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医疗器械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医保数据梳理:收入持续增长,各项政策稳步推进-20250914
平安证券· 2025-09-14 19: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医保覆盖率高且稳定 参保率常年维持在94%以上 基本实现医保全覆盖[2] - 医保基金收入持续增长 从2018年21384亿元增至2024年34913亿元 支出从2018年17822亿元增至2024年29764亿元 2023-2024年支出增速大于收入增速导致当期结余负增长[2][7] - 职工医保是医保收入主力 2018-2024年收入占比稳定在63%以上 收入从13537.8亿元增至23732.47亿元[19] - 医保支付"腾笼换鸟"政策持续推进 国家医保局表态不再以最低价作为参考 利好创新药械发展[4][85] - 多层次医疗支付体系逐步成型 有助于未来创新产品放量[4][85] Part1 医保总述:医保基金收入持续增长,参保率高 - 医保基金收入持续六年增长 2018-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8.5% 2024年达34913亿元[2][7] - 医保基金支出同步增长 2024年达29764亿元 2023-2024年支出增速超过收入增速[2][7] - 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4%以上 2021年达峰值96.49% 2024年回落至94.20%[12] - 当期结余在2020-2022年快速增长 2022年达6325亿元 2023-2024年出现负增长[7] Part2 职工医保:医保收入主力,参保人数持续增长 - 职工医保参保人数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从2018年31681万人增至2024年37948.34万人[23] - 在职退休比从2018年2.78下降至2024年2.63 反映老龄化趋势影响[23] - 企业职工是参保主力 2024年占比65% 较2018年68%下降 灵活就业人员占比从13%升至17%[27] - 次均住院费用2022年起下降 从2021年峰值12948元降至2024年11707元 与DRG支付政策相关[37] - 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比例总体提升 2024年达84.80% 一级及以下机构支付比例最高达89.90%[37][40] - 医疗费用流向药店占比提升 从2018年较低水平升至2024年10.79% 反映医药分离政策效果[41] Part3 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近年下滑,累计结余保持正增长 - 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019年后持续下降 从2019年102483万人降至2024年94714万人[48] - 基金收入保持正增长 从2018年6971亿元增至2024年11181亿元[48] - 次均住院费用2023年起下降 从2022年8129元降至2024年7408元[58] - 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低于职工医保 2024年为68.60% 但较2018年65.60%有所提升[58][61] - 累计结余持续增长 从2018年4372亿元增至2024年8183亿元 但2023-2024年增速放缓[63] Part4 其他方面:医保目录内药品种类增长,医疗救助支出增长 - 医保目录药品数量持续增加 从2018年2709个增至2024年3159个 西药增长较中成药更快[69] - 2021-2024年累计新增药品数量从250个增至835个 谈判药品报销人次从1.4亿增至2.8亿[69] - 2018-2024年开展10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 平均降幅52-84% 5批高值耗材集采覆盖7大类[73][74] - 医疗救助支出大幅增长 从2018年425亿元增至2024年792亿元 托底功能增强[75] - 异地就医结算人次快速提升 从2020年8238万人次增至2024年3.97亿人次[80] - 长期护理保险参与人数持续增长 从2020年10835.3万人增至2024年18786.3万人[80] 投资建议 - 创新药领域关注管线丰富企业: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中国生物制药等[85] - 关注单品潜力大企业:一品红、三生制药、凯因科技、千红制药等[85] - 前沿技术平台企业:远大医药、科伦博泰等[85] - CXO领域关注:凯莱英、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博腾股份等[85] - 上游领域关注:奥浦迈、药康生物、百普赛斯、百奥赛图等[85] - 器械领域关注受集采压制估值低位企业:心脉医疗、南微医学、安杰思、爱博医疗等[85]
内卷缓解改善行业利润,DRG落地重塑行业生态
文章核心观点 - 港股医药行业呈现营收增速超预期下滑但利润增速强劲的分化现象 核心驱动因素是DRG支付制度改革 该制度通过重塑行业价值分配机制 推动行业从"砸钱抢空间"转向"控费攒利润" 同时加速创新药械崛起[1][4][5][6][10][12][15][24][25][36] 国产创新药械企业业绩表现 -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2025上半年可持续业务营收从2024上半年272亿元增至376亿元 增幅38% 预计全年营收达780-800亿元[2] - 合计净利从2024上半年亏损112亿元改善至2025上半年亏损25亿元 预计2026年实现板块整体盈利[2] - 头部企业表现突出:百济神州2025H1营收增46% 管理费用几乎0增长 从亏损26.4亿元转为盈利6.8亿元;信达生物营收增46% 研发费用下降 从亏损3.9亿元转为盈利8.3亿元[8] 港股医药全板块营收与利润分化 - 港股主要医药股(市值≥20亿港元)合计营收增速从2024年5.7%大幅下滑至2025上半年2.1%[4][5] - 同期合计净利呈现强劲增长 2025上半年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5][6] - 2024年营收增速下滑源于经济困难导致医保停缴及反腐专项整治 但2025年经济企稳背景下营收进一步下滑反直觉[5] 利润增长加速原因分析 - 行业经营策略集体转向"控费攒利润" 创新药械企业普遍加大控费力度[8] - 内卷压力显著缓解 行业进入"旧病正康复而新病尚无迹"的利润率上行期[9][10] - 