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观察报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企业掘金中东
经济观察报· 2025-10-20 17:10
中东市场战略转型 - 中东市场正经历从传统能源中心向数字创新枢纽的战略转型 [6] - 阿联酋通过"国家AI战略2031"和迪拜"D33经济议程"等政策支持数字化转型 [6] - 沙特通过"沙特愿景2030"加速经济转型 在AI领域与微软 谷歌等国际巨头合作部署先进AI芯片和超级计算机 [7] 中国科技企业参与度 - 迪拜GITEX展会中 中国三大运营商悉数到场 小鹏汇天 科大讯飞 万兴科技 九章云极等民营企业也赫然在列 [2] - 目前已有超过6000家中国企业在阿联酋设立公司或办事处 [4] - 中国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从能源 港口等传统行业 近10年扩展至金融 信息科技 新能源 电子商务等新领域 [4] 企业市场拓展策略 - 九章云极参加GITEX旨在体验行业脉搏 与战略伙伴深度交流 系统性收集市场线索 [3] - 万兴科技希望通过GITEX平台深入拓展中东及周边市场 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巩固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6] - 小鹏汇天参加GITEX目标明确 要开拓中东市场 并与阿联酋民航局等政府部门对接 探讨市场开拓及用户服务问题 [12] 具体业务进展与成果 -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在海外公开首飞 并一次性签订600台订单 预计2027年开始交付 [10][12] - 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在阿联酋上市6个月就成为TOP2品牌 几个月时间销售近1万台 [13] - 九章云极通过无服务器技术及弹性算力调度 将中小企业的算力资源利用率从20%提升至40%-50% [9] 行业趋势与市场机遇 - AI技术正从探索阶段迈向规模化部署 特别是在能源 金融等中东优势产业 [4] - AIGC市场规模从2025年到2030年 预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9% [6] - 迪拜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自贸区政策 正成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数字枢纽 [8] 本地化与生态共建 - 科大讯飞为中东市场投入大量后台研发资源到阿语专业领域 包括阿语语音识别和方言优化 [14] - 万兴科技带来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组合 包括面向办公人群和内容创作者的产品 [8] - 九章云极在中东的合作模式涵盖共建AI智算中心 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合作伙伴负责本地客户运营 [9]
在清华园,送别杨振宁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20:47
杨振宁逝世与公众吊唁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5] - 10月19日,数百位社会各界人士在清华大学科学馆排起数十米长队进行吊唁 [2][4]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一楼设立杨振宁缅怀室,吊唁活动从10月18日持续至24日 [6] 杨振宁与清华大学的渊源 - 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近30年时光,包括8年童年少年时光以及自2003年妻子杜致礼去世后返回清华园的近20年 [5] -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杨振宁父亲曾经的办公地,也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所在地,与杨振宁有很深渊源 [2][6]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正式任清华大学教授 [8] 杨振宁的学术贡献与教育影响 - 杨振宁在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领域有13项重要贡献,其中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科学界公认为最具突破性和代表性 [15] - 杨振宁以八十多岁高龄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亲自为清华大学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8] - 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引进许多科学家,对清华物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事业倾注大量心血,贡献极大 [8][9] 社会各界的缅怀与纪念 - 吊唁人群包括清华大学历届物理系学生、海外归国学者、外地教师及携带孩子的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 [7][8][11][14] - 杨振宁妻子翁帆撰文怀念,称杨振宁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类进步交出了满意答卷 [7] -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官网均变为黑白界面,以此送别杨振宁 [16]
英伟达“跌倒”,寒武纪“吃饱”?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20:35
