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搜索文档
滇池开“美颜”“流量”变“留量”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43
滇池治理成效 - 滇池水质从2016年劣Ⅴ类提升至2018年Ⅳ类,并连续7年保持Ⅳ类水质 [2] - 通过系统治理措施(如54321工作思路)新增4个百万吨级污水处理工程,构建雨水、污水、清水调度体系 [5] - 累计拆除546个违规违建点位(111.9万平方米),环湖路临湖侧减少建设用地115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639万平方米 [6] 生态修复成果 - 修复矿山159座(1.17万亩),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40.78%提升至42% [7] - 建成6.29万亩环湖生态带,湿地面积达4.5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13.1%提升至81% [7] -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植物物种从232种增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鱼类从23种增至26种 [7] 科技与标准建设 - 制定10多项地方标准(如湿地建设管理、蓝藻预警),整合水文、气象等数据实现"一网知滇池" [7] - 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强化科技支撑 [7] 生态经济转化 - 2023年启动46个重点村改造,39个已开工,22个投入运营后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营收达5.4亿元 [8][9] - 打造牛恋、福保等网红村庄,形成"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8][9]
玉溪“五个坚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4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20年的89.15%提升至2024年的93.65% [1] -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5%,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13%,降至20微克/立方米 [4] - 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 [4]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100%、92.3% [4] 产业结构转型与绿色升级 - 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1400余万吨,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7% [3] -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391.53万千瓦,占比93.12% [3] - 玉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跻身云南省首批零碳园区,4个产业园获评"绿美园区",17家企业获国家或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3] 生态保护与修复 - 将25.88%的国土空间划为生态保护区 [5] -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761.44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7.20万亩,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19.22公顷 [5] - 累计完成森林草原生态修复78.51万亩,城乡绿美建设植树372.59万株、新增绿化面积3216.8万平方米 [5] - 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达95%以上,湿地、自然湿地保护率均居全省第一,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91.45% [5] 治理体系与能力提升 -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 - 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38起,建成3个湖泊流域61个点位水质自动监测站,污染源数据有效传输率达98.36% [6] - 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完成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生态价值核算 [3] - 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省级美丽县城4个、省级美丽河湖34个 [3]
挖掘“长汀经验”,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8:1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核心改革任务之一 [1] - 该体系需突破西方环境叙事主导的学术版图,通过东方智慧重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 [1]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知识体系构建奠定基础,当前重点在于总结规律性新实践 [1] 长汀经验的实践价值 - 长汀县从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转变为"绿富共赢"典范,实现"火焰山"到"花果山"的生态经济转型 [2] - 治理历时40余年,融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中国特色环境治理体系 [2][4] - 经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证明发展中国家可立足自身条件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突破 - 长汀经验打破"以西释中"的知识依附模式,推动向"以中释中"的范式转变 [3] - 治理路径区别于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独创"分类施策+久久为功"的复合治理模式 [4] - 融合"天人合一"自然观与"家国同构"集体主义,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 [4] 两山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全球性难题,提出动态统一的辩证关系 [5] - 理论包含三阶段认识论:从环境破坏到生态优先,最终实现生态反哺的经济优势转化 [6] - 长汀实践验证理论核心原理——保护生态环境即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即发展生产力 [7]
