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用专业力量守护生态福祉——写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中国环境报· 2025-05-30 07:10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贡献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和政策支撑等方面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1] - 他们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性工程、团队协作和政策影响力上,而非个人独立突破 [1]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通过实验室、模型和实地观测等技术媒介进行数据积累和方法论构建 [2]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特点 -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是与污染迁移、物种演替、气候波动等动态系统博弈中淬炼的科技洞察力 [2] - 科技创新构想是宝贵的知识资产和社会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效能 [2] - 科研工作需持续创新,在不确定性中重构共识,因地因时制宜进行知识建构 [3]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与支持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任务是探索未知,预测并识别新问题,不断修正解决路径 [3] - 科技前沿是社会技术系统动态重构的过程,需要改良式创新和探索性交叉性研究 [3] - 需支持年轻科研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包括退休后继续贡献的银龄科学家 [3]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传承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是高度流动、持续更新的知识生态,嵌入政策制定和公众理解等社会实践 [4]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甘于自我迭代,保持对科技真理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敏锐触感 [4] - 目前仅有3位生态环境领域院士出版完整个人传记,系统性科技史和口述史资料稀缺 [4] 生态环境科技的应用与突破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在碳中和、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5] - 长江、黄河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以及大气污染精准防控监测网络的建立依赖科技工作者的钻研 [5] - 他们的努力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奠定科技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5]
长三角一体化下生态资源跨区共享难题怎么解决?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13:36
长三角生态资源跨区域共享现状 -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前三轮试点中安徽年均获得补偿仅两亿元,绩溪县财政配套资金投入9亿余元而获得补偿金仅5.4亿元,补偿金额与实际治理投入差距显著 [1]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限值标准不统一,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50mg/m³、80mg/m³、60mg/m³,导致企业跨区域迁移面临重复改造难题 [1] - 长三角部分地级市存在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不当问题,与生态环境部2024年要求省级统筹的规定存在冲突 [1] 生态补偿机制现存问题 - 当前补偿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新安江第四轮试点产业协作项目落地率仅30%,跨省人才交流规模不足百人 [2] - 长三角GEP核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023年示范区GEP核算覆盖面积不足50%,生态资源资本化进程受阻 [2] - 长三角"智慧大脑"虽实现242项数据共享,但跨部门生态环境、水利、农业数据融合度不足30% [2] 生态协同发展建议 - 提议设立长三角生态环境委员会,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并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界纠纷 [3] - 建议按GDP占比和生态受益度确定三省一市出资比例,引入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设立"长三角生态人才专项基金"资助技术人才跨区域交流 [3] - 规划建设生态产业走廊,在皖江城市带、杭州湾新区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生态产业园区 [3] - 推进杭黄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整合黄山、千岛湖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产品 [3]
如何管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资金?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11:1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资金投入问题 - 责任划分不清,过度依赖财政投入而市场主体参与不足,"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未有效落实 [1] - 政策工具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支出,缺乏环境税费、公私合作等多元化手段 [1] - 专项资金管理条块分割,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协调不足,整合效果不佳 [1] - 绩效管理薄弱,重立项分配而轻绩效评价,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1] - 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过度偏向工程建设,忽视农户参与和源头防控 [1] 改进建议:责任划分与资金整合 - 划清支出责任,明确社会职责和乡镇政府财政投入重点,强化社会主体责任 [2] - 科学划分乡镇和县级政府事权,将支出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社会主体 [2] - 县级层面拓宽投入渠道,从土地出让金收益、地方债等切块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2] - 建立乡镇和县级绿色生态基金 [2] - 以县人民政府牵头统筹,整合中央和地方项目资金,以项目包代替单一项目 [2] 改进建议:分配与支出方式创新 - 加大竞争性资金分配力度,引导农户劳务投入和源头治理投入 [3] - 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采用PPP模式,中小型项目采用贷款贴息、担保等方式 [3] - 政府购买成熟清洁生产技术并在全行业免费推广 [3] - 扩大对企业绿色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和支付额度 [3] - 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参与村庄整治决策和管理 [3] 改进建议:绩效管理与监督机制 - 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修订专家评审和招投标制度 [4] - 制定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投入、整合、管理、效果等维度 [4] - 建立结果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 [4] - 实行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公开通报绩效考评结果 [4] - 建立公开公示和群众参与机制,形成多层次监督体系 [4]
禾草沟煤业:绿色引领矿山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10:35
延安市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草沟煤业)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境内,自2010年9月全面开工建设以来,现年产能力500万吨。一直以来,禾草 沟煤业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将绿色发展融入矿山建设和员工生活中,致力于打造安全环保低碳的现代矿山。先后荣获"全国煤 炭系统文明单位""环境优美矿区"等称号。 安全环保置于首位 安全环保是矿山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条件。禾草沟煤业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绿色低碳、清洁生产。禾草沟煤业党委今年多次召开环保专题会议,强调要践 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履行生态环保第一责任人职责,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 禾草沟煤业领导通过现场办公强化源头污染防控,深化环保排查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建立督查组执行日巡查、旬通报、月考核制度,实施地面规范化管理, 开展动态巡查与集中检查,实现矿区环境"双提升"。修订30余项安全制度,完善411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三违"专项整治,编制八项措施并搭建AI 视频监控平台,构建"人防+技防"体系;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职工形成标准化作业习惯。 在生态治理方面,完成生活水净化站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扩容,实 ...
