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中网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变压器,出口杀疯了
投中网· 2025-10-23 14:30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变压器市场因能源转型、电动汽车及AI数据中心发展而需求激增,但供应严重短缺,交货周期大幅延长,价格显著上涨 [5][18][25][26][27] - 中国变压器产业凭借全球最大产能、完整自主的供应链以及成本效率优势,在全球供应危机中抓住机遇,出口金额实现高速增长 [5][7][37][40][42] - 行业龙头公司积极扩产,但产能建设周期长,全球供需紧张态势预计将持续,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窗口期 [25][29][32][37][43] 出口表现 - 2025年1-8月中国变压器累计出口金额达297.1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42%,其中8月出口47.18亿元,同比增长57.90% [7] - 对亚洲、欧洲、非洲出口金额分别增长65.39%、138.03%、28.03%,仅对北美出口下降4.35% [7] - 中国变压器出口已连续4年保持高增长,近5年每年出口数量约30亿个,显示其全球市场的重要地位 [8][39] 需求驱动因素 - 全球能源转型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其发电系统所需变压器数量是传统火电的1.5-3倍,因其具有分散化、不稳定、多电压转换的特性 [10] - 电动汽车产业高速增长,2024年全球产量达1730万辆,每台电动车至少需5-6个变压器,远高于燃油车,配套充电网络也增加需求 [19][20] - AI数据中心耗电量巨大且呈指数级增长,对降压变压器有大量需求,美国研究指出到2050年其配电变压器供应需较2021年提升160%-260% [21][24] 全球供应状况 - 全球变压器交货周期显著延长,平均达115-130周(超过2年),大型变压器周期长达120-210周(约2.3-4年) [26] - 自2020年以来全球变压器均价上涨超过60%,部分品类涨幅超80% [27] - 行业龙头日立能源指出产能不堪重负,供需错配可能导致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延期 [25] 中国产业优势 - 中国是全球最大变压器制造基地,2023年产量占全球60%以上,拥有从原材料到整机的完整、自主、低成本供应链体系 [37][40] - 中国供应商能将变压器交货周期压缩至10-12个月,比欧洲的18个月以上更具效率,同时成本低20%-30% [42] - 在技术创新上实现领跑,例如成功投运全球首台500千伏植物油变压器,填补国际空白 [42] 市场竞争与展望 - 国际巨头如日立能源、伊顿、施耐德等正投资扩产,但产能建设需1-2年,短期内难以缓解供应紧张 [29][32] - 美国因禁用中国变压器导致本土供应链缺口高达30%,特斯拉为应对短缺危机已开始自研自产变压器 [32][33][35] - 全球变压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1年的586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的10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1% [15]
“今年最火的20家机器人,我只投中5家”
投中网· 2025-10-23 14:30
投资策略与反思 - 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策略结合了战术性快速反应与战略性前瞻布局,例如在人形机器人风口出现时快速投资加速进化和松延动力,而在早期则基于对智能发展大方向的预判投资了做具身大脑的自变量机器人和走类脑路径的千诀科技[2] - 对过往投资选择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在早期估值便宜时,对于未来均有潜力的公司不应强求“赌冠军”,而应考虑更广泛的布局,例如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Top20榜单中,有13家公司在首轮融资时曾与公司交流,但最终只投资了5家,错失了部分资本收益机会[16][17] - 投资策略自2023年下半年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度依赖对产业和技术范式的准确判断转向更相信创始人本身,即使其短期方向判断与公司存在分歧,只要认为创始人足够强和可信,便会投资[19][20] 