025 - 2026年或将迎来更残酷的“淘汰赛” [10] 公司战略预判与布局 - 2021年公司管理层预警行业“产能过剩”风险,提出未来竞争关键在于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比行业实际陷入困境提前三年 [3] - 2022年启动“技术储备计划”,将研发重点转向BC技术,2023年9月宣布全面投资BC电池路线 [4] - 2024年实施“精兵简政”,通过智能化改造等提升人均效能,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0.22%;研发投入约5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在BC技术投入获领先优势,获相关专利400余项 [6] - 预判TOPCon技术同质化竞争风险,重点布局的BC技术在高端市场获溢价能力,要求BC产品毛利比TOPCon产品高10% [7] BC技术优势与市场认可 - 欧洲与某大型能源集团签订1GW的BC组件供应协议,HPBC 2.0组件相同面积发电量比常规产品高出7% - 9% [8] - 中东沙特红海新城项目全部采用隆基BC组件,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低10%左右 [8] - 分布式光伏市场,Hi - MO X10防积灰组件较TOPCon组件每年多发电18.9万度,收益增加11.3万元,30年全生命周期可增加收益约267万元,BC二代较TOPCon多装6% [8] - 日本东京某工商业屋顶项目采用HPBC 2.0光伏组件发电量提升12%,外观获建筑设计师青睐 [9] BC技术产能与成本 - 2025年底前将建成约70GW HPBC产能,计划到2025年底将BC电池、组件产能提至50GW,HPBC 2.0量产线全线贯通,电池良率稳定在97% [9] - 实验室中BC电池效率已突破28%,预计未来3 - 5年内量产效率有望达26%以上 [9] - 联合企业发布白皮书推动建立BC技术标准体系,与供应商合作降低成本,BC与TOPCon成本差距已缩小至5分/W,预计2025年成本持平 [10] 公司其他优势 - 技术储备方面,在钙钛矿叠层电池领域保持领先,晶硅 - 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34.85%刷新世界纪录 [11] - 资金层面,2024年底货币资金达531.57亿元,负债率控制在60%以下,充足现金储备提供战略弹性 [12] - 全球化布局分散风险,2024年在中国、欧洲集中式市场占有率居首,中东非地区组件销量增长76%,巴基斯坦市场激增136%,美国市场出货量翻倍增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