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新材料

搜索文档
碳纤维行业的创新机遇:低空经济与机器人应用推动行业突破
DT新材料· 2025-06-26 08:50
碳纤维行业现状与挑战 - 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风电等领域,但高昂价格制约其普及,6月第一周大小丝束均价分别为72.5元/千克和95.0元/千克,同比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传统材料 [3] - 2024年国内碳纤维企业开车率低于50%,市场供需失衡叠加国际形势复杂,行业面临严峻考验 [3] 低空经济驱动碳纤维需求增长 - 低空经济在政策与市场驱动下快速发展,无人机、eVTOL、UAM等领域扩张,2024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352.8亿美元,预计2029年达676.4亿美元(CAGR 13.9%),2025年中国eVTOL市场规模将增至57.5亿元(同比增长超50%) [4] - 碳纤维是低空飞行器首选材料,eVTOL中碳纤维复材占比高达70%,2025年全球航空航天碳纤维市场规模预计35亿美元,eVTOL贡献超30%,2030年eVTOL碳纤维需求将从2024年500吨增至11750吨(CAGR 69%) [5] 国内企业布局与动态 - 吉林化纤原丝市占率超90%,深度绑定小鹏汇天、亿航智能、大疆等企业,无人机市场占比超50%,并与大疆联合研发高性能物流及农业无人机 [6] - 光威复材2024年无人机复材业务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5.6%),配套的RX4E电动飞机获国内首张商用电动飞机型号合格证,参与威海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 [6] - 中复神鹰展示无人机轻量化、结构强度优化解决方案,产品应用于支架、桨叶等部件,同时布局机器人领域碳纤维应用 [7] 机器人领域新增长点 - 碳纤维轻量化特性在机器人关节、支架、外骨骼等部件中优势显著,特斯拉Optimus腿部采用T700碳纤维实现单腿减重40%、能耗降18% [7] - 中复神鹰、金发科技、光大同创等企业加速开发机器人用碳纤维产品 [7] 碳材料展会与产业链覆盖 - 2025国际碳材料大会将展示碳纤维全产业链,覆盖汽车、航空航天、光伏等领域应用及生产设备,高端装备馆(N2馆)集中呈现碳纤维创新应用 [8][10] - 展品范围包括应用端(汽车部件、风电叶片、机器人等)、材料端(碳纤维、预制体等)、设备端(高温炉、成型设备等)及检测仪器 [13][14]
2025新塑奖企业展示 | 博禄——Daplen™EH196AEC汽车外饰解决方案
DT新材料· 2025-06-26 08:50
活动概述 - 2025中国国际工程塑料产业创新评选以"创新塑造未来"为主题,聚焦工程塑料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创新点 [2] - 设立"创新材料奖"、"创新工艺改进奖"、"创新行业解决方案奖"三大奖项,旨在表彰行业优秀企业并推动行业发展 [2] - 活动时间线:5月6日-7月13日申报初审,7月14-20日入围公示及网络投票,7月21-27日专家评审,9月11日榜单发布 [26][27] 参评企业及创新产品 博禄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 推出Daplen™EH196AEC高性能聚丙烯材料,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保险杠,具有高流动性、高刚性及4%-5%减重效果 [6][7][10] - 该材料支持薄壁化设计,提供喷漆、皮纹、特殊撒点等多种开发方案 [9] 其他创新材料案例 - ULTEM™ DT1820EV树脂:首款采用PVD工艺的热塑性塑料,较金属方案降低成本60% [15] - 高性能无卤阻燃剂WSFR-BDP:具有低挥发性和优异热稳定性,全球首条智能化生产线 [16] - 40%玻纤增强高温尼龙:2mm厚度穿透率≥40%,拉伸强度230MPa,国际一流水平 [17] - 5G/6G用TLCP功能薄膜: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适配高频高速天线需求 [21] 行业解决方案亮点 - 抗低温耐湿热阻燃增强PBT:通过复合阻燃技术改善机械性能,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枪 [17] - 可长效传导纺织纤维:以石墨烯为核心,兼具传导性与抗菌性 [17] - Ultramid® XCD聚酰胺:疲劳耐久性提升14-40倍,注塑流动性提高15%-20% [18] - 聚苯硫醚副产盐循环回收装置:全球唯一实现副产盐循环利用,打造零排放生产 [19]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5-羟甲基糠醛(HMF)产线:全球首条1000吨/年产能,获欧盟REACH认证 [22] - 高透PC复合材料:2mm透过率85%以上,应用于传感器壳体及车载元件 [22] - 高温尼龙改性方案:开发耐高温抗氧化剂系列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20]
100吨/年己二腈中试项目环评公示
DT新材料· 2025-06-26 08:50
