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显示

搜索文档
园区里的发布会:广州黄埔最高千万扶持“AI+机器人”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23:27
政策发布与产业支持 - 广州黄埔区围绕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四大领域发布专项产业支持政策,包括最高1000万元扶持的近40条政策 [1] - 新型显示产业2024年产值超1500亿元,集聚华星光电、视源、创维等龙头企业 [3]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近300亿元,上下游企业超150家,是广州市最集聚的片区 [3] -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500亿元,集聚重点企业219家 [3] 算力与资金支持 - 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对企业算力投入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并发放最高1000万元"算力券" [3] - 算力券可为企业节省15%的算力成本与资金成本 [3] - 集成电路领域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扶持,助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承载区 [6] 应用场景与产业生态 - 打造"百模千品"产业生态,促进100个以上垂直大模型和1000个以上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 [7] - 新型显示领域每个应用场景创新项目最高给予100万元扶持 [7] - 具身智能领域每年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 [7] 人才引进与培养 -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开设"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 [8] - 完善人才落户、生活就业、就医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措施 [8] - 支持企业设立首席科学家、首席数据官等岗位,提高对领军人才的吸引力 [8] 营商环境与服务创新 - 黄埔区自2016年来累计推出超700项营商环境改革,过百项举措在全国全省推广 [2] - 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服务增值化改革,提出25条增值服务措施 [11] - 首创"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模式,推行政策兑现"免申即享" [11] 企业案例与成效 - 广州艾目易科技实现手术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突破,成本降低30%,产品远销全球100余国家 [9][10] - 广州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佳都科技合作项目产业收入超1000万元 [11]
设立50亿母基金,广州开发区强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布局
第一财经· 2025-07-03 20:09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广州开发区整合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科技企业 [1] - 发放"算力券"强化算力基础设施供给,发放"模型券"打造"百模千品"产业生态,发放"场景券"推动场景应用示范,发放"数据券"完善数据要素支撑体系 [4] - 鼓励企业构建可信数据空间,推进数据资源资产化与应用创新,支持数据资产确权、交易 [4]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现状 - 广州开发区集聚人工智能重点企业219家,产业规模超500亿元,智能算力供给近10000P [5] - 孵化了30余个行业垂直模型,开放了133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5] - 杰创智能科技围绕公共安全领域打造机器人产品,已在黄埔区试验田进行场景摸索,相关产品去年年底正式商用并在国企、学校、医院等单位有交付案例 [5] 电力领域人工智能应用 - 南方电网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在电力领域专业数据建设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数据量达PB级,高质量数据达数百TB量级 [4] - 面向电力行业核心领域建成300多个AI+应用场景,研发1000多种算法 [4] - 成立国内首个电力行业人工智能联盟,生态伙伴已接近100家 [4]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 广州开发区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超150家,产业规模近300亿元 [10] - 集聚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等大院强所及粤芯、新锐光等优势企业 [10] - 政策引导集成电路全链条发展,鼓励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支持产业链上下游配套 [10] 新型显示产业现状 - 新型显示产业是广州开发区支柱产业,2024年产值超1500亿元,面板产能占广州市超76% [10] - 集聚华星光电、视源、创维等龙头企业,获批2个显示领域"国字号"创新中心 [10] - 政策支持打造印刷显示产业发展生态圈,强化重大平台技术支撑和产业配套能力 [11] 金融与科研支持 - 广州开发区风投创投机构累计超900家,资金管理规模超2700亿元 [11] - 落地AIC试点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超120亿元,为集成电路重点企业提供5亿元股权融资支持 [11] - 聚集各类科研机构1429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上市高企58家,研发投入强度达6.81% [11]
