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居家装
icon
搜索文档
富森美(002818) - 2025年9月1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2 18:09
富森美天府项目 - 项目总投资超17亿元 [2] - 年均摊销5000万元以上 [2] - 定位为融合直播产业与商业消费的综合体 [2] - 包含企业总部、全球家居旗舰馆、直播产业生态园等复合业态 [2] - 已入驻三翼鸟、顾家家居、京东家电、红旗连锁等品牌 [3] - 采用独立核算模式 [2] 公司战略方向 - 实施大市场战略、深度运营战略及业态创新战略 [1][4] - 关注存量房市场带来的家装需求机会 [7] - 支持商户在引流、局改、翻新等领域提升服务 [7] - 保持低资产负债率与稳定现金流 [4] 财务与经营状况 - 预收账款减少因租金优惠政策导致 [4] - 维持高毛利率与强盈利能力 [4] - 历年高分红政策符合法规与股东回报规划 [4] 管理层与风险事件 - 董事长留置事件尚未知悉进展与原因 [4] - 公司称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 [4] - 各项工作正常推进 [4]
尚品宅配:公司将紧密跟踪家居消费利好政策动态
证券日报网· 2025-09-03 18:11
政策内容 -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 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 家居家装 电子产品 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1] - 政策实施期限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1] 政策影响 - 政策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借贷成本 减轻还款压力 从而提振信心 不断释放消费潜能 [1] - 家居家装消费被明确列入财政贴息重点领域 [1] 公司应对措施 - 公司将紧密跟踪家居消费利好政策动态 [1] - 迅速开展促销 招商活动 [1] - 完善政策执行与沟通机制 确保政策红利充分转化为市场拓展和业务增长的强大动力 [1] 政策实施评估 - 关于政策实际落地效果尚需时间明确 [1]
今日视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落地 三方面激活消费新动能
证券日报· 2025-09-03 07:13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 政策有效期自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1] - 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90% 省级财政承担10% [1] - 政策建立动态调整与监督机制 到期后可研究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1] 居民消费影响 - 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以5万元贷款年利率3%为例 贴息1个百分点后利息支出从1500元降至1000元 [2] - 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促进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行为 [2] 行业刺激效应 - 汽车行业受益于购车成本降低 带动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全产业链发展 [3] - 家居家装领域激发装修需求 拉动家居建材、家电制造等行业增长 [3] - 文化旅游行业客流量和收入提升 带动酒店、餐饮、景区及特色商品销售、交通运输协同发展 [3] 宏观经济影响 -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提振消费 促进居民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消费 [4] - 推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投入 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4]
每周日企观察|日本化工企业对华投资大增;“第三国供应链”对外企具启发意义
搜狐财经· 2025-08-25 09:12
日本化工企业对华投资增长 - 近1年东丽、旭化成、三菱化学、信越化学等日企对华化工产业投资超8起,总投资额超30亿元人民币[4] - 投资动因包括中国双碳目标催生的绿色技术需求、新能源革命带来的新材料迭代需求、消费升级与高端制造业的功能性材料需求[5] - 日本化工企业面临国内市场饱和与技术过剩压力,将中国作为高端技术商业化试验场,例如旭化成优先在华落地氢能及储能技术[5] - 中日合作实现产业链深度嵌套,例如旭化成碳纤维技术助力中国风电叶片强度达国际领先水平[5] 日本制造业在华业务调整 -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调查显示42.6%大型制造业企业计划缩减在华业务规模,创历史新高,主因是中美关税争端促使供应链风险分散[6] - 精工爱普生因担忧关税成本,已将投影仪生产转移至菲律宾,机器人生产线撤回日本[6] - 日本汽车、化工、机械制造企业深度嵌入中国本地供应链,例如丰田在华拥有9家独资公司、15家合资公司及超800家一级供应商[6] - 539家在华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82.4%实现盈利,高于全球75.3%的平均水平,撤离将削弱日本车企全球竞争力[6] 第三国供应链模式探索 - 丰田通过促成泰国Summit Group与中国企业合资,在东南亚生产低成本汽车零部件,目标降低电动车生产成本30%[7] - 该模式结合中国零部件性价比优势与东南亚劳动力成本优势,规避地缘政治风险[7] 松下家居业务在华发展 - 松下首次在华设立独立运营的住宅设备公司"松下家居科技(杭州)有限公司"[8] - 中国房地产市场衰退背景下,老房翻新需求释放结构性机遇,高龄消费者追求高品质居家环境[8] - 松下家居业务整体营收预计达百亿元人民币,2025年住居事业规模将达2242亿日元(约112.7亿元人民币),为2024年的3倍[9] - 中国家电企业如美的、海尔、老板电器等纷纷进入家居家装赛道,松下面临竞争加剧[9]
