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量化私募创始人内斗,“买单”的总是投资人
量化私募创始人分歧事件 - 某量化私募创始人范思奇宣布卸任基金经理并计划清盘产品,理由是工作压力大影响生活质量[5] - 公司澄清仅清盘范思奇个人管理的少量自营盘,其他产品正常运作[5] - 后续范思奇发布《十年努力,一朝背刺》文章,公司指责其擅自清盘并删除数据[6][7] 事件对量化私募的影响 - 策略开发核心负责人离职导致未来业绩存在重大不确定性[9] - 该量化私募过去一年收益表现不及头部量化选股产品,回撤控制也无优势[10] - 创始人内斗案例显示将导致规模缩水、团队流失和业绩下滑[12] - 历史案例A私募因控制权纠纷导致规模腰斩,核心人员出走,产品业绩滑坡[13][14] - A私募旗下1000指增产品2022-2023年超额收益断崖式下跌,500指增产品至今未回本[15][16] - 另一案例B私募分家后经历策略流失和客户赎回,净值增长停滞半年以上[17] 公司现状与行业对比 - 涉事量化私募规模为10-20亿元,远小于历史案例中的百亿级私募[18] - 行业历史案例显示恢复期需半年以上,小规模私募复苏前景存疑[18] - 量化投资人不应承担私募内部治理风险,资金安全应为首要考虑[19]
估值715亿,“手机芯片第一股”高度依赖低端市场
公司概况 - 紫光展锐是中国最大的独立手机芯片设计企业,已完成科创板IPO辅导备案,估值715亿元,有望成为"国产智能手机芯片第一股" [1] - 2024年营收145亿元创历史新高,全球芯片交付量16亿颗,员工超5000人,其中85%为研发人员 [1] - 2025年Q1智能手机芯片全球市占率10%位列第四,仅次于联发科(36%)、高通(28%)和苹果(17%),但收入份额仅3%反映低端市场集中现状 [1] 技术实力与产品布局 - 全球少数掌握2G至5G全场景通信技术的企业之一,产品覆盖手机、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 [2] - 核心技术亮点包括:6nm EUV工艺T8300芯片进入中端5G市场、V620平台支持5G R16工业级特性、T820芯片NPU算力8TOPS(提升67%)、产品覆盖140多国并通过270+运营商认证 [2] 核心短板分析 - 低端市场依赖:在小米供应链中100%用于百元机,联发科覆盖400美元以下机型,高通占高端机20%份额 [2] - 技术性能差距:T8100处理器性能仅相当于骁龙765G,与旗舰芯片存在代际差 [3] - 盈利能力薄弱:尚未实现盈利,预计2025年盈亏平衡,研发人员占比85%但技术转化效率待提升 [4] - 客户集中风险:高度依赖少数手机厂商的低端机型订单 [5] 同业对比分析 - 核心产品:T8300 5G SoC对比联发科天玑9300/高通骁龙8 Gen4/华为麒麟8010/小米玄戒O1 [7] - 工艺水平:6nm EUV落后于同业3nm/4nm工艺,仅优于受限制的华为14nm [7] - 市场定位:专注百元机(<99美元)市场,而联发科覆盖200-400美元中高端,高通/小米玄戒主攻高端旗舰 [7] 发展前景与建议 - 关键发展路径:通过chiplet先进封装技术弥补制程差距、加强物联网/汽车电子多元化布局、利用新紫光集团资源强化产业链协同 [8] - 长期价值取决于能否突破"量大价低"困境,实现向高附加值市场跃升 [8]
“月薪5000元以下不要吃”的火锅,也去上市了
