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DeepSeek式的AI味,越来越让人受不了了
36氪· 2025-07-16 21:37
AI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 算法驱动时代下,语言成为人与机器之间的共鸣器,词汇趋于标准化,语气更中性,情绪表达被规整[4] - 出现"AI味"现象,即语言风格过于整洁流畅,带有明显AI生成特征[5][6] - 人类开始质疑创作真实性,面临如何定义人类表达界限的深层问题[7] AI工具的语言风格特征 - DeepSeek形成赛博浪漫散文风格,高频使用拓扑、克莱因瓶、量子纠缠等特定词汇组合[10][13] - ChatGPT偏好结构完整、语气温和的表述,常用"探索""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等引导性短语[14] - 英文环境中"pracise""tapestry"等ChatGPT偏爱词汇使用频率上升51%,而"bolster"等词使用率下降[21] AI语言渗透的实证研究 - 德国研究发现学术视频中"meticulous""delve"等词汇使用率比三年前增长51%[21] - 康奈尔大学实验显示,当沟通方怀疑对方使用AI时,AI生成内容会产生反效果[25] - 语言标准化导致人类失去口误、俚语等真实人性表达信号[26] AI语言偏好的形成机制 - ChatGPT对"delve"等词汇的偏爱可能源于非洲人工标注员的语言习惯,该词在尼日利亚商务英语中常用[33][38] - 大模型训练依赖廉价地区劳动力,非洲外包人员无意中塑造了AI英语特征[36][37] - 语言模型通过监督学习微调时,人工标注员的评估标准会影响最终输出风格[35] 社会对AI语言的反应 - 社交媒体出现抵制"一眼DeepSeek"文案的呼声,批评其无病呻吟、缺乏人味[13] - 职场中出现"AI警察"现象,员工原创内容因含AI常见意象被误判为机器生成[14][15] - 部分创作者发现自身写作已不自觉带有AI特征,产生身份认同焦虑[17][20]
优衣库,被9块9平替「偷家」
36氪· 2025-07-16 21:37
行业趋势 - "平替"成为年轻消费者主流选择,85%受访者在2024年购买过平替产品 [17] - 消费者偏好从品牌溢价转向"质价比",注重面料、做工和裁剪等实用价值 [26][27] - 1688平台年度活跃买家突破1亿,反映工厂直购模式兴起 [29] 优衣库市场表现 - 优衣库在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达60亿,成为时尚领域长期热点 [13][15] - 公司大中华区CEO承认平替浪潮冲击,消费者更倾向价格实惠且质量接近品牌的产品 [17] - 母公司迅销集团定期公布合作工厂清单,但主要代工厂如申洲国际等未入驻零售平台 [51][53] 平替市场特征 - 消费者对平替容忍度高,接受"价格优先"带来的品控随机性 [19][21][23] - 部分商家利用"代工厂同源"概念营销,实际多为虚假宣传或劣质产品 [44][46][47] - 11.53%消费者遭遇过"同源服装"货不对板问题,如羽绒服填充物造假等 [43][46] 消费行为分化 - 学生群体对平替接受度最高,视其为低成本试错方式 [67] - 收入稳定人群倾向"长期主义",减少购买频次但提升单品质量 [67] - 三线城市因缺乏品牌参照系,对平替性价比感知更强 [67] 市场乱象 - 直播间存在低价劣质商品,如9.9元T恤实际价值不足3元 [37][40][41] -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警方曾查获涉案700万的零绒量假冒羽绒服 [46][47] - 部分测评博主与商家合作美化劣质产品,加剧信息不对称 [54][56]
中国新药「卖爆」海外!港股60%大涨,泡沫还是起点?