广东企业活力观:拿全球订单,闯未来赛道|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11:16
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 今年前5月广东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6.7%、33.0%、15.7% [1] - 广东面临新旧动能换挡压力,传统产业需突破性创新,新兴产业需加速爆发 [1] - 广东向"新"突围的关键在于企业活力,尤其是民营企业活力 [1] 传统产业升级案例 - 熠日科技年营收近10亿元,外贸占比70%,美国市场占30%,研发投入占营收5% [2] - 传统产业通过新技术升级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形成"厚重基座"与"敏捷智能"融合生态 [2] 新兴产业全球化突破 - 视源股份液晶电视主控板卡全球出货量超7.7亿片,占全球电视机产量的三分之一 [3] - 广州超高清产业制造业产值超2000亿元,TCL华星2023年电视面板出货量全球份额达25.3% [3][4] - 广东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抢全球份额,签长期订单 [4] 未来产业商业化路径 - 低空经济、算力、机器人三大赛道与AI结合紧密,衍生新细分赛道 [5] - 众擎机器人成立一年半即实现核心部件量产,目标交付几百台订单,合作方包括京东、美的 [5] - 粤港澳大湾区在具身智能供应链中占比55%,独立计算份额达24% [6] 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先 - 奥比中光全栈自研3D视觉技术,前5月营收3.63亿元,同比增长117% [7] - 广东在技术空白期定义赛道,趋向建生态而非仅卖产品 [7] 人才驱动创新 - 亿纬锂能博士刘诗美选择广东因前沿技术迭代快,薪资及配套资源有吸引力 [8] - 三环集团强调人才是创新核心,需"引、留、用"结合 [8] - 广东技能人才总量达2019万人,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348个,校企师资1.6万人 [9]
南京经开区贡献全市新型显示产业超90%产值
南京日报· 2025-07-03 07:37
会议概况 - 2025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南京)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会议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主题为"AI智显·触见未来新视界" [1] - 会议由南京平板显示行业协会、江苏省光电显示产业联盟、台湾显示器产业联合总会联合主办 [1] - 100余位全球新型显示产业领域院士学者、企业高管、业内专家等嘉宾发表演讲 [1] - 会议围绕"新型显示产业链市场趋势""新型显示产业链技术趋势""AI+显示"等主题展开讨论 [1] 行业趋势 - 新型显示技术作为元宇宙产业的关键支撑技术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2] - 我国在显示领域已深耕多年,依托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AI显示产业将快速发展并走向全球前列 [2] - AI在新型显示领域的应用、技术创新、市场趋势及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会议焦点 [1] 南京经开区发展现状 - 南京经开区贡献了全市新型显示产业90%以上的产值 [3] - 区内拥有新港高新园、综合保税区、港口型物流枢纽、陆港型物流枢纽4个国家级功能平台 [3] - 打造了中国(南京)液晶谷、中国(南京)智谷等特色产业载体 [3] - 集聚了乐金显示、夏普、京东方、喜星电子、杉金光电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 [3] 产业生态与创新 - 南京经开区聚焦算法、算力、数据、场景、生态等核心要素,引进了图漾科技、明略科技等优质项目 [3] - 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3] - 建设江苏省具身智能与装备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虚拟现实(元宇宙)实验室 [3] - 精煜智显电子纸项目、英特丽SMT智造及信创整机项目签约落地 [3] - 国显车载显示项目建成投产,冠石科技二期、冠佳科技等项目开工建设 [3] - 围绕OLED、MLED、电子纸等领域加快产学研合作,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3]
县域经济“第一城”的科创突围:昆山如何打造产业创新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16:13
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 - 昆山从传统制造重镇向产业高地转型,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等产业高度集聚,成为县域新型工业化样本[2] - 昆山凭借完善的产业链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孕育出一批具有"硬核能力"的新兴科创企业,吸引更多具备核心技术与成长潜力的企业落地[2] - 昆山构建"2+3+3"新兴产业体系,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低空飞行器、高端食品、时尚创意、消费医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5] 企业案例与产业链协同 - 长鹰硬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克3C、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链上协同"技术攻关路径[2] - 联仕新材聚焦湿电子化学品,在晶圆制造与芯片封装所需的高纯材料上实现自主创新,构建覆盖全国主要半导体客户区的产能网络[2] - 