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因美国出口管制从95%急剧下降至0%,为本土及国际竞争对手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3] - 以寒武纪为代表的国产AI芯片公司业绩爆发式增长,填补了市场真空,行业格局从一家独大进入群雄并起阶段 [3][17][20] - 英伟达全球战略重心转向,加速新一代产品迭代并将先进制造环节向美国本土迁移,基本放弃在中国市场的努力 [12][13][14] 英伟达市场份额变化与应对措施 - 2022年英伟达在中国AI加速卡市场份额约为85%,在大模型训练芯片领域份额超过90% [5] - 2025年10月,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表示公司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已从95%降至0% [2] - 为应对出口管制,英伟达先后推出性能经调整的A800、H800及H20等“特供版”芯片,但均被后续管制政策限制 [2][6][8] - 2024财年英伟达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长66%至约17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此后形势急转直下 [7] 本土厂商市场机遇与表现 - 寒武纪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达17.27亿元,同比暴增1332.52%,净利润为5.67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94亿元 [3][17] - 寒武纪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7.24亿元 [17] - 除寒武纪外,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及AMD的MI300系列也成为市场有力的替代选项,行业竞争格局重塑 [20] 市场需求与技术演进 - AI大模型应用分为训练和推理两个阶段,训练阶段对芯片性能要求极高,推理阶段则更凸显国产芯片的性价比优势 [18][19] - 2025年初DeepSeek发布R1推理模型,推动AI应用加速落地,进一步刺激了对国产推理芯片的需求 [19] 英伟达战略转向 - 黄仁勋在2025年10月1日至10日期间累计减持60万股英伟达股票,套现约1.13亿美元 [11] - 英伟达将战略重心转向全球,其最新一代Blackwell AI芯片平台拥有2080亿个晶体管,性能为上一代的2.5倍以上,并开始在美国本土制造 [13][14] - 公司计划以“一年一更”的节奏快速迭代AI芯片产品线,包括Blackwell Ultra、Rubin和Rubin Ultra [14]
降温措施频出,黄金“现象级行情”还能走多远?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8:16
黄金价格近期走势 - 金价在不到两个月内从3353.40美元/盎司暴涨至4392美元/盎司,上涨超过10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5][6] - 监管机构出台降温措施后,金价从最高点4392美元/盎司一度回调至4196美元/盎司,日内最大跌幅近200美元,最终收于4267.90美元/盎司 [13] - 上海期货交易所将黄金期货涨跌停板幅度调整为14%,套保和一般持仓交易保证金比例分别调整为15%和16% [2] 驱动金价上涨的核心因素 - 美联储货币政策降息预期是推动金价上涨的核心引擎,多位官员释放鸽派信号支持年内再降息两次 [6] - 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多点爆发,包括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中东局势、乌克兰事件等,共同推升避险情绪 [7] - 官方储备与机构资金持续流入,中国央行连续第十一个月增持黄金,9月末储备达7406万盎司 [8][14] - 全球最大黄金ETF SPDR持仓量持续增长,总持仓达到1047.21吨黄金,机构看多情绪强化 [8][14] 黄金的多重属性分析 - 金融属性是当前黄金价格最核心的决定因素,与市场实际利率呈负相关,美联储降息周期提升其配置吸引力 [20] - 避险属性为金价提供持续支撑,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时期,黄金作为终极支付手段的信用特征凸显 [21] - 货币属性构成黄金的长期价值基石,在全球对法定货币信用担忧及去美元化趋势下,其价值储藏功能凸显 [21] - 商品属性在当前行情中影响相对较弱,投资需求而非实物消费主导价格走势 [21] 对后市走势的研判 - 监管机构的降温措施可能修正金价走势节奏,但不会改变其原有趋势,因上涨是全球资金协同效应非国内炒作 [16] - 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与地缘风险双重支撑下,黄金中长期仍将延续震荡上行格局 [22] - 短期需关注10月底APEC会议前贸易政策等不确定性,若风险缓和需谨防多空转换带来的回调风险 [14]
光伏企业盯上阳台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8:02
2025年下半年,多家光伏和家电巨头开始开展阳台光伏业务。根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创 维光伏、正泰安能、天合富家等头部户用光伏开发企业相继推出阳台光伏产品,此外还有固德威、禾迈股 份、昱能科技等逆变器厂商也推出了阳台光伏产品。 阳台光伏是一种能放在阳台上的光伏,通常由光伏组件、微型逆变器、光伏支架、防逆流电表等组成,有 的还包括储能系统。在接入家庭电网后,可以通过光伏发电为家庭日常生活供电。目前,一套阳台光伏系 统售价大约在千元。部分企业宣称三年可回本。"136号文出台后,各地机制电价落地,新能源电价和收益 大幅度减少,因市场的波动变化,当前阶段需转型开启新模式开发,2025年将成为中国阳台光伏市场启动 元年。"在天合富家的一场阳台光伏招商会上,主办方称。 136号文是指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 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该文件要求,今年5月31日之后建成的新能源项目发电量原则上全部入市,价格 由市场形成,同时文件也规定了机制电价制度作为保障。 即使有机制电价制度作为保障,光伏项目在一些省份仍难以确保收益。比如在10月16日刚刚发布的甘肃省 新能 ...