36氪· 2025-07-16 18:19
港股创新药板块行情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持续上涨,和铂医药、加科思、三生制药等公司股价涨幅超3倍,超30家医疗健康企业递表港交所,其中2/3为创新药研发企业 [1] - 行情驱动因素包括外资回流、南下资金涌入,以及创新药海外授权(BD)交易频发,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超70笔,首付款总额达33亿美元,总交易额480亿美元 [1][4] - 港股创新药ETF受投资者青睐,多家指数产品强调"创新药纯度",累计涨幅超60% [1] BD交易市场现状 - BD交易成为创新药企市值管理核心手段,首付款金额与临床阶段相关:一期临床小几千万美元,二期临床5000万-1亿美元,三期临床约1亿美元,超过1亿美元表明存在买方竞争 [5][16] - 2025年上半年部分重大BD交易包括: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首付12.5亿/总60.5亿)、联邦制药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首付2亿/总20亿)、恒瑞医药口服小分子抑制剂(首付2亿/总19.7亿) [6] - 跨国药企BD策略从"捡漏"转向战略布局,将中国资产纳入全球研发管线体系评估 [4][31] 行业发展趋势 -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异性皮炎、红斑狼疮等)、代谢病(减重、非酒精性脂肪肝)仍是BD热门方向,但肿瘤和自免领域成熟管线已基本被扫过一轮 [4][18] - 未来机会可能转向CNS(中枢神经系统)等冷门领域,早期项目交易量可能继续上升 [18][19] - 中国创新药BD交易价格已接近美国生物科技公司水平,首付款超过1亿美元的BD交易具有偶发性 [16][17] 港股市场展望 - 港股创新药板块已从2021年高点恢复约40%,预计还有20%修复空间 [8][25] - 外资通过港股通净买入生物科技板块890亿港元,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外资持股比例提升至42% [33] - 若行情不被过度透支,港股创新药大概率在震荡中上行,刺激因素包括资产成熟、BD变现、资金回流等 [8][39] 交易评估与策略 - BD交易价值评估核心在于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远期销售分成参考价值有限 [5][24] - 交易结构反映买卖双方对资产价值的预期,常见NPV估值模型,但市场前景预测存在谈判空间 [16][24] - 早期项目多采用Option-based license模式,支付结构趋向"小首付+重里程碑+共同承担开发成本" [32]
30多万买玛莎拉蒂,3亿中产沸腾了
36氪· 2025-07-16 18:19
玛莎拉蒂市场表现 - 玛莎拉蒂Grecale SUV原价65万元起,上海经销商最低报价降至36.96万元,降价幅度超28万元[6][8] - 2024年玛莎拉蒂在华销量仅1228辆,同比下滑71%,前五个月累计销量384辆,同比下滑44%[17] - 2024年全球销量11300辆,同比下跌57%,亏损势头持续[19] 品牌历史与定位 - 玛莎拉蒂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2016年全球销量4.2万辆,中国市场占比28.6%(1.2万辆)[13] - 2017年全球销量4.9万辆(同比增长21%),中国市场1.4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14] - 品牌曾因微商营销破圈,但后期与微商标签绑定导致高端形象受损[15][25][26] 豪华车行业趋势 - 2024年1-5月宾利、劳斯莱斯、法拉利等超豪华品牌进口销量均下滑(宾利-20%、劳斯莱斯-23%、兰博基尼-39%)[30] - BBA在华销量集体下滑:奔驰-7%、宝马-13.4%、奥迪-10.9%[30] - 行业面临电动化转型困境,传统豪华标签成为转型包袱[30][31] 国产新能源崛起 - 比亚迪仰望系列价格覆盖62.8万-168万元,累计销量突破10000台[33] - 江淮与华为尊界S800(70.8万-101.8万元)上市19天大定突破5000台[35] - 小米SU7 Ultra(52.99万-81.49万元)开售2小时订单超10000台[37] - 国产新能源品牌正重新定义高端市场,消费者认知发生转变[38][41]
「中期大考」下的低碳突围:中国式绿色转型要解的三道题
36氪· 2025-07-16 18:19