对具身智能行业的判断 - 公司对具身智能有独特的定义,认为其本质是人类认知学和行为学术语,指通过与环境互动产生认知和智能的学习路径,而非简单地将智能赋予机器,并且早在2022年底就预判其将与强化学习方法对应,并规划在2024年进行投资[24][26][27] - 公司预判了智能范式进化的三个阶段:信息智能(当前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对应强化学习)和未来的类脑智能,这一前瞻性判断使其在2023年AI热点形成前就已布局[27] - 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收敛的背景下,公司投资决策的核心标准是判断企业能否活下去,重点关注短期是否有可观收入和长期发展空间,例如所投公司松延动力手握2000多个机器人订单对应近亿元收入,加速进化已交付数百至上千台机器人,千诀科技的机器人大脑被WAIC上1/4的参展企业使用[35][36] 个人背景与投资风格 - 投资人的职业背景跨越摇滚乐、互联网创业和风险投资,其重大职业选择多从感性兴趣出发,如早期放弃音乐道路选择互联网公司瀛海威,这种基于本心的选择使其在未追逐芯片、新能源等热点期间,反而有时间提前关注和布局AI新方向[11][53][65][67] - 投资人自我评价为理性与感性交融,依赖强逻辑性和系统支撑进行判断,但对无法用理性拆解的领域(如新消费)则感到挑战,这种特质使其更擅长投AI、机器人等直接触达个人、具有丰富创造性的领域,而非To B生意[45][46][48][62] - 在机构机制允许的宽容度下,投资人在热点不匹配个人兴趣的时期鲜少出手,这段“冷板凳”时期为其积累了观察和思考AI方向的时间,最终帮助机构抓住了后续的AI投资机会[4][66][67] 行业认知与投资实践 - 公司强调在AI投资中基于认知提前布局的重要性,需要在行业共识形成前判断技术方向并果断投入,例如所投项目大多卡在大公司入场前的几个月到半年[31][32] - 公司目前在机器人领域包括上下游供应链投资了20多家企业,在模型层和应用层累计投资约40个AI项目,主力基金单笔投资平均在1500万人民币左右,反映出科创项目估值提升的趋势[33] - 公司认为,在技术范式快速变化的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人才密度、资金充足性、灵活性和创始人远见,只要能随技术调整并积累数据、场景等优势,便能在范式清晰后占据主导,如同大模型领域的发展路径[37]
一代“神药”,也卖不动了
投中网· 2025-10-23 14:30
文章核心观点 - 片仔癀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营收与净利润出现近十年来首次双降,标志着公司长期依赖的“稀缺性+提价”增长模式遭遇严峻挑战 [5][9] - 公司市值较高点蒸发近1800亿元,反映市场对其增长前景信心严重受挫 [5] - 消费环境变化导致商务和中产阶层对非刚性消费需求减弱,公司核心产品终端价格出现倒挂,增长引擎熄火 [7][24] 2025年三季度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营收74.42亿元,同比下降11.93%,净利润21.29亿元,同比下降20.74% [5] -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20.64亿元,同比下降26.28%,净利润6.87亿元,同比下降28.82% [5]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同比下降54.6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0.78% [10] - 医药制造业营收40.16亿元,同比下降12.93%,毛利率减少7.51个百分点至59.38% [10] - 医药流通业营收28.87亿元,同比下降8.45%,化妆品业营收4亿元,同比下降23.82% [11] 核心产品表现 - 肝病用药(片仔癀系列)前三季度营收38.80亿元,同比下降9.41%,毛利率减少9.68个百分点至61.11% [13] - 心脑血管用药(主要为安宫牛黄丸)前三季度营收9343.57万元,同比大幅下降65.20% [13] - 公司存货规模持续攀升,三季度末达61.6亿元,较去年底的49.7亿元大幅增加 [15] 市场与股东变化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季度减持近900万股,减持比例达45.43% [14] - 三季报披露后首个交易日股价低开5.78%,收盘下跌4.71%至187.09元/股 [16] - 公司市值从高点2900亿元跌至1118亿元,蒸发近1800亿元 [5] 历史背景与增长模式 - 片仔癀拥有国家绝密级配方,核心成分天然麝香资源稀缺,具备天然垄断属性 [18] - 2021年前后与茅台形成“黄金搭档”,被炒作至1600元/粒,克价超过黄金 [19] - 上市以来产品累计提价超20次,锭剂内销出厂价从125元/粒涨至600元/粒 [23] 当前面临的挑战 - 核心原料天然牛黄价格从2019年35万元/公斤飙升至170万元/公斤 [22] - 终端市场价格出现严重倒挂,二手市场价格跌至500元/粒以下 [24] - 消费需求减弱导致公司依赖的提价策略失灵,增长模式遭遇严峻挑战 [5][24]