宁夏铂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己二腈项目进展 - 公司近期启动100吨/年己二腈中试项目,采用甲醇氨氧化法生产氢氰酸,再通过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合成己二腈,设计年产100吨己二腈、15吨2-甲基戊二腈及50吨硫酸铵,中试期1年[2] - 项目投资3670万元,依托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现有设施,产品仅用于实验研发不对外销售[3] - 2023年曾规划1万吨/年工业化示范项目及20万吨/年产能用地,但因三步法工艺(甲酰胺→氢氰酸→己二腈)技术难度大,2024年停工并转向工艺优化[2] 高温尼龙材料技术研讨会内容 - **基础研究**:涵盖高温尼龙分类、特性表征及改性方案,重点分析润滑剂、增韧剂、成核剂对玻璃纤维增强PA66/PA6性能的影响[8][11] - **工艺技术**:包括双螺杆挤出机工艺优化、热/光老化机理及抗老化解决方案,涉及激光焊接尼龙材料开发及汽车水室料应用案例[9][11] - **创新应用**:探讨无卤阻燃剂使用建议、玻璃纤维直径/浸润剂体系对复合材料的影响,以及改性尼龙创新应用开发框架[8][11] 行业技术验证与产业化路径 - 公司通过中试项目验证北京道思克能源设备自主研发的己二腈生产技术,为后续产业化提供设计依据[3] - 技术研讨会聚焦尼龙材料全产业链技术难点,从基础特性到终端应用形成完整解决方案体系[8][9][11]
华能/三峡/国电投/中能建/中电建/中交三航/龙源振华/中海油/海油工程/明阳智能/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DT新材料· 2025-06-26 08:50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电力央企长期主导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但在深远海领域面临海工龙头企业的竞争挑战[2] - 海工龙头企业(如中海油、振华重工、中集来福士)凭借深海油气工程经验 正强势切入风电基础与安装环节 成为EPC主导力量[2] - 行业呈现电力央企与海工龙头跨界融合趋势 双方在技术标准、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将成关键变量[2] 技术发展动态 - 漂浮式风电成为技术突破重点 涉及基础设计、系泊系统、复合海缆等关键技术[15][17][20] - 海上光伏领域聚焦浮体材料创新 已有长江设计集团等机构开展新型结构示范[21][22] - 海洋能开发(波浪能/潮流能)取得进展 南鲲号实现国际首台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15][24] 产业活动与论坛 - 2025海洋清洁能源技术与装备高峰论坛将设置4大专题 覆盖风电/光伏/海洋能/Power to X技术路线[3][12] - 论坛汇聚产学研资源 包括2场院士报告、15+技术专场 展示施工装备/发电设备等创新成果[15][17][21] - 活动由长三角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 吸引10万+行业人员参与[27][45] 重点企业与机构 - 电力央企代表:华能清能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参与技术分享[15][20] - 海工装备龙头:中集来福士、海油工程、中交三航展示施工实践[2][20] - 科研机构: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发布抗疲劳设计等前沿技术[20][22]
亿纬锂能将在2026年推出全固态电池
DT新材料· 2025-06-26 08:50
亿纬锂能技术进展 - 公司计划在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达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态电池1 0产品 并在2028年推出1000Wh/L以上的高比能全固态电池2 0产品 [1][4] - 公司开发的LMX产品能量密度达205Wh/kg 显著超越当前主流LFP体系 可使电动重卡实现超500公里续航里程 并成功将低温操作窗口拓宽至-20℃ 低温性能较LFP体系提升30% [1] - 公司已成为国内首家实现46系列大圆柱电池量产的企业 截至今年5月大圆柱电池装车量已超6万台 单车最长行驶里程达23万公里 4695系列将搭载于年底上市的BMW新世代车型iX3 [2][3] 电池技术突破 - 公司开发的锂金属电池系统0 2C放电能量密度达352Wh/kg 支持4C持续放电与7C脉冲放电 功率密度超1000W/kg 可适配低空无人飞行器需求 [3] - 基于纳米硅基材料技术开发的圆柱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20Wh/kg [3] - 公司开发的拓扑聚能技术突破空间限制 可在医疗植入设备等不规则空间内实现体积利用率最大化 [3] 固态电池大会 - 2025第四届固态电池大会暨硅基负极产业创新大会将于7月3-5日在宁波举行 会议将涵盖固态电池产业化现状 先进制造技术 关键材料开发等议题 [6][7] - 大会特色活动包括AI赋能固态电池制造 产业化成果展示 终端应用需求对接闭门会议等 [7]
聚酰亚胺,国产化再加速!