微观企业控费决策汇集形成宏观层面利润率持续改善[8][9] DRG改革对行业的重塑作用 - 2021年11月医保局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全国推广 2025年全面执行[15] - DRG核心是按病种付费 引入诊疗服务"同效化竞争机制" 带来强降价动力和提效诉求[15] - 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增速2021年降至0%附近 2022年降幅2-3% 2023-2024年降幅扩大至6-7%[14][15] - 2025年出现住院人次量价齐跌:华润医疗住院人次降3.9% 次均费用降5.8%;环球医疗住院人次增2.4%但次均费用降5.8%;国际医学住院人次降4.0%[22] DRG改革的国际经验印证 - 美国1983年DRG改革后40年间 老龄人口增1倍 门诊人次增2倍多 但住院人次几乎零增长[18][21] - 平均住院日从1975年11.4天降至2015年6.1天 病床使用率从76.7%降至65.5% 医院床位数减少38%[21] - 美国创新药市场从100多亿美元飙升至2000多亿美元 处方药支出占比翻倍 医院和医生服务支出占比大幅下滑[25] DRG对不同细分领域的影响 - 创新药总体利好:临床价值取代处方权成为价值分配中心 加速创新药崛起进程[24][25][36] - 医疗器械影响分化:创新医械享受政策红利 普通医械随需求向日间/门诊迁移而承压[32][36] - 医疗机构总体利空:同效化竞争加剧 除高效医院外多数普通医院生存艰难[23][36] - 辅助性治疗需求萎缩 相关药械营收受抑制[23] 行业长期展望 - 住院人次增长停滞可能长期化 但医药行业营收增速不会持续低迷[20] - 存量压力缓解和增量动力释放后 医保支出增速将向收入增速靠拢 行业回归内生稳态增速[20] - 国产器械创新水平迅速提升 有望迈入孕育全球最优产品的阶段[33]
企业研发投入结硕果“十四五”药械创新双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5-09-02 09:22
审评审批与创新支持政策 - 国家药监局设立优先审评审批等4条加快通道 对临床急需药品、罕见病药品、创新医疗器械等实行优先审评审批 [2] - 药品补充申请审批时限由200个工作日缩短为60个工作日 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 [4] - 实施儿童抗肿瘤药物研发"星光计划"和罕见疾病药物研发"关爱计划" "十四五"期间批准394个儿童药品和147个罕见病药品上市 [3] 创新药械批准情况 - "十四五"期间共批准创新药210个和创新医疗器械269个 且均保持加速增长态势 [1][2] - 2025年已批准创新医疗器械53个 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368个和临床急需医疗器械151个 [4] - 批准中药创新药28个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批准数量快速增长 [2] 企业研发投入与业绩表现 - 恒瑞医药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8.71亿元 创新药收入95.61亿元占营业收入60.66% 已获批23款新分子实体药物 [5] - 复星医药上半年研发投入25.84亿元 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14.26% [6] - 联影医疗上半年研发投入11.40亿元同比增长12.09% 研发费用率达12.74% [7] 国际化进展与出海交易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2] - 复星医药与Sitala达成许可协议 潜在交易金额达6.7亿美元包括1.9亿美元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8] - 中国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30%份额 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认可度不断提升 [1][2] 技术创新与重点领域发展 - 重点发展CRISPR基因编辑、mRNA、细胞与基因治疗、抗体药物偶联物等颠覆性技术 [7] - 聚焦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重点领域 [4][10] - 2025年推进100项左右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快人工智能、医用机器人、脑机接口国家标准制定 [10] 市场规模与行业地位 -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 [1][2] - 创新药审评用时大幅缩短 审评效率与发达国家大体相当 [3] - 行业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 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版图中扮演日益重要角色 [7]
企业研发投入结硕果 “十四五”药械创新双提速
搜狐财经· 2025-09-02 07:52
审评审批与创新支持 - 国家药监局设立优先审评审批等4条加快通道 对临床急需药品 罕见病药品 创新医疗器械等实行优先审评审批 [3] - "十四五"期间共批准创新药210个 创新医疗器械269个 中药创新药28个 批准儿童药品394个 罕见病药品147个 [3][4] - 药品补充申请审批时限由200个工作日缩短为60个工作日 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 [5] 行业规模与全球地位 -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 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30%份额 [1][3]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3] - 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368个 临床急需医疗器械151个 [5] 企业研发与业绩表现 - 恒瑞医药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 创新药收入9561亿元占比6066% 研发投入3871亿元 [7] - 复星医药上半年营业收入19514亿元 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1426% 研发投入2584亿元 [8] - 联影医疗上半年营收6016亿元同比增长1279% 