2025最大AI应用融资诞生:LiblibAI获1.3亿美元
投中网· 2025-10-23 14:30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这笔融资也标志着AI投资热点正从底层模型转向应用层。 来源丨 投中网 在AI应用层加速爆发的2025年,AI应用公司LiblibAI宣布完成1.3亿美元B轮融资,由红杉中国、CMC资本及一战略投资方联合领 投,老股东顺为资本、源码资本、明势创投、渶策资本均超额增持,远识资本继续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这是今年迄今为止国内资本市场AI应用赛道最大的一笔融资,这笔融资也标志着AI投资热点正从底层模型转向应用层。 在大模型逐渐 成为少数头部玩家游戏的当下,资本正重新聚焦那些能够将多模态能力真正落地于创作、生产与消费场景的AI平台。 LiblibAI成立于2023年底,经历了开源视觉创作的爆发期,LibLibAI现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多模态模型与创作社区,平台整合了图 像、视频、3D、LoRA训练等多模态能力,覆盖从灵感生成、视觉设计到动态视频制作的完整AI工作流,孵化了超过2000万AI创作 者,包括插画、摄影、电商、海报、IP等专业视觉场景。 创 新 经 济 的 智 识 、 洞 见 和 未 来 www.ChinaVenture.com.cn 融资完成后,LibLi ...
日本餐饮的“平成食代”,中国“西贝们”的镜与鉴
投中网· 2025-10-22 14:32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餐饮业在平成时代经济泡沫破裂后的发展路径为中国餐饮企业提供了镜鉴,揭示了在“高溢价”、“连锁化”和“美味/规模化”之间存在的“不可能三角” [5][25][30] - 成功应对经济下行周期的日本餐饮企业普遍选择放弃高溢价,通过标准化、连锁化和资本化追求规模效应,典型代表如泉盛(食其家)[31][34][35] - 高端餐饮在日本同样存在但难以规模化,其成功依赖于对“色、香、味、器、景”的极致追求而非扩张,形成了与平价连锁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38] 日本平成时代餐饮消费变迁 - 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家庭食品支出绝对值从1992年的8.2万日元降至2000年的7.4万日元,但餐饮业作为刚需,其消费降幅远小于其他行业 [7][9] - 饮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内食”(在家做饭)和“外食”(外出就餐)规模收缩,而“中食”(快餐与便利店食品)逆势增长三倍 [10] - 餐饮客单价在二十年间下降约20%,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追求性价比成为主流 [9] 餐饮业供给侧调整与连锁化 - 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餐饮门店数量从155万的峰值萎缩至140万左右,供给侧收缩幅度(约10%)远大于需求侧微降(1%-3%)[15] - 行业在“抱团基因”驱动下掀起横向并购潮,连锁化率和连锁门店数量不降反升,推动行业整合 [20] - 餐饮企业迎来资本化浪潮,上市公司数量一度超过100家,成为全球之最,资本化前提是前台数字化和后台标准化 [21] 餐饮业的“不可能三角” - 餐饮业存在“不可能三角”:高溢价、连锁化、美味/规模化三者难以兼得 [25][30] - 追求高溢价需依赖稀有食材和个性烹饪,难以标准化;追求连锁化则需标准食材和统一流程,难以维持高溢价 [30] - 案例对比:和民(Watami)挑战“高溢价连锁”失败,2014年亏损128亿日元;泉盛(食其家)坚持平价策略,利润率压在4%以下,上市以来涨幅超230倍 [31][34] 日本成功餐饮企业特征 - 日本市值前十的餐饮企业中,九家是“平民代表”,主打平价、标准化产品,如泉盛(牛丼饭,门店超10000家)、萨莉亚(家庭餐厅,约1600家)[35] - 成功上市餐饮企业大多主打“可预制产品”,牛丼饭行业CR4超过90%,高度标准化 [23][25] - 高端餐饮(如米其林餐厅)集中于东京(183家)、京都、大阪等城市,但不追求规模扩张,核心在于极致体验 [38] 对中国餐饮业的启示 - 中国餐饮业食材自给率超过140%,饮食多样性高,且烹饪依赖“火”,标准化难度高于日本 [38] - 中国个体餐饮占比超过90%,连锁化率提升空间大,但若同时追求“连锁化+高溢价”将挑战商业规律极限 [38][40] - 预制菜引发的争议本质是企业试图走通“标准化溢价”的路径,而日本经验表明溢价需求多为周期性的供需错配,不具备长期价值 [40]
