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

搜索文档
“疯狂次新股”来袭 千元股、暴涨股、逆袭股各领风骚
证券时报· 2025-06-07 01:42
港股次新股表现 - 老铺黄金自2024年6月28日上市后股价涨幅高达21.49倍 最高达1015港元 成为港股股价最高股票 [3] - 蜜雪集团2025年3月3日上市后股价涨幅1.65倍 当前股价536.5港元 位列港股第二高价股 [4] - 毛戈平上市后股价上涨2.80倍 成为本土高端化妆品领域最具竞争力企业之一 [4] - 健康之路上市后股价累计涨幅5.66倍 创下59.3港元历史新高 [5] - 越疆股价逆袭上涨2.15倍 按2023年出货量计为中国协作机器人行业第一 [6][7] - 脑动极光股价累计涨幅1.13倍 中国认知障碍数字疗法市场资深参与者 [7] - 赤峰黄金股价上涨1.11倍 受益于金价上涨及运营优化 [7] 次新股整体市场数据 - 2024年6月7日至2025年6月6日港股共76只新股上市 45只股价上涨占比六成 [2] - 14只次新股股价翻番 其中5只涨幅超2倍 [2] - 44只次新股上市首日上涨 27只首日破发 [5] - 映恩生物上市首日涨幅1.17倍 为抗体偶联药物领域全球领跑者 [5] 港股IPO市场动态 - 2025年1-5月港股新上市29家公司 同比上升38% [8] - 同期IPO募资777亿港元 同比暴增709% 暂居全球榜首 [8] -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创2023年以来全球最大IPO纪录 [8] - 超150家企业排队等候港股上市 含集资超10亿美元的超大型企业 [8] 港交所政策优化 - 推进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咨询 将推出优化举措 [9] - 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 提升透明度 [9] - 正式推出"科企专线" 便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9]
2024年中国化妆品年鉴509页
搜狐财经· 2025-06-06 19:30
政策监管趋势 - 2024年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出台化妆品监管政策超30项,重点聚焦原料安全管控和功效宣称规范化[1] - 新增壬二酸、非那西丁等禁用成分检测方法,严打非法添加行为(如祛痘产品检出抗生素、美白产品含激素)[1] - 上海、浙江等地出台广告合规指引,禁止普通化妆品宣称"敏感肌适用"等特殊功效[2] - 广州、上海推行企业质量分级管理和信用评价,某企业因使用禁用原料"他克莫司"被吊销生产许可证[2] - 全年432批次产品被通报不合格,护肤类(57%)、染发类(19%)问题突出[2] 市场格局变化 - 2024年行业总规模7746亿元(同比-2.83%),线上渠道占比52.35%,抖音份额升至19.8%[3] - 国货品牌份额达63.2%,连续两年超越外资,珀莱雅、韩束、可复美等增速领跑[4] - 护肤(64.5%)、彩妆(15.7%)品类下滑,洗护发(+4.1%)、身体护理(+3.9%)、香水(+2.6%)逆势增长[5] - 60.2%的热销产品主打2项以上复合功效(如"修护+抗老")[5] 消费者行为演变 - 52%消费者因缺乏防晒知识选购失误,48%不知如何判断产品合规性[6] - 25-34岁人群成为"科学传播"主力,更信赖皮肤科医生和专业测评[6] - 67%消费者接受含专利成分的防晒产品价格高出30%[7] - 轻旅游场景催热次抛产品,品牌结合"躺晒"主题打造场景化体验[7] 技术创新方向 - 生物合成原料爆发,角鲨烷、胶原蛋白等成分实现绿色生产,君合盟等企业获亿元融资[8] - AI技术应用:珀莱雅用AI预测成分功效缩短开发周期,抖音AI试妆工具提升转化率[9] - 