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日报

搜索文档
这家疫苗企业再冲IPO!亏损扩大!
IPO日报· 2025-07-26 21:22
上市进程 - 公司于2025年1月23日首次递表港交所未果后,于7月24日二次递表 [1] - 2023年6月曾寻求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但同年9月撤回申请转道港股 [2]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2023-2025Q1)实现营业收入5216.8万元、2.6亿元、41万元,呈现波动 [5] - 同期净利润连续亏损:-4.25亿元、-2.59亿元、-8732万元,两年多累计亏损7.71亿元 [3][5] - 2025年前3个月营收同比增长但净亏损扩大(同比-6333万元增至-8732万元) [5] - 2023年毛损率达39%,主要因销售成本高企及存货减值拨备 [6] - 2023-2024年分别计提存货减值准备4569万元和2872万元 [7] - 截至2025Q1账面现金1.15亿元,但借款高达8.96亿元 [9] 产品管线 - 核心产品为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商品名慧尔康欣),2023年5月获批 [4] - 在研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已完成I期临床,预计2025年Q2/Q3启动III期 [4] - 产品管线还包括其他11种在研疫苗 [4] 融资情况 - 经历三轮融资累计9.95亿元:2019年A轮1.3亿元(投后估值7.46亿元)、2020年A+轮1.75亿元(估值13.75亿元)、2021年B轮6.9亿元(估值41.89亿元) [9] - 每股成本从3.03元(A轮)增至11.64元(B轮) [9] 行业对比 - A股市值最高疫苗企业智飞生物2025Q1营收23.74亿元(同比-79.16%),净亏损3.05亿元 [10] - 流感疫苗龙头华兰疫苗2025Q1营收2428.25万元(同比-29.05%),净利润3277.71万元(同比-15.06%) [10] 股权结构 - 一致行动人集团(安有才等)持股35.84%,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9.72%股份,合计控股45.55% [10]
83岁!“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要继续闯关!
IPO日报· 2025-07-25 20:57
公司上市进程 - 大行科工于7月22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中信建投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 [1] - 此前公司于1月20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后过期,此次是二次递表 [1] - 公司此前披露或在2024年登陆北交所 [1] 公司创始人及历史 - 公司由"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韩德玮于1982年在美国加州创立 [3] - 韩德玮1941年出生于广东韶关,9岁移居香港,后移民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3] - 上世纪70年代,韩德玮意识到绿色出行将成为未来趋势,经过七年努力成功制造出第一辆现代折叠自行车 [4] - 韩德玮现年83岁,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 [4] 股权结构及分红 - 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IPO前韩德玮持股88.56%,共控制90.16%股权 [4] - 自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公司累计派发股息约6150万元 [4] 市场地位及竞争格局 - 按2024年零售量计,公司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市场份额达26.3% [5] - 按2024年零售额计,公司在中国内地市场份额为36.5%,处于领先地位 [5]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竞争激烈,五大公司占据19.4%的市场份额 [5] - 中国内地市场高度集中,五大公司占据60.4%的市场份额 [5] 产品及销售情况 - 公司主要从事折叠自行车及相关配饰的开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年产能达到9万辆 [3] - 公司提供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包括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 [5] - 2022-2024年自行车销量分别为14.90万辆、15.69万辆和22.95万辆,2024年同比增长46.27% [6] - 2025年1-4月公司自行车平均售价1943元 [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和4.51亿元 [6]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约为3143.4万元、3485万元和5229.9万元 [6] - 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1.85亿元,净利润2152.8万元,均已超过去年同期 [6] - 线上直销收入从2022年的1410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1亿元,增长高达609% [6] 产品定位及价格策略 - 公司将折叠自行车分为高端(≥5000元)、中端(2500-5000元)和大众市场(<2500元)三个层次 [7] - 2024年销量中端价位产品14.42万辆,大众市场价位产品7.51万辆 [7] - 2024年高端价位产品平均售价3900元左右,中端价位2100多元,大众市场1200多元 [7]
曾走过并购“弯路”,如今要并购实控人妹妹的公司……
IPO日报· 2025-07-25 20:56
收购交易 - 元力股份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同晟股份100%股权,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因同晟股份实控人卢元方与元力股份实控人卢元健为兄妹关系 [1][3][4] - 元力股份拟向卢元健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1亿元配套资金以推进交易,目前交易价格未定因标的资产审计评估未完成 [1][2] - 同晟股份主营二氧化硅产品,2024年营收2.68亿元(同比+23.86%),净利润5096万元(同比+175.82%) [4] 业务协同与整合 - 元力股份与同晟股份存在产业链协同:元力生产的硅酸钠是同晟生产二氧化硅的原材料,2023-2024年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511.90万元和1235.36万元 [4][5] - 交易可减少关联交易并规避潜在同业竞争(同晟专注沉淀法二氧化硅,元力子公司采用碳酸法) [5] - 收购后同晟将成为元力全资子公司,助力其优化二氧化硅领域布局并新增业绩增长点 [5] 公司历史业务调整 - 元力股份2011年上市时主营活性炭、白炭黑等化工产品,2016年通过2.36亿元收购广州创娱切入游戏行业,2017年再以1.6亿元收购广州冰鸟 [7][8] - 游戏业务收入占比曾从2016年3.68%升至2018年50.71%,但2019年起因行业监管趋严逐步剥离,最终聚焦化工主业 [8][9] - 2024年公司营收18.8亿元(同比-6.6%),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19.9%) [9]
刚刚“摘帽”!又被立案!这家公司连续四年亏损!
