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保险(01336)

搜索文档
五大上市险企一季报扫描:寿险新业务价值集体高增,平安、太宝投资承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18:31
核心观点 - 2025年第一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41.76亿元,同比微增1.4%,但各险企表现分化显著 [1] - 寿险新业务价值(NBV)集体高增成为行业亮点,投资端表现则凸显不同险企间的分化 [1] - 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随着资产配置优化与非经常性损益出清,险企业绩修复可期 [1] 归母净利润表现 - 五大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增速呈"三升两降"格局 [2] - 中国人保实现归母净利润128.49亿元,同比增长43.4%,增速排名第一 [2] - 中国人寿实现归母净利润288.02亿元,同比增长39.5% [2] - 新华保险实现归母净利润58.82亿元,同比增长19% [2] - 中国平安实现归母净利润270.16亿元,同比下降26.4% [2] - 中国太保实现归母净利润96.27亿元,同比下降18.1% [2] 业绩变动原因 - 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利润同比高增主要受益于低基数下投资收益同比显著提升 [2] - 中国人寿利润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保险服务费用同比减少134.38亿元 [2] - 中国太保利润同比下滑主要系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减少134.49亿元 [2] - 中国平安业绩受公允价值变动亏损562.89亿元和平安健康业务并表产生一次性损益34.14亿元所拖累 [2] 寿险新业务价值 - 中国太保新业务价值为57.78亿元,同比增长39.0% [4] - 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128.91亿元,同比增长34.9% [4] - 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8% [4] - 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1.5% [4] - 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增速达67.9% [4] 保费收入表现 - 新华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272.36亿元,同比增长149.6% [5] - 新华保险银保渠道第一季度保费收入268.89亿元,同比增长69.4% [6] - 太保寿险的银保渠道实现规模保费257.22亿元,同比增长107.8% [6] 投资表现 - 中国人寿投资资产6.82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3.1%,实现总投资收益537.67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2.75% [8] - 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5.9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3%,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1.3% [8] - 中国太保投资资产2.8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投资资产净投资收益率为0.8% [8] - 新华保险投资资产为1.69万亿元,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7% [8] 投资策略 - 中国人寿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固收投资把握利率阶段性抬升机会 [9] - 中国平安积极应对利率下行风险,主动逢高配置利率债,保持资产负债的良好匹配 [9] - 中国太保积极配置长期固收资产,延展资产久期,强化权益主动管理 [10] - 中国人保在权益投资方面果断加仓,有效把握市场阶段性和结构性机会 [11]
港股午评|恒生指数早盘涨1.10% 沪上阿姨上市首日早盘大涨52%
智通财经网· 2025-05-08 12:05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涨1 10%至22941点 涨250点 恒生科技指数涨1 56% 早盘成交1098亿港元 [1] - 沪上阿姨上市首日早盘涨超52% 成交4 93亿港元 [1] 保险行业 - 内险股普涨 中国太保涨3 69% 中国人寿涨2 70% 新华保险涨3% 中国财险涨1 95% 中国平安涨1 39% 险资入市节奏有望加速 [1] 个股异动 - 好孩子国际涨超15% 美国考虑给予中国进口婴儿车等关税豁免 [1] - 云锋金融盘中涨超14% 近七日累涨1 5倍 蚂蚁集团内部有望实现业务协同 [1] - 长飞光线光缆涨超8% 旗下博创科技拟投建长芯盛印尼生产基地三期扩产项目 [1] - 锅圈盘中涨超17% 股东承诺已转H股6个月禁售 今年店效及开店速度有望回升 [3] - 特海国际盘中涨7% 海外市场需求相对强 机构看好公司稳健经营 [4] - 中芯国际跌超2% 今日将披露一季报 报道称特朗普计划取消AI芯片限制 [5] 旅游及科技行业 - 美团-W涨3% 文旅热度创近三年新高 假期旅游强劲表现带火OTA平台 [2] - 携程集团-S涨2% 与Visit Oman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公司海外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2] - 中国软件国际涨2 6% 华为首款鸿蒙电脑正式亮相 公司鸿蒙生态核心受益 [2]
新华保险正在“先立后破”
