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00175)

搜索文档
李书福拼了
虎嗅APP· 2025-06-12 07:59
核心观点 - 吉利汽车2025年一季度业绩表现亮眼,营收725亿同比增长25%,净利润22.8亿同比增长134%,季度交付70.4万辆同比增长47.6%,但市盈率不到10倍,市场对其估值存在分歧 [3] - 吉利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从2021年的6.2%增至2025年Q1的48%,有望在2025年超过50% [11][13][16] - 银河品牌成为吉利销量增长新引擎,2025年前5个月贡献了80%的销量增长 [50] - 极氪作为高端新能源品牌表现不及预期,2025年Q1增速大幅下滑至25.2%,吉利通过收购领克51%股权进行业务整合 [36][38] - 吉利资本运作能力突出,2024年出售附属公司收益91亿占净利润54.7%,2025年Q1其他收益35.9亿占净利润61.2% [51] 销量表现 - 2017年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达128万辆,同比增长41.6% [5] - 2018-2022年连续五年未完成销量目标,其中2019-2020年销量连续负增长 [6] - 2023年销量169万辆完成目标,2024年销量218万辆同比增长29.1% [7] - 2025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117.3万辆同比增长48.6%,相当于比亚迪的66.5%,加上沃尔沃、宝腾后达到比亚迪的85% [7][9] - 2025年销量目标271万辆,其中吉利品牌200万辆,极氪32万辆,领克39万辆 [7] 新能源转型 - 2015年提出"蓝色吉利行动"目标2020年新能源占比90%,但2021年仅实现6.2% [11] - 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提升至24.7%,2023年28%,2024年41%,2025年Q1达48% [13] - 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纯电和插混并行发展 [17] - 插混车型占比从2023年Q1的8%快速提升至Q4的45.2%,2023年全年占比约三分之一 [18][19] - 2025年前5个月插混车型占比稳定在30%左右 [21] 极氪发展 - 2021年3月成立,2024年5月在纽交所上市,上市速度创纪录 [26][29] - 业务结构类似"小小比亚迪",2024年整车收入553亿占比72.9%,电池及零部件收入163亿占比22.1% [31] - 定位中高端市场,单车均价从2021年25.7万提升至2023年28.6万,毛利率从2%提升至15% [33] - 2024年销量22.2万辆同比增长87.2%,但2025年Q1增速骤降至25.2% [35][36] - 2025年2月收购领克51%股权整合资源,"氪、克"组合2025年前5个月增速21.1% [38][40] 银河品牌 - 2023年推出,聚焦10-20万元区间新能源车 [45] - 2023年销量8.35万辆,2024年36.2万辆,2025年前5个月45.8万辆,累计超90万辆 [46][47] - 2024年Q3对吉利总销量贡献率19.1%,Q4提升至33.5% [48] - 2025年前5个月贡献吉利80%的销量增长,1月和5月贡献率达100% [50]
沪指再度站上3400点 汽车产业链全线走强
上海证券报· 2025-06-12 02:42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震荡攀升 沪指站上3400点 上证指数涨0.52%至3402.32点 深证成指涨0.83%至10246.02点 创业板指涨1.21%至2061.87点 [1] - 全市场成交额12866亿元 较上个交易日缩量1646亿元 [1] - 超3400只个股上涨 稀土永磁概念持续强势 北矿科技、中科磁业等涨停 大金融板块拉升 信达证券、兴业证券盘中触及涨停 游戏股午后走强 粤传媒、元隆雅图、电魂网络涨停 [1] 汽车产业链 - 汽车产业链集体走强 美晨科技、欣锐科技20%涨停 迪生力、泉峰汽车等涨停 [2] - 比亚迪、吉利汽车等多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2] - 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4.9万辆和268.6万辆 环比分别增长1.1%和3.7% 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1.2% 国内销量213.5万辆 环比增3% 同比增10.3% [2] - 国海证券认为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催化乘用车销量超预期 2025年政策延续支撑消费 看好板块进入销量高景气阶段 [2] - 中信建投指出L4智驾产业化落地是明确趋势 机器人板块和整车新车周期仍是投资主线 [2] 