DT新材料· 2025-06-26 08:50
中科玖源PI薄膜项目布局 - 内蒙古中科玖源PI薄膜生产制造项目通过备案,总投资7亿元,规划24条生产线,年产能3000吨,建设周期1年[2] - 母公司浙江中科玖源与呼和浩特经开区签署总投资21亿元PI薄膜项目,一期为上述24条产线,二期拟增48条产线,公司已在浙江/安徽/内蒙/山西构建近5万吨产能[4] - 公司PI膜产品分为25微米以下超薄型和50-100微米厚型,基础型号售价达1万元/卷[5] 中科玖源全国产能分布 | 生产基地 | 项目内容 | 产能规模 | 投资额(万元) | 状态 | |----------------|--------------------------------------------------------------------------|----------------|--------------|--------| | 浙江 | 柔性显示/电子用PI膜4500吨+新能源电池用PI浆料5000吨+电机用PI浆料4000吨 | 13,500吨 | 7,000 | 已投产/在建[5] | | 安徽 | 锂电池隔膜涂覆PI浆料1万吨+新能源绝缘材料2.3万吨+显示用PI液体1000吨 | 34,000吨 | 50,000 | 在建[5] | | 内蒙古(一期) | 24条PI薄膜生产线 | 3,000吨/年 | 70,000 | 拟建[5] | PI膜技术特性与高端应用 - 具备柔韧性(100-200MPa)/热稳定性(500-600℃)/电绝缘性/气体阻隔性,适用于柔性电路板/折叠屏/电气绝缘器件[6] - 在5.5G/6G领域通过氟化物配方可将介电损耗降至0.0025(10-15GHz频段),电磁屏蔽复合膜适用于极端户外设备[6] - 高端应用包括:耐电晕PI膜延长新能源车电机寿命20%/光学级CPI膜用于折叠屏手机/氟化透明PI膜用于卫星太阳能基板[14] 国内PI膜技术突破 - **合成工艺**:株洲时代华鑫建成国内首条化学亚胺法PI膜生产线,开发出90微米超厚导热石墨原膜[8] - **生产设备**:桂林电科院研发国内首套光学显示偏光片用薄膜生产线,解决宽幅PI膜国产化需求[12] - **工艺优化**:国风新材引入AI算法使薄膜厚度均匀性达±2μm,瑞华泰双向拉伸工艺良率达95%[14] - **材料创新**:北科大团队开发"三明治"结构多孔PI膜导热系数突破10W/m∙K,长春黄金研发生物基PI含量达30%[13][15] 国内PI膜产业现状 - 2024年中国PI膜产能8186吨/年,预计2026年达9650吨/年,但电子级PI膜仍依赖进口[16] - 全球80%高端PI膜市场被杜邦/宇部兴产/钟渊化学/PIAM垄断,国内企业以电工级产品为主[16] - 近期新增产能:国风新材1600吨/年(12条线)、博雅聚力600吨/年(5亿元投资)、菲玛特科技4400吨/年(12条线)[9][10][11] 产业链关键瓶颈 - **技术壁垒**:PAA树脂合成需同步完成亚胺化反应,薄膜拉伸工艺温度高/效率低/窗口窄[7] - **设备限制**:国外仅出售PI膜成品,不转让生产线,国产设备需突破光学级/宽幅等高端需求[12] - **材料缺口**:旭化成收紧液态感光性PI(PSPI)供应,影响半导体封装/OLED光刻胶等领域[12]
华为/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字节/比亚迪/中兴/美团/百度/瓦克/施耐德......
