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吉利汽车(00175)
icon
搜索文档
5月跳楼价活埋价中,十大佬六小龙地位渐稳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12 17:51
行业政策与市场动态 - 中国车市无序"价格战"和"内卷式"竞争被国家层面叫停,车企承诺不超过60天的供应商账期以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4][5][6] - 1-4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从3月的3.5%提升至4月的4.4%,显示行业盈利改善[7] - 4月降价潮降温:降价车型数量从3月的23款减少至14款,纯电动车型降价数量同比减少24款[7] - 5月乘用车零售193.2万辆,同比增长13.3%,1-5月累计零售881.1万辆,同比增长9.1%[9] - 中国品牌乘用车1-5月销量756.2万辆,同比增长26.3%,市场份额达68.8%,同比提升7.5个百分点[10] 头部车企销量表现 十大汽车集团 - **比亚迪**:5月销量38.2476万辆(同比+15.35%),1-5月累计176.3369万辆(+38.7%),批发量居首[13][29][30] - **上汽集团**:5月销量36.6万辆(+10.25%),新能源车占比34.2%(12.5万辆,+50.3%)[13][34][36] - **中国一汽**:5月销量26.13万辆(+7.5%),自主新能源同比+69.8%,红旗品牌销量3.41万辆(+10.8%)[17][19][20] - **吉利汽车**:5月销量23.5208万辆(+46%),新能源车占比58.7%(13.8万辆,+135%)[13][28] - **奇瑞集团**:5月销量20.5732万辆(+9.1%),新能源车占比30.7%(6.3万辆,+47.7%),出口量居首(10.1万辆)[13][31][32] - **东风公司**:5月零售20.6万辆(+1.3%),但1-5月累计90.5万辆(-13.3%)[14][39][41] 造车新势力六小龙 - **零跑汽车**:5月交付45067辆(+148%),1-5月累计17.4万辆[49] - **鸿蒙智行**:5月交付超4.4万辆,问界M9/M8分别交付15481/12116辆,占据50万/40万元市场销冠[50] - **理想汽车**:5月交付40856辆(+16.7%),1-5月累计16.8万辆[52] - **小米汽车**:5月交付超28000辆,1-5月累计12.5万辆[54] 细分市场与产品趋势 - 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奔腾品牌新能源渗透率达96%,北汽新能源销量同比+215.1%[21][47] - 高端化趋势显著:长城汽车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29.2%(29839辆,+24.67%)[26] - 出口表现亮眼:奇瑞1-5月出口44.4万辆,占其总销量43.2%[32]
60天账期,给恶性竞争浇一盆冷水
36氪· 2025-06-12 17:09
车企缩短支付账期承诺 - 15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包括广汽集团、中国一汽、东风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吉利集团、比亚迪集团、奇瑞集团、长安汽车、赛力斯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零跑汽车、江汽集团 [1] - 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额外承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1] - 该承诺响应国务院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应在60日内支付款项 [1] 商业汇票对供应商的影响 - 商业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兑现期限一般为3-6个月 [4] - 供应商提前兑现需支付贴现利息:银行承兑汇票贴息2-3个点,商业承兑汇票贴息5-8个点,年底可能高达11个点 [4] - 商业汇票使供应商面临更长账期或货款损失的两难选择 [5] 当前行业账期现状 - 国内车企对供应商的平均支付账期超过170天,部分车企超过240天 [3] - Tier1供应商账期可能长达一年或更久,Tier2/Tier3供应商账期在此基础上再加2个月左右 [3] - 3-6个月账期已使许多小微型供应商企业财务状况捉襟见肘 [3] 账期计算的可操作空间 - 账期计算方式多样:从交货时间、验收开票日、签合同日或合同约定付款日开始计算 [6] - 主机厂通过改变发货方式(上门提货/寄售)模糊交货时间 [6] - 入库环节若使用三方库可规避监管,验收开票环节存在拖延现象 [7] 政策影响与行业展望 - 《条例》禁止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1] - 政策约束将逐步规范过度挤压供应链现金流的竞争形式,加速行业出清 [2][7] - 供应商对60天账期承诺的实际执行效果持怀疑态度 [7]