券商板块 - 券商股活跃 兴业证券涨超9% 信达证券涨超6% 东兴证券、中国银河等涨幅居前 [3] - 兴业证券澄清与华福证券合并传闻 称未获任何相关信息 [3] - 东海证券表示监管政策鼓励并购重组 期待"汇金系"券商整合形成国际投行与差异化竞争格局 [3] - 开源证券预计券商半年报延续一季报增长态势 板块估值和机构持仓位于低位 看好机会 [3] 机构观点 - 东莞证券认为政策落地预期和经济结构性亮点有望带动市场机会 短期大盘或震荡蓄势 建议均衡防御型配置基础上进行左侧布局 [4] - 华泰证券指出行业轮动速度仍快 建议关注成交额占比回落且具备催化的低位科技方向 如AI算力芯片、存储芯片等 [5] - 天风证券建议6月以稳应变 投资主线包括科技"AI+"、消费股估值修复和低估红利崛起 [5]
17家车企承诺应付账款不超过60天,或将助力改善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
广州日报· 2025-06-11 23:43
政策与行业动态 - 中国一汽、广汽集团、东风汽车等17家重点车企承诺执行不超过60天的供应商账期 [1] - 国务院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将于2025年6月1日实施,明确要求大型企业采购账期不超过60天 [1] - 工信部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 [6] 车企账期现状与财务影响 - 2024年车企应付账款平均周期:比亚迪127天、奇瑞143天、长城163天、蔚来195天、长安超200天 [3] - 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蔚来52%、长安49%、长城39%、上汽38%、比亚迪31% [3] - 车企应付账款规模(单位:亿元):比亚迪2440亿、上汽2411亿、吉利1824亿、奇瑞898亿、长城796亿 [5] 供应链压力与行业竞争 -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持续攀升,部分供应商面临6-12个月账期 [2] - "内卷式"竞争导致零部件采购价年降10%-15%,行业利润率从2024年4.3%降至2025年Q1的3.9% [6] - 非理性竞争加剧供应链压力,供应商可能收到承兑汇票而非现金 [2] 政策实施预期与行业影响 - 60天账期承诺有助于改善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 [7] - 广汽集团等企业表态将保障供应链资金高效周转,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7] - 政策落地后需明确操作细节,如账期计算起点(收货/开票)、支付方式(现汇/承兑汇票)等 [7] 车企经营策略调整 - 对比亚迪、吉利等应付账款多的车企影响有限,但对资金链紧张的车企压力显著 [8] - 乘联会认为账期规范将减少车企依赖供应链资金"内卷",推动经营质量提升 [8] - 价格战效应递减,账期改革或成为行业从生产端优化竞争结构的关键 [8]
60天内付款将加大车企现金流压力
第一财经· 2025-06-11 22:54
车企应付账款现状 - 12家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70天,远超60天账期承诺 [1] - 北汽蓝谷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最长达248天,小鹏汽车233天,长安汽车超过200天 [1] - 广汽集团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最低为108天,比亚迪和吉利控股均为127天 [1] - 12家车企应付账款累计规模超过1.1万亿元,比亚迪2440亿元、上汽集团2411亿元、吉利控股1824亿元位列前三 [1] - 12家车企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平均超40%,11家超过30%,奇瑞、长安、赛力斯、蔚来、北汽蓝谷达50%左右 [1] 60天账期承诺影响 - 17家车企统一供应商账期至60天内,将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 [1][2] - 缩短账期将加大车企现金流压力,当前行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 [2] 车企资产负债情况 - 蔚来2024年资产负债率达87.45%,赛力斯87.3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 - 2024年汽车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32%,高于大部分制造业 [2] - 北汽蓝谷资产负债率75.33%,比亚迪74.64%,吉利控股69.74%,上汽集团63.77%,长城汽车63.64%,长安汽车62.01%,广汽集团47.61% [2]
从170天降到60天,车企在“60天账期承诺”下迎资金“大考”?