核心观点 - 公司以"产品主义"定位为品质火锅代表,客单价142元较海底捞高出45%,但面临食品安全、商业贿赂等负面事件[2][10][12] - 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扩张门店及优化供应链,但中央厨房产能利用率分化严重(华东104.7% vs 华北22%),扩张速度不及预期[3][5][7] - 公司尝试平价子品牌策略失败,主品牌客单价持续下滑(2023年150元→2024年142元→2025Q1 138元)[10][11] 募资与扩张计划 - 拟募资用于新建华东(1万平米)、华南(7000平米)中央厨房及下沉市场卫星仓(单仓投资400-500万元),目标支撑200+门店[3][5] - 2021年已投入1.5亿建设河南中央厨房,2022-2024年资本开支累计4.22亿,但2024年华中/华北/华南产能利用率仅59.9%/22%/28.2%[5][7] - 2022-2024年新开门店71家(总数144家),计划2026-2028年每年新增52-64家,但2025Q1仅开3家(原计划全年40家)[5][7] 经营数据与竞争格局 - 2024年营收约20亿元,净利润为海底捞1/40,门店数144家远低于海底捞[10] - 华北/华南市场受区域品牌挤压(呷哺、牛肉火锅等),华北中央厨房利用率从116.3%暴跌至22%[7][8] - 53家门店集中于河南,华东面临七欣天、捞王等竞品挑战[8] 品牌与产品争议 - 创始人言论引发"劝退穷人"争议,子品牌超岛涉羊肉掺假赔偿835.4万元,桃娘发展滞缓后退出[10][12] - 2023年"18元5片富硒土豆"因含量不达标下架,2025年再曝食品安全问题(腹泻、异物投诉)[11][12] - 2017年因收取供应商75万元进店费被认定商业贿赂处罚[13] 资本结构 - 创始人夫妇通过BVI公司控制83.38%投票权,上市前获番茄资本等5轮融资,签署2029年上市对赌协议[14]
北京“最艺术的商场”,开始典当家底收藏品了
侨福集团流动性危机 - 公司近期面临严峻流动性危机,去年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28亿港元贷款,今年5月又从太盟投资集团(PAG)获得3亿港元私募信贷资金,该笔过桥贷款期限仅9个月,年利率高达11%-16% [8][9] - 公司曾计划出售北京侨福芳草地以缓解现金流压力,避免违约 [7] - 尝试将逾200件艺术品(包括安迪·沃霍尔、毕加索、达利等名家作品)抵押给苏富比申请贷款,但因物流与仓储安排复杂未果 [2][13] 艺术品抵押贷款行业趋势 - 苏富比金融服务部门全球贷款规模自2021年起翻倍,2024年底达约16亿美元 [15] - 2023年苏富比发行全球首个艺术品抵押债券(总额7亿美元),并在香港成立子公司获放债人牌照 [15] - 超高净值人群艺术与收藏资产总价值超2兆美元,89%业内人士认为应纳入财富管理配置 [19] - 39%艺术品贷款机构预测亚洲将成为策略成长市场,香港与欧洲是主要扩展重点 [19] 艺术品融资驱动因素 - 相比直接出售,抵押贷款可保留艺术品所有权同时释放流动性,成为高净值人群和画廊的现金流解决方案 [17][18] - 行业驱动因素为"三L":流动性(Liquidity)、灵活性(Liveliness)与长期规划(Long-term planning) [19] - 艺术品融资在利率高企、传统信贷收紧背景下逆势上扬,重新定义艺术品流动性价值 [16][18]
专家访谈汇总:“AI三小龙”中标项目,排不进中国前50
Shippeo领导层任命与市场定位 - 全球领先的实时多模式运输可视化(RTTV)公司Shippeo任命Brandon Oliveri-O'Connor为首席营收官(CRO),Ben Douglass为首席营销官(CMO)[1] - 新领导层曾在Procore帮助平台年经常性收入(ARR)从5,000万美元增长至10亿美元[1] - 新团队将推动Shippeo在欧洲、英国和中东市场的增长,并提升其运输可视化平台的技术能力[1] - Shippeo平台已与22.8万家承运商及1,100个运输管理系统(TMS)集成,每年跟踪超过9,000万次货运,覆盖150个国家[1] TCL科技收购华星半导体股权 - TCL科技拟以115.6亿元人民币收购深圳华星半导体21.5311%股权,增强对两条G11代生产线的控制力[2] - 这两条生产线占全球仅有的5条G10.5/11代生产线中的两条,掌握全球35%的大尺寸面板供应能力[2] - 收购将提升TCL科技在面板供应稳定性及"面板+终端"协同效应[2] - 