美国经济:零售保持韧性
招银国际· 2025-08-18 10:05
零售消费 - 美国7月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季调后环比增长0.5%,低于预期的0.6%,但6月增速从0.6%上调至0.9%[5] - 汽车消费从6月环比增速1.4%升至7月的1.6%,加油站零售增速从0.6%升至0.7%[5] - 家具家装店零售环比增速从0.1%升至1.4%,而建筑材料&园林设备和电子家电分别环比下跌1%和0.6%[5] - 零售月均增速从1-5月的0%升至6-7月的0.7%,显示消费需求回暖[2][5] 工业生产 - 7月工业生产环比下跌0.1%,其中采矿和公用事业分别环比下降0.4%和0.2%[5] - 制造业产出环比持平,医疗设备、计算机、半导体等分别上涨2.6%、2.9%、1.4%,但服装、服务业机械等下跌1.7%、1.3%[5] 货币政策 - 核心CPI和PPI大幅反弹预示通胀将明显回升[2][5] - 美联储预计9月保持利率不变,10月和12月各降息一次[2][5] - 鲍威尔在Jackson Hole的讲话可能捍卫央行独立性并降低市场对大幅降息的预期[5] 就业市场 - 失业率保持在历史低位,首次领取失业金人数保持平稳[2][5]
三部门印发消费贷款贴息新政 家居家装等领域迎来政策利好
北京商报· 2025-08-15 12:59
政策内容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三部门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享受贴息政策 [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居家装、家用汽车、健康医疗等七大民生领域 [1] -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1] - 家居家装领域包括家庭装修、家用电器、厨卫用品、家具等 [1] 行业影响 - 从短期来看,《实施方案》的发布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刺激消费,提升家装行业的订单数量 [2] - 中长期来看,需要结合整个收入结构、消费结构等多重因素考量 [2] - 《实施方案》旨在通过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强力激活家居家装等民生消费需求,为当前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复苏动能 [2] - 业内人士表示《实施方案》的出台是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 企业反馈 - 华耐家居首席战略官文军表示目前政策刚出台,具体效果仍有待观察,公司会深入研究学习政策 [2] - 行业更需关注如何进一步优化供给、提升服务,以真正激活消费潜力 [1]
财政贴息新政落地家居业,尚品宅配推全屋星级定制抢抓政策红利
新浪证券· 2025-08-14 11:42
股价表现与市场背景 - 8月13日公司股价上涨3.74%至14.43元/股 成交额2.15亿元 成交量14.86万手 振幅6.40% [1] - 当日家居板块活跃上涨与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直接相关 政策将家居家装消费纳入5万元及以上财政贴息领域 [1][2] 政策影响分析 - 财政贴息政策降低消费者借贷成本与还款压力 提振消费信心并释放消费潜能 [2] - 消费者通过贷款购置家居家装产品时最高可享受财政贴息优惠 变相降低消费门槛 [2] 公司战略与产品创新 - 公司2025年经营计划持续推进 全新推出"全屋星级定制"门墙柜一体化产品 [2] - 产品从豪华星级酒店汲取灵感 实现门墙柜配家电一体化设计与全案交付 提升舒适性实用性及精致感 [2] - 全屋星级定制精准契合居家品质升级诉求 有效助力客单价提升 [2] 行业展望 - 政策与产品双轮驱动形成共振 9-10月传统家装旺季叠加政策红利 家居板块或迎阶段性行情 [2]
重磅利好!机构发声:“有望迎来补涨行情”
搜狐财经· 2025-08-13 23:32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提供最高500元利息补贴(按1%贴息计算),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覆盖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 [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直接补贴1%利息,覆盖智能手机、家电、餐饮等日常消费 [3] - 服务业贴息政策覆盖八类消费领域,单户贷款规模最高达100万元 [3] 政策影响分析 - 政策通过降低个人信贷成本直接减少消费者负担,刺激消费需求放量 [3] - 从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服务供给两端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激发消费动力 [3] - 政策呼应市场对需求侧刺激的期盼,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3] 受益行业领域 - 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政策关联度高的行业直接受益 [3] - 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板块受提振,特别是汽车、家居家装、文化旅游及电子产品领域 [7] - 新兴消费领域包括文创国潮、美妆、游戏、智能驾驶、智能家居及消费出海机会 [7] 机构投资布局 - 投资机构同时布局传统消费和新兴消费细分领域 [1][7] - 重点关注电动两轮车、创新型电子和家电产品、美护保健品、新零售、零食量贩、宠物等细分赛道 [7] - 配置竞争格局良好、现金流充沛的传统消费龙头及回调后胜率较高的新消费标的 [7] 市场前景判断 - 消费股有望迎来补涨行情,相关板块或逐步走出右侧 [1][3] - 政策为内需复苏注入强心剂,消费股或迎来结构性行情 [4] -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新型消费场景如潮玩、零食、演唱会、品质零售呈现爆发式增长 [7]
