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观察报
icon
搜索文档
刘学州被网暴案宣判:预防和追责同样重要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13:22
案件判决与侵权责任 - 两名网络大V因名誉侵权被判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刘学州养家外祖父母5.7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支出[1] - 被告虚构"刘学州要求亲生父母买房"等不实信息,其言论具有煽动性和持续性,直接推动舆论恶化[1] - 法院认定侵权行为需考虑"集聚效应",涉案视频播放、转发、点赞量较高,影响严重,故酌定赔偿金额[1] 网络暴力集聚效应与法律突破 - 判决首次明确网络暴力"集聚效应"的法律适用,强调海量恶意言论叠加可形成毁灭性后果[2] - 治理网暴需震慑潜在参与者,任何转发或恶意评论均可能成为追责依据[2] - 该判例为同类案件提供因果关系认定新思路,突破单条评论与结果难以挂钩的传统困境[2]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与挑战 - 2023年调查显示超半数未成年人身边发生过网暴,近三成遭遇网暴后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3] - 未成年人因心理防御弱、社交圈重叠,网暴负面影响持续时间更长[2][3] - 现行法律体系包含《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023年两高一部新规明确对未成年人网暴从重处罚[3] 预防治理与平台责任 - 多数网暴受害者因维权成本高放弃追责,事后治理不符合未成年人最大利益[4] - 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心理引导及隐私保护,平台应提供"一键保护"等工具[4][5] -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呈现"加害者低龄化"趋势,需同步遏制其非理性行为[4]
科技量化风险 精准“破题”中小微融资难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12:35
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提升 - 现代风控本质是技术与战略结合 核心在于风险可量化 借助大数据与计量技术使风险水位 客群分层等指标清晰可测 [1] - 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目标为保量 提质 稳价 优结构 需提高融资效率 利用科技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 [1] - 审批智能化通过接入更多反映经营情况 还款能力 还款意愿的数据 运用AI算法整合非结构化数据 实现低成本 快流程 高精度的审批模式 [1] 小雨点信贷产品创新 - 数据贷产品整合线上工商 司法 多头行为及征信数据 结合经营相关的发票 税务数据 构建全方位 多维度的综合资信评估体系 [2] - 自研融合模型比常规统计评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准确率高20%以上 能容纳更多数据维度 稳定性和可解释性更强 [2] - 与支付 生活服务 移动通信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 利用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 提升风控精度 例如快递物流数据反映客户风险水平 [3] 风控模式革新 - 传统小微风控依赖线下人工收集信息和纸质资料 效率低下且易受人为因素干扰 [3] - 引入多维数据实现风控革新 通过经营数据 财务数据 交易数据等交叉比对 有效识别潜在风险点 [3] - 探索远程非现场尽调模式 如远程访谈 线上资产核验 提升效率同时降低操作成本 [4]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将数据 模型能力在信贷全流程环节充分发挥作用 重点推进审批智能化建设 [4]
凯乐士科技递表港交所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11:48
