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

搜索文档
感受上海魅力——“上海之帆”经贸展在日本举办丨特别策划
日经中文网· 2025-05-07 10:45
展会概况 - 2025上海之帆经贸(人文)展日本展将于5月8日至9日在大阪INTEX HALL1举办,是该项目首次在日本大阪亮相 [1][2] - 展会由上海市主办,此前已在中东欧、东南亚等地区成功举办18届 [1] - 主办单位包括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支持单位包括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关西经济联合会等 [2] 展会内容 - 展会全方位展示"上海制造"和"上海品牌"的产品和服务,涵盖BtoC和BtoB领域 [1] - BtoC领域包括服装、电器、手表、玩具、化妆品、食品饮料等 [1] - BtoB领域包括化工原料、新材料、农业产品、金属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学与医疗设备、机器人等 [1] - 参展企业与团体超过170家,观众可与参展方进行交流 [1] 展会特色 - 展会是上海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地区性境外自办展之一,定位为国际化高端会展平台 [2] - 提供跨国采购、合作交流、洽谈生意、积累人脉、宣传品牌等功能 [2] - 观众可免费注册入场,提前注册可现场领取精美礼品 [1][2]
英印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
日经中文网· 2025-05-07 10:45
英印自由贸易协定达成 - 英国和印度于5月6日宣布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始于2022年,因担心"特朗普关税"影响而加速推进 [1] - 英国首相斯塔默强调协议将惠及英国国民和企业,印度总理莫迪称将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就业和创新 [1] - 英国出口印度商品的90%关税将减免,威士忌和杜松子酒关税从150%降至75%并计划进一步下调至40%,汽车关税从超100%降至10% [1] 贸易与产业影响 - 印度对英国出口的服装、鞋类、冷冻虾等产品关税将下降 [2] - 预计到2040年英印贸易额增长255亿英镑,英国GDP提升48亿英镑 [2] - 印度正推动汽车、智能手机等制造业发展及出口扩张战略 [2] 谈判进程与背景 - 2022年1月起双方进行10多轮磋商,2024年因大选中断,2025年2月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迅速重启谈判并在3个月内达成协议 [2] - 该协定是英国脱欧后继加入CPTPP的又一重要贸易政策举措 [2]
海澜之家总部爆火背后,是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搜狐财经· 2025-05-07 10:14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209.6亿元,同比下滑2.65%,净利润21.59亿元,同比下滑26.88% [2]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52.6亿元,同比下滑1.99%,归母净利润19.08亿元,同比下滑22.19% [2] - 2024年存货规模达123亿元创历史新高,较2023年末93.4亿元增加近30亿元 [2][11] - 2024年毛利率44.59%,净利率12.87%,同比下滑2.68个百分点 [8]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前三季度仅2689万元,同比减少98.9%,年底增至23.17亿元 [11] 季度趋势 - 2024年单季度营收:Q1 61.77亿元(+8.72%)、Q2 51.93亿元(-5.88%)、Q3 38.89亿元(-11.01%) [7] - 2024年单季度净利润:Q1 8.868亿元(+10.41%)、Q2 7.496亿元(-14.42%)、Q3 2.713亿元(-64.88%)、Q4 2.509亿元(-49.85%) [7][9]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346.07天,同比增加71.43天,周转率0.78次,低于上年同期0.98次 [23] 营销与成本 - 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33.52亿元,同比增加14.7%,多支出4亿多元 [9] - 消费者反馈产品性价比不足,价格竞争力减弱 [10] - 营销费用激增但未能带动营收增长,净利润被大幅吞噬 [10] 负债与现金流 - 2024年底短期负债9.74亿元,应付票据及账款112.6亿元,总负债161.4亿元 [12] - 融资活动现金流净额-48.47亿元,现金及等价物净增加额-50.23亿元 [11] - 资产减值损失前三季度达2.88亿元 [11] 分红政策 - 2022-2023年分红比例分别为86.2%和91%,2024年中期分红比例58% [13] - 2024年净利润下滑但仍维持高分红习惯,比例高于行业标杆 [13] 品牌争议 - 总部大楼欧式风格及保安制服设计引发"文化符号挪用"争议 [14][16][19] - 相关话题2025年播放量超132万次,争议性设计带来流量但未转化业绩 [23] - 保安人员比例或超员工总数3%,高于行业常规1%-2%水平 [21] 市场反应 - 2025年股价累计上涨约5%,低于2024年14%涨幅,当前股价7.87元较2015年高点腰斩 [3] - 27家机构预测2024年净利润22.95亿元,实际21.59亿元低于预期 [2]
青睐老品牌 爱上“新国潮”(青年消费新趋势观察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7 06:48