山东前首富的百亿并购,黄了
投中网· 2025-10-22 14:32
收购案概述 - 歌尔股份终止筹划以约104亿港元收购米亚精密及昌宏实业100%股权[4] - 官方终止原因为交易双方未能就交易相关的关键条款达成一致[4] - 有知情人士透露终止或与尽调过程中发现标的资产相关问题有关[4] 收购案的初衷与战略意义 - 收购初衷是强化公司在精密结构件业务的关键环节[6] - 标的公司2024年度合计营业收入约91.1亿港元,在金属/非金属材料加工、精细化表面处理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6] - 此次收购被视为可使公司从“模组商”升级为“材料—工艺—模组”闭环供应商的关键举措[6] 公司背景与战略布局 - 公司创始人姜滨以精准的战略眼光和垂直整合能力著称,带领公司从声学器件厂商发展为全球布局的科技创新企业[7] - 公司2023年位列中国电子元器件骨干企业百强榜单第4位,并连续多年获得研发实力榜第一名[7] - 公司是全球元宇宙AI硬件领域的关键参与者,通过集成AI大模型使AI眼镜升级为主动交互智能助手[8] 公司其他业务与资本运作 - 子公司歌尔微电子正积极冲刺港股IPO,是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市场份额43.0%[9] - 子公司歌尔光学正推进交易,拟以增资扩股方式取得上海奥来100%股权,交易对价19.03亿元,以增强在光波导等晶圆级微纳光学器件领域竞争力[15] - 公司通过参投视涯科技和提供借款支持收购等方式,提前锁定Micro-OLED、Micr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供应链[15] 终止收购的潜在原因分析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5.49亿元,净利润14.17亿元,同比增长15.65%[11] - 精密零组件业务成为公司营收增速最快、毛利率最高的板块,2025年上半年营收76.04亿元,同比增长20.54%,毛利率23.49%[12][13] - 在此财务背景下,管理层可能认为以104亿港元收购业务有较大重叠的公司并非最优选择[13] 行业前景与公司未来战略 - IDC预测2025-2029年全球MR出货量将从330万台增至1520万台,AR设备也将稳步增长[16] - 公司未来将继续围绕既定战略目标,通过内生性发展和投资并购等多元化方式推动长期健康发展[18] - 此次终止收购反映了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聚焦核心技术与关键环节[18]
上海,诞生了一个明星IPO
投中网· 2025-10-22 14:32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四十条资本 ,作者陈美 东四十条资本 . 聚焦股权投资行业人物、事件、数据、研究、政策解读,提供专业视角和深度洞见 | 创投圈有趣的灵魂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天使投资人大赚75倍。 作者丨 陈美 来源丨 东四十条资本 今日,上海独角兽企业聚水潭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资本市场一员。披露显示,聚水潭IPO发行价为30.60港元/股,开盘后涨 超 17% ,截至发稿,市值达到 153 亿港元。 作为国内电商SaaS ERP的头部企业,聚水潭成立于2014年。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SaaS总收入计,2024年,聚水潭是 中国最大的电商运营SaaS供货商,市场份额达8.7%。 回顾聚水潭的创业之旅,是中国SaaS发展的生动写照。10年间,中国SaaS行业经历萌芽、回调,再到新生。过程中,聚水潭 也经历了行业起伏与盈利之困,并得到了一众VC/PE的支持。 IPO后,红杉智盛持股6.72%,为第二大外部股东;阿米巴资本合计持股7.93%,为第一大外部股东。纪源资本合计持股 4.18% ,位列重要股东。此外,上海蓝湖 、元璟资本、北京微光股权、中金共赢基金 也纷纷加持。 作为重要股东之 ...
