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将出台实施稳就业稳经济一揽子举措 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增量储备政策
上海证券报· 2025-04-29 04:33
稳就业稳经济政策框架 - 政策涵盖支持就业、稳定外贸、促进消费、扩大投资、营造环境五大方向 [2] - 支持就业措施包括稳定企业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扩大以工代赈规模 [2] - 外贸支持聚焦行业定制化政策、出口风险规避、服务产品出海及外资再投资 [2] - 消费促进涉及服务消费扩容、养老照护强化、汽车消费增量及薪酬制度改革 [2] - 投资领域将完善消费基建、提振民间投资、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2] 货币政策与金融支持 - 央行计划实施更积极宽松政策 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 [3] - 创设专项再贷款工具 重点支持服务消费和养老产业发展 [1][4] - 金融机构被要求对暂时困难但产品有竞争力的外贸中小企业保障融资 [6] 消费刺激具体措施 - 二季度将落地1600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后续追加1400亿元 [4] - 汽车消费方面将定向增发限购城市指标 重点覆盖长期摇号及无车家庭 [1][4] - 以旧换新已拉动7200亿元销售额 涵盖汽车家电数码等12类产品 [5] - 商务部将推出扩围以旧换新、汽车流通改革、服务消费提质及全国促销活动 [4] 就业市场支持 -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08万人 失业率5.3%低于控制目标 [6] - 增量政策包括企业扩岗补贴、个人就业补贴、受影响企业失业保险返还比例提高 [6] - 创业担保贷款将重点覆盖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妇女等群体 [6] 外贸企业扶持 -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 帮助开拓国际多元市场 [7] - 加强贸易金融支持保障 推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 [7] - 政策工具箱将持续丰富 适时推出增量措施应对风险挑战 [7]
汇百川基金:政治局会议宏观政策加码发力,财政货币双宽或已临近
财富在线· 2025-04-28 06:28
宏观政策加码发力 - 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以及适时降准降息 [2] - 财政政策方面,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应用将直接带动总需求,参考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对家电、汽车等消费的显著拉动作用 [2] - 货币政策方面,若降准降息落地,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提升市场风险偏好和流动性 [2] 服务消费为促消费新方向 - 会议明确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包括养老、医疗、旅游、餐饮等领域,并提出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3] - 服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拉动弹性较大,政策支持将有效提振需求释放 [3] - 资本市场新消费板块热度较高,未来政策支持加力或进一步提升投资价值 [3] 支持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 - 会议提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重心放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 [4] - 资本市场有望承接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助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4] - 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迎来快速发展 [4] 政策落地与市场影响 - 政治局会议为顶层会议,未来具体政策落地节奏与力度是重要观测变量 [4] - 外部经贸摩擦加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提升,逆周期调节迫切性增强,政策密集落地可能性上升 [4] - 市场向下有底,政策预期将成为短期情绪波动时的重要支撑 [4] 板块投资方向 - 建议降低高波动类风险因子暴露,关注内需政策受益方向如服务消费与新消费、新兴产业与国产替代等 [4]
椿萱茂位列「2025康养企业综合运营卓越表现榜」第三
新浪证券· 2025-04-27 09:33
行业排名与评价体系 - 远洋椿萱茂位列"2025康养企业综合运营卓越表现榜"第三名 [1] - 榜单评价体系涵盖运营指标、品牌指标、管理指标、模式与创新四大维度 [1] 公司业务与战略布局 - 公司已形成CLRC长者社区、CB老年公寓、CBN护理院全业态产品线 [4] - 业务覆盖全国9大核心城市,运营近30家养老服务机构 [4] - 积极布局智慧养老领域,引入陪伴机器人设备并开发"幸福椿萱茂"小程序实现健康监测 [3] - 拓展轻资产业务包括委托管理、居家智慧康养等服务 [3] - 推出康养伙伴合作专用品牌"椿萱蕙" [3] 市场拓展与合作 - 4月与温州瑞安市政府签署康养项目战略合作协议,采用"委托运营+资源共建"模式 [3] - 2024年12月与石家庄裕华城投、福美实业签署石家庄裕华区、鹿泉区项目合作协议 [3] 公司背景与优势 - 作为远洋集团旗下品牌,深耕养老行业13年 [3] - 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本土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服务 [3] - 在智慧养老、轻资产业务等领域积极探索 [3]
中金:投资于人:供需发力,需求为上
中金点睛· 2025-03-17 07:55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该举措可提升未来供给能力和当下消费需求,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中国投资于人的空间大,各地已发布不同措施,未来需加力,且政策组合在需求端加力的必要性更大 [2][4][5] 投资于人政策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面临“关税壁垒增多”“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等问题,财政支出重点由基建投资向民生和消费转变有助于财政提质增效,“宽财政”紧迫性提升,财政政策可通过与家庭部门直接交易支持消费需求 [5] 投资于人空间分析 横向与纵向对比 - 横向对比部分发达国家和人均收入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纵向参考美国和韩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时期情况,中国在“投资于人”方面有提升空间 [10] 具体支出差距 - 中国社会福利支出总量与GDP之比、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儿童和生育福利覆盖率有提升空间;在人均教育、卫生支出和养老保险人均年收入上,与美、韩人均收入2.5万美元(2015年价格)时水平有差距,初步估算教育、卫生和养老支出空间分别相当于2023年GDP的4.5%、1.6%和4.3%,若2025 - 2035年渐进追赶,每年需新增民生支出约相当于2023年GDP的1.1%;以“跨国拟合线”为参照,2023年民生支出空间相当于2023年GDP的4.1%,其中教育、卫生、养老支出空间分别为1.4%、1.5%、1.2% [11][12] 投资于人具体领域及政策 生育领域 - 实施育儿补贴,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生育率;截至2024年,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多聚焦二孩和三孩家庭,补贴金额从3000元到7万元不等,发放方式多样;国际经验显示生育补助力度与生育率正相关,赶上OECD国家平均水平约需2023年GDP的1.3% [20][22][24] 托育领域 -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减轻养育成本;多地积极探索,如深圳光明区对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给予资金支持;OECD国家托育服务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混合模式,家庭投入占比约17%,中国家庭投入占比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与OECD国家在0 - 5岁儿童教育财政支出差距相当于2023年GDP的1%左右 [26][27] 教育领域 -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2024年新增普通高中学位60万个,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去年扩招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高校扩招主要针对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支出有空间,基础教育入学率高、师生比低有优势,高等教育入学率和高学历人口占比有差距 [31][32] 医疗领域 - 2025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30元,截至2024年为每人每年670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国基本医保覆盖率约为95%,与同等发展程度国家相比有差距 [34][36] 养老领域 - 继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月;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19 - 2024年全国财政用于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福利支出超5600亿元,年均增长11%,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养老保险支出与GDP之比有提升空间 [39] 社会保障领域 -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取消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新型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约57%;指导各地因城施策完善城市落户政策,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转移人口市民化可增加劳动力供给、提振消费与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8%的差距,预计每年需财政支出约万亿元 [42][43][44] 就业领域 - 通过稳岗返还、税费减免、担保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促进就业,2024年稳岗专项贷款余额3000多亿元,2025年提高额度,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700亿元,2025年加大力度;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2025 - 2027年计划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 [45][46] 政策效果分析 对供需的影响 - 育儿补贴和普惠幼育短期提振需求,长期改善供给;中学与大学教育提升人的“质”,改善经济供给;医保补贴提振需求,医疗公平改善供给;提升养老金支持需求;给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市民提供保障、稳岗贷款和创业担保贷款提振需求,部分政策也可能改善供给 [20][21][30] 需求端加力的必要性 - 金融周期下半场调整叠加外部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理想的“投资于人”政策组合有必要往需求端倾斜 [4][21]
50万亿银发经济的“上海样本” | 一线
吴晓波频道· 2025-03-08 00:35
银发经济规模与就业潜力 - 到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体量预计达30万亿元,2050年将提供至少1亿个就业岗位 [1] - 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6%,预计2035年达19.1万亿元(占GDP9.6%),2050年达49.9万亿元(占GDP12.5%)[20][22] - 银发经济未来体量可接近房地产经济(房地产消费占GDP峰值16%)[21] 老年消费行为特征 - 2024年中老年短剧市场规模504亿元超过电影票房425亿元 [2] - 50岁以上互联网用户占比达33.3%,40岁以上用户占50% [2] - 2021年45岁以上中老年旅游者达11.94亿人次,占国内旅游客源36.81% [2] - 上海虹口区老年人月均消费5500元以下,饮食支出最多,64.16%会使用多种支付方式 [6] 区域银发经济发展现状 上海样本 - 上海60岁以上老人占比37.4%,虹口区达45% [5] - 银龄俱乐部业态兴起:门店面积3000-5000平方米,如"壹天聚乐部"5家直营店,"银乐荟"总投资超5000万 [7] - 康复辅具快闪店三周销售额超1600万元 [7] 城市梯队 - 第一梯队(>1000亿):上海4201亿/北京2985亿/重庆2161亿等9城 [12] - 第二梯队(500-1000亿):青岛/武汉/沈阳等20城 [12] 银发经济细分领域 传统养老机构 - 全国养老院26634家,江苏/江西数量最多 [13] - 2020年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45.5%(2010年为77.1%),北京2024年入住率45% [15] 新兴消费领域 - 兴趣学习渗透率前三:上海84.52%/山东83.33%/河北82.35% [16] - 移动购物APP月活:淘宝1.7亿/拼多多1.5亿/京东0.75亿,拼多多TGI达81.4 [17] - 抖音成为银发人群使用率最高信息渠道(68%)[18] 重点发展赛道 - 增量机会:银发文旅(年新增退休2000万人)/大健康(智能血压手表等)/线下商业(商场改造)[23] - 潜力赛道:适老化家具/银发旅游项目(如携程"老友会")/回忆录服务 [30] - 谨慎领域:老年人助浴(单次消费400-500元接受度低)/长护险(赔付标准严格)[24] 产业转型方向 - 企业需制定老龄化解决方案:如宝马工厂适配20-70岁五代员工 [28] - 市场营销理论需从"年轻导向"转向银发群体 [29] - 区域特色:江苏政策支持/北京技术政策/上海亲民/成都社会创新/深圳技术产品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