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
搜索文档
深圳又一指标“十四五”提前收官,资本市场融资超2.8万亿!
搜狐财经· 2025-11-21 23:30
深圳辖区A股上市公司达424家 总市值突破11万亿元 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前三季度,辖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0万亿元、净利润4577.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6%和 3.98%,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活力。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深圳资本市场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三季度末 深圳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在"十四五"期间得到全面提升。上市公司群体规模量质齐升,总市值 突破11.5万亿元,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6.8万亿元、净利润超4800亿元。研发投入大幅增长,2024 年深圳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2103亿元,较2020年增长91.35%,其中比亚迪研发投入超540亿元,位居全 国上市公司首位。 今年前三季度,辖区24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净利润超450亿元,均居各辖区第一;31 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经营地口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2.30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8.36万亿 元,位列全国第二;14家期货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居各辖区第二、第三。此外,截至8月 底,辖区私募基金管理人2953家,管理基金规模1.97万亿元,数量及管理规模均居全国第三。 ...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资本市场助推深圳打造产业金融中心
中国证券报· 2025-11-19 04:24
文章核心观点 - “十四五”时期深圳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直接融资规模增长强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1][2] - “十五五”期间深圳资本市场将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及强化投资者保护四方面重点发力 [1][6][7] 直接融资表现 - 深圳企业“十四五”时期直接融资规模约2.8万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超50%,融资规模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 [2] - 深圳创业板和科创板IPO企业数量占同期深圳IPO企业家数逾八成,创业板与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超200家,在辖区上市公司中占比过半 [1][2] - 深圳企业累计实现交易所债券融资(含ABS)超2.4万亿元,公募REITs“首发+扩募”累计募资规模合计327.26亿元,稳居全国前列 [1][2] 并购重组与私募创投 -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深圳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497家次,涉及金额超900亿元 [2] - 截至2025年9月底,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规模近1.37万亿元,投资中小企业1.38万个、高新技术企业1.11万个、种子期和起步期企业近万个 [3] 上市公司质效 - 深圳共有A股上市公司424家,较2020年末增长约35%,总市值超11万亿元,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4] - 2025年前三季度,深圳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20万亿元、净利润4577.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6%、3.98% [4] - “十四五”期间深圳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总额近9900亿元,累计分红金额远超同期股权融资额,近五年累计贡献税费超2万亿元,员工规模超400万人 [4] 金融“五篇大文章”成果 - **科技金融**:深圳证券公司保荐科创板、创业板企业项目近300家,承销科创债超5000亿元;公募基金发行科技主题基金超800亿元 [4] - **绿色金融**:深圳证券公司承销、管理绿色债(含ABS)超2000亿元,居全国第一;111家辖区机构披露环境信息 [5] - **普惠金融**:截至2025年10月底,深圳期货公司服务产业客户超2万户,交易额超100万亿元;累计为616家企业提供套保服务,金额8.47万亿元;开展“保险+期货”项目814单,金额达276.54亿元 [5] - **养老金融**:截至2025年10月底,深圳公募基金管理各类养老金超2万亿元,全国占比排名第二;58只产品被纳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规模合计超560亿元 [5] - **数字金融**:深圳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第一批9个项目已转常态化运营、2个纳入证监会专项试点,53个项目申请第二批创新试点 [5] “十五五”发展重点 - 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资本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6] -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深化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6] -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上市公司聚焦主业、提升治理规范性,引导行业机构丰富金融服务供给 [7] - 强化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全面加强监管,依法从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打造立体有机的投资者保护体系 [7]
资本市场助推深圳打造产业金融中心
中国证券报· 2025-11-19 04:04