老国货品牌年轻化趋势 - 90后成为购买老字号最多群体 00后下单量同比增速达95% [11] - 北京稻香村零号店通过二十四节气主题设计和寻宝活动吸引年轻消费者 [17][18] - 瑞蚨祥推出"新中式"旗袍 满足年轻人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需求 [14] 老国货品牌创新策略 - 光明乳业与冠生园联名推出大白兔雪糕 引发年轻消费者怀旧情绪 [19] - 海鸥表在电商平台推出"潮表"系列 30岁以下消费者同比增长40% [20][21] - 同庆楼在短视频平台发起"臭鳜鱼100种做法"挑战 拓展年轻客群 [22] 数字化营销成效 - 抖音平台老字号视频投稿量同比增长99% 播放量达4906亿次 [22] - 杏花楼咸蛋黄肉松青团直播10秒售罄13万盒 [21] - 广誉远推出穿越短剧《了不起的国货》观看量超100万次 [23] 消费者行为分析 - 42.42%受访者因老国货注重创新研发而选择购买 [17] - 年轻消费者看重老国货高性价比 同时追求文化认同感 [13][15] - 95后白领表示愿为"文化认同感"支付溢价 [15]
受美关税影响 多家德国零售商将重心从美国转向欧洲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5-07 05:55
美国关税政策对欧洲零售商和消费品牌的影响 - 欧洲零售商和消费品牌正将重心从美国转向欧洲和其他市场,因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导致价格上涨并压低美国消费者需求 [1] - 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公司在美经营的难度,迫使企业改变生产和销售模式 [6] 扎兰多公司的战略调整 - 扎兰多公司正在大力拓展欧洲市场并与潜在新客户洽谈 [1] - 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大卫·施罗德指出,品牌和零售商更加关注欧洲市场以创造额外需求,因美国市场拓展难度增加 [2] 雨果·博思公司的应对措施 - 雨果·博思已将中国制造的产品转移到美国以外的市场,因美国消费者支出在第一季度"明显恶化" [4] - 公司首席执行官丹尼尔·格里德表示对美国消费者行为持谨慎态度,公司营收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6] 阿迪达斯的市场策略 - 阿迪达斯全球首席执行官比约恩·古尔登表示,美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公司决策 [8] - 公司本可上调全年营收和经营利润预期,但因政策不确定性而无法执行,并计划在美市场适度涨价以应对潜在成本压力 [10] 行业整体趋势 - 美方贸易政策走向不明朗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重要外部变量 [10]
雨果博斯警告称:美国关税和移民政策的不确定性将抑制国内消费和旅游支出
快讯· 2025-05-07 01:46
雨果博斯美国市场动态 - 美国消费者信心呈现恶化趋势 对公司最大单一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1] -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及移民政策变化 抑制当地消费及旅游支出 [1] - 公司首席执行官明确表态 正密切监控宏观经济发展 尤其关注关税谈判进展 [1]
打“飞的”来华购物 美国人用行李箱给中国制造投票
搜狐财经· 2025-05-07 01:11
关税政策与消费者行为 - 美国政府对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中国小额包裹征收120%或100美元关税 导致部分商品价格涨幅达140%至377% [1] - 关税政策刺激美国消费者直接飞往中国采购 支付宝数据显示4月前半月美国游客在华消费金额同比增长两倍 [1] - 美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可能使企业和消费者年损失合计470亿美元 [4]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 - 中国制造已从价格优势升级为质量、技术、设计的综合优势 获得美国消费者认可 [4] - 义乌小商品、杭州服装、深圳电子配件成为美国游客热门采购品类 [3] - 景德镇陶瓷等商品因文化标签实现价格翻倍 体现生活方式输出效应 [6] 市场规律与政策效果 - 美国政府关税保护政策适得其反 未能阻断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4] - 中国"即买即退"退税政策提升购物便利性 形成与关税壁垒的鲜明对比 [6] - 市场选择超越政治壁垒 中国供应链效率和政策创新形成系统性优势 [8] 行业现象与数据表现 - 洛杉矶机场查获"自用"中国货数量暴增300% 反映个人采购趋势 [6] - 部分商品如18美元连衣裙加征关税后价格飙升至45美元 [1] - 义乌产"修仙盲盒"等创意商品引发海外消费者文化消费热潮 [6]
不能只盯着美国做生意
搜狐财经· 2025-05-06 22:10
