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因为惧怕英伟达,一颗AI芯片延期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3 09:13
微软AI芯片研发进展 - 微软因自主设计芯片存在问题推迟研发计划,推出中间芯片Maia 280作为折中方案[1][2] - Braga AI芯片量产时间从2025年推迟至2026年,采用台积电5纳米工艺[1][5] - Braga后续产品Braga-R和Clea可能缺乏竞争力,促使微软调整路线[2][5] 微软芯片性能与竞争策略 - Maia 280将连接两块Braga芯片,目标性能比NVIDIA 2027年芯片高30%[2] - 微软高管计划最终实现年产数十万颗AI芯片的目标[2] - 初步评估显示Braga性能低于NVIDIA 2024年发布的Blackwell架构[5] 行业竞争格局 - 亚马逊、谷歌依赖定制AI处理器减少对NVIDIA依赖,但NVIDIA仍为市场领导者[1][3] - 谷歌开始向第三方提供自研AI芯片,大型科技公司寻求供应链多元化[2][6] - NVIDIA CEO黄仁勋认为定制芯片项目面临困境,强调公司技术优势[3][6] 芯片设计公司动态 - 定制芯片需求激增带动博通、Marvell订单增长,但Marvell 2024年股价下跌33%[3] - NVIDIA股价近期大幅上涨,重回市值榜首,受益于AI需求预期和GPU地位提升[3] 微软项目挑战 - 巨额研发成本和设计修改迫使微软提前量产,项目规模已缩减[5][6] - 人工智能炒作降温,微软面临技术追赶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6]
芯智慧 新未来丨第七届浦东新区长三角集成电路技能竞赛正式启动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3 09:13
赛事概况 - 第七届浦东新区长三角集成电路技能竞赛以"芯智慧 新未来"为主题,聚焦产业前沿与人才培育,助力浦东建设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1] - 赛事由浦东新区总工会等政府机构联合主办,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协办,张江高科承办 [1] - 竞赛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浦东新区打造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的标杆项目 [12] 产业背景 -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作为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自2018年揭牌以来已发展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核心承载区 [4] - 张江高科作为张江科学城产业生态引领者,年输送高校毕业生超5000人,实训工程师突破万人次 [4] 赛事创新 - 本届竞赛设置双赛道:"基于国密标准的安全加密芯片设计竞赛"和"基于人工智能工具的集成电路CAD编程竞赛",聚焦安全加密与人工智能两大前沿领域 [8] - 赛道设计兼顾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价值,旨在破解芯片设计"卡脖子"难题 [8] - 赛事采用"训-赛-证-用"结合模式,同步组织人才对接会、校园招聘会等活动 [11] 人才培育 - 张江高科通过"895人才汇""紧缺人才产教基地"等平台实施"引才、育才、留才"战略 [4] - 获奖者将获得张江高科提供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使用权和研发办公物业使用权特别奖励 [11] - 近三年赛事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卡脖子"技术攻关,显著提升参与面和影响力 [13] 赛事机制 - 聘请高校及科研院所权威专家组成导师团队,确保赛题兼顾学术高度和产业需求 [10] - 设置企业组/高校组、个人组参赛,均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11] - 赛程包含初赛、面试、决赛等环节,体系化培养人才 [11]
被逼转型的晶圆代工巨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3 09:13