深圳资本市场“十四五”时期表现 - 深圳企业“十四五”时期直接融资规模约2.8万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超50%,融资规模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 [1] - 深圳辖区创业板和科创板IPO企业数量占同期深圳IPO企业家数逾八成,创业板与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超200家,在辖区上市公司中占比过半 [1] - 深圳企业累计实现交易所债券融资(含ABS)超2.4万亿元,公募REITs“首发+扩募”累计募资规模合计327.26亿元,稳居全国前列 [2] 多元化融资渠道与资本生态 -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深圳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497家次,涉及金额超900亿元 [2] - 截至2025年9月底,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规模近1.37万亿元,投资中小企业1.38万个、高新技术企业1.11万个、种子期和起步期企业近万个 [2] - 形成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通过并购重组、债券创新、私募创投等多元渠道协同发力 [2] 上市公司质量与贡献 -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A股上市公司424家,较2020年末增长约35%,总市值超11万亿元,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3] - 2025年前三季度,深圳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20万亿元、净利润4577.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6%、3.98% [3] - “十四五”期间,深圳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总额近9900亿元,累计分红金额远超同期股权融资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近五年累计贡献税费超2万亿元,员工规模超400万人 [3] 行业机构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表现 - 科技金融领域:深圳证券公司保荐科创板、创业板企业项目近300家,承销科创债超5000亿元;公募基金发行科技主题基金超800亿元 [3] - 绿色金融领域:深圳证券公司承销、管理绿色债(含ABS)超2000亿元,居全国第一;111家辖区机构披露环境信息 [3] - 普惠金融领域:截至2025年10月底,深圳期货公司服务产业客户超2万户,交易额超100万亿元;累计为616家企业提供套保服务,金额8.47万亿元;开展“保险+期货”项目814单,金额达276.54亿元 [4] - 养老金融领域:截至2025年10月底,深圳公募基金管理各类养老金超2万亿元,全国占比排名第二,58只产品被纳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规模合计超560亿元 [4] - 数字金融领域:深圳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第一批9个项目已转常态化运营、2个纳入证监会专项试点,53个项目申请第二批创新试点 [4] “十五五”期间重点发展方向 - 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资本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5] -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深化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5] -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上市公司聚焦主业、提升治理规范性和投资价值,引导行业机构丰富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供给 [5] - 强化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全面做好各类监管,强化风险处置央地合力,依法从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打造立体有机的投资者保护体系 [6]
北交所市值超九千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过半
搜狐财经· 2025-11-15 12:54
北交所市场概况 - 截至11月14日收盘,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总值超过9000亿元 [1]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过半 [1] - 北交所已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1] 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 - 截至10月30日,279家北交所公司已完成三季报披露 [1] - 平均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6% [1] - 平均净利润3298.57万元 [1] - 230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达八成 [1] 债券市场发展 - 北交所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服务国家战略实施 [1] - 服务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1] - 推出科创债、绿色债、中小微企业支持债等10个专项债品种 [1] - 落地全国首单中小微企业支持可续期公募公司债券等特色品种,强化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功能 [1]
北交所开市四周年: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资本舞台
人民网· 2025-11-15 12:44
北交所市场发展概况 - 北交所开市四周年,定位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聚焦[1] - 截至11月14日,上市公司总数达282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80%,民营企业占比近9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50%[1] - 截至10月30日,279家公司完成三季报披露,平均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6%,平均净利润3298.57万元[1] 制度与市场建设 - 市场准入精准包容,支持成长期及未盈利企业上市,持续监管贴合实际以平衡规范成本[1] - 交易机制多元便捷,引入做市交易机制,推出北证50指数和专精特新指数,完成"920"新代码切换[1] - 形成股债联动格局,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服务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2] - 推出科创债、绿色债、中小微企业支持债等10个专项债品种,落地全国首单中小微企业支持可续期公募公司债券[2] 未来战略方向 - 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力度,提升上市审核制度的适应性和精准性[2] - 完善并购重组制度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核心科技领域聚集,夯实新三板规范培育功能[2] - 