公司概况 - 凯乐士科技已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国泰君安国际和中信证券 [1] - 公司是综合智能场内物流机器人专家,通过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重新定义供应链运作模式 [1] - 提供三大核心产品线:多向穿梭车机器人(MSR)、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以及输送分拣机器人(CSR) [1] - 机器人产品组合涵盖存取、分拣及搬运等核心功能,覆盖整个场内物流业务范围 [1] 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 - 掌握全栈机器人技术并拥有全面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组合 [1] - 是全球少数实现场内物流核心功能全覆盖、能满足所有高度和负载全场景需求的企业之一 [1] - 按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前五大综合智能场内物流机器人公司之一 [1] - 四向穿梭车及极窄巷道自主移动机器人(VNA AMR)等尖端智能机器人的出货量在2024年处于领先地位 [1] 客户与项目数据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服务客户达779名,覆盖28个行业 [2] - 累计获取项目数量超过1500个,待交付合同总金额高达人民币21亿元 [2] 财务表现 - 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收益分别约为6.57亿元、5.51亿元、7.21亿元人民币 [2] - 同期毛利分别约为1.03亿元、9166.7万元、1.14亿元人民币 [2] - 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2.096亿元、人民币2.416亿元及人民币1.781亿元 [2]
心理学|一个人的恐惧在哪里,他的人格就在哪里,如何深度了解一个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08:41
心理学与人格研究 - 恐惧是理解人格的关键密码,能够清晰映照出个体最脆弱、最真实的自我 [1] - 核心恐惧形成于童年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互动密切相关,例如安全感、归属感、自主性需求受挫会内化为特定人格特质 [1] -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恐惧是性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个体毕生努力整合童年形成的性格 [1] 恐惧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模式 - 回避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被拒绝和负面评价,导致社交退缩行为 [2] - 强迫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混乱和不确定性,表现为对秩序与控制的过度执着 [3] - 依赖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独自面对生活,表现为过度寻求他人认可 [4] - 自恋型人格的核心恐惧是被暴露脆弱性和不被崇拜 [5] 恐惧的心理学机制 - 恐惧直接关联个体的价值体系和自我认知,例如害怕失败者可能持有"只有成功才有价值"的信念 [7]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挑战非理性恐惧重塑核心信念,恐惧与人格信念存在因果关系 [7] - 探索恐惧是人格发现之旅,直面恐惧能揭示个体对连接、和谐等深层需求 [7] 恐惧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 理解他人恐惧模式可提升共情能力,例如伴侣对被抛弃恐惧的理解能改善关系互动 [8] - 恐惧理解比表面安慰更具治愈力量,依恋模式反映个体爱与被爱的方式 [8] - 将恐惧转化为成长契机是心理成熟标志,例如通过面对批评恐惧发展健康自我表达 [8] 恐惧的积极意义 - 恐惧是认识自我的向导而非敌人,解读恐惧地图能打开人格之门 [9] - 承认恐惧需要勇气,但能触及人格最深处的真实,指引更完整的人生 [9] - 恐惧揭示个体故事,认识恐惧是爱自己与他人的起点 [9]
吴中绝技:一器一世界,一技一人生|新知
经济观察报· 2025-06-26 08:00
明代江南工艺美术行业 - 明代江南地区工艺美术行业达到鼎盛时期,涌现出多位技艺精湛的匠人,被称为"吴中绝技"[1] - 工艺美术作品融合工匠技艺与文人审美,体现"器以载道"的理念,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2][4] - 行业细分领域包括犀角雕刻、漆器镶嵌、银器制作、制扇、制琴等,各领域均有代表性匠人[1][6][11][19][20] 鲍天成与犀角雕刻 - 鲍天成是明末犀角雕刻第一人,擅长利用犀角天然形态进行创作,作品兼具写实与写意风格[2] - 代表作品包括犀角雕螭纹执壶和仙人浮槎犀角杯,构思奇巧,工艺精湛[3][4] - 作品多取材典故与自然,如仙人浮槎杯源自《博物志》传说,荷叶杯隐喻士大夫精神[4][5] 周柱与百宝嵌工艺 - 周柱是明代漆器镶嵌工艺的代表人物,首创百宝嵌技法,融合多种珍贵材料[6][8] - 作品采用"凸嵌"与"平嵌"结合的手法,形成浮雕效果,题材多具文人意趣[8][9] - 工艺需耗费大量珍稀材料,传闻曾得权臣严嵩资助,后随严嵩倒台而传播更广[9][10] 朱碧山与银槎杯 - 朱碧山是元代银匠,首创槎形酒器,全球仅存四件银槎杯,工艺涉及铸造、焊接、雕刻等多种技术[11][12][17] - 银槎杯设计巧妙实现"形用合一",取材自"张骞乘槎"神话传说,体现文人趣味[12][13] - 现存四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吴文化博物馆、台北故宫和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13][14][15][16] 其他吴中绝技 - 赵良璧以制梳闻名,技艺可能承袭自良渚文化时期的玉背象牙梳工艺[18] - 马勋和荷叶李是明代制扇名匠,作品被称为"怀袖雅物",扇骨推崇天然竹材,扇面精美华丽[19] - 张寄修(或张敬修)是明代制琴名家,所制古琴发音清越松透,受琴家推崇[20] - 范昆白擅长制作三弦子,虽史料记载稀少,但其粗犷音色成为技艺回响[21][22]
