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PO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内斗争权15年!毛利率持续下滑,要闪奔上市!
IPO日报· 2025-09-19 08:34
上市进程与募资用途 - 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9月19日审核公司的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 [1] - 从IPO申请受理至上会仅相隔不到3个月 完成两轮问询回复 审核速度极快 [1] - 本次IPO由中信证券保荐 拟募集资金约8亿元 用于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1] 公司治理与股权历史 - 公司创始人之间因经营分歧存在长达十五年的权力斗争 期间有近9年时间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有4年时间公司未召开董事会 [4][8] - 斗争主要围绕创始人柯炳粦与Ping Xu展开 2013年至2022年11月为公司无实控人阶段 多项关键议案因Ping Xu反对无法通过 [7][8] - 2022年权力争夺分出结果 Ping Xu投赞成票同意柯炳粦兼任总经理 其本人通过配偶控制平台拥有公司6.50%表决权 [9] - 目前柯炳粦、柯腾隆父子为实控人 合计控制公司27.13%表决权 但公司股权分散 无控股股东 [10] - 发行后实控人控制表决权比例将稀释至20.35% 存在控制权变更风险 [10] 经营业绩表现 -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存在明显波动 分别为33907.23万元(2022年)、31313.34万元(2023年)、41055.91万元(2024年)、23849.87万元(2025年1-6月) [13] - 扣非净利润同样波动显著 分别为9573.14万元(2022年)、5491.41万元(2023年)、6857.10万元(2024年)、4168.69万元(2025年1-6月) [13] - 2025年1-6月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低于主要下游客户 公司解释原因为应用领域、国产化进程差异等 [14] 毛利率与研发投入 -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分别为55.26%(2022年)、49.14%(2023年)、46.75%(2024年)、43.48%(2025年上半年) [15] - 毛利率持续低于境外同行平均值(如65.03% vs 55.26% in 2022) 且下滑幅度更大 变动趋势与境内同行存在差异 [17] - 公司产品结构以10Gbps及以下产品为主 25Gbps及以上速率产品处于逐步渗透拓展阶段 [17] - 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的21.14%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5.81% 同期同行业上市公司均值分别为21.74%、31.65%、31.45%、24.54% 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已低于同行业水平 [17] 行业与公司定位 - 公司是国内光通信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专注于光通信前端收发电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 [12] - 光通信电芯片是光通信系统的关键元器件 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12] - 公司产品应用于接入网、4G/5G/5G-A无线网络、数据中心、城域网和骨干网等领域 [13]
这家公司突发停牌,控制权生变,股价“提前”走高
IPO日报· 2025-09-18 16:48
公司重大事项 - 因筹划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的重大事项 公司股票自9月18日起停牌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1] - 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未披露交易对手方或具体方案细节[1] - 停牌前公司市值为39亿元 股价报收49.38元/股[2] 股价异动情况 - 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股价突然放量大涨 较前一交易日上涨8.01%[7] - 单日涨幅远超近期平均水平 近20日涨幅为10.51%[7] - 总市值达到38.93亿元 为近三年峰值 引发市场对消息提前泄露的猜测[2][7] 业务概况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国内建筑工程数字化服务商龙头 聚焦施工阶段数字建造应用化技术及产品[4][5]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 归母净利润3123万元 同比增幅达270.11%[5] - 扣非净利润2659万元 同比增长706.69%[5] - 业务主要包括信息化软件产品和智慧工地产品两部分[6] - 信息化软件业务收入1.08亿元 占比提升至57.44% 毛利率接近90%[6] - 智慧工地产品毛利率为56%[6] - 研发、销售及管理费用合计下降1236.40万元 降幅9.18%[6] 重大项目参与 - 公司参与雅江水电站部分工程项目 提供数智基建平台系统、数字孪生平台系统等产品及服务[9] - 目前业务规模较小 对整体业绩影响有限[9] 分红记录 - 自2020年上市以来累计实施5次现金分红 是科创板中少数连续分红的企业之一[10] - 2025半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3.00元 分红总额2346万元[11] - 2024年度分红总额2946万元 2023年度2306万元 2021年度3300万元 2020年度4300万元[11][12]
这家医美巨头创始人遭罚单!公司紧急撇清关系
IPO日报· 2025-09-18 08:33
