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搜索文档
境内外医药投融资持续回暖,降息周期内恒生创新药ETF(159316)配置机遇备受关注
搜狐财经· 2025-10-16 14:18
全球医药投融资趋势 - 2025年9月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发生175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额102亿美元(约72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7%,环比增长179% [1] - 2025年9月国内市场发生68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额约9.56亿美元,总额环比增长约1%,同比增长约337% [1] 资本市场表现 - 在降息周期预期带动下,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自9月18日美联储宣布降息以来上涨约9% [1] 行业基本面改善 - 2025年1-9月中国创新药专利出海合同总金额超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70% [1] - 2025年1-9月国内累计新增临床项目数2483个,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8% [1] 相关投资标的 - 市场关注标的包括恒生创新药ETF、港股通医药ETF及医药ETF等产品 [2]
IPO发审向“新”倾斜,现场检查威慑力持续提升
证券时报· 2025-10-16 12:37
IPO市场动态 - 今年以来A股IPO上会数量61家,过会数量58家,过会率95.08%,较去年同期的85.37%上升近10个百分点 [1][3] - 3家企业未顺利过会,包括暂缓审议的优迅股份、泰金新能以及取消审核的节卡股份 [3] - 排队上市企业质量提高,"卡位申报"情况改善是过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3] 科创板审核效率与政策支持 - 科创板"1+6"改革政策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加速 [1][3] - GPU龙头摩尔线程从受理到过会用时88天,创2025年以来半导体领域审核最快纪录 [3] - 光通信芯片企业优讯股份完成两轮问询仅用75天,审核响应速度显著提升 [3] - 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路径进一步畅通,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实现上市突破 [3] - 科创板正形成"核心技术突破+资本市场支持"的双轮驱动生态,推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发展 [3] IPO筛选标准变化 - IPO筛选标准从泛科技转向硬科技的精准识别,优先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4] - 财务标准从盈利导向转向现金流及技术估值,重点关注攻克技术壁垒、有长期盈利潜力的未盈利企业 [4] 全流程严监管 - 中国证券业协会年内已组织三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截至目前被抽中企业增至16家 [6] - 前两批被抽中的14家企业中,尚无一家通过审核,也没有一家撤单,但有11家企业因财务资料过期处于"中止审查"状态 [6] - 首发企业检查的抽查比例为在审企业的20%,聚焦企业财务真实性、内控规范性、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 [6] - 全面加强IPO现场检查等准入口监管,坚持"申报即担责"原则,以降低"带病申报"风险 [6] "A+H"两地上市趋势 - 9月以来已有64家公司递表港交所,其中包括20余家A股上市企业 [8] - 年内已有11家A股公司实现"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 [8]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蓝思科技的实际融资额居前,合计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五成以上 [8] - 企业赴港上市有助于构建"A+H"双融资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加速国际化进程 [8] - A股龙头企业港股上市热潮将长期改善港股市场结构,强化香港作为中国资产投资窗口和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 [8]
IPO发审向“新”倾斜,现场检查威慑力持续提升
证券时报· 2025-10-16 12:08
科创板改革与审核动态 - 自科创板"1+6"改革政策发布以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效率显著提升 [1][3] - A股IPO过会率升至95.08%,较去年同期的85.37%上升近10个百分点,上会企业61家,过会58家 [2][4] - 审核速度加快,GPU龙头摩尔线程从受理到过会用时88天,创2025年以来半导体领域审核最快纪录,优讯股份完成两轮问询仅用75天 [4] - 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路径畅通,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实现上市突破 [4] 监管政策与导向 - 监管层严把入口关,年内已有16家首发企业被抽中接受现场检查,抽查比例为在审企业的20% [2][7] - 现场检查聚焦财务真实性、内控规范性、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 [7] - IPO筛选标准从泛科技转向硬科技的精准识别,优先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5] - 财务标准从盈利导向转向现金流及技术估值,重点关注有长期盈利潜力的未盈利企业 [5] A+H股市场联动 - 年内已有11家A股公司实现"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 [9]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企业实际融资额居前,合计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五成以上 [9] - 企业赴港上市有助于构建双融资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加速国际化进程 [10] - A股龙头企业港股上市热潮有望长期改善港股市场结构,强化香港作为中国资产投资窗口的地位 [10]
港股午评|恒生指数早盘跌0.43%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反弹1.72%
智通财经网· 2025-10-16 12:06