IPO日报· 2025-07-25 20:56
公司概况 - 宁波先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7日,是一家高分子材料领域企业,核心业务为高分子遮阳材料,并逐步向光伏与智能化方向延伸 [5] - 公司上市14年,目前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8] 立案调查事件 - 公司及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卢先锋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1] - 消息披露后公司股价暴跌13.28%,市值蒸发逾2亿元,报收3.33元/股 [2] - 此次立案距离公司"摘帽"仅一个多月,2025年6月3日刚撤销其他风险警示 [3] 控制权变更问题 - 2018年11月6日卢先锋与贺沁铭签订协议转让29.8%股权,但该控制权变更事项未及时披露 [9][10] - 该事件直到2024年3月19日才被公开,宁波证监局于2024年3月22日对公司及卢先锋出具警示函 [11] - 2025年6月3日卢先锋持股比例因司法拍卖从8.39%降至3.65% [7] 财务表现 - 公司连续四年亏损:2021年-348.5万元、2022年-171.7万元、2023年-9958.6万元、2024年-970.1万元 [14] - 2023年业绩预告从最初亏损487.93万至975.53万修正为亏损9468.45万至10465.13万,最终年报披露亏损9958.62万元 [13] - 2024年亏损额较2023年收窄90.26%,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骤降80.50%,从2663.61万元降至519.29万元 [15] 投资者索赔 - 维权机构已启动投资者索赔登记,索赔条件包括2025年7月24日前买入且之后卖出或继续持有的受损投资者 [17] - 2024年1月30日至4月24日期间买入且在4月24日收盘仍持有的投资者也可索赔 [17]
这家出口商抱紧亚马逊“大腿”!再冲IPO!
IPO日报· 2025-07-25 16:44
公司上市及业务概况 - 聚智科技于7月23日第二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新华汇富为独家保荐人,首次递表时间为2025年1月17日 [1] - 公司主营婴儿监护器,旗下品牌"HelloBaby"于2016年开发,自主研发2.4GHz无线数字音视频技术,支持双向通话和环境监测,2016年起通过亚马逊销售 [4] - 2024年婴儿监护器销量达113.8万台,创历史新高,2022-2024年销量分别为40.2万、85.8万、113.8万台 [4] 行业市场数据 - 全球婴儿监护器销量从2020年1450万台增至2024年2030万台,复合年增长率8.8%,预计2029年达2930万台(2024年起复合年增长率7.6%) [3] - 北美洲销量从2022年680万台增至2024年810万台,美国市场渗透率从2022年37.5%升至2024年42.6% [3] - 中国占美国婴儿监护器进口市场85%份额,前五大出口商占2024年总出口量90.8% [6] 公司市场份额与销售表现 - 公司2024年以38.7%市场份额成为中国出口美国婴儿监护器在线销售冠军,整体出口美国市场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7.4%) [6] -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88.2%,其中美国市场贡献75.5%收益 [6] - 约九成销售依赖第三方电商平台,亚马逊占比最高(2024年95.6%),沃尔玛不足2.2% [7]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亿元、3.48亿元、4.6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482.2万元、6336.6万元、9469.3万元 [7] - 毛利率稳定在50%左右,2024年达52.69% [7] - 截至2025年4月底现金及等价物约2739.5万元 [8] 募资用途 - 计划将IPO资金用于扩大销售渠道与地理覆盖、提升品牌知名度、研发新产品、采购生产设备及建设智能仓储系统 [8]
玩转跨界重组!一年来连续出手四次!这家公司股价涨幅超200%!