华尔街见闻· 2025-05-08 11:15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新华保险营收、净利分别增长26.15%、19.02%,成为中国人保外唯一的"双增"公司 [1] - 2024年利润实现"翻两倍",增长趋势延续至2025年一季度 [1][11] - 一季度保费收入逆势增长28%,远超行业整体下滑2.63%的表现 [19] 投资端分析 - 总投资收益率增长1.1个百分点至5.7%,收益率与增幅均处同业前列 [4] - 投资收益扭亏增长114.91亿元,公允价值变动缩水50.05亿元,净增65亿元推动利润 [4] - 权益资产加仓策略见效:2024年股票仓位为同业之首,债券占比低于同业 [8][9][11] - OCI账户资产比例小于同业,导致投资业绩对市场反馈更灵敏 [13] 负债端改革 - 传统险主导策略"先立后破",一季度通过传统险提升市场穿透力 [20][21] - 代理人专项项目"XIN一代"及组织架构调整初见成效 [17][18] - 承保利润增幅6.38%处于中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同比增50%拉高成本 [22][23] 产品结构转型 - 当前主推固收增额终身寿险"荣耀鑫享智赢版",与行业分红险趋势形成反差 [26][29] - 计划二季度转向分红险,已部署营销渠道、培训及产品准备 [30][31] - 分红险推广面临复杂性挑战:需平衡保障范围、缴费方式及代理人能力 [30] 市场环境 - 一季度H股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涨15.3%、20.7%,债市回调10-45个基点 [6] - 股债分化使债券仓位高的同业收益率下滑0.3-0.48个百分点 [7] - 人身险进入"2时代"后,分红险渐成行业主流(目标占比50%) [27][28]
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按下“快进键”
金融时报· 2025-05-08 10:04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加速落地 -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拟各出资100亿元认购私募基金份额 合计200亿元规模 聚焦A+H股上市公司 投资范围包括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H股及现金管理类品种 [1][2] - 鸿鹄二期基金由国丰兴华发起设立 贯彻长期投资理念 通过低频交易、长期持有方式获得稳健股息收益 [2] - 第二批试点投资规模从500亿元增至1620亿元 参与保险公司从2家增至8家 包括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平安人寿等 [5][6] 首批试点基金投资成效 - 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2024年初共同设立500亿元鸿鹄基金 截至2025年3月已全部投资落地 主要投向国计民生重点行业 [3] - 鸿鹄一期基金2024年净利润9.17亿元 综合收益总额27.16亿元 截至2024年底账面价值263.58亿元 [3] - 基金重点持仓包括陕西煤业(1.16亿股 市值23.05亿元)、中国电信(7.62亿股 市值59.80亿元)、伊利股份(1.53亿股 市值42.89亿元) [4] 险资机构最新布局动态 - 泰康资产获批设立全资私募基金管理子公司泰康稳行 首期规模预计120亿元 将向泰康人寿定向发行私募基金 [6][7] - 中国太保集团正推动太保寿险和太保资产设立私募基金公司 申报材料已报送监管部门 [7] - 政策层面持续支持 2025年1月六部委发文提升保险资金实际投资比例 4月三部门强调深化试点改革 [7] 行业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4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26万亿元 其中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金额2.27万亿元 长期投资试点规模1620亿元占比仍较低 [7]
详解险资入市三大新举措,或撬动超千亿权益投资空间
第一财经· 2025-05-07 21:44
险资入市三大政策 - 拟再批复600亿元长期投资试点规模 叠加此前两批试点 总规模达2200亿元 [1][5] - 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 预计带动增量险资规模逾1300亿元 [1][2] - 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 促进"长钱长投" [1][7] 风险因子调降影响 - 风险因子与资本占用直接相关 调降10%可静态释放最低资本364亿元 [3] - 若全部增配沪深300成分股 对应增量资金达1349亿元 [3] - 若不增配股票 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可提升1.4个百分点 [3] - 2024年四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股票占比提升0.36个百分点至12.5% 财产险公司提升0.95个百分点至16.33% [4] 长期投资试点进展 - 首批试点"鸿鹄基金"已投资500亿元 进入伊利股份等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 [5] - 第二批试点总额度1120亿元 8家险企获批规模100-200亿元不等 [6] - 试点通过FVOCI组合降低权益波动对净利润影响 或享受偿付能力占用优惠政策 [6] 长周期考核机制 - 保险资金具有"投资长钱"特性 但短期考核制约A股投资 [8] - 2025年方案要求国有险企实行三年以上考核 净资产收益率年度考核权重≤30% [8] - 长周期考核可提升险企对短期波动的耐受力 有助于稳定权益投资比例 [9] 行业配置空间 - 大型上市险企权益投资比例距监管上限仍有空间 当前上限已上调至10%-50% [10] - 险资入市可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 同时补充低利率环境下的利差贡献 [10]
超2000亿!保险长期投资资金“积极”入市
经济观察报· 2025-05-07 21:05