研发投入1140亿元同比增长1209% 研发费用率1274% [9] 技术创新领域 - 重点技术领域包括CRISPR基因编辑 mRNA 细胞与基因治疗 抗体药物偶联物 [9] - 医疗器械聚焦医用机器人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新型生物材料 高端医学影像设备 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 [5][13] - 2025年推进100项左右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 加快人工智能 医用机器人 脑机接口国家标准制定 [13] 国际化进程 - 复星医药与Sitala达成许可协议 潜在交易金额至多67亿美元 包括19亿美元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 48亿美元销售里程碑 [11] - 中国创新药凭借研发数量全球第一 技术质量领跑 高效低成本临床推进能力 在国际市场具有高性价比 [12] - 国家药监局推进监管国际化 优化出口药品管理 加快加入国际药品检查合作计划 [12]
浦东推动细胞基因等新兴赛道持续集聚 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8:53
行业创新成果 - 2019年以来浦东累计获批1类新药29个占上海78% 创新医疗器械31个占上海57% [1] - 2024年获批6款1类创新药和4款创新医疗器械 覆盖多个重大疾病领域并实现多项"首个"和"首创"突破 [1] - 细胞基因治疗领域领先 已获批4款CAR-T产品占全国57% [1] 产业生态建设 - 细胞基因治疗领域集聚超17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涌现多款全国首个首创细胞基因药物 [1] - ADC领域企业集聚效应显著且技术领先 脑机接口与同位素药物等新兴赛道已形成规模效应 [1] - 张江药谷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 成为细胞治疗产业策源地与风向标 [2] 战略发展规划 - 发布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 实行"1+1+X"空间布局打造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 [2] - 推动"张江药谷+"品牌统一化建设 实现名称标识与服务标准三统一 [2] - 未来将强化源头创新与转化平台 扩大国际合作开启万亿级新纪元 [2][3] 政策支持方向 -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研发与制造并重发展策略 [2] - 持续推动细胞基因、脑机接口、ADC及同位素药物等新兴赛道集聚 [3] - 目标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与临床首用产品策源地 [2][3]
机构:医药行业已具备多重积极发展因素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8:46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商务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方案 力争2030年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在大分子生物药 细胞和基因治疗 创新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 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主线 - 创新药进入成果兑现阶段 研发进展催化较多 有望持续成为2025年医药板块投资主线 [1] - 出海领域在新兴市场布局的企业发展潜力大 创新药械BD持续创纪录 中国企业成为全球MNC重视的创新转换来源 [1][2] - 医疗设备与供应链在全球占据较高地位 在欧美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持续崭露头角 [2] - 老龄化加速提升心脑血管 内分泌 骨科等慢性疾病需求 银发经济长坡厚雪 [2] - AI浪潮下医药行业有望释放新成长逻辑 短期信心显著提升 [2] 市场结构与政策环境 - 不同医药领域集采持续加速推进 部分细分赛道集采影响已出清 未来有望迎来新成长 [1] - 医药市场处于集中度提升加速期 并购重组有望加速 [1] - 医保收支稳健增长 医保局积极推动商业保险发展 构建多层次支付体系 [2]
生物医药全链条集成创新迎“江苏方案”
证券时报· 2025-08-28 01:43
政策核心内容 - 商务部与江苏省政府联合发布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 围绕研发创新 审批服务 生产流通 采购使用 要素支持等环节提出7方面18项重点任务 [1] - 方案目标为2030年实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创新生态优化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对外开放水平提高 安全保障能力增强 关键技术突破 并培育大分子生物药 细胞和基因治疗 创新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集群 [1] - 方案有利于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 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 [1] 产业基础数据 - 2024年江苏省生物医药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543.9亿元 利润总额730.4亿元 分别占全国15.1%和17.9% 均居全国第一 [1] - 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全省约50% [1] 研发创新措施 - 加强大数据 人工智能在药物靶标筛选 药物分子设计 医疗器械设计制造等方面应用 [2] - 支持企业参与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生物医用材料 体外诊断试剂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 [2] -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免疫细胞 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临床研究 