持续推动“两山”转化,看看江西省铜鼓县怎么做!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50
生态保护与治理 - 铜鼓县将"生态立县"作为首位战略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 开展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1] - 实施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 森林覆盖率高达88.04% 建成6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天柱峰国家级森林公园 [1] 城市建设与规划 - 投入两亿余元完成932个新村建设 创建9个示范乡镇 50个示范村庄 5100个美丽庭院 实现宜居村庄整治建设全覆盖 [2] - 推动城中村 老旧小区等改造 建成凤凰山公园 红豆杉公园等多座森林公园及口袋公园 构建"一心 一环 两带 五斑 多节点"绿地体系 [2]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建立生态智慧平台 通过GEP核算量化生态资产 实现土地 森林等资源确权 建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平台 [3] -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 累计达4532万元 推出绿色信贷产品支持生态产业发展 [3] 生态产业发展 - 构建"3+2"生态工业体系(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大健康 绿色食品 精细化工 竹木加工)和"1+3+N"现代农业体系 [4] - 富硒基地达3.5万亩 综合产值10亿元 有机认证面积70余万亩 黄精种植年产值近两亿元 [4] - 文旅产业创建4家4A级和2家3A级景区 发展研学旅游 康养 体育等融合业态 [4]
丽江实现泸沽湖保护与发展共赢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43
为兑现"决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庄严承诺,近年来,丽江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抓好泸沽湖保护治 理,依法实施生态搬迁,严厉治湖,实现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全力把牢生态保护 红线,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碧波荡漾,鸥鸟翩跹,摩梭木楞房倒映在清澈的湖面……初夏的泸沽湖,正以"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 生态图景,向人们展示着高原湖泊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湖泊革命"攻坚战为抓手,推动泸 沽湖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标准,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 从"人进湖退"到"人退湖进"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交界处,是云南滇西北黄金旅游线及大香格里拉 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川滇跨省旅游的重要门户空间,流域沿岸居住有纳西族摩梭人、普米族、汉族、彝 族等7个民族,素有"高原明珠""东方女儿国"之美誉。 为进一步减轻湖域旅客承载压力,宁蒗县推行"控湖转坝"战略(游玩在泸沽湖,吃住在永宁坝),现已 建成竹地到永宁镇游客疏散通道二级公路,摩梭小镇、永宁古镇、永宁田园综合体沉浸式体验项目有序 推进,还谋划推进瓦拉壁、阿布吉 ...