研究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差异化制度安排,深入推进三四板制度型对接[2] - 丰富债券市场产品体系,拓展信用债市场功能,推动更多专项债典型案例落地[2] 投融资协调发展 - 融资端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全链条监管,严把上市准入关,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融资工具做优做强[3] - 投资端将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推动设立更多主要投资中小市值股票的公募基金产品[3] - 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3] - 市场合格投资者总数超950万户,公募、创投、QFII等积极参与,超90%上市公司进行分红[3] 市场生态构建 - 坚持开门办市场理念,深化与政府部门协同,优化与发改、工信、科技、国资等沟通机制[4] - 强化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正向激励,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4] -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动融入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市场国际化程度[4] - 北交所对新三板发挥龙头撬动作用和反哺功能,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资本选择[4]
北交所开市四年:扩容逾3倍市值近万亿 广泛覆盖新质生产力产业
新京报· 2025-11-15 09:37
北交所市场发展概况 - 北京证券交易所于2025年11月15日迎来开市四周年,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1] - 上市公司数量从开市首批81家增至282家,增长逾3倍,总市值超9100亿元,正向万亿俱乐部靠近 [1] - 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 [1] 上市公司结构与产业覆盖 - 上市公司广泛覆盖新质生产力产业,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消费服务、化工新材料、医药生物五大产业集群 [4] - 高端装备行业企业数量占比已超过40% [4] - 先进制造、新材料、泛科技等专精特新产业主干愈发壮实,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聚势成峰 [1] 市场交易与流动性 - 市场日均成交额从不足10亿元升至近300亿元,换手率达到6%左右 [1] - 定价效率提升,流动性短板得到显著改善 [1] - 北证50指数2025年以来累计涨幅50%左右,市场流动性、估值水平显著提升 [4][5] 投资者与机构参与 - 合格投资者超过950万户,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资金加速布局 [2] - 北交所主题基金业绩亮眼,中长期资金成为市场中坚 [2] - 北证50与北证专精特新双指数锚定方向,后续相关ETF推出将为市场注入新动能 [2] 企业融资与资本支持 - 北交所上市公司累计融资超过600亿元,平均每家2亿元 [3] - 九成上市公司获得过创投机构投资,体现投早投小投长期理念 [3] - 已有60余家证券公司在北交所开展上市保荐业务,形成一批专注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券商 [3] 公司业绩与股东回报 - 2025年三季报显示,279家北交所公司平均营业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5.99%,平均净利润3298.57万元 [6] - 开市以来超九成公司累计分红198.60亿元,16家分红金额已超过上市募集资金总额 [6] - 2025年三季报后,共有5家北证50公司、8家非北证50公司披露权益分派预案,合计派发现金红利3.58亿元 [6] 市场生态与监管体系 - 北交所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发行上市、持续监管和交易制度体系 [4] - 坚持严把上市准入关,强化日常监管,对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打击、顶格处罚 [6] - 常态化开展上市公司走访培训,完善股份减持前端控制手段,推动中小企业提升规范运行水平 [6] 债券市场发展 - 北交所债券市场高标准起步,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服务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 [7] - 信用债方面推出科创债、绿色债、中小微企业支持债等10个专项债品种 [7] - 落地全国首单中小微企业支持可续期公募公司债券等特色品种,强化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功能 [7]
北交所市值超九千亿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过半
央视新闻· 2025-11-15 07:44
北交所市场概况 - 截至14日收盘,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总值超过9000亿元 [1] - 现有上市公司282家,中小企业占比超八成,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 [1]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过半,超一半 [1] 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 截至10月30日,279家北交所公司已完成三季报披露,平均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6% [1] - 平均净利润3298.57万元 [1] - 230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达八成 [1] 制度与监管特点 - 北交所构建起一套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市场准入机制精准包容 [1] - 支持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及未盈利企业上市发展,持续监管贴合实际,平衡中小企业规范成本 [1] 债券市场发展 - 北交所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服务国家战略实施 [1] - 服务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1] - 推出科创债、绿色债、中小微企业支持债等10个专项债品种,落地全国首单中小微企业支持可续期公募公司债券 [1]
四载筑基赋能北交所助力中小企业向“新”成长
证券时报· 2025-11-15 06:57
