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铁
icon
搜索文档
在一个生产力过剩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还要内卷
集思录· 2025-05-12 22:24
中国经济机器的形成与演变 - 中国自1980年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机器",以GDP为核心考核指标,社会资源全面动员参与国内外竞争 [2] - 第一阶段(1980-2018年)聚焦进口替代,家电(海尔/格力)、汽车(比亚迪/吉利)、通信(华为/中兴)、工程机械(三一/中联)等行业与外资品牌直接竞争 [2] - 2018年后进入第二阶段,因美国战略打压转向解决"卡脖子"问题,通过《中国制造2025》在电动车、风光、芯片、锂电池等领域全国性内卷,培育全球竞争力企业 [3] 内卷的战略逻辑与产业动态 - 新兴产业采取"百进五存"策略,地方政府通过补贴扶持辖区企业,最终筛选出5%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电动车、锂电池行业) [3] - 当前除芯片制造、航空发动机、生物医药外,多数产业已实现对美追赶或超越 [3] - 关键民生领域(石化/高铁/电力/通信)保持公有制垄断,避免内卷(两桶油/中车/国电南电/三大运营商) [4] 分配机制与社会治理 - 通过扶贫工程、农村社保、基建全覆盖(村村通/高铁网络)、电商下沉等政策实现分配公平,14亿人口中homeless比例极低 [4][5] - 对比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盈利与国内中产阶层降阶现象,中国分配制度更具包容性 [4] - 近年政策导向(扶贫/网红补税/金融去精英化)强化财富再分配,抑制资本无序扩张 [8] 历史比较与发展阶段 - 1980年代前物资极度匮乏(如尿素袋改裤子现象),当前过剩产能具有战略储备属性,应对"百年大变局" [6][9] - 参考日本发展轨迹(昭和-平成-令和阶段),经济转型需20-30年沉淀期 [10] - 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生产端的国家资本主义(效率)与分配端的社会主义(公平)结合 [5]
科技板块迎来更多投资机会
证券时报· 2025-05-10 02:08
科技板块市场表现 - 2024年1-2月因DeepSeek爆火触发AI题材上涨,带动科技股行情并引发中国科技股重估声音 [1] - 受国际贸易战冲击后科技股调整,但4月底以来显著走强,科创50指数率先填补4月初下跌缺口成为引领者 [1] 科技产业经济地位提升 - 科技产业对经济贡献度持续增加,新能源汽车等新经济产业挑战传统基建/房地产主导地位 [2] - 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达60%,能源结构转型强化科技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 [2] - 科技板块影响力提升及社会共识形成,为行情提供坚实基础 [2] 科技股投资逻辑演变 - 过往科技行情炒作特征明显,概念股估值脱离基本面 [3] - 当前"硬科技"公司涌现,成长性与盈利能力改善推动投资价值提升,机构投资者及国家级资金加速配置科技ETF [3] - 人工智能/精密制造/先进材料支撑的"新三样"(电动汽车/无人机/机器人)与成熟科技产业(光伏/高铁/核电)共同构成投资主线 [3] 经济转型带来的投资机遇 - 中国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催生科技板块重大机会 [4] - A股上市公司结构将逐步改变传统产业主导局面,科技板块面临长期发展机遇 [4]
经济学家许小年:中国不应该弯道超车,还没有资格搞工业4.0?