支持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 [2] 生产流通创新 - 探索开展化学原料药 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 [2] - 支持进出境实验动物监管模式改革 对经进口人类遗传物质改造的模式动物按实验动物出口模式监管 [2] - 拓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试点范围 [2] 要素支持保障 - 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通过创业板 科创板 北交所上市 新三板挂牌及发行信用类债券融资 [4] - 鼓励产业投资基金 创业投资基金发起成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子基金 [4] - 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和不动产信托资产支持票据 [4] - 建立市场化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攻关风险保险补偿机制 [4] 数据跨境管理 - 支持研究制定生物医药领域数据出境负面清单 [4] - 支持搭建数据出境安全公共服务平台 [4] 产业特色优势 - 方案旨在发挥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强 上下游产业链完整的特色优势 [3] - 通过放宽市场准入 提升医用物品和研发物品通关便利度 为企业提供更顺畅研发生产环境 [3]
商务部、江苏省:力争到2030年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19:34
政策目标 - 力争到2030年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1] -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且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1] -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并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1] 重点发展领域 - 在大分子生物药领域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 - 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形成产业集聚 [1] - 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打造特色产业优势 [1]
我国今年已批准创新医疗器械52个
新浪财经· 2025-08-26 11:44
创新医疗器械审批进展 - 2024年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52个 [1] - 历史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总数达367个 [1] 政策支持重点领域 - 国家药监局出台十条举措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 [1] - 政策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并鼓励全球高端产品在中国首发 [1] 行业发展目标 - 通过高质量医疗器械产品提升全球公众健康水平 [1]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持续扩容提质、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市场规则更加成熟
人民日报· 2025-08-23 08:25
市场监管体系完善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进展 破除地方保护制度更加健全 反垄断法完成15年来首次大修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次修订[2][3] - 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审查重要政策措施4.22万件 对1.14万件提出修改意见 从源头防止不利于统一大市场政策出台[4] - 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 长三角实施电子证照共享规范 大湾区建立信用数据共享专区和跨境信用平台[4] 市场主体活力提升 - 企业净增1999.9万户 个体工商户净增3394.6万户 证照分离改革完成 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6] - 企业开办效率显著提升 开办餐饮店时间由37天缩短至15天 企业信息变更材料由23份精简至6份[7] - 电子营业执照下载量达3.7亿次 累计使用超6亿次 企业注销最短21天可完成[7] 执法监管成效 - 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查处供水 燃气 建材 机动车检测等领域垄断案件[3] - 全国处理投诉举报8902.8万件 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17.1亿元 消协受理投诉574.9万件 挽回损失57.8亿元[4] - 侵权假冒商品统一销毁行动涉及30大类200多个品种 货值达27.9亿元[4] 质量安全监管 - 食品安全监管强化全链条管理 粮食加工品 肉制品 奶制品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8] - 药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4%以上 年抽检药品20余万批次 医疗器械2万余批次 化妆品2万余批次[8] - "十四五"期间批准创新药204个 创新医疗器械265个 医药产业规模全球第二 在研创新药占比全球30%[8] 信用体系建设 - 企业信用指数从2020年128.6升至2025年上半年161.61 建立经营异常名录信用监管制度[4] - 实施"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 扩大部门联合抽查范围 发布首违不罚 轻微免罚清单[7] - 将6种高风险产品纳入生产许可管理 15种产品纳入强制性认证 处置22万批次不合格产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