核心观点 - 中国绿色转型进入实质性压力测试阶段,2030年碳达峰目标倒逼企业将绿色能力转化为结构性优势 [2][3] - 低碳转型从"合规负担"转向"效率红利",技术重构与产业链协同成为关键变量 [7][8] - 绿色能力正成为企业链主地位的隐性标准,需通过系统协同实现产业内生力 [8][25] 未来汽车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构底层逻辑,材料厂商从"成本段"进化为"效率伙伴",如载驰科技协同上下游定义产品边界 [7][19] - 郑州航空港区形成"整车+电池+半导体"全产业链,集聚比亚迪等十余家车企及200余家零部件厂商,配套产能超260万辆 [32] 未来能源 - 液冷技术从节能选项变为热管理系统核心,兰洋科技案例覆盖算力中心、储能等全场景,但规模化验证面临标准缺位挑战 [7][20][22] - 风光氢储产业需突破系统集成降本与标准成熟度,技术力与标准化能力成企业生存分水岭 [20][22] 未来城市 - eVTOL等电动航空技术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深圳、杭州等地试点将其纳入城市更新蓝图 [13][15] - 低碳经济驱动城市操作系统更新,需政府与产业链联合构建新范式,如分布式能源、无人物流等技术重新定义城市流动 [12][13] 产业分化逻辑 - 汽车领域:竞争力转向链路主导,材料厂商需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19] - 能源领域:液冷技术成为刚需,但产业化受制于标准滞后 [20][22] - 低空经济:国产供应链合规体系缺失是主要瓶颈,需制度与技术同步迭代 [9][23] 链主企业角色 - 东证资本指出链主企业需在供应链重构、能源优化上提前下注,绿色能力成为护城河 [8] - "碳索计划"聚焦链主企业绿色转型深度,验证其能否通过产品、组织、制度形成系统协同力 [25][26]
梁文锋等来及时雨
36氪· 2025-07-16 18:19
行业竞争格局 - Kimi发布K2新模型引发试用高潮,Perplexity CEO表示将引入K2提供服务[3] - 阶跃星辰、智谱AI、科大讯飞等公司计划在7月底发布新一代基础大模型[3] - DeepSeek月活跃用户规模从1.69亿环比下滑5.1%,下载排名跌至30名开外[4] - DeepSeek官网访问量下降29%,用户使用率从7.5%峰值回落至3%[4][17] 技术发展动态 - DeepSeek加速推出R2模型但受H20芯片禁售影响延迟发布[5] - 英伟达H20芯片因DeepSeek需求激增被美国禁售,7月15日宣布重新申请销售许可[6][8] - Kimi K2成为国内首个总参数量达1万亿的MoE架构开源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超越DeepSeek[14] - MiniMax-M1仅用512块H800三周时间完成训练,成本53.47万美元,远低于DeepSeek V3的557万美元[15] 商业模式比较 - DeepSeek因缺乏大版本更新被质疑性价比,科技大厂推出更低价的API模型[13] - Kimi K2定价与DeepSeek对齐,输入/输出tokens价格分别为4元/16元每百万[15] - DeepSeek在第三方平台模型使用量增长20倍,但官方应用流量持续下滑[17] - 上下文窗口限制(64K)影响DeepSeek竞争力,Kimi K2支持128K,MiniMax-M1达100万[22][23] 产品能力短板 - DeepSeek暂不支持多模态功能,落后于行业主流AI助手[28] - 调用工具能力不足导致字节放弃采用DeepSeek-R1[28] - OpenAI通过高频更新保持热度,GPT-4.1系列使用率快速升至10%,而DeepSeek R1使用率下降超50%[26] 战略方向差异 - DeepSeek坚持开源路线但面临商业化挑战,需平衡开发者活跃度与产品使用率[24][25] - 竞争对手在新模型中均强化Agent构建能力,DeepSeek需补足工具调用短板[29] - 行业转向Agent生态发展,多模态能力重要性日益凸显[28][29]
靠卖大码泳装,这家深圳公司挣了5000万
36氪· 2025-07-16 08:12
核心观点 - 深圳泳装品牌Blooming Jelly通过TikTok Shop实现快速增长,一年多GMV达738万美元(约5200万人民币),总销量超24万件,在"运动与户外"品类排名第12 [4] - 公司成功关键在于将产品定位从功能性泳装升级为"女性穿衣自由"的情绪价值营销,精准捕捉美国市场对大码泳装和多样化审美的需求 [5][6][7] - TikTok成为品牌文化展示的最佳平台,通过头部达人引流+腰部达人卖货的组合策略,76%成交来自达人带货,74%来自视频内容 [10][11] - 营销策略上抓住夏季旺季和平台超级品牌日双节点,活动期间单日销售额最高达14.19万美元,实现超亿次站内曝光 [16][18][19] 产品策略 - 主打"Dressing for Youself"理念,专注不同身材、年龄段女性的泳装需求,特别是大码泳装细分市场 [7] - 产品设计解决传统泳装的身材焦虑问题,如高腰线包裹腹部等细节设计 [14] - 根据盖洛普调查,美国人20年来对"理想体重"标准越来越宽松,为大码泳装提供市场基础 [7] 达人营销 - 头部达人案例:150万粉丝博主@myriam gets healthy单条视频带来9.36万美元销量,展示大码女孩真实穿着效果 [8] - 中腰部达人贡献主力销量,8559位合作达人中46.56%为1-10万粉丝的垂类达人 [11] - 达人选择注重多样性:覆盖大码女孩、美黑模特、西语裔、黑人、宝妈等不同群体 [12][13][15] - 3.96万粉丝博主@AMBER PATTERSON通过114条视频为12款泳装带货,28天创造5.74万美元销售额 [11] 营销活动 - 线下在迈阿密海岸投放巨幅游轮广告吸引海滩人群 [18] - 参与TikTok Shop超级品牌日活动(4.26-5.2),期间直播81场,总销售额3.49万美元 [18][19] - 活动期间单日销售额从4.2万美元飙升至14.19万美元,新增粉丝近万,新客超2万 [18][19] - 为达人视频投流,单条预热视频获1020万播放,带来15.25万美元销售额 [21] 市场背景 - 北美泳装市场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4.9%,美国每年超9100万人参与游泳活动 [17] - 泳装搜索高峰集中在5-7月,公司营销节奏紧密匹配季节性需求 [17] - 瞄准美国第二大族裔西语裔人群,重点覆盖加州、得州、佛罗里达等海岸线长的地区 [12]
英伟达H20重回市场,但中国芯片过去三个月已爆单
36氪· 2025-07-16 08:12
英伟达中国市场动态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进行2025年第三次中国行 行程包括政府拜访、客户会议、链博会出席及中国媒体会 [4][5][6] - 公司宣布获得美国政府保证 将恢复H20芯片在中国的销售 并推出全新兼容RTX Pro系列GPU [5][6] - 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 过去两年实现四倍增长 [6] 国产芯片替代进展 - 2025年国内厂商密集发布H20平替产品 包括昆仑芯P800、摩尔线程MTT S80、华为昇腾910C、寒武纪思元590等 [7] - 国产芯片厂商采取降价、生态兼容、锁定大客户等策略抢占市场 沐曦和摩尔线程近期寻求上市 [7] - 寒武纪2025年Q1营收暴涨42.3倍 实现上市后首次季度盈利 主要客户为运营商、智算中心和互联网大厂 [12][13] - 国内GPU厂商重点突破方向:模型适配、显存扩容、数据搬运提速、能效比提升 [14] 市场份额变化 - 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份额从2022年95%降至2025年50% [8] - H20禁令仅维持三个月 但国产芯片已抢占市场真空期 多家厂商出现爆单情况 [8][12] - 国产芯片当前主要对标H20规格 长期计划向B200/H100等高端产品迭代 [19] 中国市场重要性 - 中国贡献英伟达全球15%收入 约180亿美元/年 是公司第四大市场 [16] - H20禁售导致2025年Q2预计损失80亿美元收入 [17] - 中国拥有超过150万CUDA开发者和数千家支持企业 [17] 未来竞争格局 - 行业认为H20回归具有双重目的:增加销售数据+狙击中国芯片公司 [17] - 国产芯片在性价比和长期供应链安全方面形成优势 替代趋势可能难以逆转 [19] - 英伟达需平衡政治与商业关系以维护中国市场 [20]
8点1氪:山姆客服回应上架“好丽友派”引争议;向佐被爆欠赌债超百万,澳门美高梅赌场提告追讨;英伟达将恢复H20在中国的销售
36氪· 2025-07-16 08:12
山姆会员商店选品策略调整 - 山姆上新低糖好丽友派,糖分减少80%,可可含量增加30%,为山姆与好丽友合作新品,仅在山姆渠道售卖[3] - 卫龙、徐福记、溜溜梅等大众品牌产品进驻山姆货架,而蛋黄酥、杨枝甘露、焦糖饼干千层等特色商品下架[3] - 会员质疑山姆选品能力下滑,认为与普通超市越来越同质化[3] - 山姆客服回应商品下架以APP提示为准,承诺改善商品品质,好丽友商品已在全国线上渠道下架[3] 半导体行业动态 - 英伟达H20芯片获美国政府批准恢复在中国销售,该芯片基于Hopper架构,拥有CoWoS先进封装技术,适用于垂类模型训练和推理[4][5] - 英伟达将推出RTXpro GPU,专为计算机图形、数字孪生和AI设计[4][5] - AMD确认恢复向中国出口MI308芯片,此前因出口限制可能损失约8亿美元[7] - 消息公布后AMD股价盘前飙升近5%,英伟达股价也出现类似涨幅[7][8] 消费电子行业 - 索尼因无故关机、重启等故障在多市场停售Xperia 1 VII手机,包括日本、欧洲等地[11][12] - 苹果放弃自研折叠iPhone方案,决定采用三星显示的现有方案,Fine M-Tec将供应铰链部分[23] - 