公司治理事件 - 控股股东蒋伟因涉嫌内幕交易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 - 该事件源于2024年5月8日证监会对蒋伟的立案调查[2] - 公司澄清处罚仅涉及蒋伟个人且不影响日常经营[4] 股权结构 - 蒋伟与配偶游捷合计控制公司45.82%股权[4] - 截至2025年3月末蒋伟持股28.53% 游捷持股17.29%[4] 业务构成 - 公司为国内玻尿酸三大生产商之一 业务覆盖医美/眼科/骨科/止血防粘连四大领域[4] - 2024年医美业务收入占比44.30% 眼科占比31.79% 骨科占比16.92%[4] - 眼科业务受带量采购影响 2024年收入下降7.6%至8.58亿元[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04亿元 同比下降7.12%[5]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11亿元 同比下降10.29%[5]
首开股份又又又板!宇树科技IPO催生“影子股”行情
IPO日报· 2025-09-18 08:33
股价异动表现 - 9月17日公司股票涨停收盘价报7.34元[1] - 9月3日起11个交易日录得10个涨停板累计涨幅达178.03%市值从68亿元升至189亿元[2] 行情触发因素 - 宇树科技9月2日启动IPO被市场视为机器人概念股直接触发股价异动[2] - 特斯拉擎天柱3量产计划及中国204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期达10万亿元进一步刺激板块热度[11] 公司业务结构 - 公司为北京市国资委控股房企房地产开发业务营收占比接近95%物业经营与租赁服务占比约5%[5] - 公司明确表示对宇树科技投资属财务性且无控制力对经营无实质影响[2] 基本面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0.39亿元同比增105.19%但归母净利润亏损18.39亿元[7] - 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超149亿元面临销售疲软及存货去化压力[7][8] 资金面特征 - 9月3日至16日自然人买入占比85.51%中小投资者占交易总量半数以上[11] - 换手率极高9月15日达17.46%机构席位减持而游资活跃[11] - 公司9月发布7次风险提示指出股东数激增及换手率异常可能触发停牌核查[12]
收购一家亏损企业,晶晨股份要花3.16亿元……
IPO日报· 2025-09-18 08:33
收购交易概述 - 晶晨股份拟以现金3.16亿元收购芯迈微半导体100%股权[2] - 交易完成后芯迈微将成为全资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3] 公司业务与业绩表现 - 公司为无晶圆半导体系统设计厂商 提供多媒体SoC芯片和系统级解决方案 覆盖智能机顶盒、智能电视、音视频系统终端、无线连接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多个领域[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33.30亿元 同比增长10.42% 归母净利润4.97亿元 同比增长37.12% 均实现连续两年上涨[4] 收购标的公司情况 - 芯迈微拥有无线通信领域核心团队 在物联网、车联网、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具备技术积累 已有6个型号芯片完成流片 其中一款已在物联网模组、智能学生卡、移动智能终端场景产生收入[4] - 标的公司2024年营收0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67.93万元 净利润2024年亏损9031.50万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4005.95万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净资产为3590.30万元[5] 交易估值与商誉影响 - 收购对价3.16亿元基于标的公司4.3亿元估值基数 经市场化折价后确定[6] - 收购完成后将形成商誉 若标的公司未来经营不利可能产生减值风险并对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6] 公司资本战略 - 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以提升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推进国际化战略[7]
陈小群2亿买入三花智控,小散们调侃“提前跑路”
IPO日报· 2025-09-17 10:58
文章核心观点 - 知名游资陈小群买入三花智控引发市场关注 但中小投资者反应谨慎 形成"提前跑路"的独特市场现象 反映当前市场博弈心态和投资逻辑的变化[1][4][6] - 三花智控基本面优良 是全球领先的制冷控制元器件和汽车热管理系统制造商 兼具新能源车和机器人概念 市值1651.2亿元 市盈率44.69倍[4][5] - 游资买入主要基于机器人板块热度 三花智控体量适合机构与游资共舞 且是新能源车和机器人概念龙头标的[5] 市场反应分析 - 陈小群通过中国银河证券大连黄河路营业部席位以2.01亿元买入三花智控 但其近期操作胜宏科技亏损约7000万元 引发投资者警惕[4] - 中小投资者出现"PTSD"反应 形成"提前跑路"的集体调侃 体现博弈心理和风险警惕 试图在游资出货前离场避免成为接盘侠[4][6][7] - 9月17日三花智控仍以40.99元高开 继续冲高 显示市场分歧明显[4] 公司基本面分析 - 三花智控是全球领先的制冷控制元器件和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制造商 传统制冷业务需求稳定 汽车热管理系统特别是新能源车领域具有想象空间[5] - 公司是特斯拉 比亚迪等头部车企重要供应商 受益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 同时具备机器人概念 精密机电控制技术与机器人关节执行器需求高度相关[5] - 截至9月16日收盘 股价39.23元 市值1651.2亿元 市盈率44.69倍 历史业绩稳健 盈利能力突出 现金流较好[4] 行业概念题材 - 三花智控兼具短期景气度与长期科幻题材 是新能源车和机器人概念龙头 受到游资青睐[5] - 机器人板块当日大热 炒作热门板块是游资基本操作方法 公司体量较大适合慢牛行情中机构与游资共舞[5] - 尽管机器人概念当前收入贡献不大 但投资者给予估值溢价空间[5] 投资行为研究 - 游资以"快准狠"著称 擅长短期博弈 多采用一日游策略 随时可能撤退[7] - 投资者经历市场教育后更为谨慎 减少盲目跟随 更注重公司基本面研究而非短期资金流向[7] - 研究游资 机构 外资买入行为可作为市场情绪参考 但最终需对公司价值进行独立判断[7]
《秦时明月》IP母公司要上市了!
