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AI
icon
搜索文档
关于硅谷AI大战的现状,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硬AI· 2025-07-04 22:50
核心观点 - Meta战略转向全力追逐"超级智能" 通过收购Scale AI获取核心团队 标志着扎克伯格对AI态度的重大转变[2][22] - OpenAI面临微软IP控制权的潜在风险 微软理论上可在AGI实现前一刻拥有所有IP[3][43] - 设备端AI发展受限 未来核心AI能力仍将集中在云端 消费者更倾向免费云端服务而非高价设备端方案[3][73][80] - AI将优先冲击白领创意工作而非体力劳动 预计十年末或下个十年初实现20%工作自动化[4][138] - OpenAI领跑超级智能竞赛 Meta凭借人才吸引能力紧随其后[4][154][156] 公司战略分析 Meta - 收购Scale AI主要目标为创始人Alexandr Wang及其核心团队 而非数据标注业务[2][22] - 战略从"AGI不会很快实现"转向全力投入超级智能 反映其在该领域已落后需追赶[22] - 通过高薪(数亿美元offer)和决策权吸引顶尖人才 但面临文化契合挑战[30][31] - Llama 4项目表现平庸 "巨兽"项目因训练方式和决策问题可能被永久搁置[9][10] OpenAI - 与微软关系复杂化 放弃独家计算资源条款后转向甲骨文等第三方供应商[39] - GPT-4.5 Orion项目因过度参数化和数据不足导致失败 存在数月未修复的训练代码bug[52][55] - 采用"推理能力"突破大幅降低成本 但面临持续亏损和融资压力[44] - 估值将持续飙升 但短期内无盈利计划 预计未来五年收入达数千亿美元仍亏损[44] 苹果 - 在AI人才争夺中处于劣势 无法提供类似Anthropic或Meta的企业文化和计算资源[2][63] - 历史原因导致对英伟达的排斥 影响其AI硬件采购策略[70] - 设备端AI战略面临成本挑战 增加50美元硬件成本将导致iPhone涨价100美元[76] - 实际同步建设大型数据中心 反映其认可云端为AI关键方向[80] 英伟达与AMD - 英伟达凭借NVLink硬件互联和CUDA生态构筑护城河 72个GPU协同能力远超AMD的8个[85][87] - 收购Lepton并推出DGX Cloud引发云服务商不满 被视为重大战略失误[95][99] - AMD通过"售出再租回"模式拓展市场 但软件生态和硬件性能仍落后Blackwell[83][112] - 在特定价格点(如Meta采购案)AMD具备竞争力 但整体市场份额难大幅提升[114] 技术趋势 - 行业普遍采用预训练大型Transformer模型+强化学习 方法趋同但数据质量成关键瓶颈[4][132] - "重写人类知识语料库"成为重要方向 现有数据存在大量低质量信息[4][127] - Grok在实时事件处理具优势 因可获取X平台独家数据[130] - 模型开发面临组织挑战 技术负责人对研究路径的选择直接影响成果质量[12][15] 行业影响 - AI将重构工作模式 长期复杂任务将逐步脱离人类审核 形成"少数人过度工作+多数人工作减少"格局[4][137] - 初级软件工程师岗位受冲击显著 企业更倾向用资深工程师+AI替代初级团队[142][144] - 开源模式短期领先但闭源终将胜出 中国开源策略源于暂时落后[152] - 机器人技术发展滞后 体力劳动自动化仍面临挑战[135]
CoreWeave抢先获得首批英伟达GB300服务器
硬AI· 2025-07-04 22:50
核心观点 - CoreWeave获得市场首个基于英伟达最新高端芯片GB300 NVL72的AI服务器系统,该系统由戴尔科技制造,首批将在美国组装和部署 [1][2] - 新系统将帮助客户更快开发和部署更大、更复杂的AI模型,推动AI发展的边界 [2] - 消息公布后,CoreWeave股价上涨近9% [1][2] 行业动态 - 云计算巨头竞相布局AI基础设施,CoreWeave作为AI云计算服务商,在为需要强大英伟达芯片的企业提供云计算能力租赁服务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3][4] - 戴尔通过向xAI等公司销售AI服务器重振业务,反映科技行业对AI基础设施需求的持续增长 [4] 技术升级 - GB300 NVL72服务器机架代表英伟达最新一代AI芯片技术,是对当前顶级Grace Blackwell系统的升级 [2] - 新芯片于今年3月发布,预计本季度上市 [2] 客户与市场 - CoreWeave的客户包括OpenAI等知名AI公司,此次率先获得新系统部署突显其市场地位 [4] - 尽管AI基础设施需求强劲,但新芯片推出时芯片贸易政策和全球经济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 [4][5]