一场资本赌局,670亿灰飞烟灭
投中网· 2025-10-22 14:32
公司退市与估值归零 - 嘉实基金与景顺长城基金于2025年10月宣布,对旗下基金持有的洪九果品股票估值调整为0.00港元/股 [3] - 公司股票自2024年3月20日起因无法按时披露财报而停牌,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已于2025年10月13日决定取消其上市地位 [3] - 公司市值曾于2023年初达到超过670亿港元的巅峰,但上市仅18个月后即光速陨落,面临财报造假、创始人被捕、股票退市等一系列问题 [4][7] 公司发展历程与巅峰表现 - 公司由邓洪九于1987年白手起家创立,2002年正式成立,经过30多年发展成为中国水果行业第一 [5][6] - 2020年,公司完成由阿里巴巴投资的5.9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达74亿元,成为独角兽企业 [6] - 公司于2022年9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上市首日市值达190亿港元,2023年初市值最高突破670亿港元,是其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的近10倍 [7] - 2022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7%,较2020年翻了三倍;经调整利润达14.55亿元,同比增长33.5% [8] - 公司登顶为中国最大的水果分销商及最大的东南亚水果分销商,其榴莲和火龙果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2.7%和17% [9] 商业模式与核心优势 - 公司构建了“端对端”的水果供应链,通过自建冷链物流体系和直采模式确保产品品质和供应稳定性 [12] - 核心产品为榴莲、火龙果、龙眼、葡萄、车厘子、山竹6大高价值品类,占总营收六成,支撑了其超越同行的毛利率 [12] - 公司在泰国、越南等核心水果品类原产地拥有16座加工厂,可实现约90%的榴莲和火龙果从原产地直采 [12] - 公司上市后大力宣传“洪九星桥”数字化管理系统,并提出打造水果行业B2B电商平台,迎合了资本市场对“产业互联网”概念的追捧 [13] 财务问题与造假指控 - 审计机构毕马威于2024年审计中对公司财报提出质疑,主要疑点包括未能提供完整会计文件、部分供应商身份可疑、2023年第四季度向可疑供应商新增预付款骤增约34.2亿元人民币等 [15][16] - 2019年至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0亿元增长至150亿元,净利润从1.63亿元增长至14.55亿元,但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四年累计超过40亿元 [18] - 2025年4月,公司创始人邓洪九等高管因涉嫌骗取贷款及/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8] - 据分析,公司可能通过向空壳公司或关联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制造虚假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并将夸大的应收账款抵押给银行骗取贷款 [19][20] 商业模式固有风险 - 公司商业模式存在天然现金流缺口:上游采购需“高预付”以锁定货源,下游销售面对客户“长应收”账期,回款周期长达数月 [21] - 自建冷链物流和加工厂的巨大资本开支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资金压力 [22] - 在暴雷前,公司已开始假借员工持股计划名义向员工摊派融资,被视为暴雷先兆 [22]
如果没有苹果,中国代工厂还剩下什么?
投中网· 2025-10-21 14:51
文章核心观点 - 以立讯精密、工业富联、歌尔股份为代表的原苹果供应链企业正通过技术迁移和业务多元化成功转型,从依赖单一客户的代工厂升级为掌握核心工艺并参与产品定义的解决方案提供商[6][7][9] - 这些企业凭借在服务苹果过程中积累的精密制造方法论、质量管理体系和工艺Know-how,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VR/AR等高增长新领域[15][16][17] - 未来发展方向是从"制造"升级为"智造",通过制造即服务模式成为AI硬件创新的基础设施平台,实现从价值链底端向顶端的跃升[21][22][27] 果链企业转型案例 - 立讯精密新能源汽车业务营收占比达39.47%,营收规模49.98亿元,客户包括特斯拉、宁德时代、宝马、奔驰、大众等[9] - 歌尔股份智能硬件业务营收占比连续两年超过声学整机产品,达到60%,2022年营收金额同比增长超九成[9] - 工业富联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121.13亿元,同比增长38.6%,云计算业务营收首次超过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业务成为新支柱[9] - 