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电动车
icon
搜索文档
127岁顶级985,专业做VC,专心做生态
36氪· 2025-05-06 11:27
北京大学校庆与历史贡献 - 北京大学迎来127周年校庆,自1898年创立以来始终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旗帜,为国家培育无数人才 [1] -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策源地,孕育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鲁迅"立人"思想,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1] - 北大在科技领域贡献显著,参与"两弹一星"科研攻关,培养出于敏、王选、屠呦呦等杰出科学家 [1] 北大校友在科技与商业领域成就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康德新药董事长李革、蔚来创始人李斌、新东方俞敏洪等均为北大校友 [2] - 风险投资领域北大校友云集,包括松禾资本厉伟、真格基金王强、IDG资本崔广福等 [2] - 创投圈已形成"北大系天团",校友们在资本领域推动创新创业 [3] 北大校友企业IPO案例 - 胜科纳米创始人李晓旻(北大微电子专业)带领公司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半导体检测领域标杆企业 [4][5] - 图达通(激光雷达制造商)创始人鲍君威(北大物理系)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募集5.5亿港元 [7] - 纳芯微(芯片企业)由北大校友王升杨创立,已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现计划赴港发行H股 [7] 北大校友在创投领域的布局 -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北大社会学系)2016年成立蔚来资本,投资宁德时代、图达通等企业 [9][10][11] - "并购女王"刘晓丹(北大政治学/法学)创办晨壹投资,参投比亚迪半导体等龙头企业 [12] - 峰瑞资本李丰、华盖资本许小林等众多顶级投资人均为北大校友 [13] 北大在创投领域的机构布局 - 2018年北大开始筹备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020年正式成立"元培基金" [15][16] - 2023年成立燕缘创投,聚焦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早期项目投资 [16] - 燕缘创投已投资银河通用机器人、国测量子等北大科研团队项目 [17] 北大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 2025年北大提出"涵育一流生态,服务科教强国"发展主题,推进有组织科研和转化 [18][20] - 北大临港科创中心试点"拨改投"模式,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19] - 筹建燕缘孵化器,计划举办燕缘国际科创大赛,打造系统化科创资源平台 [21] - 北大校友会推动"燕缘科创生态"建设,邀请校友参与科创领域共建 [22]
卢放:用户与安全双核驱动岚图未来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9 17:24
产品发布与技术创新 - 公司在2025上海车展推出两款核心产品:累计改良超千项的岚图FREE+和定位高端的四座版岚图梦想家 [1] - 岚图FREE+首搭华为乾崑智驾ADS 4.0与鸿蒙座舱5,智能架构与华为智驾系统形成互补,在模拟复杂路况试驾中表现平稳 [1][3] - 四座版岚图梦想家采用"私密会客厅"设计,精准切入高净值人群需求 [1] 技术理念与安全标准 - 公司强调技术竞争的本质是安全性与实用性的平衡,而非参数堆砌 [3] - 公司内部禁用"自动驾驶"表述,仅使用"智能驾驶辅助",以规避用户误操作风险 [5] - 产品研发围绕安全展开,包括车身结构、电池防护、智驾系统冗余设计等环节 [5] 用户需求与服务体系 - 