DeepSeek加入AI抢人大战,数月来首次在领英上发布招聘信息,剑指海外顶尖人才
硬AI· 2025-07-03 22:09
全球AI人才竞争 - DeepSeek过去一周内在领英发布10个职位,包括3个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岗位,工作地点位于北京和杭州 [1][2] - 这是该公司数月来首次在领英发布招聘信息,且职位描述均以中文发布 [2] - 领英已于2021年关闭中国本地化版本,表明DeepSeek可能意在吸引海外人才 [2] 行业动态 - 美国AI公司正采取多种策略吸引顶尖人才,包括削减员工规模以释放资金用于数据中心投资,以及为优秀工程师提供高薪 [3] - AI行业对掌控变革性技术的竞争激烈,各大公司努力建立人才优势以保持竞争力 [3] 公司招聘策略 - DeepSeek的招聘动作反映了行业对AGI领域人才的重视,与OpenAI和Meta等公司的竞争态势类似 [2][3] - 相比此前在中国热门招聘网站发布的类似职位,此次领英招聘更具国际化倾向 [2][3]
微软放慢AI芯片开发节奏:放弃激进路线,专注务实设计
硬AI· 2025-07-03 22:09
微软AI芯片战略调整 - 微软正在调整内部AI服务器芯片路线图,转向更务实和迭代的设计路线,目标是在2028年前发布不那么激进的设计以克服开发延迟问题 [1][2] - 原定2025年发布的Maia 200芯片推迟至2026年,新推出的Maia 280芯片预计在每瓦性能上比英伟达2027年芯片有20%-30%优势 [2][5] - 公司承认每年从零设计全新高性能芯片不可行,通过降低设计复杂性和延长开发周期来减少对英伟达数十亿美元芯片采购的依赖 [2] 开发延迟与产品路线图变更 - 第二代AI芯片Braga设计完成延迟6个月,导致2026-2027年芯片竞争力存疑,公司计划2027年推出中间过渡芯片Maia 280(基于Braga设计,由至少两个Braga芯片连接组成) [4][5] - 原Braga-R芯片更名为Maia 400,计划2028年量产,采用先进连接技术实现裸片层面整合 [6] - 第三代AI芯片Clea发布推迟至2028年后,前景不明 [7] 对合作伙伴的影响 - 芯片设计公司Marvell因微软项目延迟受到负面影响,其股价周三收跌2.61% [9] - 与AI芯片不同,微软CPU项目进展顺利:2024年发布的Cobalt服务器CPU已用于Teams等内部服务并向Azure客户开放,下一代Kingsgate CPU设计已于2024年3月完成 [9][10] 市场反应 - 微软股价在战略调整消息公布后周三收跌0.2% [1][2]
4年3亿、首年1亿!扎克伯格的“挖人支票”震撼AI圈
硬AI· 2025-07-02 23:45
作者 | 龙 玥 编辑 | 硬 AI Meta正以前所未有的薪酬水平在AI领域展开人才争夺战。 扎克伯格为AI顶尖人才开出高达4年3亿美元、首年超1亿美元的天价薪酬包,并向OpenAI员工发出至少十份类似邀约, 引发业内震动。OpenAI高层震怒,感觉"就像有人砸了我们的家偷走了东西",并紧急调整薪酬应对。不过,Meta发言人 否认相关报道称"这些说法不实"。 硬·AI 据《连线》(WIRED)杂志最新获悉,马克·扎克伯格在为其新成立的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招兵买马之际, 向顶尖研究人才开出了高达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8亿元)的四年期薪酬方案,其中首年总薪酬超过1亿 美元(约合人民币7.27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Meta已向OpenAI员工发出至少十份令人咋舌的天价邀约。Meta曾试图挖角一名高级研究 员担任首席科学家一职,但遭到拒绝。消息人士表示,虽然薪酬方案包含股权,但首年的股票可立即归属 (即立即兑现)。 "这个报价才可能打动我去Meta工作,"一位OpenAI员工私下说道。其他员工则表示,他们正在权衡金钱与 在Meta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与留在OpenAI相比孰轻孰重。一些人认为在OpenAI能发 ...