平安证券:民营车企2025年加速辅助驾驶平权 推荐比亚迪股份等
智通财经· 2025-06-12 15:51
民营车企 - 高端化突破、出口占比提升、新能源车规模效应凸显使得主要民营车企体现较强盈利韧性 [1] - 赛力斯依托问界系列热销 长城汽车凭借坦克、皮卡等核心品牌实现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 [1] - 比亚迪凭借规模优势及产业链优势保持较高单车盈利 吉利汽车新能源车业务迈入规模效应期实现盈利回暖 [1] - 2025年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民营车企成为推动高速辅助驾驶下沉并普及的主力军 [1] 新势力车企 - 理想汽车盈利能力稳健 零跑、小鹏毛利率改善显著 亏损逐渐收窄 [2] - 2025年比亚迪、小米成功融资为竞争注入新弹药 但新势力融资环境、估值水平已较其刚上市时发生较大变化 [2] - 理想汽车2025年加速推进纯电车型 小鹏汽车推出增程版车型 零跑基于LEAP 3.5架构推出全新B系列车型 [2] 国有车企 - 国有车企盈利水平稍弱 主要因合资车企投资收益走低 新能源车规模效应未达临界点 燃油车板块盈利下降 [3] - 国有车企积极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 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电动化的业务转型 [3] 推荐标的 - 民营车企推荐赛力斯、比亚迪股份、长城汽车、吉利汽车 [1] - 新势力车企推荐理想汽车-W、小鹏汽车-W、小米集团-W 建议关注零跑汽车 [1][2] - 国有车企推荐长安汽车、上汽集团 [1][3] - 核心汽配推荐福耀玻璃、地平线机器人-W [1]
平安证券:民营车企2025年加速辅助驾驶平权 推荐比亚迪股份(01211)等
智通财经网· 2025-06-12 15:47
民营车企 - 高端化突破、出口占比提升、新能源车规模效应凸显使得主要民营车企体现较强盈利韧性 [1] - 赛力斯依托问界系列热销 长城汽车凭借坦克、皮卡等核心品牌实现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1] - 比亚迪凭借规模优势及产业链优势保持较高单车盈利 吉利汽车新能源车业务迈入规模效应期实现盈利回暖 [1] - 2025年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民营车企成为推动高速辅助驾驶下沉并普及的主力军 [1] 新势力车企 - 理想汽车盈利能力稳健 零跑、小鹏毛利率改善显著且亏损逐渐收窄 [2] - 2025年比亚迪、小米成功融资为竞争注入新弹药 但新势力融资环境与估值水平较上市初期发生较大变化 [2] - 理想汽车2025年加速推进纯电车型 小鹏汽车推出增程版车型 零跑基于LEAP 3.5架构推出B系列车型 [2] 国有车企 - 国有车企盈利水平稍弱 主因合资车企投资收益走低、新能源车未达规模效应临界点、燃油车板块盈利下降 [3] - 多数国有车企积极深化与华为战略合作 推动向智能化、电动化业务转型 [3] 推荐标的 - 民营车企推荐赛力斯、比亚迪股份、长城汽车、吉利汽车 [1] - 新势力推荐理想汽车-W、小鹏汽车-W、小米集团-W 建议关注零跑汽车 [1][2] - 国有车企推荐长安汽车、上汽集团 [1][3] - 核心汽配推荐福耀玻璃、地平线机器人-W [1]
“围攻”比亚迪:车企的焦虑,写在财报里
投中网· 2025-06-12 14:33
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新能源转型关键期,头部车企围绕技术路线、市场份额和行业话语权展开激烈竞争 [4][5][7] - 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大车企在销量、利润和转型进度上呈现明显分化,反映出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 [6][14][22] - 技术路线争议(如常压油箱)背后是成本控制与合规性的博弈,最终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升级 [9][10][11] - 未来行业竞争将围绕核心技术、成本控制和转型节奏展开,合规性成为底线要求 [35] 油箱争议 - 2023年5月长城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排放不达标,引发技术路线争议 [9] - 常压油箱成本比高压油箱低500-1500元,但需依赖发动机定期启动处理燃油蒸汽,存在排放风险 [9] - 比亚迪反驳称长城检测流程不合规(里程仅450-670公里,未达国标3000公里要求) [9] - 2025年6月吉利高管公开支持长城立场,称其拆解结果与举报内容一致,争议升级为三强对峙 [4][12] - 目前主流车企已全面转向高压油箱技术,但部分历史车型排放问题仍存争议 [10][11] 销量格局 2024年全年数据 - 比亚迪总销量303万辆(100%为新能源),市占率23% [15] - 吉利总销量217万辆(新能源89万辆,占比41%) [15] - 长城总销量123万辆(新能源32万辆,占比26%) [15] 2025年1-5月数据 - **第一梯队(>150万辆)**:比亚迪176.3万辆(+38.7%)、上汽168.7万辆(+10.5%) [18] - **第二梯队(100-150万辆)**:吉利117.3万辆(+48.6%)、长安112万辆(+1%)、奇瑞102.7万辆(+14%) [18][19] - **第三梯队(<100万辆)**:长城45.9万辆(-0.5%)、广汽70万辆(-24.5%)、赛力斯14.8万辆(-20.6%) [18][19] 细分品牌表现 - 比亚迪王朝/海洋系列1-5月销量161.9万辆(+35.1%),腾势暴涨310.5% [6] - 吉利银河系列贡献45.8万辆,极氪增长9.3% [6] - 长城哈弗增长2.8%,但欧拉暴跌58.7% [6] 财务表现(2025Q1) 头部车企对比 - **比亚迪**:营收1703.6亿元(+36%),净利润91.6亿元(+100%),毛利率20.1%,研发投入142.2亿元 [22][24] - **吉利**:营收725亿元(+25%),净利润56.7亿元(+264%),毛利率15.8%,研发投入33.3亿元 [22][27] - **长城**:营收400.2亿元(-6.6%),净利润17.5亿元(-46%),研发投入19.1亿元 [22][29] - **广汽**:营收198.8亿元(-7.8%),亏损7.3亿元,毛利率仅0.2% [22][30] 关键财务特征 - 比亚迪日均净赚1亿元,研发费用相当于长城+长安+广汽总和的2倍 [24] - 赛力斯通过高单价车型(M9)提升毛利率至27.6%,实现扭亏为盈 [31] - 上汽营收体量仍最大(1408.6亿元),但毛利率(8.1%)远低于比亚迪 [22][30] 行业竞争逻辑 - **技术路线**:高压油箱成为行业标配,但历史技术选择差异仍影响企业合规性评价 [10][35] - **成本控制**:比亚迪通过规模效应(303万辆年销量)摊薄成本,实现"油电同价"战略 [15][24] - **转型节奏**:吉利新能源销量占比达51%,长城(26%)、广汽(20.5%)转型滞后 [18][19] - **合规底线**:工信部将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35]
“围攻”比亚迪:车企的焦虑,写在财报里
投中网· 2025-06-12 14:32
油箱争议与技术路线 - 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公开声援长城对比亚迪的举报,称两年前拆解测试结果与长城举报内容完全一致,将两方对峙升级为三大巨头混战[4][5] - 比亚迪回应称其2021-2023年采用的常压油箱方案符合法规要求,并反指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PHEV车型同样采用该方案[5] - 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成本差500-1500元,高压油箱通过密封设计控制排放但成本高近一倍,常压油箱依赖发动机定期启动处理燃油蒸汽[12] - 争议推动行业技术路线洗牌,主流车企已基本淘汰混动新车上的常压油箱配置,中国混动新车市场全面转向高压油箱技术[13] 销量格局与市场分化 - 2025年前5个月比亚迪销量176万辆超吉利117万辆与长城46万辆总和,市占率23%[5][6] - 比亚迪新能源销量占比100%,吉利51%,长城27%,形成明显梯队分化[18][25] - 第一梯队(>150万辆)为比亚迪和上汽,第二梯队(100-150万辆)为吉利、长安和奇瑞,第三梯队(<100万辆)为长城、广汽和赛力斯[25][26][27][28] - 比亚迪宋家族2023年销量47万辆取代长城哈弗H6成为SUV销量冠军[19] 财务表现与转型差异 - 比亚迪2025Q1营收1703.6亿元(+36%),净利润91.6亿元(+100%),毛利率20.1%,研发投入142.2亿元[32][33][34] - 吉利2025Q1营收725亿元(+25%),净利润56.7亿元(+264%),新能源销量占比近50%[32][37][38] - 长城2025Q1营收400.2亿元(-6.6%),净利润17.5亿元(-46%),销量25.7万辆(-6.7%)[32][40] - 广汽2025Q1营收198.8亿元(-7.8%),亏损7.3亿元,为近五年首次由盈转亏[32][41] 行业竞争逻辑 - 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7][45] - 比亚迪证明规模效应与产业链掌控力是王道,吉利展现转型潜力但需时间兑现利润[46] - 技术底牌与成本控制能力决定格局,转型节奏影响话语权,合规是竞争底线[48] - 赛力斯通过高单价车型占比提升实现毛利率27.6%行业最高,证明高端化路径可行性[43]
车圈卷向了好方向:60天账期,谁压力最大?