欧莱雅、资生堂推广可回收包装材料,循环经济模式逐步落地[9] 科学传播实践 - 珀莱雅通过"无限空间"快闪店互动实验解释"早C晚A"机理[10] - 巨子生物公开胶原蛋白原料类型与含量,贝泰妮联合医院发布《敏感性皮肤诊疗指南》[10] - 皮肤科医生通过CSD学术年会、科普直播推动"医研共创"产品落地[11] 未来发展趋势 - 2025年监管将深化安全评估和不良反应监测体系[11] - 生物合成原料、AI个性化定制、功效可视化技术成为竞争核心[11] - 东盟市场成为国货出海新目标,"成分透明+科学背书"品牌更具优势[11]
食饮吾见 | 一周消费大事件(5.31-6.6)
财经网· 2025-06-06 18:46
佳隆股份 - 公司酱油业务按计划推进,预计下半年上市 [1] 巴比食品 - 4、5月份华东区域门店订货额中位数同比转正,闭店率稳定 [2] - 设立宠物食品子公司,与"派特鲜生"达成供应合作,计划逐步投入资源拓展宠物食品赛道 [2] 牧原股份 - 5月销售商品猪640.6万头,同比增加30.42%,其中205.0万头销售给子公司 [3] - 商品猪销售均价14.52元/公斤,同比下降6.44% [3] - 商品猪销售收入122.58亿元,同比增长26.93% [3] 海天味业 - 董事会审议通过H股全球发售及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相关事宜 [4] 温氏股份 - 实际控制人调整为温鹏程等十人,合计持股794,385,625股,占总股本11.94% [5] - 新《一致行动协议》约定未来七年内持续有效 [5] 白象食品 - "多半"产品为110-120克面饼大份量产品,"多一半"为100克面饼产品 [6] - 将尽快调整"多半"产品包装以避免消费者误解 [6] 巨子生物 - 四家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可复美产品真实添加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 [7][8] - 可复美胶原棒2.0已开始迭代上新,1.0版本因售罄陆续下架 [7][8] *ST人乐 - 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起始日为6月13日,预计最后交易日为7月3日 [9] - 退市整理期15个交易日,首个交易日无涨跌幅限制,此后每日涨跌幅限制10% [9] 胖东来 - "红内裤"案件涉事博主发布道歉视频,表示服从法院判决并向公司道歉 [10]
离大谱!卖崩了?
格隆汇· 2025-06-06 17:17
我的老天鹅,怎么世界首富与第一强国总统吵起架来,这么像小学鸡? 最离谱的是,今日A股搞了个"马斯克、特朗普骂战概念股"??? 就说追热点这块,谁有我大A快啊。。。 1 特朗普、马斯克要和解? 两位世界上"最有权势人物"吵架如下: 一个说你没我根本赢不了,简直是"忘恩负义",一个说你就是个"疯子",就因为我动了你的蛋糕;一个要放狠话断你财路,一个不惜撕破脸要爆你惊天黑 料… 这场史上最重磅的骂战,都直接把华尔街那群精英看傻了。 6月5日,马斯克与特朗普就"大而美"法案展开激烈争吵,隔夜特斯拉美股收跌14.26%,市值损失约1500亿美元。(马斯克自从收购推特以来,亏钱买卖是 没少做啊) Phoenix Financial Services首席市场分析师Wayne Kaufman评论称,"这整件事简直蠢透了,处于这种高位的人应该明白,别像初中生那样行事。" 就在华尔街还在消化"特马"公开撕破脸的冲击波时,为避免事态失控,白宫内部紧急启动危机公关,安排了两人在第二天(6月6日)通话,以促成双方和 解。 特、马两人似乎也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当特朗普被问及与这位曾经的坚定支持者公开闹掰时,特朗普在电话采访中轻描淡写地说 ...