Figma正式递交IPO申请,计划通过收购“大展宏图”
硬AI· 2025-07-02 23:45
Figma上市申请及增长战略 - 公司正式申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股票代码为"FIG" 此次IPO被视为近年来最受期待的IPO之一 [2] - 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6%至2 282亿美元 净利润从1350万美元增至4490万美元 [2] - 去年与Adobe的收购协议终止后获得10亿美元终止费 目前持有15 4亿美元现金及等价物为扩张提供资金 [2][7] 客户基础与市场分布 - 月活跃用户超1300万 其中仅1/3为设计师 85%月活用户来自美国以外地区 [4] - 企业客户达45万家 年收入超10万美元的客户数量同比增长47%至1031家 客户包括Netflix Stripe等 [4] - 海外市场贡献53%收入 显示全球化布局成效 [4] 股东结构及创始人控制权 - Index Ventures为最大外部股东 持股17% Greylock持股16% Kleiner Perkins持股14% [5] - 联合创始人兼CEO Dylan Field持有5660万股B类股 上市前拥有51 1%投票权 [5] 并购与投资策略 - 2024年已完成多笔收购 包括1400万美元未具名科技公司资产 3550万美元内容管理系统软件公司 [9] - 收购设计软件初创公司Modyfi及获Google支持的Payload公司 [9] - 董事会批准5500万美元比特币ETF投资 截至3月31日价值6950万美元 另投入3000万美元于比特币及稳定币 [9] 行业影响与标杆意义 - 此次IPO表现将成为衡量美国IPO市场复苏的关键指标 可能为Databricks等未上市高估值公司提供参考 [2]
郭明錤:苹果在憋“大招”,七款头显、AI眼镜在研,2027年会是大爆发期
硬AI· 2025-06-30 22:42
苹果头戴式设备产品规划 - 公司正在秘密开发至少7款头戴式设备,包括3款Vision系列产品和4款智能眼镜产品 [2] - Vision系列产品包括M5版Vision Pro、轻量化Vision Air和第二代Vision Pro [3][4][5] - 智能眼镜产品线包括类似Ray-Ban的款式和更先进的XR眼镜 [6][7] - 公司计划2026年不推出任何新头戴式设备,从2027年开始陆续发布多款产品 [2] Vision系列产品细节 - Vision Pro M5版本预计2025年Q3量产,出货量15-20万台,处理器从M2升级至M5 [4] - Vision Air计划2027年Q3量产,重量比Vision Pro减轻超40%,采用iPhone处理器,定价显著低于Vision Pro [4] - 第二代Vision Pro预计2028年下半年量产,采用全新设计,搭载Mac级别处理器 [5] 智能眼镜产品规划 - 类似Ray-Ban的智能眼镜计划2027年Q2量产,预计当年出货量300-500万台 [7] - 该产品将提供多种镜框和镜腿材料选择,支持语音控制和手势识别,但不具备显示功能 [7] - 更先进的XR眼镜计划2028年下半年量产,支持彩色显示和AI功能 [7] - 预计2027年全球类似Ray-Ban的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超过1000万台 [7] 显示配件项目情况 - 原计划2026年Q2量产的显示配件项目已暂停开发,正在审查重新定位和规格调整 [9] - 该配件采用Birdbath光学技术,重量120-130克,因竞争力不足而暂停 [9] 竞争优势与挑战 - 公司在硬件开发能力和生态系统整合方面具有优势 [2][9] - 主要挑战在于AI驱动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 [2][9] - 在苹果推出显示功能智能眼镜前,预计多个品牌将率先发布类似产品抢占市场 [10]
苹果、Meta、谷歌...谁将打造人形机器人时代的“安卓”系统?
硬AI· 2025-06-30 22:42
科技巨头开源竞争与人形机器人生态 - 大型科技公司(Apple、Meta、Google、华为等)通过开源机器人模型和工具争夺生态主导权,意图绑定开发者至各自生态系统 [2][4] - Meta发布12亿参数V-JEPA 2世界模型,Google推出Gemini Robotics On-Device,Apple发布EgoDex数据集,华为推出CloudRobo平台及R2C协议 [6] - 未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安卓系统"赢家尚未确定,中国凭借制造业基础和政策支持可能领先 [1][2] 中国市场优势与政策支持 -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1870亿元人民币,包括北京100亿元、深圳100亿元等地方基金 [9] - 武汉提供双边补贴:应用方最高100万元(占项目30%),产品方最高100万元(占研发20%) [9] - 5月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融资达25笔,宇树科技C轮估值17亿美元,获吉利、蚂蚁、腾讯等投资 [9] - 中国汽车公司正将人形机器人视为转型方向之一,与智能汽车发展并列 [9] 商业化部署与市场规模预测 - 