行业格局变化 - 二线晶圆代工厂曾选择专注成熟制程(12nm/28nm及以上)以规避先进制程的高投入风险,但当前面临中国厂商价格战和客户流失的冲击 [1][2] - 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90%降至2024年70%,联电2024年资本支出压缩至18亿美元,而中芯国际维持70亿美元高投入 [8][9] - 联电与格芯考虑合并以应对市场压力,可能形成横跨亚美的代工巨头,在成熟制程领域挑战台积电 [5][6] 战略转向 - 联电评估开发6nm制程并与英特尔合作建厂,目标2027年前投产AI/汽车芯片,采用"轻资产合作模式"分摊50亿美元高成本 [4][11] - 格芯释放重返先进制程信号,探索AI芯片代工机会,但尚未明确重启7nm以下节点 [4] - 成熟制程厂商转向源于中国大陆厂商崛起(如中芯国际市值超联电)及28/40nm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 [8][9] 技术挑战 - 6nm工艺需EUV设备(单台1.8亿美元)且ASML产能有限,DUV设备多次曝光会推高综合成本 [11] - 重启先进制程需重建技术团队和供应链,面临人才短缺和良率爬坡难题,相当于"从零再创业" [13] - 联电现有客户(高通/联发科等)多使用28nm以上工艺,迁移至6nm需突破价格/交期/生态等多重门槛 [12] 其他厂商策略 - 世界先进布局第三代半导体(SiC/GaN),力积电发展3D堆叠技术,茂矽专注工控/车用定制化市场 [15][16] - Tower半导体坚持特色工艺(SiGe/RFCMOS),X-FAB深耕车规认证工艺,均避开同质化竞争 [17] - 台积电推进"Foundry 2.0"战略整合封装/测试,2025Q1市场份额达35.3%领跑AI/HPC需求 [27][28] 三大厂商动态 - 英特尔18A制程面临战略调整,可能转向14A工艺并承担数亿美元减记损失,量产延至2025下半年 [20][21] - 三星推迟1.4nm量产至2029年(原计划2027),聚焦提升2nm工艺完善度和4/5/8nm产能利用率 [25][26] - 台积电3nm/5nm和CoWoS封装驱动增长,但面临地缘审查和市场增速放缓压力 [27][28]
从电源到车身控制,南芯如何突破车规核心场景?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3 09:13
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发展 - 2024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1,585亿元,智能座舱、电驱电控、BMS、电源管理等板块是技术突破与投资焦点 [1] - 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重构,芯片作为核心增量引擎,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1] 南芯科技的产品布局与技术优势 - 公司推出车规级高边开关产品矩阵,覆盖1A~30A电流范围,满足微电机控制至高负载大电流场景需求 [5][7] - 高边开关产品导通电阻低至1.2mΩ-100mΩ,比同类低10%以上,具备浪涌电流应对能力和过压钳位保护 [7] - 产品通过功能安全ASIL-B/D等级开发与审查,集成过流、过温、短路关断等保护机制 [8] - 采用优化设计与先进封装技术,在不增加BOM成本前提下实现更高功能集成度 [9] 车身控制领域的技术突破 - 高边开关在新能源车需求达75颗/辆,支持集成化车身控制,提升响应速度与布线效率 [4] - 推出国内首款量产车规级eFuse、8通道半桥驱动器及高速CAN/CAN FD协议收发器 [11] - CAN收发器引入无损脉宽技术,降低错误帧概率,兼容经典CAN至CAN XL协议演进 [14] - 振铃抑制技术提升信号稳定性,支持高速多节点网络通信 [15] 战略方向与行业定位 - 公司从消费电子向车规级市场延伸,融合模拟与嵌入式技术能力,构建电源、无线充、CAN收发器等系统级解决方案 [19] - 通过协同设计降低客户开发难度,打造简洁、高效、低成本的整车电子方案 [15] - 行业进入技术比拼与效率持久战阶段,公司以长期主义布局车规芯片生态重构 [18][19]
三星HBM3E,产能砍半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3 09:13
三星HBM3E产量调整 - 三星电子在第二季度末将12层HBM3E产量从每月7万-8万片降至3万-4万片[2] - 减产主因是与英伟达的供应谈判延迟 测试完成时间从6月推迟至9月[2] - 公司采取保守策略以避免库存积压风险 同时受AMD AI加速器MI325X/MI350X供应影响[1][2] HBM3E商业化进展 - 12层HBM3E为当前最先进商业化产品 在平泽P1/P3产线量产[2] - 已开始向AMD供货 并寻求与英伟达达成供应协议[6] - 发热问题仍在讨论中 影响产品认证进度[2] HBM4技术布局 - 三星完成第六代10nm级DRAM开发 获PRA量产批准[4][5] - 计划2024下半年量产基于第六代DRAM的HBM4[5] - 正修改电路提升稳定性 定制化HBM4产品预计2025年创收[3][6] 市场竞争格局 - SK海力士当前HBM市场领先 已向客户提供HBM4样品[5] - HBM4商业化被视为三星重获高端内存领导地位的关键[6] - 谷歌/Meta/AWS等科技公司推动非NVIDIA ASIC需求 带动HBM应用[3] 技术迭代节奏 - 第六代DRAM较第五代(2022年12月发布)工艺提升约两年[5] - 每代10nm级DRAM均实现电路精细化 提升性能与能效[5] - HBM4预计显著提升AI时代数据处理速度与能效[5]