市场表现与制度基础 - 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四年,北证50指数累计涨幅超50%,市场流动性与企业估值同步提升 [1] - 北交所坚守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定位,构建了覆盖上市审核、持续监管、交易机制的严谨制度体系 [2] - 市场现有282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半数 [2] 监管与公司治理 - 监管强调“严监管、防风险”,对财务造假等行为“零容忍”,并探索先行赔付机制 [2] - 通过常态化走访培训和完善股份减持前端控制来优化公司治理,开市以来超九成上市公司累计分红198.60亿元,16家公司分红额超上市募资总额 [2] - 坚决出清“劣币”为优质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2025年以来北证50指数逆势上涨超50%,未出现恐慌性波动 [3] 融资体系与工具创新 - 四年来上市公司累计直接融资超60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2亿元,体现普惠性与精准性 [4] - 债券市场高标准起步,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并创新推出科创债、绿色债等10个专项品种 [4] - 研究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以降低大额成交冲击成本,北证50ETF即将推出,为个人投资者和长期资金提供便利 [5][6] 生态建设与未来规划 - 致力于构建多方协同的良性生态,与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地方政府建立联合培育体系 [7] - 目前九成上市公司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后续将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服务社保、保险等资金以优化资金结构 [7] - 展望“十五五”,规划从功能完善、基础稳固、服务友好、生态开放四大维度持续发展,包括优化上市标准、深化新三板改革和推进指数体系建设等 [7]
四载筑基赋能 北交所助力中小企业向“新”成长
证券时报· 2025-11-15 02:36
市场表现与定位 - 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四周年,北证50指数累计涨幅超50%,市场流动性与企业估值同步提升[1] - 市场定位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半数[2] - 面对外部环境冲击,北证50指数逆势上涨超50%,未出现恐慌性波动,彰显市场韧性与活力[3] 监管体系与公司质量 - 监管核心为“严监管、防风险”,通过清晰规则引导市场主体合规创新,实现规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2] - 坚持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探索先行赔付机制,并推动公司完善治理[2] - 开市以来超九成上市公司累计分红198.60亿元,16家公司分红额超上市募资总额,切实回报投资者[2] 融资工具与交易机制 - 四年来上市公司累计直接融资超60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2亿元,体现普惠性与精准性[4] - 债券市场高标准起步,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并创新推出科创债、绿色债等10个专项品种[4] - 研究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以降低大额成交冲击成本,北证50ETF即将推出,为个人投资者和长期资金提供便利[5][6] 生态建设与未来规划 - 致力于构建多方协同的良性生态,与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地方政府建立联合培育体系[7] - 目前九成上市公司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后续将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优化市场资金结构[7] - “十五五”期间明确四大发展维度:功能完善、基础稳固、服务友好、生态开放,持续深化新三板改革并丰富产品体系[7]
北交所开市四周年:筑巢引凤 护航创新型中小企业破浪前行
证券日报· 2025-11-15 00:07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四周年,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市场规模、融资成效、市场活力和投资生态均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1][2][3][4][5] 市场规模与上市公司质量 - 上市公司数量达282家,中小企业占比近8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50% [2] - 上市公司总市值和数量相较于开市初期均实现翻倍增长 [2]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超80%,以专精特新企业或细分行业龙头为主 [2] - 2025年新上市20家企业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提升至75%,过会企业净利润中位数跃升至约7000万元 [4] 融资成效与企业业绩 - 累计融资超600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亿元 [3] - 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5.99%,平均净利润3298.57万元,超八成企业实现盈利 [3] - 成份股营收同比增速分化程度更高,差异化投资机会凸显 [3] 市场活力与投资表现 - 北证50指数2025年累计涨幅约为50%,市场流动性和估值水平显著提升 [5] - 月成交额从2022年的200亿元左右提升至目前的6000亿元左右,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提升至约80% [5] - 2025年日均成交额较去年增长超一倍,合格投资者开户数达950万户 [5][6] - 成立满一年的1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内平均收益超过60%,19只指数型基金平均收益超过35% [6] 投资生态与资金结构 - 资金端结构持续优化,公募基金持仓规模稳步增长,社保基金、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场 [5] - 相关指数产品总规模突破120亿元 [5] - 北交所九成上市公司获得过创投机构投资 [9] 债券市场发展 - 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服务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 [7] - 推出科创债、绿色债等10个专项债品种,落地全国首单中小微企业支持可续期公募公司债券 [7] 市场服务与监管 - 60余家证券公司在北交所开展上市保荐业务,涌现一批专注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券商 [8] - 引导证券公司兼顾功能性与盈利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 [8] - 九成以上上市公司累计分红198.60亿元,16家分红金额已超过上市募集资金总额 [10] 未来改革方向 - 建议适度降低投资门槛,加快推出北证50ETF等衍生产品工具,增加做市商数量以提升流动性 [13] - 建议优化上市标准,考虑增设研发投入、营收增长双指标,扩大未盈利企业上市范围 [14] - 期望优化制度设计,科学调整准入门槛、优化打新与交易机制,引导长期资金深入参与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