第一财经· 2025-06-11 22:03
车企应付账款现状 - 17家头部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当前12家样本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70天,远超承诺标准 [1] - 北汽蓝谷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最长(248天),其次为小鹏汽车(233天),长安汽车也超过200天,"蔚小理"均超160天 [1] - 广汽集团账期最短(108天),比亚迪和吉利均为127天 [1] - 12家车企应付账款总规模超1.1万亿元,比亚迪(2440亿元)、上汽(2411亿元)、吉利(1824亿元)位列前三 [1] 财务数据对比 - 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平均超40%,奇瑞、长安、赛力斯、蔚来、北汽蓝谷达50%左右,广汽最低(20%)[1] - 比亚迪应付账款占营收31%(2440亿元/7771亿元),上汽占38%(2411亿元/6276亿元)[2] - 蔚来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最高(52%),对应344亿元应付账款与657亿元营收 [2] 产业链影响机制 - 长账期使车企获得无息融资,改善经营性现金流,但将资金压力转嫁供应商 [3] - 车企要求钢铁等供应商降价超10%,汽车板产品已无毛利,供应商被迫接受账期延长 [4] - 部分车企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延迟支付,用企业汇票替代现金,转移融资成本 [5] 车企财务健康状况 - 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6.32%,蔚来(87.45%)和赛力斯(87.38%)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6] - 传统车企负债率:北汽蓝谷75.33%、比亚迪74.64%、上汽63.77%、广汽47.61% [6] - 新势力因持续投入研发及产能建设,造血能力不足导致高负债,如蔚来仍处烧钱阶段 [6] 政策承诺的潜在影响 - "60天账期承诺"将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但加剧车企现金流压力,尤其对融资难的车企形成挑战 [5] - 比亚迪、吉利等应付账款规模大但资金储备充足,受影响较小;资金链紧张车企面临更大压力 [5]
多家车企承诺60天支付!供应商:或被要求降价,曾出现0.1元报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20:05
行业动态与政策影响 - 16家一线车企宣布自6月10日起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以内,包括一汽、广汽、东风、吉利、比亚迪等头部企业 [2] - 政策背景为6月1日修订实施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要求大型企业需在60日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2] - 二级市场迅速反应,6月11日汽车零部件板块上涨2.32%,多只概念股涨停 [2] 账期缩短的实质与操作 - 账期缩短至60天可能通过承兑汇票实现,部分车企开具180天后兑付的汇票,供应商需贴现且资金缩水 [7] - 账期计算存在多种规则,包括入库次月、对账开票后或零部件上产线后开始计算,部分车企甚至收取仓储费 [8] - 车企可能以缩短账期为条件要求供应商降价,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9] 供应商面临的挑战 - 主流车企此前付款周期普遍超过120天,个别达200天以上,导致供应商利润从3-4%降至生存线 [3][12] - 谈判流程冗长,从采购申请到合同签订需2-3个月,部分车企通过"早鸟计划"凌晨谈判施压降价 [11][12] - 部分车企以0.1元等超低价竞标,或通过虚假需求预测诱导供应商提前投入产能 [12][14] 支付流程中的障碍 - 发票确认环节存在系统滞后、人员变动等问题,有案例显示车企一年未确认发票导致供应商自行承担成本 [13] - 车企通过转嫁开发成本(如研发测试费用)、虚假订单预测等方式变相延长账期 [14] 行业合作模式案例 - 丰田通过TPS体系和JIT管理与供应商形成长期伙伴关系,疫情期间累计向供应商返还3.7万亿日元 [17][18] - 宝马与宁德时代合作12年,组建联合团队帮助后者建立电池生产标准,实现技术突破 [18] - 吉利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车企与供应商需共同服务终端用户 [16] 行业呼吁与展望 - 供应商呼吁建立共赢生态,浙江孔辉董事长郭川发文希望终结行业长期微利状态 [19] - 行业利润率已降至3.9%,价格战和账期压力持续侵蚀产业链利润空间 [2][3]
军工级安全+全域快充,吉曜通行首发金砖电芯超级混动系列
高工锂电· 2025-06-11 18:51
会议预告 - 第十八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主题为"产业链格局重整 全场景应用共振" [1] -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主题为"AI+新材料 引领能源变革" [2] - 会议地点分别为中国成都邛崃和常州·金坛万豪酒店 [3][4] 混动市场现状 - 2025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102.1万辆,同比增长28.2% [3] - 混动车型销量51.4万辆,同比增长48.6%,渗透率突破40% [3] - 10-15万元价格区间是混动车型主要市场 [3] 混动市场痛点 - 安全信任危机:2024年因电池问题召回的新能源汽车占比74.3% [4] - 充电末段黑洞:SOC 80-100%充电缓慢,纯电续航能力不足 [4] - 电池寿命焦虑:主流混动电池循环寿命普遍低于3000次 [4] 吉曜通行金砖电芯技术突破 - 通过GB 38031-2025新国标,三项极限测试零起火、零爆炸 [7] - 独创S+技术体系:本征安全正极技术提升热稳定性30% [7] - 高耐热隔膜技术:厚度减薄28%,抗拉强度提升30% [7] - 分子装甲电解液技术:产热起始温度提高20℃ [7] 产品性能优势 - SOC 80%~100%充电时间缩短至11.5分钟,提升75% [8] - 20%SOC以下亏电工况5秒加速功率达2100W,提高23.5% [8] - 循环寿命达4500圈,全周期残值提升35% [8] - 预计2030年累计减少2.2亿吨CO₂排放 [9] 公司战略布局 - GREEN生态战略聚焦"共谋-共创-共盈"发展路径 [10] - 2025年混动电池需求预计突破180GWh [10] - 已布局8大生产基地,规划2027年实现70GWh产能 [10]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电池技术从"能量密度竞赛"转向"安全-快充-寿命"三维博弈 [11] - "安全平权+全域快充"成为新的价值高地 [11] - "油电同价"日益成为市场标配 [11]