IPO日报· 2025-07-25 16:43
交易概述 - 汇绿生态正在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武汉钧恒49%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1] - 交易对方包括彭开盛、谢吉平、陈照华、同信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 [1] -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因彭开盛在汇绿生态担任董事兼副总经理,陈照华、刘鹏系彭开盛的一致行动人 [1] 标的公司情况 - 武汉钧恒注册资本1536万元,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武汉光谷 [3] - 主要从事光模块等光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AI、HPC、IDC、光纤通信等领域 [3] - 民用光模块已成为公司主要盈利来源,以适用短距离的多模产品为主 [3] 收购历程 - 2024年5月,汇绿生态以1.95亿元收购武汉钧恒30%股权 [5] - 2024年9月,汇绿生态增资5000万元认购384.62万元新增注册资本,持股比例升至35% [5] - 2024年12月,汇绿生态及彭开盛以2.59亿元现金增资,持股比例增至51%,实现对武汉钧恒的控制 [5] - 半年内累计投入约5亿元现金,武汉钧恒估值持续提升 [5] 收购动机 - 汇绿生态主业为园林工程、景观设计、苗木种植,2021年上市后业绩持续下滑 [8] - 2021-2024年营收从7.75亿元降至5.87亿元,净利润从0.8亿元降至0.66亿元 [8] - 通过跨界收购增加新的业绩增长点,发挥协同效应 [8] 财务影响 - 武汉钧恒2023-2024年营收分别为43481.92万元、66620.53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648.74万元、6966.90万元 [8] - 2024年武汉钧恒收入和净利润已超过上市公司 [8]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600万元至4900万元,比上年重组前同期增长177.82%-278.14% [9] 市场反应 - 自2024年5月首次宣布收购后,股价从4元持续上涨至13元,涨幅超过200% [10] - 公司市值已超过100亿元 [10]
控制权变更前夕,股价“抢跑”!瑞银等外资机构为何“精准”买入?
IPO日报· 2025-07-25 16:42
控制权变更 - 公司控股股东宫殿海正在筹划重大事项,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目前处于洽谈阶段,存在不确定性 [1] - 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24日起停牌,预计停牌不超过2个交易日 [1] - 宫殿海当前持股37168589股,占比37.45%,自上市以来持股比例未发生变化 [3] 股东结构变动 - 原高管杨耀华因离婚协议分割47641万股股份(占4.8%)至周蕾,变动后杨耀华持股71492万股(7.2%),仍为第二大股东,周蕾新晋持股47641万股(4.8%)[4][5] - 近期三家机构新进前十大股东:粤开证券信用账户持股34825万股(3.51%)、瑞银集团持股141486万股(1.43%)、摩根士丹利持股8675万股(0.87%)[7] 股价与市场表现 - 停牌前七个交易日股价累计上涨42.11%,其中7月17日、23日涨停,停牌日收盘价27.64元创近一年半新高 [8] - 新进股东或已获得显著账面收益 [9] 财务与业绩状况 - 公司连续四年亏损,净利润分别为-02亿元、-212亿元、-204亿元、-266亿元 [10]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7500万至6100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7300万至6000万元,主因行业景气度低、项目回款不及预期及固定成本高企 [10] 主营业务背景 - 公司主营照明工程系统集成、文旅夜游开发及智慧城市业务,2020年8月上市 [3]
生产全靠外包,这家轮胎企业要来IPO了……
IPO日报· 2025-07-24 20:15
上市进程 - 公司即将在北交所上会接受发审委面审,谋求上市已久,2019年开始搭建红筹架构 [1] - 2022年开启上市辅导,2024年底申报时选择北交所而非深交所 [15] - 实控人王传铸夫妇2018年搭建红筹架构可能为登陆香港联交所铺路,2021年开始拆除红筹架构 [11] - 报告期内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设立泰凯英国际收购泰凯英香港和泰凯英澳大利亚100%股权,作为红筹架构拆除的一部分 [12] 商业模式 - 公司采用"只研发、不生产"的轻资产模式,专注矿山及建筑轮胎的设计、研发、销售与服务 [2][5] - 产品通过代工生产,建立了"主辅备"供应商体系,认为国内轮胎厂商产能充裕能保障交付 [5][6] - 主要代工厂兴达轮胎出现债务违约,财产被查封但未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7] - 报告期内向兴达轮胎间接采购金额占比从20.55%降至13.07% [7] 行业地位 - 2023年工程子午线轮胎位列中国品牌第3名、全球品牌第8名 [3] - 2023年国内工程子午线轮胎配套市场占有率第3名,大吨位起重机轮胎国内配套市场占有率第1名 [3] - 为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10名中的4家提供配套轮胎,包括三一集团、徐工集团等国内外龙头企业 [4]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营业利润从14098.48万元增长至19987.22万元,占营收比例7.82%-8.79% [8] - 净利润从10834.41万元增至15665.48万元,净利率6.01%-6.82% [8] - 扣非归母净利润从10191.01万元增至15060.22万元 [8] - 综合毛利率18.08%-19.20%,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0312.75万元-16161.01万元 [8] - 2022-2023年现金分红合计5163万元 [9] 募资计划 - 原计划募集7.7亿元超过净资产规模,后调整至39010.32万元 [16][18] - 调整后募资占最近一期总资产23.69%,占最近一年营收17.00% [18] - 募投项目从6个缩减为3个,取消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18][19][20] - 建设期首年对利润总额影响为-2511.85万元,占2024年利润总额12.60% [20]