智通财经APP获悉,港股恒生指数跌0.43%,跌111点,报25799点;恒生科技指数跌1.36%。港股早盘成 交1562亿港元。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反弹1.72%,港股药捷安康-B(02617)短线拉升涨42%,成交额超11亿港元。 康方生物(09926)涨超5%,依沃西HARMONi-6研究结果将于《柳叶刀》和ESMO LBA同步发表。 荣昌生物(09995)涨超5%,泰它西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III期临床研究成果于NEJM发表。 中兴通讯(00763)一度涨7%,年内股价已累涨超八成,公司强化智算相关产品研发。 航空股再度走高,三大航司9月主要运营数据亮眼,行业景气好转有望持续。东方航空(00670)涨4.9%; 南方航空(01055)涨2%。 港股市场新消费概念股集体走高,其中,老铺黄金(06181)涨6%,卫龙美味(09985)涨3%,泡泡玛特 (09992)涨超5%,锅圈(02517)涨超3%。 港股教育股拉升上扬,思考乐教育(01769)涨超18%大幅领先,新东方-S(09901)涨超6%。 百心安-B(02185)再涨超10%,RDN年内催化频出,机构称百心安商业化即将加速。 中远海能(01 ...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需求迫切,上海完善创新药械“出海”政策链
第一财经· 2025-10-16 11:37
他建议,可以从8个方面建立实施统一质量体系,包括统一供应商管理、统一质量标准和工艺规程、统 一变更/偏差管理、统一放行、统一内审、同一年度回顾、统一质量回顾和统一信息化管理。 在医疗器械的创新审查、本地生产政策上,上海市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处副处长高中表示,2025上半 年,全国国产三类创新药械共有34款获批,上海占21%,国产进口共45款获批,上海占比33%。今年5 月,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产品注册临床试验在沪开展。 生物制品的"跨省"和"跨境"分段生产背后受到较高监管成本和数据共享风险等制约。 上海支持创新药械"走出去"的政策链条正在逐步完善。 10月15日,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举办的一场"生物医药全球战略布局与合规运营高阶论 坛"上,来自药械监管、审评、商贸等行政机构的人士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的痛点进行了 政策解析。 第一财经了解到,生物制品的"跨省"和"跨境"分段生产是企业共同的迫切诉求,也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 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背后的制约则来自于较高的监管成本、数据共享风险等。为此,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 ...
重要会议提及扩大内需,食品饮料ETF天弘(159736)盘中冲击五连阳,机构:四季度关注消费、医药等轮动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1:27
市场表现 - 10月16日A股三大指数盘中震荡飘红,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板块涨幅居前 [1] - 食品饮料ETF天弘(159736)上涨0.28%冲击五连阳,盘中频现溢价交易 [1] - 生物医药ETF(159859)上涨0.70%,实时成交额突破5000万元,居同标的之首 [1] - 生物医药ETF(159859)连续三日(10月13日至15日)获资金净流入,累计超8500万元 [1] 个股与ETF详情 - 食品饮料ETF成分股中,古越龙山涨幅超过4%,汤臣倍健、金达威、新诺威等个股跟涨 [1] - 生物医药ETF成分股中,迪哲医药-U涨幅超过5%,百利天恒、荣昌生物、药明康德等涨幅靠前 [1] - 食品饮料ETF天弘(159736)紧密跟踪中证食品饮料指数,十大重仓股包括贵州茅台、伊利股份、五粮液等大市值龙头股 [1] - 生物医药ETF(159859)紧密跟踪国证生物医药指数,选取市值和流动性综合排名前30的股票作为样本 [2] 行业与政策动态 - 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统筹用好各类促消费举措 [2] -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将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举行,多个国内创新药企重磅口头报告即将披露 [2] - 国金证券分析指出,四季度内需消费有望迎来风格与政策驱动下的新消费成长标的与增长型红利标的配置机会 [2] 机构配置观点 - 财通证券建议四季度抱紧三条主线并在内部适度高低轮动,包括周期交易PPI触底、科技受益AI+出海浪潮(关注创新药等)、消费重视情绪和服务消费 [3]
【盘中播报】三生国健盘中涨停
证券时报网· 2025-10-16 11:19
股价表现 - 10月16日盘中三生国健股价涨停,报63.60元,涨幅20.00% [1] - 当日成交金额为6.35亿元,换手率为1.74%,振幅达20.08% [1] - 科创板市场出现分化,截至发稿上涨个股221只,其中22只涨幅超5%,下跌个股356只 [1] 资金面分析 - 公司上一交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538.38万元,但近5日主力资金呈净流出状态,累计净流出4414.37万元 [2] - 最新两融余额为2.58亿元,其中融资余额2.5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258.16万元,降幅1.00% [2] - 融券余额为138.83万元,较前一交易日大幅增加41.58万元,增幅达42.75% [2] - 近10日两融余额合计减少786.95万元,降幅为2.96% [2] 机构观点 - 近一个月公司获得1家机构买入评级,华创证券于9月18日发布研报给予推荐评级,目标价60.30元 [2]
20cm速递丨科创创业ETF(588360)涨超1%,科技自主、国产替代和新质生产力建设有望成为政策主线
搜狐财经· 2025-10-16 11:02
注:如提及个股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指数/基金短期涨跌幅及历史表现仅供分析参考,不预示 未来表现。市场观点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文中提及指数仅供参考,不 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选择与风险等级相 匹配的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每日经济新闻 中银国际指出,在中性情形下,A股市场虽短期承压,但整体风险可控,市场重心有望回归国内基本 面。政策层面或将继续加快"自主可控+内循环"体系建设,核心方向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补短板 与能源安全体系强化。科技自主、国产替代和新质生产力建设有望成为政策主线,高端制造、半导体设 备、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链等板块有望持续受益。同时,消费、医药、数字经济等内需驱动型板块在经 济修复与政策托底中或将展现韧性。整体来看,A股市场在该情形下的特征是"稳中有进、防御中寻成 长",投资主线建议重点关注"自主可控+内循环"方向。 科创创业ETF(588360)跟踪的是科创创业50指数(931643),单日涨跌幅达20%,该指数从科创板与 创业板中精选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新兴产业股票,覆盖半导体、新能源、生 ...