新浪财经· 2025-06-12 13:38
车企账期承诺潮 - 广汽集团率先承诺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随后一汽、东风、小鹏、长安、吉利等车企纷纷跟进 [1][2] - 比亚迪凌晨紧急表态,北汽和上汽还明确表示放弃使用"商业承兑汇票" [2][3] - 长城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新势力车企也宣布将支付账期统一到60天内 [3] 监管政策背景 - 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6月起实施,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日内支付款项 [4] - 条例禁止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4] - 监管部门设计了多维惩戒机制,包括支付逾期利息、限制财政资金支持等 [4][5]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国内车企对供应商付款周期平均超过170天,部分甚至达240天,外资车企普遍不超过60天 [6] - 74%行业人士表示2023年车企降本要求明显上升,超半数企业被要求年降5%~10% [6]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1%,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 [7] 供应链矛盾加剧 - 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降价,将降本压力转嫁给供应商 [9] - 部分车企要求供应商年降8~10个点,远超行业惯例的1~2个点 [9] - 供应商被迫接受"对赌"模式,与车企共担市场风险 [11] 质量与投诉问题 - 2024年新能源汽车用户满意度指数79分,连续两年下降 [11] - 2025年一季度汽车及零部件投诉量同比上升50.24% [11] - 部分供应商为达标降本要求降低零部件质量标准 [11] 未来监管方向 - 可能对发起价格战的车企启动反垄断调查 [12] - 加强供应链金融管控,限制商业汇票滥用 [12] - 对长期低利润率企业加征专项税费 [12] 行业影响 - 监管出手有望改善供应链资金周转效率 [1][3] - 遏制无序竞争有助于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8][12] - 政策落地将重塑车企与供应商关系格局 [11][13]
多家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首席资讯日报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12 11:53
字节跳动AI发展 - 字节跳动CEO梁汝波表示AI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 比喻为"马拉松的前500米" 强调需长期投入技术竞争力 [1] - 公司认为推广技术让客户深度使用对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 [1] 车企供应链政策响应 - 吉利 长安 比亚迪 奇瑞等8家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响应工信部等部门稳链纾困政策 [3] - 北汽集团宣布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 严格执行60天结算 缓解供应商现金流压力 [7] 新能源汽车动态 - 小米SU7 Ultra量产版以7分04秒957刷新纽博格林北环赛道最速量产电动车纪录 [5] - 理想汽车2025年第23周新增13座超充站 覆盖浙江 山东等7省市 [8] 机器人及智能技术 - 东方电热在机器人电子皮肤领域已对接小米 汽车领域获岚图 理想定点 预计下半年放量 [9] - 工业场景中非人形机器人因稳定性优势 具身智能有望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 [10] 科技巨头动向 - 微软Copilot或获百万级客户 潜在年收入达3.6亿美元(按30美元/用户/月计算) [11] - OpenAI将o3模型价格下调80% [12] 芯片产业动态 - 任正非在《人民日报》发声谈美国封锁下的中国芯片发展 强调集群创新 [13] 企业战略与资本运作 - 国信证券拟发行A股收购万和证券96.08%股份 深交所将审核该交易 [16] - 雷军当选沔商总会名誉会长 向家乡仙桃发贺信 [15]