半导体周期已被打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3 09:13
半导体行业周期变化 - 传统四年周期模式断裂 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利润驱动的上升趋势 仅有少数公司能感受到 [1] - 当前上升周期已持续两年 但多数公司未明显受益 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仅73% [1][2] - 周期驱动因素从需求转向盈利 英伟达等公司利润创新高 但供应链其他环节增长停滞 [2] 区域战略差异 - 中国台湾实施"T-1"政策 最先进制程(3nm/2nm)保留本土 次先进技术(4nm)才允许出口 [3] - 欧洲缺乏明确半导体发展规划 建议依托现有优势领域如ASML主导的EUV设备产业 [3][4] - 台湾官员具备专业半导体背景 战略连贯性远超其他地区 [3] 人工智能影响 - AI成为当前复苏唯一驱动力 云计算公司资本支出同比增加48% 挤压其他领域供应 [5] - 数据中心市场占比达38% 未来可能扩张至58%-68% 进一步加剧行业结构性失衡 [5] - 行业需警惕过度依赖单一指标 应关注供应链底层数据而非企业乐观情绪 [4] 产能与需求矛盾 - 台积电产能利用率仅73% 远低于预期满负荷状态 与新建晶圆厂形成矛盾 [2] - 传统需求指标(智能手机/云计算)失效 产量增长与盈利增长出现背离 [2]
AI入侵EDA,要警惕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3 09:13
EDA行业迭代循环与AI应用 - EDA流程中长期存在迭代循环问题 门电路延迟和线路延迟的相当性使时序收敛变得困难 串行运行工具会导致决策后果不透明[1] - 解决方案是将决策工具、估算器和检查器集成到单一工具中 实现实时决策检查 减少不良结果风险 该模式正扩展至需交互反馈的多领域[1] - 行业已形成严格的验证文化 所有AI生成内容需经过验证 这与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理念相似 但需平衡验证速度与资源投入[3][5] AI幻觉在EDA领域的辩证价值 - AI生成内容存在显著幻觉现象 如无法准确理解火车轨道结构等物理约束 产生不合逻辑的输出[2][4] - 加州理工学院学者提出AI幻觉是特性而非缺陷 模型本质是基于概率生成似是而非的内容 需通过RAG等技术进行事实核查[3] - 在EDA领域 AI可能生成创新电路架构 但需建立验证机制区分"明智决策"与"绝妙幻觉" 行业验证经验形成独特优势[5] 功能验证技术演进方向 - 需开发新型功能抽象方法 替代耗时回归测试 实现决策有效性快速评估 当前数字领域尚缺乏多物理场问题的成熟解决方案[5][6] - Arm的黄金模型实践证明 通过主模型派生多子模型可确保一致性 模型生成器技术对混合信号系统验证至关重要[6] - 数字孪生和降阶模型代表验证技术趋势 正确验证框架下 AI的创造性可能带来芯片架构重构 实现性能功耗突破性提升[6] AI与EDA融合的产业需求 - 行业亟需建立刺激集优化机制 平衡验证成本与反馈价值 同时开发能验证核心概念的抽象模型[6] - 当前工具依赖快速估算器 但功能验证速度滞后 需突破性技术缩短决策周期[5] - 历史决策路径依赖可能限制创新 AI驱动重构有望打破50年技术惯性 带来系统性优化[6]
芯片行业,多起并购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2 09:50
芯片行业收购动态 Tenstorrent收购Blue Cheetah Analog Design - Tenstorrent宣布收购专注于模拟混合信号IP的初创公司Blue Cheetah Analog Design,后者是其chiplet产品的重要供应商[2] - Blue Cheetah的die-to-die互连IP此前已被授权用于Tenstorrent的AI和RISC-V chiplet解决方案[2] - 收购将增强Tenstorrent在AI系统中关键的模拟/混合信号能力,加速其开放Chiplet生态系统愿景[4] - Blue Cheetah团队由模拟设计专家Elad Alon博士领导,其BlueLynx D2D互连子系统兼容OCP BoW和UCIe标准[5] - 双方CEO表示将共同推动开放标准和高性能IP在AI领域的发展[6][7] SkyWater收购英飞凌Fab 25晶圆厂 - SkyWater完成对英飞凌奥斯汀200mm晶圆厂的收购,年产能增加40万片晶圆[7] - 该工厂将专注于嵌入式MCU、存储器、混合信号等基础半导体技术制造[8] - 转型使Fab 25从IDM专属厂变为开放式代工厂,支持美国半导体供应链本土化[8] - SkyWater成为美国最大纯晶圆代工服务商,新增1000名员工并保留奥斯汀技术中心[9][10] - 工厂的65纳米节点和铜加工技术将整合至SkyWater多节点代工路线图[9] Nvidia收购AI初创公司CentML - Nvidia收购多伦多AI/ML初创公司CentML,交易金额未披露[11] - CentML联合创始人团队加入Nvidia担任AI软件高级管理职位[11] - 公司核心能力为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硬件性能,曾获Nvidia 