公司建立"用户共创委员会",通过23个官方群与400余个用户群直接收集反馈,岚图FREE+的千余项改进中73%源自用户建议 [3] - 计划到2026年二季度末投入30亿元完善补能网络,20亿元扩展渠道体系,服务网点2026年突破1000家 [3] - 提出2026年实现月销2万辆目标,进入细分市场前三,但强调销量是用户认可度的结果而非核心目标 [5] 战略框架与行业定位 - 公司战略以用户需求与技术安全为双重坐标轴,通过硬件架构与智驾系统深度协同规避行业"重算法轻执行"问题 [5] - 服务层面采用用户共创模式实现需求响应敏捷化,安全层面通过术语规范与冗余设计建立信任基础 [5] - 作为首个达成20万辆整车下线的央企高端品牌,公司发展路径以用户筑基、安全护航为核心方法论 [1][5]
上海车展
数说新能源· 2025-04-24 14:29
智能驾驶行业趋势 - 主要公司弱化"智能驾驶"宣传,比亚迪将"天神之眼"改称为驾驶辅助,强调安全性 [1] - 理想等企业在产品发布中突出紧急情况下的用户安全性能 [1] - 行业技术竞争焦点从车端算力转向云端构建的"世界模型",小鹏、理想、华为、地平线等均在展示该技术 [2] 车企出海战略 - 中国车企在SUV/MPV等热门车型上新品发布增多,国内市场同质化趋势加剧 [2] - 欧美、日本、中东、东南亚等地记者和博主增多,反映中国智能电动车在海外市场竞争力强劲 [2] - 比亚迪出海战略重点发力东南亚市场 [8] 供应链与电池技术 - 主机厂在电芯采购上兼顾性能与成本 [5] - CATL储能市场增速高于动力电池市场 [10] 行业社群与资源 - 提供锂电行业社群加入渠道,可获取行业动态、干货报告及人脉资源 [11]
小米汽车在欧洲设研发和设计中心,目标不只是刷赛道|36氪独家
36氪· 2025-04-24 07:54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汽车 ,作者徐蔡钰 36氪汽车 . 看懂汽车产业新百年。36氪旗下智能电动车产业报道公号。 在智能化时代硬磕性能。 文 | 徐蔡钰 编辑 | 李勤 杨轩 来源| 36氪汽车(ID:EV36kr) 封面来源 | IC photo 小米汽车,在欧洲寻求技术与市场的新突破。 36氪独家获悉,小米汽车正稳步推进欧洲布局。在德国慕尼黑,小米建立了一个汽车研发中心,目前,该研发中心规模不足50人,主要成员均为管理层及业 务专家。 此外,小米还有意继续挖掘设计人才,在欧洲孵化一个新的汽车设计中心。 36氪就此消息向小米汽车求证,小米官方确认了欧洲研发中心的存在,但否认了欧洲销售体系。 欧洲研发中心的建立,对小米汽车而言不仅是研发能力的扩充,更是品牌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赛道,通常是新品牌吸引大众眼球的起点。如今,行业竞争已从电动化发展到智能化。奔驰、宝马、保时捷等一众国外豪华品牌,都在追赶智能座舱、智能 驾驶的研发。 在智能化的花样竞赛中,小米却选择了一条传统汽车品牌的"老路":继续挑战赛道,深耕汽车性能研发。 布局欧洲研发 小米瞄准高性能调校能力 有知情人士告诉36氪,小米汽车慕尼黑研发中心目前没有大规 ...
去年亏40个亿!阿维塔IPO关头,三巨头赋能含金量下降?
南方都市报· 2025-04-11 11:36
三年巨亏近百亿! IPO关键点财报数据"辣眼睛" 在长安汽车刚刚公布的年度报告中,阿维塔去年亏损40亿元的数字颇为刺眼。随着该品牌赴港上市计划更趋清晰,它们今年的销量表现、"含华量"带来的 变化,在这个关键时期显得更加重要。 连年亏损,成为了阿维塔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实。 长安汽车年报显示, 2024年阿维塔全年亏损达40.18亿元。加上2022年、2023年,分别亏损20.15亿元、36.9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金额已达97.26亿元。截 至2024年上半年,负债率一度高达94.46%,全年负债率收窄至70.54%。 | | | | | | | | | 单位:万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司名称 | 公司类型 | 主要业务 | 注册资本 | 总资产 | 净资产 | 营业收入 | 营业利润 | 净利润 | | 重庆长安汽车国 | | 汽车、零部件 | | | | | | | | 际销售服务有限 | 子公司 | 和技术的出口 | 142,276 | 963.365 | 219.566 | 2.922.744 | 132 ...