欣旺达转型新能源赛道,蔚来、小鹏、东风三家客户占其2023年装机量72%,并与蔚小理形成"客户+股东"深度绑定关系[10] 技术迁移逻辑 - 立讯精密将手机连接器的微米级精度、耐高温低温、抗电磁干扰等技术升级应用于汽车连接器,从"手机级别"升级为"汽车级别"[15] - 工业富联将解决iPhone散热问题积累的导热材料、散热结构设计经验应用于AI服务器,从"毫瓦级"升级到"千瓦级"散热技术[16] - 苹果严格的"零缺陷"、"全程可追溯"质量管理体系成为果链企业转型的杀手锏[16][17] 制造即服务模式 - 富士康推出MIH电动车开放平台,提供底盘、三电、电子架构等整车级集成能力,已有1900多家企业加入联盟[24][25][27] - 未来果链企业可将工艺解决方案软件化为"工业APP",通过云更新方式服务客户,从代工厂升级为智造平台[27] - 这种模式使代工企业能够收取平台税、专利税,实现价值链位置的跃升[27] 核心竞争优势 - 工业富联AI服务器出货量占全球近40%,液冷机型稳居国际第一梯队,其沉浸式机柜PUE达到1.03,远优于传统风冷数据中心的1.5以上[13] - 欣旺达凭借244Wh/kg的能量密度、5万次循环寿命、-30℃可靠运行等实打实的技术参数,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夹缝中打出一片天地[10] - 制造业的Know-how体现在老师傅经验、工艺文件和设备参数中,是AI难以替代的行业瑰宝[31]
28亿,蚂蚁在香港出手了
投中网· 2025-10-21 14:51
文章核心观点 - 蚂蚁集团正通过收购香港持牌券商耀才证券等一系列动作,在香港市场谋划重大战略布局,旨在获取金融全牌照、服务南向及国际资金,并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以支撑其高估值 [5][7][8][17][20] 收购耀才证券的交易细节与战略意义 - 蚂蚁集团通过境外孙公司以每股3.28港元的价格要约收购耀才证券50.55%的股份,总价28.14亿港元,收购价较交易宣布前收盘价溢价约17.6% [10] - 此次收购使蚂蚁集团获得耀才证券所持有的香港证监会1、2、4、5、6、9号全业务牌照,覆盖证券交易、期货咨询、资产管理等核心金融领域 [11] - 收购被视为获取成熟运营架构和全牌照资质的快捷方式,相比自行申请牌照可节省数年时间 [11] - 耀才证券截至2024年末拥有57.9万名客户,客户资产规模接近605亿港元,户均资产约10.42万港元 [10] - 耀才证券在2025年3月的香港市场月成交额市占率为0.82%,排名第17位 [11] 蚂蚁集团的估值变化与海外业务拓展 - 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蚂蚁集团估值为6350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五,估值较上年增长510亿元 [6][13] - 蚂蚁集团估值较2020年IPO前夕的最高点2.1万亿元人民币已缩水超七成 [13] - 蚂蚁集团计划分拆其注册于新加坡的海外板块“蚂蚁国际”,并寻求在香港进行单独IPO [7][13] - 蚂蚁国际是蚂蚁集团海外业务的核心载体,拥有Alipay+、万里汇(WorldFirst)、安通环球(Antom)三大平台 [14] - Alipay+连接了支付宝的10亿以上用户与海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消费者,其在香港的AlipayHK用户数达到450多万人 [14] 香港市场的战略机遇与资金流向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蚂蚁集团向庞大内地南下资金(如港股通、跨境理财通客户)及全球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的战略要地 [14] - 2025年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已超过1万亿港元,为2024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8月15日单日净流入达358.76亿港元,创历史纪录 [15] - 港股市场强劲复苏,国际投资者活跃参与IPO及配售活动,为蚂蚁集团提供向大规模资金提供增值服务的有利条件 [14] 寻找新增长曲线:从互联网金融到稳定币创新 - 随着互联网行业进入“稳健增长时代”及监管趋严,蚂蚁集团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以支撑其高估值 [17][20] - 蚂蚁集团正积极布局稳定币业务,其旗下蚂蚁数科和蚂蚁国际计划在香港和新加坡申请稳定币牌照 [18][19] - 蚂蚁国际计划在香港《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1日生效后尽快提交牌照申请,目标是将稳定币创新应用于跨境支付、企业财资管理等大规模场景 [19][20] - 蚂蚁数科将香港设为全球总部,并依托“蚂蚁链”技术,将稳定币视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的桥梁,已在香港完成国内首单基于新能源实体资产的RWA项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