搜狐财经· 2025-05-08 08:55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占比近30% 稳居第一 是美国的1.5倍 [5] - 电动车领域占据全球70%的电池片和硅片产量 从材料到整车形成完整生态 [3] - 中国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 德国铁路公司采购中国列车核心控制系统 [3] 工业4.0与技术创新 - 智能制造 大数据工厂 AI控制系统在国内工厂实际落地应用 [3] - 光伏产业 新能源汽车 5G通信 高端制造等领域进入全球前沿 [7] - 中国制造从贴牌加工转向主导标准 掌控技术 创造品牌 [5] 市场表现与竞争力 - 中国车企销量引发欧美同行紧急会议 不依赖补贴实现市场化竞争 [3] - 高铁在时速 舒适度 覆盖面等指标全面领先国际水平 [3] - 通过专利数量 市场认可度等硬核数据回应质疑 [7] 发展路径与积累 - 工业进步依靠工程师和工人实际努力 非短期投机行为 [7] - 从被动跟跑到清醒选择技术路径 实现跨越式发展 [7] - 制造业成果通过销量 专利 市场认可度等维度验证 [7]
验证中国制造2025(中)光伏占世界6成,高铁是新干线15倍
日经中文网· 2025-05-07 10:45
光伏发电 - 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24年达到338吉瓦,是2015年的18倍,占全球近六成 [3] - 光伏电池单元、晶圆、多晶硅、金属硅等领域中国企业份额超过8成 [3] - 2023年中国光伏面板供应能力达1036吉瓦,为全球需求的1.9倍,导致价格下跌及欧洲企业淘汰 [3] 高速铁路 - 2024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万8000公里,是2015年的2.5倍,占全球高速铁路总里程近七成 [1][4] - 中国高铁里程是日本新干线的15倍,规模绝对领先 [4] - 中国中车2024财年铁路部门销售额突破3万亿日元,超过法国阿尔斯通等竞争对手 [4] - 中国中车海外销售占比仅1成多,海外拓展仍在进行中 [5] 新材料 - 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占全球30%,部分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6] - 纯电动汽车电池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全球市场份额前五名中几乎全是中国企业 [6] - 中国企业以稳定质量和低价材料实现增长,研发投资不断增加,AI应用加速技术进步 [6]
比亚迪三连辟谣印度建厂,印度咋就成了外企坟墓?
36氪· 2025-04-30 08:23
文章核心观点 印度市场对外企并不友好,常以各种理由对外企进行打压和收割,导致众多外企在印发展受阻甚至撤离,这一现象与印度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因素有关 [1][24][59] 180亿大案 - 2024年11月,印度税务部门指控大众印度过去十余年间逃税14亿美元,算上罚款和滞纳金,总共追缴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0亿元),媒体称罚金可能高达28亿美元,大众去年在印度净利润约8000万元,此罚相当于大众在印度白干225年 [4] - 印度税务部门认为大众印度将CKD按零件进口报税,避开高税率,省了14亿美元;大众称2011年已向印度政府说明进口模式并获肯定答复,目前已反诉印度政府 [8][10] - 2025年2月,起亚在印度遭同样指控,涉嫌逃税1.55亿美元;现代、本田、丰田、铃木也卷入税务纠纷,印度对各国车企开出的逃税罚单总额已达60亿美元(未结案部分) [11] 中国车企的噩梦 - 上汽集团2017年设立MG印度公司,后增资方案被印度政府搁置,还遭“财务违规”调查;2024年4月,JSW集团收购MG印度35%股份,上汽剩49%股份但仍握控制权 [14][20] - 长城汽车2019年前后拟收购通用印度工厂,因印度拖延审批,两年未获批,最终搁置计划转投巴西 [20] - 比亚迪2013年起与印度合作生产电动车,2023年8月遭印度税务突袭,被指申报零件关税方式不对,少交6360万元税款,此后大规模投资计划搁置 [22] 无差别收割 - 2022年4月,印度冻结小米印度公司555.127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8亿元)资产,称其违反《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转移资金;2023年末资金解冻指控撤销 [29][31] - 