高度关注美欧甲烷排放管控动向,加快推进我国甲烷减排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7:21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现状 -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尚未达峰,化石能源领域贡献约1/3人为甲烷排放量,年排放量维持在1.2亿吨以上 [2] - 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总量比各国向UNFCCC报告数据高出约80%,欧洲差异较小因部分企业采用实测数据 [2] - 废弃矿井甲烷排放被低估,约占全球能源活动甲烷排放5%,全球存在800万处废弃油气井 [3] 甲烷控排倡议与执行情况 - 159个国家加入全球甲烷承诺(GMP),覆盖全球人为甲烷排放量50%,但多数国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 [2] - 全球80%油气产量纳入各类甲烷控排倡议,仅5%全球产量由企业自愿承诺覆盖 [2] - 煤炭行业甲烷控排行动滞后,多数企业未作出控排承诺,仅少数如英美资源集团投资甲烷预抽采设施 [3] 中国甲烷排放与控排表现 - 中国油气甲烷排放强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煤炭甲烷控排强度与全球相当 [1] - 中国废弃煤矿甲烷排放量占全球60%,进口能源隐含甲烷排放量约1000万吨,显著高于欧盟及日韩水平 [5] - 中国进口能源隐含排放主要源自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油气资源 [5] 国际甲烷管控对能源贸易影响 - 欧盟要求2030年起化石燃料进口商需证明符合甲烷强度限值,国际供应商2027年前需采用欧盟监测标准 [4] - 美欧将气候治理议题置于油气贸易核心,可能推动主要供应国强化甲烷管控并提升供应成本 [4] - 中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70%和40%,需关注国际新规对进口成本影响 [4] 中国甲烷控排工作建议 - 系统评估国际甲烷管控新规对能源贸易影响,建立动态预警模型研判天然气、LNG及煤炭进口成本变化 [6] - 构建进口能源甲烷排放核算体系,建立涵盖开采、加工、储运环节的排放因子数据库 [6] - 启动废弃矿井甲烷治理,开展全国排放普查,制定差异化抽采利用方案并研究专项激励政策 [6]
打通人、技、物堵点,让数智化平台更好助力基层治理
中国环境报· 2025-05-28 16:32
数智化平台建设 - 行业正在推动基层治理数智化升级,要求全面施行动态管理,通过AI贯通后台数据实现高效算力匹配,运用数据模型测算分析潜在问题盲区,起到提前预警和防范作用[1] - 生态环境基层数智化治理需重点突破"三防"措施(人防、技防、物防),在人、技、物三方面打通堵点难点[1] 人防措施 - 推行"多格合一"模式,生态环境执法已实现从取证、立案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电子化全流程[1] - 以上海为例,通过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多个平台形成统一执法平台,需加强基层网格化监管数据归一整合[1] - 建议职能部门间共享数据打破行政壁垒,建立"条块联动"机制,完善"发现-处置-闭环"线索处理流程[1] 技防措施 - 行业正探索建立区域性智慧监管系统,从简单数据上传转向深度数据应用开发[2] - 通过历史数据积累结合AI算力,构建定制化智能监管模型,实现季节性/生产性规律预警和风险点位覆盖[2] - 上海青浦区华新镇建立"安全工作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全镇数十个"鹰眼"探头、电力烟感监控设备和无人机等多信息源[2] 物防措施 - 在完善人防技防基础上,需强化应急物资科学调度能力应对环境突发事件[3] - 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布点,动态更新存储数据并接入智能平台[3] - 通过应急演练模拟事故场景,实现物资快速调度和环境监测数据实时推送,最大限度减少次生污染[3]
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中国环境报· 2025-05-28 15:15
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对气候变化职责 -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重要职责 需围绕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1] - 需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构建地方规划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1] 工作现状与成果 - 地市级部门已在机构设置、规划政策、资金安排等8个方面进行探索 初步形成治理体系 [2] - 部分地方设立单独气候变化科室 开展风险评估和减排路径研究 [2] - 部分地区推动碳普惠机制 创建近零碳排放区 引导企业园区打造低碳场景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省级以下细化工作要求少 "重减缓轻适应"倾向明显 [3] - 跨部门协调难度大 管理人员兼职化流动性问题突出 [3] - 系统性培训不足 传统治理惯性严重 市场化工具应用能力弱 [3] -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多被污染防治攻坚占用 [3] 能力提升建议 职责细化 - 省级层面需制定工作指南 明确地市级工作重点 [4] - 地市级应优化内设机构 细化气候变化职责 牵头非二氧化碳控排工作 [4] 工作体系构建 - 需加强本地风险评估 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清单 [5] - 提升碳市场监管能力 推进重点行业核算核查 [5] - 创建气候友好型园区 推行碳普惠和活动碳中和 [5] 治理协同 - 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增加温室气体监测功能 [6] - 编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 纳入生态环境公报 [6] - 推动气候变化目标融入环保规划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 [6] 基础能力建设 - 加强科室人员配备 建立工作交接制度 [7] - 引入专业技术机构支撑 组织常态化培训 [7] - 保障专项资金需求 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 [7]
建议修改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污的相关条款|双十年 新征程
