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城汽车(02333)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上海车展今日开幕 车企高规格参展超百款新车发布
新华财经· 2025-04-23 11:05
车展规模与影响力 - 2025上海车展参展企业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与,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规模创新高[3] - 车展启用国家会展中心13个室内展馆,包括乘用车8个馆、汽车科技及供应链4个馆、媒体区[3] - 展会日程分为媒体日(4月23-24日)、专业观众日(4月25-26日)和公众日(4月27日-5月2日)[2] 自主品牌新车发布 - 比亚迪将首发腾势概念超跑、Ocean-S概念车、海狮06DM-i、海狮06EV及仰望U8加长版[1] - 吉利极氪品牌将首发超级电混新车型[1] - 奇瑞发布全新QQ纯电微型车、捷途山海L9、2025款星途星纪元ET[1] - 广汽传祺发布与华为乾崑、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传祺向往S9[1] - 广汽埃安联合滴滴推出L4级自动驾驶Robotaxi车型[1] - 广汽昊铂首发全新猎装概念车[1] - 东风岚图汽车首发全新岚图FREE[1] 长城汽车参展阵容 - 哈弗品牌展出二代哈弗枭龙MAX和哈弗猛龙车型[2] - 魏牌带来全新高山MPV及蓝山新色版本[2] - 欧拉品牌推出闪电猫旅行版[2] - 坦克品牌推出坦克300 3.0T硬桥车型[2] - 长城炮开启山海炮Hi4-T全球预售[2] - 灵魂摩托展出彩绘定制版车型[2] 豪华品牌参展亮点 - 梅赛德斯-奔驰全球首秀Vision V概念车及全新纯电长轴距CLA,后者为MMA平台首款国产车型,搭载MB.OS架构和L2++智能驾驶[2] - 宝马集团展出30余款车型,包括中国首秀的"巨幕影院"BMW新世代智舱和"驾控超级大脑"概念车[2] 行业趋势 - 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推动车企转型,预计本届车展首发新车超过100款[1] - 海内外主流汽车品牌均以高规格参展,发布最新转型战略[1]
深天马供屏二代哈弗枭龙MAX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4-21 16:56
深天马与长城汽车合作 - 深天马为二代哈弗枭龙MAX供应12 3英寸全液晶仪表和14 6英寸中控屏幕 [1] - 12 3英寸仪表屏采用窄边框设计、高色域显示、超高分辨率等技术 [1] - 14 6英寸中控屏采用LTPS技术并集成TED内嵌式触控 [1] 产品技术特点 - 14 6英寸中控屏搭载Coffee OS 3智能座舱系统 支持触摸交互 [2] - 屏幕可根据驾乘人员坐姿和使用场景自动调节亮度和高度 提升行车安全 [2] - 画面效果表现优异 [2] 双方合作历史 - 深天马是长城汽车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合作超过10年 [2] - 公司为长城提供智能座舱显示系统解决方案 [2] - 业务覆盖车载仪表、中控、副驾娱乐、HUD等产品 [2]
深天马供屏二代哈弗枭龙MAX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4-21 16:56
产品供应与技术亮点 - 二代哈弗枭龙MAX搭载的12 3英寸全液晶仪表和14 6英寸中控屏幕由深天马供应 [1] - 12 3英寸仪表屏采用窄边框设计、高色域显示、超高分辨率等技术 [1] - 14 6英寸中控屏采用LTPS技术并集成TED内嵌式触控 [1] 产品应用与性能 - 14 6英寸中控屏搭载Coffee OS 3智能座舱系统 支持触摸交互 画面效果优异 [2] - 屏幕可根据驾乘人员坐姿和使用场景自动调节亮度与高度 提升行车安全 [2] 客户合作与业务覆盖 - 深天马是长城汽车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合作历史超10年 [2] - 公司以技术创新和客户需求为驱动 提供智能座舱显示系统解决方案 [2] - 车载业务覆盖车载仪表、中控、副驾娱乐、HUD等智能座舱显示产品 [2]
汽车行业深度报告: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维持高增长
红塔证券· 2025-04-18 1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我国汽车整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市场维持高增长态势,2025年1 - 3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1.2%,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 [4][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汽车市场 中国汽车销量及结构 - 2025年3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0.6万辆和29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9%和8.2%;1 - 3月产销分别完成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 [10] - 3月乘用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0.4%;1 - 3月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2.9%;3月商用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1.4%和2.4%,1 - 3月同比分别增长5.1%和1.8% [13] - 3月国内汽车销量环比增长42.7%,同比增长9.9%;1 - 3月同比增长12.1%;3月汽车整车出口同比增长1%,1 - 3月同比增长7.3% [15][16] - 