2700万美元种子轮投资[13] - 收购后CentML将于2025年7月停止运营,部分员工转入Nvidia[11][12] - 此次收购与AMD近期收购Untether AI团队形成加拿大AI人才争夺态势[13] Arista Networks收购VeloCloud SD-WAN - Arista从Broadcom收购VeloCloud SD-WAN产品组合,财务条款未公开[14][16] - 收购将整合云交付SD-WAN与Arista的交换产品,增强企业WAN连接能力[16] - VeloCloud技术源自VMware 2017年收购,后随VMware并入Broadcom[17] - 交易宣布同日Arista任命前Fastly CEO Todd Nightingale为新任COO[15][18] Codasip寻求出售 - 欧洲RISC-V开发商Codasip计划未来三个月内出售公司[19] - 公司已获3.8亿欧元融资,拥有250名员工和四大产品线[19][20] - 产品包括RISC-V处理器开发工具Studio、汽车级处理器及CHERI安全架构[21][22] - 市场竞争加剧促使出售,Synopsys和Quintauris联盟均在布局RISC-V领域[19]
逐浪新型存储芯片蓝海,新存科技内存级新品发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2 09:50
新一代内存级存储芯片NM111 - 采用全自主知识产权三维集成技术,具备64Gb超大容量、低延迟及高耐久性等核心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 - 通过三维垂直堆叠架构与纳米级互联技术实现64Gb容量,存储密度较传统DRAM提升数倍 [1] - 支持内存语义访问和随机读写操作,读取延时低至百纳秒,带宽高达3.2Gbps [1] - 具备突破性非易失特性,可实现断电数据保护,在元数据存储等关键领域提升系统性能 [1] 产品性能与技术优势 - 耐久度较前作提升超10倍,抗干扰能力大幅增强 [3] - 采用创新架构设计,为AI大模型推理提供多维度优化方向,提升计算与存储融合效率 [3] - 赋能高性能模组,支持超大容量内存空间,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更多可能 [3] - 可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内存扩展、数据库缓存等场景 [1] 产品迭代与市场应用 - 2024年9月和2025年初分别发布64Gb的NM101和128Gb的NM102,NM111属于全新持久内存芯片系列 [3] - 将与大算力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基础设施深度结合,提升存储效率 [3] - 未来将持续推出更多系列芯片产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发掘新型存储芯片应用场景 [4] 行业影响 - 为我国构建自主可控的存储产业生态注入强劲动能 [1] -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驱动存储需求指数级增长的产业变革期推出 [1] - 将携手推进新型存储器生态的蓬勃发展 [4]
传奇游戏GPU,英伟达停止支持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2 09:50
Nvidia终止对老架构GPU的驱动支持 - 即将发布的580系列驱动程序将是最后一款支持Maxwell、Pascal和Volta架构GPU的版本,之后这些显卡将不再获得错误修复或代码优化 [2] - 受影响的显卡包括2014年推出的Maxwell架构GTX 750、2016年Pascal架构的GeForce 10系列以及2017年Volta架构的Titan V [3] - 用户仍可期待额外一年的关键安全更新,但功能更新将完全停止 [3] 受影响GPU的市场现状 - Pascal架构显卡如GTX 1080/1080 Ti至今仍有用户在使用,部分玩家尚未升级到现代GPU [3] - 2017年移动版GTX 1060曾能在1080p分辨率下以80-120FPS流畅运行《毁灭战士》重制版 [3] -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老显卡能否满足现代游戏如《Elden Ring》的最低30FPS运行需求 [3] Nvidia当前的驱动开发重点 - 公司未透露580系列驱动程序的具体发布时间 [4] - 近期专注于解决50系列和40系列GPU在新版Game Ready驱动中出现的问题 [4] - 例如566.36版本驱动在RTX 4080 Super上表现稳定,可支持《毁灭战士:黑暗时代》100+ FPS流畅运行 [4] 行业技术演进趋势 - 该决定通过Unix图形功能弃用计划宣布,影响Linux/Unix和Windows系统用户 [2] - 反映出GPU技术迭代加速,老硬件逐渐被淘汰的行业常态 [2][3] - 与公司快速迭代新驱动、优先支持最新硬件的战略方向一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