小鹏重走「小米之路」
36氪· 2025-03-19 21:07
小鹏汽车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卖出19万辆车,营收4087亿元[4] - 第四季度销量915万辆环比增长966%,营收1611亿元[5] - 四季度汽车毛利率10%环比提升14个百分点,现金储备达4196亿元环比增超60亿元[6] - 全年净亏损579亿元,但四季度亏损收窄至133亿元(三季度181亿元)[6] - 技术输出业务收入504亿元同比大增890%,主要来自大众合作项目[6] 产品战略调整 - 2024年下半年推出1198万元起的MONA M03和1868万元起的P7+,前者占2025年2月销量近50%[6] - 车辆均价从254万降至1603万元,反映平价车型占比提升[22] - 2025年3月推出1768万元G6和2488万元G9,巩固性价比路线[23] - 预计2025年四季度实现盈利[7][32] 市场竞争格局 - 小米汽车2024年卖出1368万辆车,营收382亿元,毛利率185%但全年亏损62亿元[10][11] - 小米SU7 Ultra定价5299万元,开售3天大定19万台,80-90%为豪车换购用户[16][17] - 比亚迪在10-20万元价格带通过智驾普及挤压小鹏市场空间[26] 未来发展规划 - 2026年底前布局10-50万元全价格段产品线[28] - 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翻倍,销售服务网点超300个[31] - 推进AI+汽车战略,量产自研图灵芯片并拓展飞行汽车/机器人业务[29][30] - 预计2025年四季度实现盈利,毛利率持续改善[32]
AI+车,智驾平权的新范式
36氪· 2025-03-14 20:5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能力溢出使技术平权成为可能,吉利推出“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选择以安全为战略价值取向,从硬件到软件全场景部署保障智驾安全,在算力、算法与数据上汇聚“三驾马车”,且安全和技术理念刻在基因里,站在赢得未来竞争的长线战略上 [2][3][4]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能力溢出,技术平权趋势明显,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4年快速穿过50%,多家车企推出智能驾驶平权战略 [2] -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迅速,算法不断迭代,从规则算法到BEV+transformer,再到“端到端”的one model模型技术 [23][24] 吉利智驾战略 - 3月3日吉利宣布推出“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规划5大层级智驾方案,覆盖不同价位段产品,率先在部分车型搭载,今年下半年更多产品将搭载 [4][5] - 吉利以安全为战略价值取向,凭借百亿公里智驾里程数据积累、卫星互联技术、L3级冗余设计,推动智驾和安全平权 [5] 吉利智驾安全保障 - 硬件上为智能驾驶安全提供冗余性设计,“千里浩瀚”H1起步配置方案算力超100TOPS,H9方案具备全冗余、全备份的L3架构,车端算力突破1500TOPS [12] - 人驾场景下构建720°智能安全防护体系,主动安全功能针对痛点设计,如AEB自动紧急制动、AES优雅避险系统等 [14] - 低速场景推出开门预警、通用障碍物刹停等安全功能,泊车支持复杂场景,成功率提升23%,行车推送无图城市NOA,D2D功能结合VLM技术降低操作门槛 [16][17] - 航天领域布局赋能智能安全平权战略,未来出行星座在轨卫星30颗,可实现24小时全球90%区域覆盖,智驾系统与卫星互联融合可提前预知灾害并预警 [17] 吉利智能技术底座 - 算力上成立“智能汽车算力联盟”——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资源超越万卡级别,综合算力提升到23.5EFLOPS,大幅领先行业 [28][29] - 数据上有百万量级智能驾驶车辆提供数据,自研AI - Drive大模型与世界模型融合,具备场景生成与规划能力,每小时生成“万公里级”复杂驾驶工况,提升训练效率30倍 [31][32] - 算法上布局VLA和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融合,联合开源两款阶跃Step系列多模态大模型,提升场景理解、决策优化和持续学习能力 [35][36] - VLA技术将快速上车,可取代初代端到端技术,敲开自动驾驶大门,未来汽车将通向智能机器人,带来具身智能商业版图 [44] 吉利安全基因与发展基础 - 2010年收购沃尔沃后将安全基因刻进企业战略,承袭沃尔沃安全和可靠性理念,为近10年发展奠定基础 [48][49] - 2023年成为国内首批进入NOA沙盒试点企业,2024年率先通过所有NOA功能测试项目,具备L2级智驾能力的车辆超750万辆,实际行驶数据累计百亿公里 [50][51]
科技车皇的进化
36氪· 2025-03-06 18:31