巨额算力合同解约 海南华铁经受冲击波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5:30
合同终止事件概述 - 海南华铁子公司华铁大黄蜂与杭州X公司签署的总金额36.9亿元的《算力服务协议》正式终止 [3] - 合同终止原因为协议所涉交易及设备的市场环境及供需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3] - 该合同金额相当于海南华铁2024年营业收入的七成 [3] - 合同终止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向公司下发监管函,中国证监会以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为由对公司立案 [4] 公司背景与业务转型 - 海南华铁前身为华铁应急,主营业务为设备租赁,2024年海南省国资委成为公司新实际控制人 [6] - 公司2021年至2024年营收从26.07亿元增长至51.71亿元,但同期净利润波动明显,分别为4.98亿元、6.40亿元、8.01亿元和6.05亿元 [6] - 实控人变更后,公司迅速布局算力租赁行业,2024年5月发布公告正式进军算力业务 [7] - 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签订算力服务订单金额达24.75亿元,完成资产交付近7亿元 [8] 巨额算力合同细节 - 此次终止的36.9亿元订单是公司涉足算力租赁以来金额最大的一笔订单,约定服务期为5年 [9] - 公司在公告中未披露客户名称,解释为涉及商业秘密 [9] - 合同签订后公司需垫资20亿元进行设备采购,前期采购规模为几百台 [14] - 截至公告披露日,原协议尚未履行,未产生实际采购成本或资本性支出 [14] 算力租赁行业背景 - 国内算力需求爆发与高端算力卡供给紧缺,互联网大厂资本开支大幅增长 [11] - 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11] - 腾讯2024年全年资本开支突破767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AI相关研发投入为707亿元 [11] - 高端AI芯片供给紧缺背景下,以租赁代替购买的商业模式因性价比更高而应运而生 [12] 合同终止原因与行业普遍性 - 公司解释解约原因在于上游设备供给方价格发生较大波动,下游客户需求有变化 [14] - 今年2月DeepSeek火爆引发算力需求爆发,高端算力芯片价格波动加剧 [14] - 类似合同终止情况在行业内并非个例,莲花控股终止5.55亿元算力合同,锦鸡股份终止超9亿元合同,北京飞利信终止近11亿元合同 [16] - 算力行业需求呈现两极分化,高端算力需求紧俏,低端算力租赁困难 [16]
美元理财收益优势减弱 外贸企业结汇升温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5:30
外贸企业结汇意愿转变 - 9月下旬起外贸企业陆续加大结汇力度,原因包括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4%,美元理财收益优势减弱,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涨突破7.15-7.30盘整区间,企业预期人民币补涨而提前锁定较高结汇价格[3] - 企业结汇意愿出现180度转变,从追捧美元理财转为将大量外贸美元货款结汇回流境内[5][6] - 一家消费电子产品出口企业迅速决定将30%的美元货款结汇,因金融机构建议尽早结汇可提前锁定较高价格[4] 理财收益利差影响 - 美联储在前8个月迟迟不降息,导致美元货币基金与美债投资收益率保持在4.5%以上,较境内人民币存款利率与国债投资高出逾2.7个百分点,吸引外贸企业追捧美元理财[11] - 上半年美元货币基金给企业带来的年化收益约4.6%,比同期境内人民币存款利率高出逾2.8个百分点,而企业出口业务净利润率仅3%到4%[11] - 部分企业参与利差套利,以3%到3.2%的年化贷款利率从境内银行获取经营性贷款,同时将美元货款投资美元货币基金与美债获取逾4.5%年化回报,轻松获得至少1.3个百分点无风险利差收入[12] 汇率预期与风险管理策略调整 - 福建一家大豆加工企业调整汇率风险管理策略,计划将未来6船大豆进口采购都押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并准备在10月内对出口高蛋白饲料的50%美元货款完成结汇,以避免未来人民币升值造成的结汇金额缩水损失[8] - 10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0995,自去年11月以来首次突破7.1整数关口,促使企业结汇力度水涨船高[15][16] - 有企业因A股红利策略热门股股息率稳定在4%到5%且资金持续涌入,预期其综合回报率不亚于美元货币基金与美国国债,从而将结汇资金投向境内人民币理财产品[13] 远期结汇工具的应用与挑战 - 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外汇期权等远期结汇工具,帮助其提前锁定年底结汇价格,执行价格主要在7.10-7.12之间[17] - 9月企业外汇套保比率约为30%,较2020年的17%显著提升[20] - 