DT新材料· 2025-06-24 23:32
液冷产业创新与应用论坛概览 - 论坛由DT新材料主办,聚焦液冷技术创新与应用,预计吸引300+行业人士参与 [3] - 活动包含主题报告、专题研讨、产品展示等环节,覆盖数据中心、芯片、算力中心等应用场景 [10][13][17] - 华为、宁德时代、字节跳动、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参会,显示行业高度关注 [1][28][29] 核心议程与技术方向 - 浸没式液冷技术成为焦点,涉及数据中心、算力节点等场景 [13][16][17] - 高功率芯片散热方案受重视,包括IGBT/SiC芯片液冷板开发 [13][21] - 低碳节能技术路径受关注,如风液同源技术、低PUE解决方案 [15][17][20] - 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喷淋液冷等新兴技术将进行专题研讨 [15][17] 参与企业与机构 - 产业链覆盖全面:从材料(瓦克化学)、设备(英业达)到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兴通讯) [26][21][28] - 高校科研力量参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发表前沿研究成果 [15][19][20] - 跨界企业增多:字节跳动、美团等互联网公司现身参会名单 [28][32] 产业生态与合作网络 - 施耐德、维谛技术等国际企业展示液冷CDU方案和制冷解决方案 [16][18] - 地方产业集群显现: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等本土机构活跃 [16][29] - 支持单位涵盖热管理全产业链,从材料到终端应用 [10]
独家专访 | 二十年磨一剑!他打破PHA成本困局,携万吨级技术回国圆梦!
DT新材料· 2025-06-24 23:32
文章核心观点 - 宜可生物创始人林理坪博士通过使用水黄皮油作为原料和专利菌种,大幅降低PHA生产成本,目标是使其能与石油基材料竞争 [3][6][27][36] - PHA相比PLA/PBAT具有显著性能优势,包括耐高温、海洋降解等特性,但高成本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 [6][7]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原料价格波动挑战,美国Danimer公司因原料涨价和订单取消导致破产,显示传统路径的脆弱性 [7] - 宜可生物采用"换道超车"策略,避开传统糖基路线,选择非食用油水黄皮油,转化率可达80%,成本比糖基PHA低30-50% [9][27][36] 创业背景 - 林理坪博士2005年起专注PHA研发,2008年在马来西亚创立Ecopha公司,曾获国家级创新奖项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 [10][11][12] - 2015年Ecopha计划在中国建设15万吨PHA产线,但因不可抗力搁浅,使中国PHA产业化延迟10年 [20][21] - 林理坪在澳大利亚主导成立生物塑料创新中心,获政府1600万澳元资助,但认为中国更适合产业化 [23][24] - 2025年林理坪回国创立宜可生物,将全职投入公司运营,放弃澳大利亚学术职位 [26] 原料降本 - PHA生产成本中原料占比超50%,传统糖基路线转化率仅30%,而油基路线可达80%以上 [27] - 水黄皮油满足五大标准:价格仅为棕榈油一半、非食用油、产量充足、转化率高、具碳汇潜力 [35][36] - 水黄皮树可在贫瘠土地生长,避免"与粮争地",澳大利亚年产量已达15万吨,中国广西广东适合种植 [30][35] 技术储备 - 宜可生物已完成水黄皮油PHA的实验室和中试验证,设计万吨级产线工艺包,拥有全球首个PCT专利 [37] - 初期聚焦高利润医疗市场,澳洲医疗废塑料年产量125万吨,产品认证周期仅9-12个月 [38] - 计划2026年建成中试线,2028年实现万吨量产,年替代1.5-2万吨石油基塑料 [38] - 改性PHA可与PP/PE实现"无缝切换",已与医疗耗材领军企业合作完成产品验证 [38] 行业现状 - PLA/PBAT因性能缺陷(耐热性差、依赖工业堆肥)难以替代PP/PE等传统塑料 [6] - 全球PHA市场预计2030年达3.67亿美元,产能5年内将翻10倍,但成本是主要制约因素 [6] - 2024年PBAT行业开工率不足20%,显示可降解材料领域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6] - 美国Danimer公司因菜籽油价格上涨30%及订单取消,于2025年破产并被收购 [7]
中国航天工艺技术首席专家赵云峰: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3D打印及其航天应用
DT新材料· 2025-06-24 23:32