昆山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3965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3300家,多年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企业创新活跃度高[3] 制度创新与科创生态 - "祖冲之攻关计划"打破传统科研立项路径,通过"揭榜挂帅""难题招标"等机制让企业对接科研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6] - 昆山科创发展服务中心打造"昆如意"企业服务平台,集成10大类27项主题服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7] - 昆山形成由城市科创载体、产业资本中心和产业控股平台共同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产业升级[7] 资本运作与长期发展 - 毅达资本在昆山设立4只基金,总规模超过20亿元,其中约三成出资来自昆山本地国资机构,形成"在地化+机制共建"运作模式[8] - 昆山与创投机构建立基于长期主义的创新共同体,超越财务型绑定,激发协同效能[8][9] - 昆山政策的稳定性与执行的连续性成为吸引创新企业落地的"磁力场",企业家普遍感受到"可预期"的发展环境[9] 城市更新与产城融合 - 昆山通过青阳港中央商务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形成总部商务区、环港商业区、中央品质生活区、青年创业园等六大功能板块[3][4] - 城市更新为高质量产业生态和人才集聚提供新的空间支点,从产强城弱向产城共荣迈进[4] - 昆山以城市更新承载人群,以机制创新托举企业,以长期资本陪伴成长,探索独特的科创路径[9]
千万补贴、“0租金”入驻!报名了解黄埔AI产业“放大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7:26
政策发布与活动亮点 - 广州黄埔区将于7月3日在PCI·未来社区召开"人工智能+机器人"系列产业政策新闻发布会,政策发布模式升级为2.0版本,直接对接企业需求[1] - 活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组织相关部门走进园区,提供精准营商环境服务,并邀请全球AI从业者参与[2] - 现场将展示区内科技企业的机器人产品,包括物流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心理诊断机器人等[2] 四大专项产业政策 - **人工智能领域**:打造特色产业空间,强化智能算力供给,推动场景应用示范,支持AI赋能新型工业化,培育优质企业梯队[2] - **具身智能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特色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机器人+"应用,机器人企业可"0租金"入驻旗舰园区[3] - **集成电路领域**: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扶持,助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承载区[3] - **新型显示领域**: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助力广州建设"世界显示之都",开发开放应用场景[3] 企业支持与福利 - 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每年最高可享受1000万元支持,并提供1000万算力券、1000万场景券、100万模型券[3] - 机器人企业可免费用上千平方米的研发场地[3] 政务服务与营商环境 - 黄埔区13个职能局将现场"摆摊",提供科技、知识产权、税务、用工等一站式政策咨询[4] - 黄埔区正全力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人才友好型"的一流营商环境[5] 活动意义与邀请 - 活动融合政策红利、前沿科技展示、精准政务服务和合作机遇,面向全球AI创新者、创业者、领航者[6]
1000+深度报告: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新材料能源/新材料等
材料汇· 2025-06-28 23:26
行业分类及投资热点 - 半导体领域涵盖光刻胶、电子特气、靶材、硅片、湿电子化学品等关键材料[1] - 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锂电池、硅基负极、复合集流体、隔膜等材料创新[1] - 光伏产业链涉及胶膜、玻璃、支架、背板等核心组件材料[1] - 新型显示技术包括OLED、MiniLED、MicroLED及量子点等方向[3] - 纤维材料中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芳纶具有战略意义[3] 企业投资阶段特征 - 种子轮企业处于想法阶段,核心考察团队能力和行业门槛[6] - 天使轮企业已启动研发,需重点评估渠道推广需求[6] - A轮企业产品成熟度较高,销售额呈现爆发式增长[6] - B轮企业开始产品多元化,估值较高但风险较低[6] - Pre-IPO阶段企业已成为行业龙头,投资风险极低[6] 技术发展路线 - 半导体工艺节点从28nm向14A持续演进[11] - 光刻技术从DUV向Hi-NA EUV升级[11] - 晶体管架构从平面式向GAAFET转变[11] - 台积电、Intel、三星在先进制程上展开竞争[11] 重点企业布局 - 半导体设备龙头ASML、中芯国际、台积电占据关键地位[4] - 新能源领域比亚迪、特斯拉形成产业引领[4] - 材料巨头杜邦、汉高、3M持续技术创新[4]
第十一届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启幕 共绘发展新蓝图
搜狐财经· 2025-06-28 15:19