险资长期投资试点规模 - 人保寿险获批100亿元试点规模并采取类似形式落地 [1][7] - 金融监管总局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增量资金 [2] - 险资长期投资试点总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3][4] 试点推进与参与机构 - 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各出资250亿元设立500亿元鸿鹄基金 [5] - 第二批试点520亿元额度由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及阳光人寿参与 [6] - 第三批600亿元试点包括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保险、平安人寿 [6] - 泰康资产获批设立私募基金管理子公司泰康稳行 首期规模120亿元 [6] 政策支持与监管调整 - 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印发方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提升险资A股投资比例 [9] - 监管上调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上限并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 [9] 试点运作模式与会计处理 - 试点多采用设立私募证券基金形式 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 [9] - 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会计计量方式可平滑权益投资对利润波动的影响 [10] - 鸿鹄基金作为合营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 新华保险2024年账面价值263.58亿元 [11] 投资表现与策略 - 鸿鹄基金首期500亿元已全部投资落地 风险低于基准、收益高于基准 [10] - 鸿鹄基金持有伊利股份2.40%、陕西煤业1.20%、中国电信0.83% [10] - 鸿鹄基金二期拟投向中证A500指数成份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H股 [11] - 泰康稳行旨在优化新会计准则下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 [12] 行业观点与趋势 - 保险资金在低利率时代应坚守资产负债匹配原则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12] - 持续看好权益市场投资机会 保险资金应保持耐心资本特色 [12]
监管拟再批复600亿元险资长期投资试点,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影响几何?
新浪财经· 2025-05-07 14:49
监管政策支持险资入市 - 金融监管总局拟推出三条措施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和活跃: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600亿元、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1] - 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已累计批复1620亿元,涉及8家主要保险公司,新批复600亿元后总规模将达2220亿元[1][2] - 监管通过优化风险因子设置降低险资入市成本:沪深300成份股风险因子从0.35降至0.3,科创板股票从0.45降至0.4,未穿透REITs从0.6降至0.5[4] 险资权益投资现状与潜力 - 截至2024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26万亿元,人身险公司股票配置占比7.57%(2.27万亿元),财险公司占比7.21%(1601亿元),均同比增长28%[5] - 当前权益投资比例距监管上限仍有空间,新政策将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提升5%至50%,潜在增量资金超1.5万亿元[6] - 监管提出"两个力争"目标:2025年起大型国有险企新增保费30%投资A股,整体险资股市投资比例稳步提高[6] 险资入市机制优化 - 通过私募基金形式投资可适用更优资本计量规则,减少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消耗[2] - 持股达重大影响可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避免公允价值波动影响当期利润[2] - 最新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预计可使偿付能力提升5%[4] 市场影响与发展方向 - 险资作为"耐心资本"可优化市场资金结构,解决"资金短、结构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4][6] - 政策建议包括放宽科创板/REITs投资范围、推动"保险+科技"结合、加强信息披露和风控机制[7] - 机构投资者主导的理性定价机制将逐步形成,优质上市公司获更多资金青睐[7]
保险|一季报超预期,验证开启慢牛之路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5-07 10:25
一季报总体表现 - 行业一季报超预期,验证三大趋势:头部公司受益市场洗牌、分红险转型可行性、核心偿付能力改善[1] - 新业务价值普遍高增长,中国平安(+34 9%)、中国太保(+39%)、新华保险(+68%)等头部公司表现突出[3]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显著提升,平安寿险(+47bps至164%)、新华保险(+60bps至184%)改善明显[6] 行业长期趋势 - 保险板块处于长期慢牛起点,逻辑包括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分红险需求崛起、监管政策优化[2] - 分红险转型拐点显现,中国太平(新单占比超90%)、中国人寿(超50%)等公司产品结构快速调整[4][5] - 利率环境推动商业模式转型,从类自营转向类资管,负债成本持续下降[5] 公司差异化表现 - 渠道分化明显:中国平安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171%,新华保险个险新单保费同比+123%[3] - 价值率提升显著: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率达28 3%(+11 4pts),友邦保险达57 5%(+3pts)[3] - 会计处理影响短期数据:中国太保净资产下降9 5%,新华保险下降17%,主因新准则下折现率调整[6] 投资逻辑强化 - 头部公司竞争优势巩固,通过低负债成本、高价值率产品实现可持续增长[8] - 银保渠道成为重要增长极,部分公司银保新单保费增速超100%[3] - 核心偿付能力改善支撑业务扩张和派息能力,行业进入良性发展周期[6][8]