中国环境报· 2025-05-28 09:04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相关条款分析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第160条与现行污染防治法律规定基本一致 但第1080条的设计存在争议 [1] 条款设计问题 - 第1080条对构成犯罪的企业处罚过重 包括吊销排污许可证 责令停业关闭 可能造成过罚不当 [2] - 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被统一认定为逃避监管 但实践中存在无主观故意或第三方过错的情况 不应与偷排等故意行为并列 [2] - 现行固体污染防治法律的高额罚款已导致基层执法困难 若叠加吊销许可证和关停措施 将引发更多行政复议和诉讼 增加执法成本 [2] 现行法律适用效果 - 现行法律对未构成犯罪的逃避监管行为采取10-100万元罚款 视情况责令限产停产 并移送行政拘留 在实践中取得良好震慑效果 [3] 修改建议 - 建议将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行为独立规定 需以实害后果为构成要件 [4] - 第160条应分两款 分别规定逃避监管排放和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 [4] - 建议第1080条修改为10-100万元罚款 拒不改正的限产停产 取消吊销许可证和关停条款 [4] - 行政拘留和刑事犯罪责任建议另设统一法条规定 [4]
“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主场开放活动侧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17:06
生态环境科技活动周展示 - 活动以"美丽中国 科技先行"为主题 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 吸引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参与 [1] - 现场展示自主研发的"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 具备灵活行走和多项环境监测功能 成为焦点 [1][2] Go2生态环境监测机械狗技术特点 - 集成多参数传感器模组 可执行空气质量、水气采样、噪声监测、地表辐射测量等任务 [2] - 具备自主路径规划能力 可跨越台阶、避障转弯 并在无网环境下独立运行 支持卫星通信远程作业 [5] - 已投入城市内涝巡查、生态脆弱带监测、工业园区异味溯源等场景 未来计划与无人机、无人船协同实现陆海空一体化监测 [5]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 构建"天上看、空中巡、地面测、水中查、海上控"立体化监测格局 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多种手段 [6][9] - 系统应用于青藏高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 在2023年北京门头沟暴雨灾情中通过无人船绘制水下地形图支援救援 [9] 环保科技互动与公众教育 - 设置无人机模拟飞行、走航车操作等互动体验 参与者可亲手操作设备模拟环境监测任务 [9] - 黄河中心展区设计"沙包丢丢乐"、"环保涂鸦墙"等趣味活动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案例进行科普 [14][16] - 环保知识打卡墙和互动问答区通过扫码答题、兑换徽章等形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9][16] 环保法治与科技讲座 - 专家讲座涵盖新污染物治理、生态环境法治发展等议题 解析《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出台背景及典型案例 [10][13] - 强调新污染物防控需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双轮驱动" 呼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日常行动 [13]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先弄懂有机肥的门道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11:10
农业绿色转型政策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 - 生态循环农业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 [1] - 有机肥施用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增强保肥保水能力 [1] 有机肥质量要求 - 有机肥种类包括粪尿肥、堆沤肥、绿肥、饼肥、泥炭等,分为商品化产品和农家肥 [2] - 商品化有机肥需符合国家标准,包装标注有机质、氮磷钾总养分、水分含量及酸碱度 [2] - 优质有机肥应呈深褐色、无恶臭、疏松不黏连,腐熟充分且无有害物质残留 [2] - 自建厂堆制需注重原料来源、碳氮比和发酵翻堆时间与次数 [2] 有机肥施用数量 - 有机肥养分含量低(氮含量2%—4%),每亩需施300kg—500kg商品有机肥,农家肥用量更大 [3] - 用量不足影响作物产量和健康,过量施用(每亩几吨)会导致土壤板结 [3] - 需根据作物需氮量(每亩15kg)科学计算施用量 [3] 有机肥配合施用 - 生态农业强调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品质 [4] - 不同有机肥混合施用(如牛粪、鸡粪、饼粕)可提高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4] - 固态有机肥宜作基肥,液态速效有机肥宜在苗期和开花结果期追肥 [4] - 豆科绿肥可提供大量氮,有机肥用量可按作物需磷量计算 [4] 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 科学施用有机肥需遵循"因地制宜、因需施肥"原则,精准调控种类、用量与方法 [5] - 合理施用可改良土壤、保障产量和品质,避免过量带来的环境风险 [5]
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水源功能,清淤为何关键?
中国环境报· 2025-05-27 10:01
官厅水库清淤试点工程 - 试点工程于2024年4月20日启动 计划用730天完成3 09平方公里库区内1153 87万立方米底泥清淤 [5] - 清淤区域聚焦淤积"重灾区"和坝前漏斗区 水下清淤工程量达930 62万立方米 [5][6] - 水库总库容41 6亿立方米 淤积泥沙总量已达6 5亿立方米 防洪供水功能严重下降 [5] 环保型绞吸船"浚澜"技术特点 - 船体全长82 77米 采用模块化设计 挖深可从25米扩展至60米 [6] - 配备600千瓦环保绞刀 挖掘效率达2000立方米/小时 为传统装备3倍 [11] - 实现"零泄漏挖掘" 施工期间水库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 [12] 数字化与生态保护措施 - 建立数字孪生平台 实现清淤输送固化等全流程智能管控 [10][11] - 脱水区采用相变式真空预压技术 淤泥含水率降至55%以下 [12] - 避开候鸟保护区 采用低噪声设备 减少对白头鹤等野生动物的干扰 [13] 政策支持与战略意义 - 项目获1万亿元国债中防洪排涝专项资金支持 [7] - 目标恢复饮用水源地II类水质 保障476高程线以下2亿立方米战略水源储量 [7] - 为永定河生态补水提供保障 2017-2023年累计补水18 4亿立方米 [12] 淤泥资源化利用 - 配套建设淤泥制砖厂 探索底泥资源化多用途应用 [14] - 重金属处理采用"平流沉淀塘+磁混凝沉淀"工艺 尾水达标排放 [13] - 余水经三级沉淀和生物稳定塘处理 实现有机物达标排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