IPO日报· 2025-09-17 08:32
公司IPO动态 - 过去一周新增7家公司进行IPO辅导备案 包括华澜微、恒翼能、玄机科技、先临三维、森峰激光、莫森泰克、鹰峰电子 [1] 华澜微 - 公司成立于2011年7月 是数据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 注册资本1.5亿元 [4] - 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股权较为分散 融资轮次达14轮 [5] - 2022年12月申请科创板IPO后撤回 2024年5月被终止审核 [6] - 2019-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2.91亿元、4.35亿元、5.95亿元、6.04亿元和2.29亿元 净利润持续亏损 [6] - 2021年7月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 后剥离全部海外子公司聚焦国内业务 [7] 恒翼能 - 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 专注于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行业 为锂电池提供智能化产线和检测线 [9] - 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王守模 合计控制公司30.4065%股份 [9] - 人员规模2000余人 研发团队超过500人 电芯生产线与检测线累计交付超过500GWh [9] - 2023年完成数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 由摩根士丹利私募股权基金领投 [10] 玄机科技 - 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 是国内知名三维数字内容制作企业 旗下拥有《秦时明月》《斗罗大陆》《武庚纪》等知名动画IP [12] - 控股股东为上海玄漫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持股34.25% 腾讯通过林芝利新持股18.98% 合计持股约20.5% [12] - 业务包括数字内容创作及授权、数字内容制作服务和衍生品销售 [13] - 2023年营收2.62亿元 净利润4092.08万元 2024年营收3.17亿元 净利润6819.71万元 [14]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13亿元 同比增长68.59% 扣非净利润5535万元 同比增长913.68% [14] - 腾讯连续多年是公司第一大客户 [14] 先临三维 - 公司成立于2004年 专注于高精度三维视觉软硬件技术研发及应用 [16] - 无控股股东 2014年在新三板挂牌 2016年进入创新层 [16] - 2024年营收12.02亿元 同比增长18.07% 净利润2.26亿元 同比增长59.08% 毛利率达69.1% [17] 森峰激光 - 公司成立于2007年5月 专注于激光加工设备研发制造及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19] - 2022年6月申请创业板上市 2023年8月通过审核但2024年12月撤回申请 [19]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9.92亿元、13.32亿元、12.88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1.03亿元、1.1亿元、1亿元 [20]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09亿元 同比增长12.49% 净利润5855.45万元 同比下降5.99% [20] - 控股股东为李峰西和李雷夫妇 合计持股61.98% [20] 莫森泰克 - 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 专注于汽车天窗、玻璃升降器等开闭器件及相关电子控制单元的研发制造 [22][23] - 控股股东为芜湖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持股42.87% 实际控制人为芜湖市国资委 [22] - 主要客户包括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国内知名整车厂 [23] - 2024年营收19.56亿元 同比增长24.42% 净利润2.64亿元 同比增长37.32% 毛利率19.91% [23] 鹰峰电子 - 公司成立于2003年9月 主要从事电容、电感、母排、电阻等被动元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5]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洪英杰 合计控制公司40.65%表决权 [25] - 前次新三板挂牌于2022年4月终止 2023年6月申请创业板上市后撤回 2025年8月18日在新三板二次挂牌 [25] - 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4.82亿元、13.96亿元、18.41亿元、8.53亿元(同比增长17.78%) [27] - 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1.13亿元、6764.65万元、3171.12万元(同比下降22.41%) [27] - 全球被动元器件市场规模2021年327.7亿美元 预计2027年达428.2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4.56% [26]
连续7年财务造假!北交所退市第一股要来了
IPO日报· 2025-09-16 18:23
公司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2018年至2024年上半年系统性财务造假 累计虚增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1] - 通过制作虚假购销合同、发票、银行回单、发货通知单及入库单等方式虚构销售和采购业务[5] - 2018年虚增营业收入1.43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87.34%[5]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1.92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95.39%[5]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2.23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98.96%[5]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2.49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85.87%[5] - 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3.04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99.39%[5] - 2023年虚增营业收入2.83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98.14%[5] - 2024年上半年虚增营业收入7164.61万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88.11%[5] 行政处罚与退市处理 - 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1] - 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股票将自2025年9月15日起停牌[2] - 2024年12月4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9] - 2024年年度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9] - 2024年4月30日停牌一天 5月6日起复牌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9] - 将成为北交所设立以来首只真正退市个股[10] 公司背景信息 - 公司成立于2003年 2016年11月在新三板挂牌[7] - 2021年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之一[7] - 主要从事以数据应用为目标的软件产品开发与销售[7] - 在IPO期间就进行财务造假 上市后持续造假[8]
新增股份上市!中国船舶吸并案收官!