麦角硫因陷多重争议,究竟是有效产品还是营销噱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6:37
麦角硫因市场概况 - 全球麦角硫因销售额预计2027年突破8.104亿美元,2021-2027年复合增长率36.17% [1] - 2024年全球麦角硫因原料市场规模0.63亿美元,2031年有望达1.61亿美元 [1] - 麦角硫因在中国尚未取得新食品原料批文,仅限于化妆品和医药中间体使用 [4] 产品定位与争议 - 麦角硫因被定位为健康管理工具而非药品,在美国、日本等地已获食品补充剂认证 [1][4] - 科伦药业产品"麦角硫因胶囊"售价1499元/60粒,强调纯度99.9%且符合日本GMP标准 [4][5] - 学界对麦角硫因在人体作用机制和临床验证方面仍存研究空白 [2][8] 生产技术与成本 - 传统提取法成本高昂,牛肝菌中EGT含量1812μg/g,杏鲍菇542μg/g [6] - 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使原料成本下降90%,纯度可达99%以上 [8] - 川宁生物在建年产0.5吨麦角硫因生产基地 [6] 主要企业布局 - 华熙生物2024年获美国Self-GRAS认证,相关研发累计投入39.66万元 [7] - 仅三生物月产能达3-5吨,福瑞达将麦角硫因纳入化妆品核心研发方向 [8] - 全球90%麦角硫因通过微生物发酵或酶催化生产 [8] 应用领域 - 外敷用于抗衰护肤,口服常与透明质酸、胶原蛋白肽等搭配 [3] - 现有研究显示EGT具有多种潜在治疗作用,但临床试验仍需开展 [8]
排队IPO的潮玩公司,神话和泡沫共存丨南财号联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6:37
重庆等地"国补"暂停 - 重庆家电"国补"因第一轮补贴资金使用完毕于6月3日停止资格码申领 依据政策规定"补贴资金使用完毕或政策期满即止"[1] - 政策依据为《关于实施2025年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渝商务[2025]26号)[1] 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成分争议 - 巨子生物6月4日公布四家检测机构对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检测结果 显示成分含量均大于0.1%[1] - 公司否认"虚假宣传"指控 但第三方"大嘴博士"6月5日对检测方法和机构资质提出新质疑[1] - 双方持续交锋未达成共识 行业信任危机持续发酵[1] 马斯克与特朗普冲突影响 - 6月5日特朗普威胁削减马斯克企业政府补贴后 特斯拉市值单日蒸发1500亿美元(约1.09万亿元人民币)[1] - 矛盾源于2024年7月马斯克支持特朗普后 因"大而美"法案政策分歧导致关系破裂[1] 宝洁公司裁员计划 - 宝洁宣布2026财年起两年内裁减7000个非制造岗位 占该类职位总数15%[1] - 裁员预计产生10亿-16亿美元税前成本 作为公司加速增长战略的一部分[1] 潮玩行业IPO热潮 - 泡泡玛特等公司推动"谷子经济"概念升温 但TOPTOY、52TOYS等新势力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受质疑[2] - 行业面临资本泡沫化担忧 市场关注企业护城河建设与商业价值真实性[2] 白象方便面商标争议 - 白象因"多半"商标被指"玩弄文字游戏" 与其塑造的"真诚"品牌人设产生冲突[2][3] - 作为曾跻身行业前三的品牌 此次营销翻车事件可能影响消费者信任度[2][3]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数据 - 2025年车展首日参展人数达18万人次创新高 预计总观众45万人次(同比+27.84%)[3] - 预计成交额40亿元(同比+8.1%) 展会呈现"硝烟弥漫、流量争夺、品牌较量"三大特征[3] 电商平台618大促现状 - 尽管社交平台出现抵制声浪 但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等平台促销活动仍持续进行[3] - 消费者对促销热度存疑 部分用户表现出"硬气不买"态度[3]
花王在亚洲展开低价攻势,KATE促销费增至5倍
日经中文网· 2025-06-06 15:55
KATE调整亚洲战略的背景是中韩企业的追赶。韩国"CLIO"、中国"花西子"等品牌崛起…… 日本花王6月4日发布了主力低价化妆品品牌"KATE"的海外战略。把亚洲地区的促销费提高到原来的5 倍,并利用社交媒体宣传与日本统一的品牌形象。对抗以猛烈势头追赶的中国大陆和韩国当地品牌。 KATE是专注于口红和眼影等彩妆的品牌。被定位为顾客在药妆店等柜台自行购买的"自助化妆品"。其 价格适中,在1000~2000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50.26~100.52元)。 为了在亚洲推广KATE品牌的理念,培养中长期的粉丝群,推出了新的促销政策。第1步是6月21日推出 限定商品,在包装上印有在亚洲受欢迎的动画《咒术回战》的角色"五条悟"。 与此同时,还起用日本和亚洲的约10名网红。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和OMO(线上线下融合)吸引年轻 用户。作为KATE的社交网络营销,如此大规模开展活动尚属首次。 此外,在日本环球影城(USJ、大阪市),将于9月限时设置能体验KATE理念的游乐设施。 尽管具体金额尚未公布,但促销费将增至原来的5倍。KATE在泰国和台湾等9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展业 务。在当地的促销活动比日本晚2~3个月,并且是在当地主 ...