2023年TCL科技净利润增长得益于半导体显示行业供需改善及新能源光伏业务增长[2] 无人配送车价格暴跌与市场前景 - 无人配送车价格从百万元降至1.68万-1.98万元,降幅达98%[3] - 技术进步及激光雷达、电池成本下降是价格跳水主因[3] - 九识智能E6车型月成本约2,130元,可替代4名员工,月省1.8万元人工成本[3] - 城区配送单票成本从0.17元/票降至0.1元/票,降幅超40%[3] - 路权问题仍是主要障碍,仅少数地区有明确法规[3] AI大模型市场竞争格局 - 大模型六小虎中仅智谱、百川智能、阶跃星辰上榜《中国AI大模型厂商50强》,智谱中标31个项目[4] - 科大讯飞2024年中标154个大模型项目,聚焦央国企、政务、教育和医疗行业[4] - AI 1.0厂商(如商汤、云从)凭借工程化能力仍在大模型时代取得进展[4] - 定制开发服务利润率较低(每人天1,000-1,500元),但总中标金额高于应用产品厂商[4]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2024年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万家,中小企业超6,000万家[5] - 越疆科技发布CR 30H协作机器人,突破30kg负载与300°/秒速度瓶颈[5] - 凌度智能推出商用幕墙清洗机器人,采用负压技术并节水[5] - 寿世太和医药研发智能戒指"灵犀约指",融合中医健康监测与AI分析[5] - 广东联通"老师傅"工业大模型平台助力中小企业零代码生成运营看板[5]
从时代的黄牛,到“黄牛经济”的时代
黄牛产业智能化升级 - 黄牛产业已完成智能化与组织化升级,从线下蹲守转向网络技术手段批量收割资源[5][6] - 机刷黄牛利用自动化软件实现人海战术,对普通购票形成物理碾压[7][8] - 周杰伦演唱会单场3万张票开售时,瞬时查询请求达千万级别,其中99.5%来自恶意抢票程序[13] 机刷黄牛技术手段 - 第一层攻击:脚本模拟人类操作快速点击,绕过人工排队机制[10] - 第二层攻击:OCR图像识别、AI技术破解图形验证码[10] - 第三层攻击:海量代理服务器伪造IP和终端信息规避封禁[10] - 第四层攻击:通过非法渠道提前获取票务数据直接锁票[10] - 第五层攻击:主办方将非公开票源比例提升至30%,通过内部操作流入二级市场[10] 黄牛产业扩张至民生领域 - 家电以旧换新国家补贴活动遭机刷黄牛截胡,数亿元补贴几秒内被搬空[15] - 某省一年内因代抢代领引发的民生补贴纠纷超4千起,涉及金额过亿[18] - 补贴商品被二次包装倒卖,消费者失去售后保障,补贴金流入灰色链条[17] 代抢骗局产业链 - 话术骗局包括"内部渠道""先交押金"等诱导转账手段[24][25] - 伪造抢票成功截图进行心理锁定,套取身份证等敏感信息[26][27] - 2023上半年涉票务诈骗+信息泄露案例超7万件,金融盗刷案件激增40%[31] - 个人信息在黑市均价2-8元/条,流向银行卡盗刷、网贷盗借等灰色产业[30] 反黄牛技术防御措施 - 行为风控系统通过AI模型识别人类操作随机性特征拦截机器人[41] - 人机识别升级为文化测试题,如识别专辑封面等机器无解的验证[42] - 区块链技术用于实名购票链防篡改,智能合约限制票务转让[43][44] - 执法机关建立多级联合专案组,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三线打击[45][46] 黄牛技术持续迭代 - "X鸟智能票务助手"采用GAN技术模拟真人操作路径,成功率提升200%[52] - 30%的科技抢票工具已具备对抗AI风控能力,部分对接非法人工打码平台[54] - 大型代抢工作室单场演唱会收入过百万,年流水堪比中小科技企业[56] 行业治理建议 - 票务方、公安、信息保护组织需建立反欺诈共享清单库与风险通告机制[58] - 技术向善案例:粉丝编写互助脚本仅供内部使用,禁止倒卖[60] - 增加演出场次与直播渠道,降低单场稀缺性以缓解供需矛盾[60]
扫地机器人龙头IPO:董事长沉迷造车,谁来守护股东价值?