孙瑞哲:2005年——2022年纺织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超60%,近两年继续下降14%
经济观察报· 2025-06-25 23:35
行业碳排放表现 - 2005年至2022年中国纺织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超过60% [1] - 近两年碳排放强度继续下降14% [1] - 纺织行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4%—10%(包括供应链) [1] - 中国纺织工业年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 [1] 能源结构与电气化进展 - 纺织行业煤炭消耗产生的排放占比从2005年的35%大幅下降至3% [2] - 电力使用导致的排放占比从12%攀升至62% [2] - 行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终端减碳需求转向电力供应侧 [2] 绿色电力应用 - 2022年已有66%的制造企业和25%的品牌企业开始使用绿电 [2] - 绿电在企业总用电量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1%上升至8% [2] - 绿电被列为"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的核心减碳路径之一 [2] 行业挑战 - 供应链长且分散导致中小企业降碳能力不足 [1] - 选择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较高且规模化不足 [1] - 碳足迹核算标准明显不足 [1] 未来发展建议 - 完善绿色治理体系,推进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 [2] - 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2] - 推进全球务实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共享 [2]
倾听尼山2025|安乐哲:在秉承文化差异与相互欣赏的态度中保持交流
经济观察报· 2025-06-25 20:38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 - 论坛设置多项分议题 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 [1] - 论坛旨在通过文明对话解决全球政治冲突和经贸壁垒问题 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1] 安乐哲的核心观点 - 倡导“包容性多元主义” 认为其与儒家“和而不同”“一多不分”思想一脉相承 [6] - 提出“优化共生”理念 强调在智性对话中实现人际和国际关系的双赢 [2] - 将儒家“仁”解读为在默契中成就彼此 同时与不同立场者保持“欣赏”的距离 [2] 中西哲学比较 - 提出“human becoming”概念 区别于西方“human being” 强调人的关系生成性 [3] - 认为儒家“整体性审美”秩序涵盖身体 情感 社会关系等多维度 类似中医的整体观 [7] - 指出中国历史是“一多不分”的演进过程 成功吸纳佛教 马克思主义等外来思想 [8] 儒学现代价值 - 批判西方个人主义导致全球财富分配失衡(8人拥有世界一半财富) 主张儒家包容性价值观 [13] - 强调儒家“角色伦理学”超越规则约束 注重家庭和共同体关系中的得体行为 [7] - 提出“生生论”(zoetology)概念 区别于西方本体论 开辟儒学诠释新路径 [17] 跨文化传播现状 - 指出中西文化认知不对称 中国对西方了解远多于西方对中国 尤其缺乏中国哲学经典译本 [15] - 采用“比较文化解释学”方法 避免用基督教语汇或西方现代性范畴误读中国哲学 [15] - 认为汉语语法蕴含“生生之道”思维 直接影响中国伦理学和社会哲学的独特性 [18] 文明对话意义 - 肯定尼山论坛超越地缘政治话语 从文化身份和共通历史角度推动世界共同体建设 [22] - 强调新技术时代需哲学澄清人类价值观 使其与宇宙价值观保持一致 [21] - 主张哲学教育应立足直接经验 回应当代紧迫问题并培养社会智慧 [21]
亿咖通科技激光雷达获具身智能市场新订单
经济观察报· 2025-06-25 19:35