港股概念追踪|上市险企一季报业绩稳定 机构看好配置价值(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5-07 09:02
五大上市险企一季度业绩 - 2025年一季度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41.76亿元,同比增长1.4% [1] - 中国人保归母净利润128.49亿元,同比增长43.4%,增速居首 [1] - 中国人寿归母净利润288.02亿元,同比增长39.5% [1] - 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58.82亿元,同比增长19% [1] 万能险监管政策 - 金监总局4月25日印发《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5月1日起实施 [1] - 存量业务给予一年过渡期,新单调整保证利率,存量保单不受影响 [1] - 严监管万能险利于降低险企利差损风险,使负债成本浮动效果更明显 [1] 保险行业财务表现 - 2024年保险公司利润高增长但净资产增速较慢,利润与净资产不同步 [1] - 新会计准则下利润对股市波动敏感,净资产受债市影响更多 [1] - 2024年新业务价值强劲增长,可比口径下增速最高接近130%,主要由NBV利润率提升驱动 [1] 投资假设调整与行业趋势 - 2024年报中保险公司下调投资收益率和风险贴现率假设,对NBV和内含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2] - 净资产重要性上升,建议关注资产负债匹配较好、增长韧性强的险企 [2] - 行业一季报超预期,验证新业务价值高增长、分红险转型成效及偿付能力改善 [2] 港股保险企业 - 内地保险相关港股企业包括新华保险(01336)、中国财险(02328)、中国人保(01339)、中国人寿(02628)、中国平安(02318) [3]
新华保险首季保费收入732亿增28% 拟100亿追投上市公司推动长钱入市
长江商报· 2025-05-06 08:55
资金入市与私募基金 - 公司拟出资不超过100亿元认购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二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份额,该基金规模为200亿元,存续期限10年,投资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H股 [8] - 2023年10月公司与中国人寿共同出资500亿元发起设立鸿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鸿鹄一期),截至2024年末鸿鹄一期总资产533.76亿元,净资产527.16亿元,2024年营业收入12.61亿元、净利润9.17亿元 [9][10] - 鸿鹄二期与鸿鹄一期均贯彻长期投资理念,通过低频交易、长期持有方式获得稳健股息收益,支持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8][10]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4.02亿元同比增长26.1%,净利润58.82亿元同比增长19%,扣非净利润59.23亿元同比增长19.6% [4]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5.55亿元同比增长85.27%,净利润262.29亿元同比增长201.07%,业绩创下新高 [4]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总资产超1.7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84.0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56.46%,分别较上年末提升59.97和38.91个百分点 [4] 投资业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年化总投资收益率5.7%,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2.8% [3][5] - 2024年总投资收益796.87亿元同比大幅提升251.6%,总投资收益率5.8%、综合投资收益率8.5%,分别较2023年提升4.0和5.9个百分点 [5] - 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投资资产1.69万亿元 [5] 保险主业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732.18亿元同比增长28%,长期险首年保费272.36亿元同比增长149.6%,其中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194.71亿元同比增长117.3%,长期险首年趸交保费77.65亿元同比增长298.4% [6] - 一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7.9%,退保率0.5%与上年同期持平 [6] - 个险渠道一季度保费收入445.53亿元同比增长11.9%,长期险首年保费120.17亿元同比增长131.5%;银保渠道保费收入268.89亿元同比增长69.4%,长期险首年保费150.57亿元同比增长168.2% [6] - 团体渠道保费收入17.76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短期险保费15.30亿元同比增长13.8%,长期险首年保费1.62亿元同比增长55.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