2017年和2025年,三星分别因手机零部件和电信设备“未正确分类报税”,被印度追缴1.2亿美元和面临5.2亿美元罚单,八名高管还需额外缴纳8100万美元罚金 [31] - 2022年7月,vivo遭“未正确报税”和“向海外转移资产”指控,印度冻结其119个银行账户及价值3.86亿元资产,vivo缴纳8亿人民币保证金后账户解封 [31] - 印度商务部长抨击亚马逊和沃尔玛,指责其掠夺性定价;亚马逊承诺投资10亿美元,沃尔玛宣布扩大农产品采购后,部长不再发声 [35][37] - 2004年,浦项制铁计划在印度投资120亿美元建钢厂,因钉子户和环保部门问题,项目进展缓慢,规模缩减 [37][39] - 日本印度高铁项目因征地和线路设计修改问题,进度延迟,费用膨胀,预计2033年运营,比原计划晚10年 [41] 重新定义法律 - 2007年,沃达丰收购和记黄埔子公司未向印度缴纳资本利得税,印度税务部门征收22亿美元税款,和记黄埔也被追缴几亿美元 [44][45] - 最高法院驳回税务部门主张,但4个月后印度政府修订《所得税法》,追溯过去五十多年境外交易行为,沃达丰被开33亿美元罚单 [46][48] 外资杀手是如何炼成的 - 印度曾被殖民,民众反思后提防经济侵略,上层可借此给外企设陷阱,获舆论支持并实现自身目的 [51][53] - 莫迪代表本土财阀利益,为保护财阀,政府刁难外企,迫使其让出市场份额或与财阀合作 [53][55] - 印度长期财政赤字,政府实权部门为搞钱打压外企;印度是散装国家,地方法规多,法律严苛且模糊,易给政府收割外企留下口实 [57] - 2014 - 2021年,2800家在印外国公司关闭,约占跨国公司总量1/6;2024年10月 - 2025年3月,3400家外企终止在印投资项目 [59]
“申”度解盘 | 多路资金助力A股市场筑底企稳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4-14 10:26
行情综述 - 本周A股市场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大幅调整,但下半周有所企稳 [3] - 周一沪指跌7.34%,深成指跌9.66%,全市场5200多只股票下跌,近3000家个股跌停 [4] - 对美出口业务占比较大的上市公司调整明显,苹果产业链、汽车零配件、通讯设备板块跌幅最大 [4] 一周复盘 - 农林牧渔板块受《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政策利好影响表现活跃,农垦、种业与养殖相关公司股价上涨 [4] - 高铁板块周二大幅走强,反映内需与投资重要性提升 [4] - 免税板块周三受离境退税政策优化消息刺激上涨 [4] - 芯片半导体板块作为自主可控重要领域,产业链核心公司股价有所表现 [4] 市场展望 - 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机构4月7日起相继宣布增持A股 [5]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4月8日优化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加大对资本市场支持力度 [5] - 多家A股上市公司密集发布股票回购增持公告 [5] - 上证指数3100点与深证成指9200点预计有强支撑,企稳后内需、国产替代、高股息板块将迎结构性行情 [2][5]
对恒生科技指数的看法
雪球· 2025-03-02 12:08
行业周期与投资逻辑 - 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普及阶段,四川长虹作为指标股在1996-1997年带动大盘上涨,被视为蓝筹股,但后续熊市中领跌并长期未创新高[2][3] - 2007年基建投资逻辑下,宝钢股份和冀东水泥被长期看好,但钢铁行业后期因产能过剩导致股价低迷,直至2016年供给侧改革[5][6] - 中国中车代表高铁产业链崛起,但转入熊市后长期低位震荡,未形成持续上涨趋势[8] 新能源与科技行业案例 - 新能源行业曾因化石能源短缺预期被长期看好,但隆基绿能等公司股价走势未达预期,行业后期出现产能过剩[9][10] - 恒生科技指数在牛市初期表现强劲,但后续呈现宽幅震荡,创历史新高概率较低[13][14] - 科创板因历史包袱较轻,相比恒生科技指数更具投资吸引力[15] 医药行业与老龄化趋势 - 老龄化趋势下医药行业被视为朝阳行业,但生物医药板块股价走势未完全反映这一预期,部分个股长期震荡[11][12] 市场行为模式总结 - 牛市热点板块通常经历暴涨后暴跌,若无时代红利支撑,后续多年以宽幅震荡为主,如中国中车的大A形震荡或隆基绿能的梯形震荡[10][13] - 部分公司通过业绩改善或技术红利突破历史新高,如东方财富在2015年暴跌后于下一波牛市创新高[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