航天领域对3D打印高分子材料的需求 - 航天领域对材料性能要求苛刻,需同时满足轻量化、极端温度、辐射和机械载荷下的稳定性 [2] - 传统金属与复合材料工艺存在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设计自由度低等瓶颈 [2] - 3D打印技术可缩短研制周期,实现复杂结构一体化成型,并减少试验时间 [2] 3D打印高分子材料的优势 - 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材、PEEK、PEKK)能实现轻量化与性能极致平衡 [2] - 优势包括机身/机翼部件减重、绝缘保护、优化气流、降低油耗、增加航程、防火阻燃、无毒无烟等 [2] - 3D打印从实验室的"小众技术"发展为工业界的"刚需工具",爆发离不开高分子材料的持续创新 [3] 3D打印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 为航天器制造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涵盖卫星结构和可展开太空设备 [4] - 创新的材料与制造模式正在改写航天工业的规则 [4] -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通过FDM、SLS、SLA等工艺成型,满足航天领域特殊要求 [5] 论坛及嘉宾信息 - 2025(第四届)高分子3D打印材料高峰论坛将于7月18-20日在杭州举办 [5][9] - 赵云峰研究员将分享"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3D打印及其航天应用" [5] - 论坛汇聚30+行业专家,包括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教授及企业技术负责人 [8][10] 论坛组织与支持 - 主办单位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 [11] - 协办单位包括江苏集萃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南京墨分三维科技有限公司等 [11] - 支持媒体涵盖DT新材料、Carbontech、3D打印等行业知名平台 [11] 参会注册信息 - 企业&科研单位参会代表早鸟价2500元/人,学生1500元/人 [13] - 注册费包含资料费、会议期间餐费,不包含住宿费、交通费 [13] - 缴费方式支持银行转账、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 [13]
巨亏!三井化学再出售,中石化接盘!
DT新材料· 2025-06-24 23:32
三井化学股权转让与战略调整 - 三井化学宣布将持有的中石化三井化工有限公司(SSMC)50%股权全部转让给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交易预计2025年10月完成 [2] - 此次转让是三井化学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旨在退出传统基础化学品业务,重点发展绿色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领域 [2] - SSMC主要生产苯酚、丙酮和双酚A等基础化工产品,2025财年亏损达106亿日元,业绩持续下滑是剥离主因 [3] 苯酚丙酮行业现状 - 全球最大苯酚丙酮生产商英力士苯酚宣布永久停止德国格拉德贝克生产 [4] - 国内苯酚产能已达639万吨/年,行业集中度高,主要企业包括高桥石化(20万吨/年)、浙石化(130万吨/年)、万华化学(78万吨/年) [5] - 2025年预计新增产能99.5万吨,来自镇海炼化(40万吨)、吉林石化(22万吨)、睿霖化工(22万吨)等,行业供过于求加剧 [5] 三井化学在华业务布局 - 上海中石化三井弹性体有限公司:年产7.5万吨三元乙丙橡胶(EPT),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工艺,产品用于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6] - 三井化学无纺布(天津)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无纺布,产品用于卫生材料和产业材料 [7] - 佛山三井化学爱思开希聚氨酯有限公司:生产聚氨酯组合聚醚,用于汽车座椅填充物 [8] - 张家港保税区三井允拓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耐热尼龙、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应用于汽车电子领域 [8] - 三井化学功能复合塑料(上海)有限公司:年产1.1万吨热塑性弹性体,计划2026年新增生产线满足电动汽车需求 [8] 行业技术研讨会内容 - 聚焦高温尼龙改性工艺、玻璃纤维增强技术、无卤阻燃剂应用等议题 [11][12][13] - 克劳斯玛菲机械分享高温尼龙挤出加工工艺特点 [13] - 利安隆新材料探讨尼龙材料抗老化系统解决方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