金十图示:2025年06月12日(周四)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变化
快讯· 2025-06-12 11:11
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变化 市值排名 - 特斯拉以10514.18亿美元市值位居榜首,较昨日增长10.5亿美元 [3] - 丰田汽车以2389.73亿美元排名第二,但市值减少34.67亿美元 [3] - 小米汽车以1775.51亿美元位列第三,市值增加10.24亿美元 [3] - 比亚迪以1546.14亿美元排名第四,市值减少26.58亿美元 [3] - 法拉利以859.63亿美元排名第五,市值减少7.11亿美元 [3] 股价表现 - 特斯拉股价为326.43美元,涨幅显著 [3] - 法拉利股价最高,达482.39美元,但市值下降 [3] - 小米汽车股价仅为6.88美元,但市值增长显著 [3] - 比亚迪股价为49.52美元,市值下降 [3] - 梅赛德斯奔驰股价为59.94美元,市值微降0.98亿美元 [3] 市值增长与下降 - 通用汽车市值增长9.03亿美元至479.47亿美元 [4] - 现代汽车市值增长4.57亿美元至358.96亿美元 [4] - 江淮汽车市值增长7.23亿美元至134.78亿美元 [5] - 丰田汽车市值下降34.67亿美元至2389.73亿美元 [3] - 比亚迪市值下降26.58亿美元至1546.14亿美元 [3] 其他值得关注的汽车制造商 - 保时捷市值441.1亿美元,增长1.45亿美元 [4] - 理想汽车市值304.73亿美元,增长3.38亿美元 [4] - 赛力斯市值301.99亿美元,下降1.61亿美元 [4] - 斯特兰蒂斯市值297.83亿美元,下降3.46亿美元 [4] - 小鹏汽车市值198.15亿美元,下降0.48亿美元 [4] 市值较低的汽车制造商 - 日产市值87.43亿美元,下降0.97亿美元 [5] - VinFast Auto市值83.26亿美元,增长1.17亿美元 [5] - Leapmotor市值80.84亿美元,下降1.34亿美元 [5] - Zeekr市值67.39亿美元,增长0.69亿美元 [5] - 路西德汽车市值66.5亿美元,下降0.31亿美元 [5]
“60天”的承诺:汽车供应链告别“无息融资”时代?
36氪· 2025-06-12 09:17
行业支付账期问题 - 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等头部新能源车企联合承诺将供应商采购款项支付周期控制在60天以内[1] - 长期以来车企利用强势地位通过商业承兑汇票延长支付周期,形成"无息贷款"资金池[1] - 供应商被迫承担贴现成本,如100万汇票贴现后仅得97万,3万成为额外负担[3] 供应链传导效应 - 一级供应商拖欠导致二级、三级供应商连锁反应,形成"三角债"困境[3] - 中小企业议价能力弱,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3] - 扭曲商业信用,抑制供应链创新活力[3] 财务风险与核查难度 - 长账期增加信用风险,商业承兑汇票坏账评估难度大[4] - 供应商流动性脆弱,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4] - 复杂应收账款核查成本转嫁给利润微薄的供应商[4] 执行细节待观察 - 60天计算起点不明确(货物送达/发票开具/质检审批)[4] - 支付形式未说明(现金/短期承兑汇票)[6] - 可能通过质量罚款等名目变相挤压供应商利润[6] 国际车企最佳实践 - 特斯拉采用30-45天快速支付锁定战略资源[6] - 丰田"精益生产"将供应商视为命运共同体[8] - 通用汽车保持30天支付周期保障供应链稳定[8] 行业变革方向 - 头部车企可借此巩固供应链优势[9] - 弱势车企面临"戒断反应"可能加速淘汰[9] - 需建立双向信任机制,将供应商视为合作伙伴[11] - 健康供应链将促进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