公司动态 - 亿咖通科技宣布与全球头部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将为其智能割草机器人业务提供全固态3D激光雷达技术 [2] - 双方计划于2026年实现该产品的规模化量产,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2] - 此次合作是公司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之外开辟的全新战略增长极 [2] - 公司联合创始人沈子瑜表示,合作验证了其激光雷达产品的行业领先性与竞争力,并在具身智能产业内形成关键性突破 [3] 技术应用 - 全固态3D激光雷达将作为智能机器人的核心环境感知传感器,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空间信息 [2] - 该技术直接赋能机器人的自主导航、避障及任务执行能力,为规模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2] - 公司计划持续投入激光雷达产品的技术研发与产品优化,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3]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是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前沿领域,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交互实现自主学习和决策 [2] - 该领域是推动人工智能从虚拟走向实体应用的关键方向 [2] - 具身智能产业具备广阔潜力,成长规模巨大 [3]
存在了189年的西夏王朝,留下了哪些珍宝?|博物馆巡游
经济观察报· 2025-06-25 17:32
西夏陵博物馆概况 - 博物馆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考古遗址公园内,是一座全面展示西夏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1][4] - 2024年5月18日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1][4] - 展厅面积5400平方米,馆藏文物超过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509件,其中一级文物23件[1][5] 馆藏文物 - 一级文物包括西夏陵出土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文臣头像、雕龙栏柱、石马等[1][5] - 贺兰县宏佛塔出土的西夏绢画、泥塑佛像头、罗汉头、贴金木雕观音像、西夏木雕女伎乐等[1][5] - 其他重要文物:彩绘红陶俑、西夏文铜牌、西夏文写本《孝经传》、西夏文刻本《音同牙音》、西夏文写本佛经等[3][5] - 佛教相关文物:胜乐轮威仪父母曼陀罗、绿度母、擦擦(模制泥佛)、佛头像、罗汉头像等[3][6] - 建筑构件:雕龙望柱、绿釉鸱吻、绿釉套兽等[6] 西夏历史文化特征 - 西夏王朝由党项族人创立,自称"大白高国",存在189年(1038~1227年)[1][5] - 文化上既有对汉文化的借鉴,又融合党项族传统文化及吐蕃、回鹘、契丹等周边民族文化[1][5] - 体现在西夏文字、绘画、佛教造像、建筑构件等方面,形成多元文化特征[1][5]
“脉动”立体广告惹争议,创意与公共空间的边界在哪里?
经济观察报· 2025-06-25 16:48
品牌营销案例争议 - 达能旗下饮料品牌脉动在全国20余城市公交站台投放3D立体广告装置,以巨型饮料瓶为主体打造沉浸式品牌传播场景 [1] - 广告装置因侵占公共空间引发争议,压缩候车区域、遮挡座椅并存在安全隐患,市民反映站台座位从3-4个减少至1-2个 [1][3] - 广告设计采用半身探出墙体的巨大饮料瓶造型,配合"青柠味 找回状态"广告语,风格年轻活泼具张力 [1] 户外广告行业趋势 - 品牌营销趋势从平面走向三维,裸眼3D大屏、异形海报、互动户外装置成为热门创意手段 [2] - 公交站台作为"慢交通节点"被广告主青睐,因其能实现高频接触场景下的"沉浸式种草" [2][3] - 行业追求"在人群必经处制造最大视觉冲击"的黄金逻辑,但需平衡品牌表达与公共空间功能 [3] 创意与公共空间冲突 - 立体广告导致多个城市出现候车体验下降,广州、重庆等地市民反映座位减少、遮阳面积压缩 [3] - 部分站点广告瓶体安装在座椅上方,造成乘客站立时可能撞头的安全隐患 [3] - 品牌方回应将配合调整站台座椅设置,但被质疑创意落地前未做充分实地评估 [3] 行业问题与反思 - 近两年国内多次出现"广告遮挡路牌""裸眼3D影响交通"等类似问题,显示创意与城市空间接触不充分 [4] - 优质品牌创意应兼顾视觉表现力、场景适配性和人本友好度三个维度 [5] - 设计师与广告主需从使用者角度评估空间承载能力、交通动线等细节 [5] 品牌传播发展方向 - 未来品牌传播不仅是"发出声音"更是"创造关系",需以尊重、理解与共建为前提 [6] - 品牌在公共场景中应定位为"城市合伙人"而非"临时入驻者",承担空间文化责任 [6] - 创意需以"人本"与"责任"为基础,才能实现长效传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