问界M9的市场表现 - 问界M9自2024年3月开启大规模交付以来累计交付20万辆,月均交付1.6+万辆,成为2024年5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冠军[2] - 该车型均价55万元,部分选配后车价超过60万元,打破宝马X5长期垄断的高端市场格局[2][3] - 2025款问界M9预售首小时小订突破3800台,预售价47.8万元起[6] 产品技术优势 - 集成华为全栈科技:高阶智能驾驶ADS 4.0、鸿蒙座舱、途灵底盘、XPIXEL智能车灯等32个智驾传感器[10][12] - 搭载4颗激光雷达和3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实现恶劣天气下障碍物识别与自动刹停[12] - 2025款新增"金瑞红"配色及智能隐私车窗等豪华配置升级[6][14] 华为赋能的核心竞争力 - 华为每年投入100+亿元研发汽车智能化技术,拥有7000人研发团队和10Efops云端算力储备[28] - IPD产品体系方法论支撑快速迭代能力,现款用户可获原厂硬件升级和持续OTA服务[21][29] - 高阶智能驾驶实现"全国都能开",并保持终身维护升级的技术领先性[18][28]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问界M9销量占国内50万元以上车型市场总量超50%,重塑豪华车市场格局[25] -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占全球供应70%以上,智能驾驶技术引领全球风潮[28][33] - 传统豪华品牌高管频繁来华研究中国智能电动车,显示产业影响力质变[26] 新豪华范式定义 - 以"科技+进化"为核心路径,通过智能技术迭代和原创设计建立品牌稀缺性[30][31] - 鸿蒙智行依托华为技术体系,将问界M9打造为"六边形战士"级产品力标杆[6][22] - 智能电动车变革浪潮下,中国品牌首次在高端市场形成系统性突破能力[34]
雷军的高端化战略,步步为营
36氪· 2025-02-28 22:28
小米汽车高端化战略 -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 Ultra起售价52.99万元,定位中高端市场,开售10分钟大定突破6900辆,2小时订单达1万辆[3] - SU7 Ultra零百加速1.98秒,马力1548匹,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圈速超越保时捷[3] - 该车型早在2022年即开始规划,经过优化开发以确立高端性能车定位[3] 产品技术与市场表现 - 小米SU7起售价21.49万元,最高配29.99万元,2024年交付13.5万辆,锁单量达24.8万辆[6] - 公司投入100亿元研发,自研27000转电机刷新行业纪录,采用9100吨大压铸系统提升制造效率[6] - 产能利用率超过规划80%,面临的主要压力是产能不足而非库存[6] 产品策略差异 - 与传统车企先推豪华车再推低价车型不同,小米先推出SU7建立口碑,再推出SU7 Ultra提升品牌形象[8][9] - SU7 Ultra在德国纽北赛道取得6分46秒874成绩,成为最速四门车,量产车在上海赛道成绩超越保时捷Taycan[10] - 高端技术如V8s电机将逐步下放至低价车型,形成技术扩散效应[10] 品牌战略协同 - 小米集团通过汽车业务推动整体高端化,市值突破1.4万亿港元[12][14] - 汽车业务定位20-50万元区间,瞄准BBA所在豪华市场,实现销量与利润双收[12] - 手机业务高端化受阻后,汽车成为品牌升级新突破口[12] 行业竞争环境 -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末尾淘汰阶段,新品牌需快速建立高端形象[9] - 赛道成绩成为证明技术实力的重要手段,小米通过性能表现建立豪华标签[10] - 在"动力平权"背景下,单纯追逐速度不足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需构建更全面技术壁垒[13]
特斯拉FSD来了,但还没真正来|焦点分析
36氪· 2025-02-26 18:25
特斯拉FSD入华进展 - 特斯拉中国官方发布FSD智能驾驶软件更新消息,推送"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支持直行、左右转、掉头、自动变道等操作[2][3] - 该功能为L2级辅助驾驶,尚未达到美国FSD完全无人驾驶水平,官网表述已改为"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4] - 交付条件为2023年10月后搭载4.0芯片硬件的车辆且购买6.4万元FSD软件包的车主,推送将首先面向用户而非试驾车辆[7][8] FSD功能定位与挑战 - FSD是特斯拉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被视为Robotaxi蓝图基础和"万亿美元机遇"[6] - 当前版本非北美"完整版",面临数据跨境传输限制、本地化训练等挑战,需适应中国特殊道路场景[9] - 公司已在中国建立数据标注团队、运营团队,并派遣美国工程师来华培训,选择本地化部署与训练[10][11] 市场竞争环境 - 中国智驾市场已风起云涌,比亚迪以百万级车辆规模推动智驾普及,吉利、奇瑞等跟进[19][21] - 2023年特斯拉全球销量178.9万辆同比下降1.1%,中国市场占比37%成为最大市场,同比增长8.8%[19][20] - 面临小米YU7、理想i8、智界R7等竞品挑战,这些车型智驾均属国内第一梯队[20] 技术实现路径 - 智能驾驶实现依赖大模型、海量数据、训练算力已成为行业共识[13] - 在北美构建10万张H100/H200训练显卡的超算中心,但在华难以复制,转而与百度云、阿里云、火山引擎合作[14] - 中国道路数据含金量高,百万级车主数据将加速场景数据库补充和模型迭代[15][16] 商业化策略 - FSD在华采用6.4万元买断模式,不同于北美99美元/月订阅制,面临"买车送智驾"本土商业生态挑战[22] - 首批焕新版Model Y同步开启交付,但FSD促销效果尚待验证[22] - 用户期待度高,有车主表示"FSD出了,我一定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