智造先行,郑州品牌闪耀世界舞台
郑州日报· 2025-10-16 10:45
文章核心观点 - 郑州市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为"十五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1][4][12] 产业发展成就 - 郑州市已培育出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4]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55家,5家企业入选202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12] - 郑州市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形成完整工业体系,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和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超硬材料、气体传感器生产基地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2024年郑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0.9%,较2019年大幅提高38.5个百分点 [10] -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磅礴动能 [1] - 全市未来产业规模已超1500亿元,前瞻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等六大方向的15条新赛道 [12] 重点企业表现 - 宇通客车在2025年比利时世界客车博览会斩获"年度最佳客车大奖"等七项荣誉,推出行业领先的"车电同寿"技术并全球应用 [5] - 宇通新能源客车全球累计销售超18万辆,客车已进入欧洲超25个国家 [5][6] - 汉威科技气体传感器市场占有率超70% [1] - 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已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7] - 郑州比亚迪基地在2023年11月迎来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从500万到600万仅用时3个多月刷新全球纪录 [6]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 郑州比亚迪焊接车间自动化率高达97%以上 [6] - 郑煤机集团智慧园区(河南省首家数字化灯塔工厂)投产使生产效率提升2倍以上,生产成本降低60%以上 [6] - 省级智能工厂(车间)达281家,是2019年的4.61倍 [10] - 中铁装备打造全断面掘进机工业互联网平台,强调数据沉淀和发掘对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7] 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1至2024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5% [10] - 2024年,全市计算机整机年产量超200万台,汽车产量突破110万辆,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10] - 上汽郑州基地产量突破150万辆,东风日产郑州工厂产量超260万辆 [6]
“港股IPO,至少能火到2026年”
搜狐财经· 2025-10-16 10:23
港股IPO市场前景 - 投行家普遍共识是港股IPO市场火热态势预计至少持续到2026年,市场处于政策、资金、情绪三重共振期 [2] - 2025年港股IPO市场预计将维持高位运行 [2][11] IPO申请数据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13日,年内共有269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材料,创历史新高 [2] - 2025年6月递表数量达65家,为年内最高,9月递表数量达60家 [2] - 2025年以来已有83家A股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数量超过过去10年总和 [2] 行业分布特征 - 递表公司行业分布中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工业、可选消费、材料、日常消费占比较高 [2] - 南下资金主要流向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可选消费等板块,与IPO递表行业分布高度一致 [14] 政策驱动因素 - 港股市场迎来多重政策利好,港交所持续优化上市制度 [4][5] - 2025年港交所进一步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已商业化公司市值要求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 [5] - 2025年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加强合作,简化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审批流程,推动两地上市机制常态化 [5] 市场效率与优势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平均审核周期为4.2个月,远低于A股的8-12个月 [6] - 香港市场兼具国际化和安全性优势 [7] - 某AI芯片公司2025年9月在港股发行市盈率达45倍,远高于A股同类企业的30倍水平 [7] 中概股回归趋势 - 2025年已有超过20家中概股完成港股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包括拼多多、爱奇艺、微博等 [9] - 港股成为中概股回归的首选IPO聚集地 [8][9] - 港股市场正在经历估值修复,过去两年被低估的优质资产通过IPO和二次上市实现价值重估 [10] 资金流向与机构观点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南下资金年内净流入港股金额已超过45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14] - 某头部人民币基金合伙人表示其投资组合中超过30%的项目正在筹备港股上市,认为港股是目前最具可操作性的退出路径 [14] - 知名私募景林资产指出港股市场估值洼地效应明显,新经济板块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14] 投行业务动态 - 面对港股IPO热潮,投行纷纷调整策略加大在港布局,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华泰国际等中外投行在2025年频繁担任港股IPO联席保荐人 [10] - 以东鹏饮料为例,其2025年10月再次递表港交所,保荐人团队包括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