连续五年亏损,熙菱信息筹划控制权变更
IPO日报· 2025-07-24 20:02
公司控制权变更 - 熙菱信息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何开文和岳亚梅筹划控制权变更 可能导致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1] - 公司股票自7月21日起停牌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 但截至7月23日发布继续停牌公告 预计再停牌不超过3个交易日 [1] 公司背景与业务布局 - 熙菱信息是新疆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民营大数据智能应用服务企业之一 拥有"中国大数据50强"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3] - 公司2017年登陆A股市场 聚焦公共安全、网络与数据安全、数字经济三大核心领域 拥有30余个业务场景、6900余套解决方案 服务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等海外地区 [4] - 2024年收入构成:智能安防及信息化工程贡献0.66亿元(占比40.54%) 其他数字政府及企业服务与综合解决方案贡献0.55亿元(33.98%) 信息安全产品、服务与综合解决方案贡献0.41亿元(25.40%) [4] 与华为的合作关系 - 公司与华为合作持续深化 2024年4月获得华为"认证经销商"证书 5月易联网关系列产品通过华为生态认证 [4] - 公司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合作伙伴 与华为在视频应用软件和大数据应用软件研发升级中开展深度合作 [5] 股权结构 - 何开文持股22.51% 岳亚梅持股10.18% 两人合计控股32.69% [5] - 何开文和岳亚梅自2011年起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 掌舵企业长达14年 [5] 财务状况 - 2020年至2024年持续亏损 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36亿元、-0.85亿元、-0.61亿元、-0.40亿元和-0.61亿元 五年累计亏损近4亿元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4347.91万元 同比增长50.99% 但净利润仍亏损1501.83万元 [9]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65.15万元 [10] 客户结构与市场挑战 - 公司业务高度依赖政府数字化项目 2024年政府客户收入占比高达74.5% [9] - 政府项目回款周期通常较长(1至3年) 公司需垫付硬件采购及人力成本 [10] - 2019年政府收入占比81.08% 2020年后试图拓展企业客户但成效有限 [12] - 作为新疆本土企业深度绑定地方政府资源 但在跨区域拓展时面临行业巨头挤压 2024年仅1.63亿元的营收规模在AI安防赛道难以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巨头竞争 [12]
350年老字号青睐“买买买”
IPO日报· 2025-07-24 19:32
公司概况 - 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IPO申请 有望成为同仁堂集团名下第四家上市公司 [1] - 公司成立于2015年 是同仁堂旗下一家中医医疗集团 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及治疗方案 [3] - 公司已建立分级医疗服务网络 包括12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 一家互联网医院及10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 [5] - 按2024年总门诊人次及住院人次计 公司是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大的中医院集团 市场份额为1.7% [5] - 按2024年医疗服务总收入计 公司在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为0.2% [5] 业务表现 - 公司主要有三项业务 包括医疗服务 管理服务 销售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 [6] - 医疗服务营收占总营收的80%以上 销售健康产品占比14% 利润增长明显 主要源于安宫牛黄丸系列产品热销 [6] - 2022年至2024年 公司收入分别约为9.11亿元 11.53亿元 11.75亿元 [6] - 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923.3万元 4263.4万元 4619.7万元 [6] - 2025年前4个月的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 [8] 收购与扩张 - 公司近年扭亏为盈得益于大举收购 2022年收购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各65%股权 [8] - 2022年至2024年 三溪堂两家公司总计收入分别约为1.99亿元 3.60亿元 3.74亿元 占公司总收入21.9% 31.2% 31.8% [8] - 2024年收购上海承志堂和上海中和堂 分别持有70% 60%股权 [8] - 公司计划将募资用于扩充医疗服务网络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偿还银行贷款及营运资金 [9] 财务与负债 - 公司通过质押股权获取银行信用融资 截至2025年4月30日 相关银行借款未偿还余额合计达1.42亿元 [9] - 报告期内负债率分别为39.7% 35.1% 45.2% 较报告期前一年不足10%显著增长 [9]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441.8万元 8849.4万元 8778.7万元 [9] - 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32616.3万元 29303.4万元 29673.2万元 [9] 商誉风险 - 2021年公司商誉账面值为0.26亿元 2022年收购后攀升至1.87亿元 [11] - 2023年商誉减少13.9%至1.61亿元 2024年收购后增至2.63亿元 同比增加63.4% [11] - 商誉占净资产比重达37% 若未来业绩不达标将直接冲击利润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