滇池开“美颜”“流量”变“留量”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43
滇池治理成效 - 滇池水质从2016年劣Ⅴ类提升至2018年Ⅳ类,并连续7年保持Ⅳ类水质 [2] - 通过系统治理措施(如54321工作思路)新增4个百万吨级污水处理工程,构建雨水、污水、清水调度体系 [5] - 累计拆除546个违规违建点位(111.9万平方米),环湖路临湖侧减少建设用地115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639万平方米 [6] 生态修复成果 - 修复矿山159座(1.17万亩),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40.78%提升至42% [7] - 建成6.29万亩环湖生态带,湿地面积达4.5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13.1%提升至81% [7] -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植物物种从232种增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鱼类从23种增至26种 [7] 科技与标准建设 - 制定10多项地方标准(如湿地建设管理、蓝藻预警),整合水文、气象等数据实现"一网知滇池" [7] - 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强化科技支撑 [7] 生态经济转化 - 2023年启动46个重点村改造,39个已开工,22个投入运营后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营收达5.4亿元 [8][9] - 打造牛恋、福保等网红村庄,形成"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 [8][9]
玉溪“五个坚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4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20年的89.15%提升至2024年的93.65% [1] -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5%,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13%,降至20微克/立方米 [4] - 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 [4]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100%、92.3% [4] 产业结构转型与绿色升级 - 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1400余万吨,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7% [3] -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391.53万千瓦,占比93.12% [3] - 玉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跻身云南省首批零碳园区,4个产业园获评"绿美园区",17家企业获国家或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3] 生态保护与修复 - 将25.88%的国土空间划为生态保护区 [5] -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761.44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7.20万亩,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19.22公顷 [5] - 累计完成森林草原生态修复78.51万亩,城乡绿美建设植树372.59万株、新增绿化面积3216.8万平方米 [5] - 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达95%以上,湿地、自然湿地保护率均居全省第一,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91.45% [5] 治理体系与能力提升 -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 - 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38起,建成3个湖泊流域61个点位水质自动监测站,污染源数据有效传输率达98.36% [6] - 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完成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生态价值核算 [3] - 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省级美丽县城4个、省级美丽河湖34个 [3]
挖掘“长汀经验”,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8:12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核心改革任务之一 [1] - 该体系需突破西方环境叙事主导的学术版图,通过东方智慧重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 [1]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知识体系构建奠定基础,当前重点在于总结规律性新实践 [1] 长汀经验的实践价值 - 长汀县从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转变为"绿富共赢"典范,实现"火焰山"到"花果山"的生态经济转型 [2] - 治理历时40余年,融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中国特色环境治理体系 [2][4] - 经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证明发展中国家可立足自身条件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突破 - 长汀经验打破"以西释中"的知识依附模式,推动向"以中释中"的范式转变 [3] - 治理路径区别于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独创"分类施策+久久为功"的复合治理模式 [4] - 融合"天人合一"自然观与"家国同构"集体主义,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 [4] 两山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全球性难题,提出动态统一的辩证关系 [5] - 理论包含三阶段认识论:从环境破坏到生态优先,最终实现生态反哺的经济优势转化 [6] - 长汀实践验证理论核心原理——保护生态环境即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即发展生产力 [7]
高度关注美欧甲烷排放管控动向,加快推进我国甲烷减排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7:21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现状 -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尚未达峰,化石能源领域贡献约1/3人为甲烷排放量,年排放量维持在1.2亿吨以上 [2] - 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总量比各国向UNFCCC报告数据高出约80%,欧洲差异较小因部分企业采用实测数据 [2] - 废弃矿井甲烷排放被低估,约占全球能源活动甲烷排放5%,全球存在800万处废弃油气井 [3] 甲烷控排倡议与执行情况 - 159个国家加入全球甲烷承诺(GMP),覆盖全球人为甲烷排放量50%,但多数国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 [2] - 全球80%油气产量纳入各类甲烷控排倡议,仅5%全球产量由企业自愿承诺覆盖 [2] - 煤炭行业甲烷控排行动滞后,多数企业未作出控排承诺,仅少数如英美资源集团投资甲烷预抽采设施 [3] 中国甲烷排放与控排表现 - 中国油气甲烷排放强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煤炭甲烷控排强度与全球相当 [1] - 中国废弃煤矿甲烷排放量占全球60%,进口能源隐含甲烷排放量约1000万吨,显著高于欧盟及日韩水平 [5] - 中国进口能源隐含排放主要源自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油气资源 [5] 国际甲烷管控对能源贸易影响 - 欧盟要求2030年起化石燃料进口商需证明符合甲烷强度限值,国际供应商2027年前需采用欧盟监测标准 [4] - 美欧将气候治理议题置于油气贸易核心,可能推动主要供应国强化甲烷管控并提升供应成本 [4] - 中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70%和40%,需关注国际新规对进口成本影响 [4] 中国甲烷控排工作建议 - 系统评估国际甲烷管控新规对能源贸易影响,建立动态预警模型研判天然气、LNG及煤炭进口成本变化 [6] - 构建进口能源甲烷排放核算体系,建立涵盖开采、加工、储运环节的排放因子数据库 [6] - 启动废弃矿井甲烷治理,开展全国排放普查,制定差异化抽采利用方案并研究专项激励政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