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
搜索文档
从四方面入手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期货日报网· 2025-10-24 08:55
第三,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与便利性。金融基础设施是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 的"血管"。要升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令其覆盖更多国家和地区,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与安 全性。同时,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化沪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机制,扩大"北向通"和"南向 通"的投资范围。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提供"结算、融资、交 易、储备"全链条服务。此外,完善跨境人民币流动性供给安排,优化清算行布局,持续加强对清算行 的流动性等政策支持。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拓展人民币资产的使用场景。国际合作是人民币资产"走出去"的桥梁,可通过本 币互换、大宗商品计价、区域金融合作,扩大人民币的全球使用范围。央行层面可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 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贸易与投资中的人民币使用。在铁矿石、原油、大豆等大宗商品贸易 中,积极推动使用人民币结算。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自此启动。16年来,人民 币从边贸零星使用跃升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但人民币资产的"全球之 旅"刚刚扬帆起锚。全球征程道阻且长,唯有以 ...
外汇局刘斌:鼓励在上海率先落地一些首创性、集成性探索政策
证券时报网· 2025-10-23 21:47
为提升上海跨境金融服务能级,刘斌表示,外汇局将健全"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 慧"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结合上海发展实际,进一步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0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刘斌在2025外滩年会圆桌讨论时表示,鼓励在上海率先落地一些首创 性、集成性的探索政策,包括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更智能高效、安全便捷的外汇服务。 刘斌指出,上海集聚了全国性的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等金融市场。近年来,外汇局持 续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有效提升了外资来华投资的吸引力和活跃 度。目前,我国债券和股票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二,并被纳入多个主流国际指数。境外主体持有的人 民币金融资产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有效增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国实际,持续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创新,赋予诚信 合规主体更高便利度。鼓励在上海率先落地一些首创性、集成性的探索政策。 三是统筹好金融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开放和便利都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要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 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切实防范跨区域、跨市场、 ...
上海前三季度GDP首次突破4万亿元
国际金融报· 2025-10-22 17:59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21.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这一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4个百分 点,并高于全国同期5.2%的增长水平。 在各类旅游、餐饮、文化、观赛消费券加持下,住宿餐饮业回升向好。 今年以来,"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等活动密集举办,境内外游客大幅增长,前三季度全市旅游入境人数636.6 万人次,同比增长37%。文旅商体展联动集聚的新流量,使上海从"消费城市"迈向"全球消费目的地"。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前三季度,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11.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4.26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8448.67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32208.24亿 元,增长5.9%。 "上海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令人振奋。"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沈开艳认为,这份数据不仅彰显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增长 引擎所具备的强大发展韧性,还清晰展现出上海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先导性与示范性,这是一份"量增质升"的成绩单, 可以说,数据背后的驱动力比增速本身更值得关注 ...
美国党争闹“新疯”!雇员欠薪、平民经济被坑惨,两党死磕不松口
搜狐财经· 2025-10-22 13:34
数百万联邦雇员盯着手机里没动静的工资到账提醒犯愁时,美联储也正为一份迟迟没出炉的CPI数据头疼,美国这场已经拖了15天的政府停摆,早不是国会 山议员们互相甩锅的"政治闹剧",而是实实在在砸到民生和经济上的"麻烦事儿"。 参议院第八次投票还是没通过,49票赞成离60票的门槛差了11票,两党为医保补贴和开支吵得不可开交,难不成真要像2018年那样,一停就是一个多月? 一、民生与经济的双重阵痛 政府停摆的影响,最先落到普通联邦雇员身上。 根据美国联邦雇员协会(NFFE)近期的调查,现在约80%和停摆相关的联邦雇员,得"无薪上班",海关人员照样得蹲在港口查验集装箱,社保专员还得接 退休老人咨询养老金的电话,可工资卡却一直没动静。 剩下20%的人更惨,直接被通知"强制休假",房贷、车贷到期了都不知道去哪凑钱,有的甚至得靠信用卡周转生活。 更让人心里不平衡的是,参众两院的议员们,薪资一分没少,还按《反停摆法案》按时到账,这种"干活的不拿钱,拿钱的不着急"的反差,让民众的不满越 来越多。 最近的民调显示,国会支持率已经跌到18%,创了今年以来的新低,大家都看明白了,这场僵局里,最受罪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民生这边的糟心事还没 ...