小米汽车高管回应青岛着火事故:系碰撞致副驾易燃物起火;速卖通在中东上线卖车业务丨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6-11 18:12
车企账期缩短 - 各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 旨在响应国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要求 [1] - 此前汽车供应链企业普遍面临9个月甚至更长的回款周期 导致中小配套商资金链紧张 依赖贴现和短贷维持运营 [1] - 专家指出仅缩短账期不足以保证供应商及时回款 建议规范支付方式 如要求现金支付 禁止使用6个月承兑汇票 [1] 小米汽车着火事故 - 小米汽车高管回应青岛车辆着火事件 称系车辆碰撞导致副驾易燃物品起火 无人员受伤 [1] - 事故发生在车辆正常直行时与工地突然穿出的车辆相撞 [1] 大众汽车人事调整 - 大众汽车宣布自2025年7月1日起 齐泽凯将接替孟侠担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 [1] - 孟侠将调任汉诺威 担任大众汽车商用车管理董事会主席 [1] 跨境电商卖车业务 - 阿里旗下速卖通在中东地区上线卖车业务 海外618期间开售中国新能源车 [1] - 平台销售车型包括比亚迪元、吉利星愿、小米SU7、理想L7、小鹏G9等 部分车型加入百亿补贴品牌出海计划 [1] - 速卖通成为"出海四小龙"中首个开展卖车业务的平台 [1]
一汽/东风/长安/北汽/江淮/比亚迪等密集官宣!商用车行业或迎巨变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6-11 16:56
政策背景与行业响应 -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将于2025年6月1日施行,明确规定大型企业需在60日内支付款项且不得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1] - 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上汽、江淮、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城等十几家主流车企集体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1][4][8][11][14][18][21][23][27][29][31] - 车企普遍强调此举是为响应国家政策、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并推动行业由价格战转向质量与技术竞争[1][35] 具体企业措施 中国一汽 - 将"60天付款"作为所属单位硬性要求,完善内部采购与财务结算流程[2] - 通过数字化云工作台实现合同执行、发票匹配、付款申请的全流程实时监控[2] 东风汽车 - 作为央企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旨在推动上下游资金高效流转和产业链协同发展[5][6] 长安汽车 - 携旗下长安启源、长安凯程、深蓝汽车、阿维塔等品牌统一执行60天账期[8] 北汽集团 - 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强调"反内卷"要求[11] 广汽集团 - 将供应链健康视为保障产品安全与质量的基础,承诺维持不超过60天的账期[15] 上汽集团 - 明确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强调保障资金高质高效流转[18] 江汽集团 - 依托数字化管理手段优化内部流程,实现全流程实时监控[21] 吉利汽车 - 作为领军企业加速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保障供应链稳定[23] 比亚迪 - 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推动产业行稳致远[27] 奇瑞集团 - 自6月10日起执行新账期标准,旨在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29] 长城汽车 - 强调新政策将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31] 行业影响 - 车企集体行动反映行业对"反内卷"、"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健康"的共识[35] - 政策执行可能改变行业竞争重心,从价格战转向质量与技术竞争[1][35] - 顶层官宣与子公司联动执行预计将对整车及商用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35]
车企统一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60天影响几何 | 说商道市
长沙晚报· 2025-06-11 14:41
车企缩短供应商账期行动 - 东风汽车、广汽集团、中国一汽、吉利、赛力斯等多家车企于6月10日晚集体声明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1] - 比亚迪于6月11日凌晨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1] - 此次行动是为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该条例于6月1日施行,核心内容包括明确60日支付期限、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截至2024年末,中国车企向上游供应商付款的平均账期少则100余天,多则超过200天 [2] - 过长的账期挤压上游供应商利润,将车企财务成本转嫁给供应商,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供应商被账期"拖死" [2] 政策影响与行业意义 - 新政策实施后,车企短期内可能面临较重资金压力,但长期有利于建立健康的产业资金循环 [2] - 保障供应商利润将提升中国汽车品质,助力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 - 汽车产业作为表率,将带动其他产业进入健康资金循环,特别是惠及国民经济"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