两大贷款贴息新政策发布 家居家装行业迎来重大利好
搜狐财经· 2025-08-13 11:58
核心政策内容 - 多部门出台两项贷款贴息政策 分别针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提供财政支持 [1] - 家居家装领域从消费端和供给端双向受益 政策为行业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1]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细节 - 贴息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包括家居家装等类别 [5]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利率50% [5] - 中央与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90%和10% 贷款合同利率需符合自律约定 [5] - 举例:10万元家居装修贷款按4%利率计算 年贴息1000元(5万本金×1%) 实际融资成本降至3.5%左右 [5] - 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消费) 其中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消费) [6] 政策对消费端影响 - 贴息政策直接降低消费信贷负担 撬动家装、家具换新等中高端需求 [6] - 家居消费具单价高、周期长特点 信贷支持是激活需求关键 政策推动存量房装修及老旧小区改造家居消费释放 [6] 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政策 - 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8类服务业主体贷款用于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可享年1%贴息 [7] - 单户最高贴息贷款规模100万元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7] - 酒店民宿装修升级、文旅场馆家居设施更新属"改善消费基础设施"范畴 直接带动家居建材、定制家具采购需求 [7] - 居民服务、修理等行业纳入"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支持范围 家居维修安装服务配套行业受益 [7] - 21家全国性银行按市场化原则放款 中央与省级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贴息资金 [7] 行业整体影响 - 政策叠加效应为家居行业带来多重积极影响 [7] - 短期:消费端贴息刺激即期需求 推动下半年销售旺季提前 [7] - 中长期:经营主体融资支持助力企业加大研发 加速绿色家居、智能家电等产品迭代 [7] - 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产业链上下游建材、家具、软装、装修服务等细分领域均有望受益 [8]
三部门: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 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消费
财经网· 2025-08-12 23:32
政策概述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政策到期后可能延长或扩大范围 [1] - 贴息政策适用于居民个人通过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非信用卡类消费贷款,且需通过账户交易信息验证实际消费用途 [1] 贴息范围与标准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贷款可享受全额贴息,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贷款仅对前5万元额度贴息 [1] - 重点领域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7大类(具体细分见附件) [1][2]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贷款本金计算),最高不超过合同利率的50%,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 [3] 额度限制 - 单个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3] 重点领域明细 - 家用汽车领域涵盖购置、保险及维修 [2]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服务及托育消费 [2] - 教育培训领域支持资格证书培训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2] - 文化旅游领域限定通过正规旅行社购买的国内旅游服务 [2] - 家居家装领域包含装修、家电、厨卫及家具 [2] - 电子产品领域覆盖手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 [2] - 健康医疗领域涉及牙齿矫治、视力矫正及健康管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