IPO日报· 2025-09-16 12:09
吸收合并交易完成 - 中国船舶新增30.53亿股股份于9月16日正式上市 标志着对中国重工吸收合并案正式收官 [1] - 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 中国重工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 中国船舶承继其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 [5] - 交易整体耗时一年 从首次披露到完成被视为高效 [8] 交易细节与结构 - 中国船舶换股价格为37.59元/股 中国重工换股价格为5.032元/股 换股比例为1:0.1339 [5] - 中船重工集团等机构换股取得的14.54亿股股份 自发行结束日起6个月内不得转让 [7] - 交易于今年1月获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批复同意 7月4日通过上交所并购重组委审核 [6][7] 市场数据表现 - 截至发稿时中国船舶股价为37.35元 当日开盘价38.07元 昨收38.51元 [3][4] - 当日最高价38.07元 最低价37.23元 成交量61.59万手 成交额23.14亿元 [4] - 公司总市值达2811亿元 换手率0.82% 市盈率(TTM)为54.60倍 [4]
高瓴资本是最大机构投资方,公司估值猛增24倍,现要上市!
IPO日报· 2025-09-16 08:32
公司概况与上市进展 - 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9月11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与华泰国际 [1] - 公司是一家全球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涵盖生命支持、微创介入和体外诊断三大领域的高端医疗设备和耗材 [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将超过50种生命支持产品、80种微创介入产品及210种体外诊断产品商业化 [5] - 公司产品已销往全球逾140个国家及地区,在中国累计覆盖超过6000家医院,包括约90%的三级甲等医院 [6] 行业赛道与市场地位 - 公司深耕的三大赛道市场潜力巨大:全球生命支持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24年为751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1097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2024年为557亿元,预计2030年增至932亿元 [4] - 全球内窥镜微创介入市场规模2024年为321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488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2024年为249亿元,预计2030年增至532亿元 [4] - 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2024年为1084亿美元,预计2030年增至1673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2024年为1161亿元,预计2030年增至1912亿元 [4] - 在中国输注工作站市场,公司2018年至2024年各年度销售额排名第一;在肠内营养泵市场,2021年至2024年各年度销售额排名第一 [5] - 公司是中国少数拥有全系列内窥镜专有产品组合的国产品牌之一,2022年至2024年在中国消化系统微创介入耗材市场销售额排名第二,2023年至2024年跻身中国一次性胆道镜市场前五名 [5] - 公司于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全自动血栓弹力图分析仪,2021年至2024年在中国全自动血栓弹力图市场销售额排名第一,2024年跻身中国血型检测设备市场前五名 [6] 财务业绩表现 - 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9.17亿元、13.13亿元、13.9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3.5%;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7.87亿元,同比增长15.31% [8] - 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期内利润4096.8万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5802.6万元扭亏为盈 [1][8][9] - 毛利率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43.7%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52.9% [1][9] - 经调整EBITDA利润率大幅改善,从2022年的-3.2%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8.9% [9] 业务分部收入 - 生命支持产品收入出现波动,2022年为4.16亿元,2023年增长35.7%至5.64亿元,2024年减少12.4%至4.94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0.8% [10] - 微创介入产品收入持续增长,从2022年的3.86亿元增至2024年的7.21亿元,2025年上半年增长16.8%至4.03亿元 [10] 股权融资与估值 - 自2016年起共完成7轮股权融资,累计募资超过20亿元,投后估值从2016年A轮的3.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2.45亿元,增长超过24倍 [12] - 上市前,公司创始人团队通过A类股份和B类股份合计持股39.55%,并控制股东会79.14%的投票权 [12][13] - 高瓴资本持股20.79%,为最大机构投资方,其持股对应估值约为17.1亿元;深创投集团合计持股8.54%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