小微外贸企业在使用远期结汇工具时面临操作痛点,包括因中美利差持续倒挂导致远期结汇价格大幅贴水而锁汇成本较高,以及需缴纳保证金导致财务负担与资金占用压力增加[18] - 部分银行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提供外汇期权费补助,以帮助企业降低办理远期结汇业务的资金开支[19] 外贸顺差与结汇率数据 - 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外货物贸易顺差金额达到7871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6095亿美元[9] - 今年前8个月外贸企业的外币净收入额达到254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9] - 今年前8个月外贸企业平均结汇率为53.7%,较去年的全年均值小幅回升约0.5个百分点[11]
投资房产!他们全款买房为收租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5:30
投资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依赖房价上涨赚取差价转向更看重租金收益带来的稳定被动收入[5][17] - 普通投资者更在意每月固定的租金现金流(如4000元)为生活提供保障,而非严格追求年化收益率[17] - 专业机构投资者采用复杂的测算模型,包括投资回报率和内部收益率(IRR),并计入物业费、维修费、空置损失等成本[18] 目标房产特征 - 理想投资标的是总价低(如120万至130万元)、租金高(月租约4000元)、出租率高的小户型住宅[5][10] - 小户型一居室因总价低、租金与两居室差距不大,租金收益率(约4%)通常比大户型高1个百分点[13] - 优先选择五环内、近地铁(两公里内)、生活配套齐全的房源,但“老破小”房源普遍存在装修老旧、采光差等瑕疵[10][13] 市场供需情况 - 近期7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房源成交占比超过60%,而90平方米以上大户型成交占比仅一成左右[13] - 高性价比房源稀缺,低价房源主要源于业主急售(要求全款)或房屋存在硬伤,需要投资者耐心寻找[13][14] - 机构投资者开始关注住宅市场,因房价下降使租金收益率提升,但多数仍处于前期摸底阶段[15] 投资回报测算 - 个人投资者粗略计算年化租金收益率可达约4%,但专业机构计入成本(如维修费占年租金10%、空置损失占5%)后实际回报率约为3.9%[18] - 若持有10年且房价不变,内部收益率(IRR)约为3.9%;持有20年可达约4.5%[19] - 投资成本包括契税(如1.2万元)、物业费、取暖费等,年额外支出约3000元需从租金收益中扣除[18]
年轻人住养老院火了 能成为主流吗?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5:3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跨代共居”这一新兴模式,即年轻人入住养老院,旨在同时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陪伴需求和年轻人的低成本居住需求 [1][5] - 该模式被视为在人口流动频繁、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对传统多代共居模式的一种替代性探索,但目前仍处于局部实验阶段,面临地理位置、政策合规性及需求可持续性等多重制约,难以规模化推广 [5][17][18] 年轻人的“成本账” - 浙江乐清案例中,年轻人月租1500元,包含早晚两餐和保洁服务,相较于当地租房市场具有一定性价比 [3][7] - 入住养老院后,通勤成本显著降低,案例中年轻人日通勤费从30余元降至4元,每月22个工作日可节省约572元 [7] - 居住体验类似酒店式公寓,家电家具齐全,餐食清淡健康,并有定期保洁,但需遵守如晚上八点关门等管理规定 [7][8] - 年轻人入住的核心价值在于“双向安心”:老年人得到照顾状态变好,年轻人生活便利且能陪伴亲人 [7] - 中国空巢老人比例达54%,独居老人超1200万;同时18-30岁青年中43%处于“月光租房”状态,近六成渴望稳定社交环境,凸显了双向需求缺口 [9] 养老院“盘活资源” - 养老院运营方接纳年轻人主要是为了在开业初期入住率低时盘活闲置床位,是一种资源利用的尝试 [4][11] - 案例中的民营养老院投资约700万元装修,定位中高端,但开业初期床位大量空置 [4][11] - 从成本结构看,老年人月费3000元中人力成本占比高,而年轻人月费1500元仅涉及餐饮保洁,共享现有后勤资源,额外成本较低 [12] - 随着模式受到关注,养老院调整了入住规则,要求年轻人“必须与家中老人一同居住”,以避免其沦为单纯廉租房,并希望通过活动促进代际互动 [5][13] - 运营方坦言1500元的费用几乎无法覆盖成本,目前仅是“床位不空着,能挣一点是一点”的权宜之计 [14] “跨代共居”的发展前景与制约 - 专家认为,在少子化、老龄化趋势下,探索代际相处模式具有积极意义,是对缓解青年住房压力与老年精神陪伴双重议题的尝试 [16] - 