公司概况 - 石头科技成立于2014年7月,最初为小米生态链企业,2020年2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最新市值404亿元 [1][2] - 2024年6月27日公司正式递表港交所,当前股价较2021年最高点下跌近60%,较2024年10月高点下跌34% [1][2] - 创始人昌敬持股比例从23.24%降至21.09%,期间累计套现近9亿元 [5][14] 创始人争议 - 昌敬同时创办新能源汽车企业极石汽车,被投资者质疑将精力过度倾斜至造车业务 [1][5] - 2023年1-2月公司连续发布股东减持公告,包括顺为(减持≤6%)、天津金米(减持≤2%)、昌敬本人(减持≤2%)[5] - 昌敬在社交媒体频繁发布极石汽车内容却劝投资者"耐心",引发市场不满 [6] 行业地位 - 自称全球GMV和销量第一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品牌,2024年按GMV计市占率23.4%,按销量计16.7% [6][20] - 在中国内地、美国、日本、韩国及德国五大市场均位列前三 [22] - 2024年618购物节期间成为中国内地销量第一的扫地机器人品牌 [2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累计收入271亿元,净利润52亿元,但2024年Q3净利润同比大跌43.4%,环比下滑51.32% [7][26] - 2024年收入119.19亿元(同比+38%),净利润19.77亿元(同比-3.6%),销售费用同比激增73.23%至29.67亿元 [27][30] - 毛利率从2023年54.1%降至2024年50.4%,主因海外市场关税及运费成本增加 [31][32] 业务结构 - 智能扫地机器人收入占比从2022年96%降至2024年91%,其他智能家居清洁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9% [33][34] - 海外收入占比波动:2022年52.7%→2023年48.9%→2024年回升至53.6% [34][35] - 2024年自主生产比例达40%,惠州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4.98万平方米 [50] 研发与专利 - 研发团队1043人占员工总数40.8%,2024年研发费用9.71亿元(占收入8.2%)[36][38] - 拥有2235项已授权专利(含316项发明专利),另有3689项专利申请中 [36] 市场前景 - 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252亿美元,2024-2029年CAGR22% [51] - 2022-2024年公司扫地机器人销量从224.6万台增至344.9万台,CAGR24.9% [40] - 产品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万户家庭 [38] 客户与供应链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46.4%降至2024年36.2% [41][44]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从2022年71.2%大幅降至2024年31.6% [46][49] - 主要供应商包括锂电池组、模组元件等关键零部件厂商 [47][48][49]
起底“医美四大家族”:人性、泡沫与时代
莆田系医美四大家族概况 - 莆田系医美由四大家族主导:美莱陈金秀家族、艺星陈国兴兄弟、薇琳詹宗阳家族、美联臣黄德锋家族 [3][6] - 四大家族均与莆田系医疗"开山鼻祖"陈德良存在师徒或同乡关系 [4][5][6] - 早期通过"据点式扩张+广告引流"模式起家,后渗透正规医疗系统并进军医美行业 [7][8] 商业模式与行业特征 - 采用"重宣传轻合规"策略,包括违规广告获客、贴牌自营产品、绑定行业协会等 [9][24][49] - 玻尿酸等产品通过OEM/ODM贴牌后溢价可达10倍以上,如美莱定制玻尿酸售价2680元/毫升,出厂价仅267元/毫升 [27][28][29][30] - 深度联动医美分期贷,如薇琳关联的乔融金服曾撮合交易额38亿元,年化利率超100% [75][81][88][89] 美莱陈金秀家族 - 旗下美莱集团拥有108家成员企业,覆盖29城39家医美机构,员工超1.2万人 [17][19][21] - 2024年投诉量居行业第二,累计行政处罚202起,涉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 [25][26] - 通过上海西红柿投资控股拓展中医医院等业务,2025年6月陈金秀卸任美莱医学法人 [33][34] 艺星陈国兴家族 - 2017年营收10.37亿元,净利润1.14亿元,机构数量26家覆盖20城 [45][46][47] - 投诉占比达48.77%,行政处罚超80起,2017年纠纷支出331万元 [55][58] - 与行业协会深度绑定,如获中整协5A评级,并借权威媒体提升形象 [50][52][53] 薇琳詹宗阳家族 - 詹宗阳控股超60%,旗下薇琳定位"国际品牌",覆盖5城6大科室 [65][68][74] - 通过医美分期贷快速扩张,关联平台乔融金服累计撮合交易38亿元 [76][81][88] - 2019年乔融金服解散后,詹氏家族转向低调运营 [90] 美联臣黄德锋家族 - 早期以"加拿大PROMAX国际医疗投资集团"为背书,实际为莆田系控制 [96][97] - 2016年起陆续出售给苏宁环球,三家医院收购价合计3.37亿元,溢价最高达51倍 [98][99][100] - 收购后医美板块年收入仅1.79亿元,远低于其他家族 [104][105] 行业趋势与挑战 - 2023年起市场增速放缓,监管趋严导致四大家族企业大量注销 [106][107] - 传统"野蛮生长"模式难以为继,行业向科技化、互联化转型 [106][108]