欧洲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看法 - 欧洲对中国产品的负面评价延续了40年,尽管品质已有显著进步,但"中国制造"不完全由中国企业主导生产[5][6] - 欧洲市场对消费品设计和品质标准严苛,价格低廉但品质差距过大仍难获认可[6] - 温州商人在欧洲推出与本土品牌高度相似的优质产品,但涉及设计盗窃引发争议[7][8][9] - 欧洲精致产品体系面临中国产品冲击,核心矛盾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10][11] - 欧洲提出ESG全球最高市场准入标准,涉及生产链全环节环保、劳工权益等[13][14][16]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机遇与挑战 - 欧洲能源危机和战略脆弱性催生对新能源技术的强烈需求,为中国企业创造机遇[21][22] - 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电池、电动车等领域具备优势,但面临欧盟补贴审查和本地化生产要求[23][24] - 欧洲市场环境复杂,企业需应对行业协会、法律机构、媒体等多方监督[27][28] - 中欧新能源合作存在长期性和曲折性,受补贴争议和贸易摩擦影响[24][26] 俄乌战争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 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不选边站队"立场与欧盟预期产生落差[30] - 特朗普政策使欧盟陷入两难,部分领域对中国采取相对温和态度[31][32] - 欧盟无法同时恶化与美中关系,被迫寻求合作空间[33] 欧洲经济衰退的原因与应对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和能源依赖导致欧洲经济衰退[35][36] - 德国提升国防开支至全球第4位,可能刺激欧洲经济联动发展[37][39] - 波兰、立陶宛等国提高国防开支占比,但需平衡民生与国防投入[39][41] 中国与全球贸易格局演变 - 全球化从"开放边疆"转向"可控边界",供应链重组代价高昂[43][44][46] - 部分国家因环保限制难以重启稀土产业,"去中国化"尝试复杂[45][46]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经营策略 - 需符合欧洲环保、劳工权益、社会福利等标准,但可能引发本土企业抗议[52] - 中国产品低价优势源于生产标准差异,如医保药品价格仅为国际药企十分之一[53]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可持续发展 - 东南亚工业化水平低,中国产品冲击当地产业易引发社会动荡[55] - 建议采取"中等偏上"标准,提供就业岗位以建立长期信任[56] - 避免"文化优越感"和复制国内低标准做法,注重本地化合规[57][58] 东南亚市场的地缘政治动态 - 东南亚各国在中美间采取差异化策略,难以形成统一"缓冲带"[72][73] - 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倾向西方,缅甸等落后国家更依赖中国合作[73] 企业出海的核心能力 - 出海决策涉及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需具备"政经哲思维"[79][80] - 政经哲思维涵盖权力博弈、资源配置和哲学本质洞察能力[83][84]
美国经济:关税短期升成本作用超过降需求效应
招银国际· 2025-05-06 20:01
服务业情况 - 4月ISM服务业PMI从3月的50.8反弹至51.6,超出预期的50.2,对应年化GDP增速为1%[2] - 物价指数从60.8升至65.1,扩张速度创22年末以来新高[2] - 11个行业扩张较上月减少3个,6个行业收缩较上月增加3个[2] 制造业情况 - 4月制造业PMI从3月的49降至48.7,好于预期的47.9,对应GDP增速约为1.8%[2] - 产出指数从48.3大幅收缩至44,为20年5月以来新低[2] - 11个行业扩张较上月增加1个,6个行业收缩较上月增加1个[2] 关税影响 - 短期关税推升成本作用超降低需求效应,预计对未来两季度美国PCE通胀推升幅度达0.6个百分点[1][2] - 远期价格上升和信心冲击将使需求紧缩效应超成本推升作用,通胀下降[2] 美联储政策 - 数据公布后,美国10年国债利率升4bp至4.36%,市场对全年降息幅度预期降3bp至76bp[1] - 5、6月美联储或保持政策利率不变,下半年或7月或9月、11月或12月各降息一次[1][2]
持续亏损的赫美集团,重金砸向氢能背后,到底谁在“操盘”?
南方都市报· 2025-05-06 15:24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4.07亿元,同比增长146.43%,但净利润为-4368.57万元,同比减亏7.45% [1] - 扣非净利润-7394.14万元,同比下滑162.74%,经营现金流净额-9431.23万元,同比下跌692.33% [1] - 投资现金流净额-3.23亿元,同比暴跌11423.65%,主要因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达4.65亿元,同比暴增14727.76% [2][3] 新能源业务布局 - 公司2024年确立氢能源发展战略,成立控股子公司鹏飞氢美(持股51%)作为能源板块运营主体 [5] - 投资7.02亿元建设120MW光伏发电制2000吨/年绿氢项目,31.35亿元建设262.5MW风电制0.8万吨/年绿氢及15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 [5] - 通过收购6座补能站点(包括LNG加气站、综合能源站等)快速切入补能赛道,500辆氢电共享单车已投入运营 [6] 实际控制人与关联方 - 实际控制人郑梓豪为山西鹏飞集团副总裁,董事会多数成员来自鹏飞集团,如董事马小龙(鹏飞集团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等 [7][8] - 董事长郑梓微与郑梓豪为姐弟关系,郑梓豪系鹏飞集团创始人郑鹏之子,鹏飞集团2024年营收1051.98亿元,为山西最大民企 [9] - 鹏飞集团承诺将旗下制氢项目以市场公允价值转让给公司,以消除同业竞争 [9] 战略背景与行业动态 - 鹏飞集团将氢能作为核心战略,利用山西焦炉煤气制氢优势,推动从传统焦炭向绿氢转型 [10] - 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如收购鹏飞集团子公司山西巨能新燃料的北姚综合能源岛)加速资产整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