投资签约与产业规模 - 增城区签约重点项目19个 投资总额156亿元 预计年产值527亿元 [1] - 着力打造"芯显车"、新材料、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 推动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2] 半导体与新型显示产业 - 推动增芯科技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项目 实现国内首条产线突破 [3] - 超视界、维信诺等龙头企业稳产增产 集聚康宁玻璃等30余家上下游企业 [3]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 依托广本、北汽两大整车厂 集聚190多家产业链企业 目标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3] 新材料产业布局 - 吸引众山精密、江铜铜材等224家规上企业 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3] 低空经济产业链 - 引入海格无人信息基地、贵州航天等项目 构建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 [3] - 低空经济产业园实施"1+1+6"布局 含国家级平台和6平方公里产业园 [8] 科技创新能力 -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 研发投入三年累计超120亿元 年均增速15% [4] - 建成国家级平台4个、省部级平台29个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家 [4] 创新孵化体系 - 侨梦苑引进1317个优质项目 建成32家孵化载体 总面积43万平方米 [6] - 拥有15家市级以上孵化器 含3家国家级孵化器和7家众创空间 [6] 重点产业平台 - 广州智能传感器产业园(5.6平方公里)聚焦MEMS工艺 破解"卡脖子"难题 [6] - 广州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为千亩级电子化学品园区 保障芯片供应链安全 [8]
安徽向前丨合肥综保区:深耕“芯屏”赛道 工业产值十年增长超20倍
人民网· 2025-06-27 10:05
合肥综合保税区发展概况 - 合肥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十年 面积仅2 6平方公里 但为安徽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1] - 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达134 68亿元 较2015年增长超20倍 其中集成电路占比超80% [9] - 在全国168个综保区绩效评估中位居A类第15位 创历史新高 [12] 产业发展背景与战略定位 - 2008年京东方落户后 合肥新型显示产业面临"有屏无芯"挑战 驱动芯片本土化成为关键 [2] - 2015年合肥市政府与台湾力晶合资成立晶合集成 专注显示面板驱动芯片生产 利用综保区"国内境外"税收优势 [2] - 合肥综保区始终锚定"芯屏"赛道 拒绝非芯屏项目干扰 [2] 企业案例与产业闭环 - 晶合集成一二期项目达产 晶圆代工规模全球第9 液晶面板驱动芯片市场份额占50% 三期项目已投产 [8] - 颀中科技(驱动封测全国第一)和视涯科技(硅基OLED全球领先)等头部企业落户 形成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终端闭环 [9] 政策红利与营商环境 - 综保区税收和贸易便利化政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庐州海关实施12项首创政策 通关效率提升90%以上 [5] - 采用"无感智检"技术实现远程查验 光刻胶等货物实行上门查验保护性能 [5] - 喆晶睿研半导体良率提升实验室项目实现拿地28天开工 创审批速度纪录 [5] 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 推动合肥打造"芯屏汽合 急终生智"产业地标 2024年安徽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43 6% 同比提升0 7个百分点 [12] - 合肥综保区将持续深耕"芯屏"赛道 助力安徽建设"三地一区"战略目标 [12]
“畅行中国 一路向新”百家主流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在合肥启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14:23
科技创新 - 合肥以国家实验室为支点推动科技创新,涉及深空探测、稳态磁场等领域[3] - 合肥在先进光源、雷电防护、质子治疗、智能语音等硬核科技领域取得突破[5] - 合肥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全面建设[5] - 中国科大、科学岛等高校院所汇聚全球智慧,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5] 产业发展 - 合肥"芯屏汽合"产业格局成型,维信诺等新型显示企业点亮全球屏幕,蔚来、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强势出海[6] - 新能源汽车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链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国家战新产业集群[8] - 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6%,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生态[8] - 洽洽食品、老乡鸡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8] 开放合作 - 合肥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安徽自贸试验区等4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连接世界[9] - 中欧班列、江淮运河、新桥国际机场构建陆海空立体开放通道,62家境外世界500强落户[9] - 合肥入选"全国十大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9] 文旅融合 - 巢湖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建成100平方公里环湖十大湿地和500多个公园游园[12] - 合肥推出"科里科气"科创游,打造全国首个"科技旅游示范基地",获评"中国研学游目的地标杆城市"[12] - 合肥淮河路步行街、瑶海青年创意田园等文旅项目融合现代艺术与科技元素[12] 城市发展 - 2024年合肥常驻人口达1000.2万人,GDP1.35万亿元,跻身"双万之城"[12] - 合肥集聚高层次人才2.7万人,近三年新增大学生超百万,人口净增54万居万亿城市首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