超越日韩!香港成全球第三大ETP市场
证券时报· 2025-10-21 18:27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香港ETP市场迎来突破性增长,截至9月底资产管理规模达6535亿港元,按年增长34.1% [1][2] - 香港ETP市场成交额已超越韩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 [2] - 截至9月底平均每日成交金额高达378亿港元,同比上升146% [3] 成交活跃度与换手率 - 香港ETP市场换手率高居全球榜首,流通比率达14.7,奠定全球领先地位 [4] - 市场高换手率受两大因素推动:科技类ETF备受追捧,以及大量投资者通过港股通购买合资格ETF [3] 产品创新与市场反应 - 亚洲首批个股杠杆及反向产品于2025年3月上市,涵盖NVIDIA、Tesla及Coinbase等国际股本证券 [5] - 全球首只韩股(三星电子)杠杆及反向产品于2025年5月在香港上市 [5] - 在港上市的所有杠杆及反向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合计达36亿港元,同比上升51% [5] - 备兑认购期权ETF自2024年2月首次上市后越来越受欢迎,截至2025年9月底,六只相关ETF合计资产管理规模达86亿港元,同比增加超过32倍 [5] - 备兑认购期权ETF年初至今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跃升近77倍至1.322亿港元,并于10月13日单日总成交金额首度突破十亿港元 [5][6] 互联互通机制贡献 - 截至2025年9月底,通过沪深股通及港股通买卖的ETF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分别达42亿港元(同比升128%)及32亿元人民币(同比升142%) [7] - 2025年8月,港股通ETF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91亿港元,创下单月新高 [7] - 合资格通过沪深港通进行交易的ETF共290只,包括273只内地上市ETF及17只香港上市ETF [7] - 随着更多ETF预计于2025年11月纳入沪深港通,跨境ETF交易有望持续活跃 [8] 主题ETF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共有14只科技主题ETF上市,资产管理规模总额达1201亿港元,同比升102% [9] - 科技主题ETF年初至今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合计为74亿港元,同比升247%,净现金流入总额为291亿港元 [9] - 年初至今共有3只生物科技主题ETF上市,资产管理规模总额为34亿港元,较2024年9月底增长123%,带来13亿港元净现金流入 [9] 市场国际化与联通 - 2025年2月,追踪纳斯达克100指数的ETF在香港互挂上市 [10] - 香港于5月推出亚洲首只沙特伊斯兰国债ETF,并于9月与阿布扎比证券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增强了香港与中东及阿联酋的市场连系 [10] 主动型ETF发展 - 主动型ETF成为2025年全球市场焦点,2025年上半年资金流入达1830亿美元 [11] - 截至2025年9月底,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主动型ETF共有31只,总市值约为237亿港元,较2024年的98亿港元同比增长143% [11] - 主动型ETF为市场贡献约2.32亿港元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较去年同期的4530万港元增长411% [11]
人民币资产全球“圈粉”的三重影响
证券日报· 2025-10-21 01:22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的背景与现状 - 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和股票已被纳入全球主流资产交易指数 [1] -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源于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金融市场深化开放以及全球格局深刻演变 [1] - 中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展现出较强韧性,但经济结构转型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挑战 [1]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吸引更多外资流入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为市场注入增量资金,有助于修复资产价格并提升流动性 [2] -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定价机制更为有效 [2] - 注重长期价值的机构投资者偏好大盘蓝筹股,其资金入场可优化A股投资者结构,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2] 对企业融资与创新的影响 - 使中国优质企业能在境内接触全球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3] - 更广泛的投资者基础能带来更有利的定价,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 - 全球机构投资者的加入可弥补间接融资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激活社会创新活力 [3] 对政策与国际金融地位的影响 - 有利于降低中国对外汇储备的依赖度,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使央行能更多聚焦国内经济周期 [4] - 促使更多全球指数将中国资产纳入,使中国资产从“可选项”升级为全球资产配置的“标配” [4] - 与中国资产权重上升相匹配,中国在金融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有望扩大,金融机构将更深入参与全球金融体系 [4]
高盛:调整香港交易所每股盈测 维持目标价544港元
智通财经· 2025-10-20 14:50
公司财务预测调整 - 高盛基于香港交易所9月及10月至今的成交量数据,调整了其2025至2027年的每股盈利预测 [1] - 具体调整为:2025年每股盈利预测上调0.8%,2026年下调0.5%,2027年上调0.1% [1] - 同时引入了2028年每股盈利预测,为15.4港元 [1]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高盛维持对香港交易所的“买入”投资评级 [1] - 目标价维持在544港元不变 [1]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稳步推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
上海证券报· 2025-10-20 02:49