泡泡玛特预期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长不低于200%,溢利增长不低于350%[21] 新能源汽车与科技 - 特斯拉Model Y在印度市场售价约7万美元,比中国售价(约36,700美元)贵近一倍[15] - 小鹏汇天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用于飞行汽车研发和量产,计划2026年交付[26] - 宇树科技CEO表示今年机器人出货量有明显增长[15] 互联网与AI - OpenAI 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告吹,谷歌以24亿美元获得其技术授权并吸纳部分人才[19] - 亚马逊推出AI编程工具Kiro预览版,能与程序员合作定义需求后再编写代码[19] - 马斯克宣布Grok上线动漫AI伴侣功能,部分免费用户也可试用[20] 零售与消费 - 永辉超市上半年预亏2.4亿元,拥有百余家企业实控权[22] - 二手交易平台出现大量低价无3C认证充电宝,售价低至7元一斤[10][11] - 充电宝将迎新国标,增加过度充电、针刺等试验要求,考虑新增容量电压智能调节等功能[8] 投资与融资 - 谷歌未来两年将在美国投资25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25] - 智元机器人获正大机器人战略投资,将探索生命科技、新零售等垂直领域[25] - 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用于量子计算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27] - 闪梭汽车完成2000万元Pre-A轮融资,用于车内沉浸娱乐操作系统研发[28]
「华翊量子」融资数亿元,脱胎于清华,今年营收将增长数倍|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7-16 08:12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与君联资本联合领投 资金将用于加速核心量子计算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落地[4] - 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 脱胎于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 创始人为中科院院士段路明教授 核心团队由清华、中科大等高校的十数名博士及博士后组成[4] - 专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技术路线 提供离子阱量子计算整机及量子云计算服务 为通信、金融、医药、能源等领域进行行业赋能[4] 技术突破与产品 - 团队全球首次提出基于高维离子量子比特阵列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架构 可在维持高速高保真度量子门操作下提升单系统有效量子比特数量并保持连通性[6] - 已推出第二代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商业化原型机HYQ-B100 实现量子比特破百的关键算力突破 保真度、相干时间等核心性能指标居于国际一流水平[3][6] - 离子阱量子计算利用超高真空环境中的镱离子、钡离子或钙离子 通过激光精密操控实现量子比特相干操纵 具有长相干时间、高保真度、通用普适等特点[8] 商业化进展与规划 - 当前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计算 去年相关业务占比达80%以上 合作方包括科研院所及大型央企国企研究院如中国移动研究院[5] - 2023年营收预计达5000万元以上 增速预计数倍 研发人员年薪占总支出的2/3 研发投入每年保持超过25%增长[9] - 未来计划同步推进商业布局和技术研发 重点投入6G移动通信、运筹优化、催化反应、油藏模拟等领域 同时提升量子比特规模及量子纠错技术[9] 行业前景与投资方观点 - 量子计算在金融工程、生物医药、能源材料、化学化工、航空航天、物流运筹等领域被广泛关注 可填补经典计算的算力空缺[4] - 君联资本认为量子计算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 华翊量子在离子阱技术路线上实现关键突破 具备国际领先的量子比特操控精度与系统稳定性[10] - 信产基金表示量子科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华翊量子拥有国际领先的离子阱技术 已实现百比特量子整机商业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