招行:“零售之王”脱下王袍
零售业务表现下滑 - 2024年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879.9亿元,同比下降9.56%,零售利润占比下滑至50.74% [1][4] - 零售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01.90亿元,同比暴跌25.24%,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下滑14.23% [4] - 零售贷款不良率升至0.96%,小微贷款不良率攀升0.18个百分点至0.79%,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上升0.11个百分点至0.48% [4][5] 净息差压力与行业环境 - 2024年净息差跌破2%至1.98%,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滑落至1.91%,行长王良表示“净息差要回到2%以上困难比较大” [7] - 零售客户存款平均成本率升至1.44%,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从5.02%骤降至4.58%,利润空间被挤压 [7] - 2024年9家上市股份行净息差全线下跌,4家跌破1.8%的监管合意水平,行业净息差与不良率出现倒挂 [10] 零售信贷市场转变 - 零售信贷从“利润奶牛”变为“基础配置”,国有大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压缩股份行生存空间 [10] - 2024年招行零售贷款余额3.58万亿元,增长6.06%,低于对公贷款11.58%的增速,零售贷款占比降至51.35% [10] - 零售信贷定位转向服务普惠金融和刺激消费,甚至需要战略性亏损支持实体经济 [11] 战略转型与新增长引擎 - 财富管理AUM余额达14.93万亿元,增长12.05%,非存款类AUM占比超70%,私人银行客户增长13.61%至16.91万户 [16] - “四化”转型成为新战略核心:国际化发展、综合化经营、差异化竞争、数智化转型 [17] - 2024年债券投资收益298.8亿元,同比大增34.74%,对公贷款余额增长11.58%,批发金融业务税前利润增长20.33% [17][22] 零售业务价值重构 - 零售客户突破2.1亿户,金葵花及以上客户增长12.8%,年轻客群成为战略重点 [19][20] - 财富管理从“销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聚焦客户资产配置与长期价值创造 [21] - 零售业务从重资本向轻资本模式跃迁,以AUM为核心的财富管理取代以贷款为核心的信贷投放 [21] 市场认可与行业趋势 - 平安人寿三度举牌招行H股,长期资金坚定入场,印证对转型的认可 [18][22] - 行业嗅觉敏锐的银行如宁波银行也在调整战略布局,加码公司数字化转型 [22] - 招行的“四化”转型被视为中国银行业破局净息差跌破2%新常态的关键 [23]
“新花花公子”缔造者的隐秘人生
导 语:拉德文斯基将网络色情从依赖广告的成人电影网站,转变为一种社交媒体式的平台,贩 卖一种既诱人又利润丰厚的"陪伴幻觉"。 里奥·拉德文斯基(Leo Radvinsky)有一个极为简陋的个人网站,上面写着他是"企业构建者、天使 投资人和直升机飞行爱好者"。他的基金会官网则重点展示了他对开源软件的支持,以及对诸如纪 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等慈善项目的捐赠承诺。 然而,被刻意掩盖的是,拉德文斯基巨额财富的真正来源:他打造的色情订阅平台OnlyFans。这一 平台已经成为线上性产业的霸主。 作为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经济学毕业生,拉德文斯基将网络色情从依赖广告的成人 电影网站,转变为一种社交媒体式的平台,贩卖一种既诱人又利润丰厚的"陪伴幻觉"。OnlyFans现 已拥有超过3亿用户,许多人为访问创作者主页、点播视频及个性化互动支付费用。 这些创作者包括性工作者,也有兼职素人、流行歌星和其他性感名人,很多人会向付费订阅者提供 露骨内容。 "OnlyFans彻底改变了这个行业,它让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