上海金融市场规模 - 2025年1月至9月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2967.83万亿元 同比增长12.7% [2] - 上海集聚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等15家金融要素市场及基础设施 股票总市值和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2] 金融组织机构集聚 - 总部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均约占境内总数的一半 [2] - 全球资管规模前十的资管机构已全部在沪开展业务 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及资管规模全国领先 [2] 金融改革开放深化 - "债券通"等重要机制持续完善 "北向互换通"再次扩容 吸引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 [2] - "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全球信号功能进一步夯实 [2] 金融法治环境优化 - 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专业机构 [3] -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发布 《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发展若干规定》等地方金融法规相继颁布 [3] 静安区金融发展 - 静安区作为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 积极吸引优质金融机构、构建金融发展生态 [4] - 静安区在资本市场服务、私募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重点业态产业生态活跃、特色凸显 [4] 未来发展展望 - 上海将进一步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4] - 上海将吸引集聚更多优质金融资源 稳步推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 增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4]
推动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金融时报· 2025-10-17 08:55
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举措与成效 -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推动债券、货币、票据、衍生品、黄金等子市场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2] - 债券市场功能齐全、开放包容,多层次框架基本建成,货币市场为宏观调控提供有力支持,衍生品市场风险管理功能增强,票据市场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黄金市场形成交易所与柜台业务共促格局 [3] - 金融市场投资者结构多元,发行交易结算体系完善,债券现券成交161.8万亿元、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成交9555.3万亿元、银行间衍生品成交约152万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102.7%、86.8%和79.9% [3] 金融基础设施与监管 - 出台《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监管,初步形成监管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 - 建立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集中收集银行间市场交易、托管、结算等数据信息,服务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 [4] - 加强市场规则统筹协调,统一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违约处置等基础性制度规则,优化债券承销、估值、经纪、做市等规则,完善货币市场制度和商业汇票新规 [7] - 建立健全覆盖各金融子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完善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债券违约率保持低位,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8] 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 - 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92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较2020年末增长64.2%,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34.1万亿元,成为实体企业第二大融资渠道 [4] - “十四五”期间债券净融资规模55.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5.3% [4] - 债市“科技板”支持约28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6700亿元,绿色债券年度发行规模持续保持在6000亿元以上,稳居全球前三 [5] - 政府债券余额91.5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45.8万亿元,年均增速16.1%,其中国债发行50.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41.6万亿元,分别较“十三五”增加31.7万亿元和17.7万亿元 [5][6] - 金融债券余额43.9万亿元,政策性银行债券余额27.6万亿元,资本债券余额7.9万亿元,累计提高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约3.1个百分点,科创、绿色、小微、“三农”金融债券共发行3.2万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万亿元 [6] 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 - 深化与全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上线“互换通”,优化“债券通”机制,推出离岸债券回购业务 [9] - 截至2025年8月末,来自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近1170家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总持债规模约3.9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近4倍,全球前100大资产管理机构中已有80余家进入 [9] - 推动发行交易、登记结算等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中国债券在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权重提升,熊猫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万亿元,在香港设立黄金交割库并上线合约 [10] - 构建适应高水平开放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完备,法律制度完善,市场韧性和风险防范能力提高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