规模化推广面临核心制约:年轻人职业发展依赖通勤便利,而养老机构为控制成本多选址偏远,二者在大城市难以兼容 [17] - 政策合规性风险是重大挑战,公立养老院享有税收、地价、运营等补贴,若低价接纳年轻人可能构成“政策套利” [17] - 需求存在错配,以志愿服务换取住宿的模式多为短期行为,年轻人缺乏长期居住动力,与老年人需要的稳定陪伴形成矛盾 [17] - 从行业视角看,此举本质是机构为盘活闲置资源、分摊成本的阶段性选择,而非可持续的长期商业模式 [18] - 截至2024年末,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整体入住率为45.4%,且中国养老体系以居家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意味着即使模式成熟,其服务群体规模也十分有限 [18]
多起死亡事件后,一批中药注射液或被淘汰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4:41
中药注射液行业监管政策 - 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加快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和评价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2] - 政策要求在2019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实施前上市的中药注射液均需进行上市后研究 采取“主动评价一批、责令评价一批、依法淘汰一批”的措施[2] - 该政策被视为史上最严的中药注射液监管措施 将直接影响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和支付 促使行业洗牌[2][19] 中药注射液市场规模与使用情况 - 中药注射液行业目前有超过130种品种 其中包括多款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重磅品种[2] - 2016年中药注射液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随后由于医保等政策限制连续6年下滑至巅峰期的一半[11]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有超10年不进也不用中药注射液 北京市在2012年取消三甲医院门诊输液后 中药注射液在北京三甲医院就很少被使用[6][8] - 相比大型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是中药注射液的主要使用场景 国家自2017年起首次限制26种中药注射液在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使用[9] 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 -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 中药所致不良反应占12% 其中四分之一来自注射液[3] - 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且直接注入静脉 易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1][3] - 文章列举了多起严重不良反应案例 包括2025年5月安徽阜阳患者输注刺五加注射液后死亡 以及2023年11月太原患者输注痰热清注射液后死亡[3] 上市后研究与评价的挑战 - 中药注射液上市后研究和再评价包括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主要包括安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11] - 有效性评价一般应为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病例数需符合统计学要求 主要疗效指标需优于安慰剂且具有临床价值[12] - 临床试验成本较高 每个品种至少需要两三千万元 研究周期较长 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最少也需要一年[17] - 与化药相比 中药的临床试验更难找到证明其有效性的客观指标 且部分单味药中药注射液套用中医理论困难[13] 政策历史与落地动因 - 中药注射液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第一支诞生于1941年属于抗战时期的应急药品[2] - 自2006年起多位业内专家多次呼吁对中药注射液进行再评价 但政策至今才走向落地[3][17] - 政策落地与近年来中药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引发的舆情有关 公众关注和质疑促使监管部门加快推进[4] - 2009年国家曾试图实行再评价机制但未能全面推行 2023年12月国家药监局组建已上市中药注射液上市后研究和评价专家工作组标志着转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