巨子生物旗下产品可复美成分引争议 9个交易日市值蒸发逾160亿港元
新华网· 2025-06-06 14:58
巨子生物成分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发布检测结果称可复美产品确实含有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否认虚假宣传指控[1] - 公司披露检测报告截图但未公布检测机构名称[1] - 可复美胶原棒2.0已开始迭代上新,1.0版本因售罄下架而非网传的"悄悄下架"[1] - 此前有检测报告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足0.1%引发争议[1] 巨子生物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0年,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2] - 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为关键成分的皮肤护理产品[2] - 旗下拥有可复美、可丽金等多个品牌,其中可复美为核心产品[2] - 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2] - 可复美品牌2024年营收45.42亿元同比增长62.9%,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82%[2] 华熙生物介入事件 - 华熙生物发文要求相关企业诚实面对产品诚信问题[2] - 表示愿意配合监管机构提供检测报告[2] - 近年来华熙生物因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崛起面临增长瓶颈[2] - 2023年华熙生物营收60.76亿元同比下降4.45%,归母净利润5.93亿元同比下降38.97%[3] - 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3] 市场反应 - 巨子生物股价6月5日收跌8.7%,5月23日-6月5日累计跌幅达25.2%[3] - 期间公司总市值蒸发逾160亿港元[3] - 华熙生物股价长期处于下行趋势,6月5日收跌1.9%[3] - 华熙生物总市值较最高点已蒸发逾1200亿元[3] 企业回应 - 巨子生物对华熙生物声明表示震惊和痛心[3] - 指责华熙生物涉嫌违法恶意竞争[3] - 认为这将破坏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信任[3]
林清轩的精油护肤故事,需要继续向上走
华尔街见闻· 2025-06-06 10:47
近期,上海林清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林清轩")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 林清轩定位高端市场,主攻面部精华油等各类护肤品。作为大单品的山茶花精华油,截至2024年末累计销量已经突破3000万瓶。 乘风"以油养肤"理念,林清轩收入规模已经突破10亿元大关,2024年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12.1亿元、1.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50.27%、 121.06%。 这离不开林清轩从精华油到面霜等多品类的布局。同时线上渠道的持续增长亦是重要的助推力,2024年贡献了7.14亿元收入,同比增长了超8成。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补充和强化皮肤天然的油脂屏障,达到肌肤修复、滋养等目的。 这当中所用到的护肤品便是面部精华油,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2.8%。 即便如此,林清轩身上的争议依旧存在。 一方面,"以油养肤"仍是小众市场,这导致林清轩需要比一般护肤品企业付出更多的推广费用才能推动产品的规模化销售。2024年销售费用率为 56.86%,较同期行业中位值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尽管定位高端市场,但林清轩的线下门店多位于二线及以下城市。 这都让林清轩的高端护肤品之路 ...
“商战”波及股票?检测结果发布后,巨子生物股价“狂泻”!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20:14
巨子生物检测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公布可复美胶原棒1.0检测结果,确认产品含重组胶原蛋白且含量均大于0.1%,但未平息争议[1][4] - 检测采用两种方法:LC-MS/MS定性分析胶原蛋白存在,双缩脲法定量检测含量[4][5] - 检测涉及4家机构交叉验证,但被质疑方法不一致(未用质谱法定量)且缺乏交叉验证[1][5] 市场反应与股价影响 - 检测结果公布后,6月5日巨子生物股价单日暴跌8.7%,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从713亿港元降至652亿港元)[1][4] - 自5月20日以来,公司市值累计蒸发268亿港元(从920亿港元高点缩水近1/3),与华熙生物公开质疑时间点吻合[7][10] 行业竞争与商战背景 - 争议被行业高管定性为"商战",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在6.18旺季直接竞争市场份额[2][10] - 华熙生物5月16日发文暗指巨子生物夸大胶原蛋白优势,并点名券商研报为其背书[7][10] - 华熙生物6月1日公开支持质疑者"大嘴博士",其关联公司为华熙生态成员[9][10] 行业标准问题 - 争议暴露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方法差异导致结果可比性存疑[6] - 国家药监局2025年将启动化妆品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方法行业标准制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