富士康与英伟达计划在AI服务器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2026年投入使用 [11] - 亚马逊测试Unitree G1等机器人配送,现代汽车拟在美工厂部署Atlas,特斯拉目标年底生产数千台Optimus [11] - 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年收入预计达5万亿美元(为2024年全球20大汽车厂商总收入2倍),累计部署10亿台 [2][12] - 高收入国家机器人均价从2024年20万美元降至2040年5万美元 [12] 产业链与资本市场表现 - "人形机器人100"指数年内上涨14.4%,跑赢标普500约11个百分点,双林股份涨148%、金力永磁涨132% [2] - 产业链涉及传感器(Hexagon、Sony)、执行器(Moons、INOVANCE)、电池(CATL、LG Energy Solution)等关键部件 [3]
首次使用“非英伟达”芯片!OpenAI租用谷歌TPU,降低推理计算成本
硬AI· 2025-06-28 21:24
OpenAI转向谷歌TPU芯片 - OpenAI近期开始租用谷歌TPU芯片为ChatGPT等产品提供算力支持 这是该公司首次大规模使用非英伟达芯片 [2] - 此次合作缓解OpenAI对微软数据中心的依赖 同时为谷歌TPU挑战英伟达GPU市场主导地位提供机会 [2] - OpenAI希望通过谷歌云租用TPU芯片降低推理计算成本 [2] - ChatGPT付费订阅用户从年初1500万增长至超过2500万 每周数亿免费用户使用 算力需求快速攀升 [2] 行业芯片竞争格局 - 越来越多公司开发推理芯片以减少对英伟达依赖并长期降低成本 包括亚马逊 微软 OpenAI和Meta等 [2] - 微软造芯计划受挫 Maia 100仅用于内部测试 Braga的AI芯片面临至少六个月延迟 预计性能远低于英伟达Blackwell芯片 [2] - 谷歌云同时出租英伟达支持的服务器 因为英伟达芯片是行业标准 带来收益比出租TPU多得多 [5] - 谷歌已向英伟达订购超过100亿美元最新Blackwell服务器芯片 并于今年2月开始向部分客户提供 [5] OpenAI算力需求与支出 - OpenAI主要通过微软和甲骨文租用英伟达服务器芯片开发训练模型并为ChatGPT提供算力 [3] - 去年在服务器上支出超过40亿美元 训练和推理成本各占一半 [3] - 预计2025年在AI芯片服务器上的支出将接近140亿美元 [3] 谷歌TPU发展现状 - 谷歌约10年前开始研发TPU芯片 2017年开始向训练自有AI模型的云客户提供服务 [4] - 除OpenAI外 苹果 Safe Superintelligence和Cohere等公司也租用谷歌云TPU [4] - 谷歌向竞争对手开放TPU芯片 但会将更强大的TPU保留给自己的AI团队开发Gemini模型 [4] - Meta近期也考虑使用TPU [5] 转向TPU的直接原因 - ChatGPT图像生成工具爆红给OpenAI在微软的推理服务器带来巨大压力 [4] - 为应对计算需求增长和成本压力 OpenAI首先寻求谷歌云支持 [4]
看完雷军发布会,高盛上调小米、宁德时代目标价,预言“当下的AI眼镜就是2017年的TWS耳机”
硬AI· 2025-06-28 21:24
YU7预售表现及市场影响 - YU7预售表现远超市场预期,首小时订单量达28.9万辆,远超预期的24小时内15万订单目标[8][9] - YU7标准版、Pro版和Max版零售价分别为25.35万元、27.99万元和32.99万元,与预期的平均售价28.5万元基本一致[9] - YU7技术亮点突出,标准版搭载96.3kWh电池包,CLTC续航里程达835公里,成为100kWh以下电池包纯电SUV中续航最长的车型[9] - YU7全系标配800V架构,Max版本可在12分钟内完成10%-80%充电,15分钟充电620公里[10] - 高盛将2025-2027年电动车交付量上调1-6%,预计分别为41.1万辆、80万辆和117.4万辆[10] AI眼镜市场前景 - 中国智能眼镜市场2025年预计达到290万副,其中智能音频眼镜216万副[12] - 小米AI眼镜预计占据10%的市场份额,2025年出货量约20万副[12] - 小米AI眼镜标准版售价1999元,电致变色版本售价2699元和2999元,定价策略具有竞争优势[12] - 中国AI/AR眼镜市场预计将以56%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从2024年的47.9万台增长至2030年的696.2万台[13] - AI眼镜有望复制TWS耳机在2017-2023年间64%的年复合增长率[13] 宁德时代受益情况 - YU7的成功发布为宁德时代带来直接利好,高盈利能力的麒麟电池渗透率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重新回升[14][16] - 小米在宁德时代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动车电池装机量中的占比达到约10%,相比2024年第二季度的约4%大幅提升[15] - 预计宁德时代混合单位毛利润将从2025年的152元人民币/千瓦时提升至2030年的169元人民币/千瓦时[17] - 高盛维持宁德时代A股目标价323元人民币和H股目标价343港元的预测,分别较当前股价有27.8%和5.7%的上涨空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