3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22.8%,销量占有率为66%;1 - 3月销量同比增长28.8%,销量占有率为68.1% [23] - 2025年3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4.6%,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3个百分点 [26] - 3月15万辆以上销量的乘用车厂商共5家,占整体市场份额47%;5万辆以上批发量的13家乘用车厂商中8家同比正增长 [28] 新能源汽车市场 - 2025年2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1.7万辆,同比增长49%,市场份额达19%;1 - 2月销量达247.53万辆 [31] - 2月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4.02万辆;美国销量为12.0万辆,渗透率约为9.8% [34][37] - 2025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7.9%和40.1%;1 - 3月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3月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42.4%,1 - 3月占比41.2% [38][43] - 3月纯电动、插混销量同比分别增长42.5%、35.8% [46] - 3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环比增长41.9%,同比增长42.3%;1 - 3月同比增长47.6%;3月出口环比增长20.1%,同比增长26.8%;1 - 3月同比增长43.9% [47] - 3月新能源汽车出口中纯电汽车出口量环比增长26.4%,同比增长2.5%;插混汽车出口环比增长10%,同比增长1.3倍;1 - 3月纯电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6.7%,插混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6倍 [50] - 1 - 3月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奇瑞出口量为25.4万辆,同比增长0.1%;比亚迪出口量达21.4万辆,同比增长1.2倍 [51] - 1 - 3月传统燃料乘用车销量集中在10 - 15万之间,新能源乘用车集中在15 - 20万之间 [51] 锂电池市场 锂电池产销 - 3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环比增长18.0%,同比增长54.3%;1 - 3月累计产量同比增长74.9% [55] - 3月三元材料类电池产量占比为20.1%,磷酸铁锂类电池产量占比为79.7% [58][62] - 3月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环比增长28.3%,同比增长64.9%;1 - 3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73.7% [61] - 3月动力电池销量环比增长30.7%,同比增长46.9%;1 - 3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51.3%;其他电池销量环比增长21.0%,同比增长166.8%;1 - 3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28.6% [61] - 3月动力和其他类型电池合计出口环比增长8.8%,同比增长75.3%;1 - 3月累计出口同比增长91.2% [63] 锂电池装车及市场格局 - 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环比增长62.3%,同比增长61.8%;1 - 3月累计装车量同比增长52.8%;3月新能源汽车单车带电量环比增长2.0% [65] - 3月三元电池装车量占总装车量的17.7%,环比增长55.2%,同比下降11.6%;磷酸铁锂装车量占82.3%,环比增长63.9%,同比增长97.0% [67] - 1 - 3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前三的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占比分别为44.34%、23.79%、5.39% [68] - 2025年1 - 2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车量达129.9GWh,同比增长40.3% [71] - 2025年1 - 2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中中国电池企业占6席,市占率合计达67.5% [73]
实体按键回归,触控时代是否就此终结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4 22:20
汽车内饰设计趋势:实体按键回归 - 现代汽车将在2026年下一代产品中保留实体按钮,缩小触摸屏尺寸并优化操作系统[6] - 现代汽车承认曾被大屏幕的"惊艳"效果吸引,但消费者反馈不佳[6] - 汽车行业正从全触控设计回归到实体控制装置[8] 触控屏发展历程与问题 - 首个车载触摸屏出现在1986年别克Riviera,仅3×4英寸[10] - 特斯拉2012年推出17英寸中控屏引发行业变革[12] - 触控屏理论上能节省空间和成本(全触控方案比实体按键节省87%成本)[15] - 但实际使用中操作复杂化,如大众ID系列后视镜调节需22秒完成[16] - 沃尔沃和特斯拉将常用功能隐藏在多层菜单中引发用户不满[18] 实体按键的优势 - 实体按键支持盲操,操作速度比触控快3倍[22] - 在120km/h时速下,实体按键可缩短26.7米制动距离[22] - 70%用户在突发状况下无法准确通过触控关闭稳定系统[22] - 宝马采取折中方案,关键安全功能采用实体按键[34] - 保时捷2024款卡宴恢复实体按键和旋钮[36] 用户反馈与市场数据 - J D Power调查显示美国车主满意度连续两年下滑[19] - 仅56%用户愿意用车载系统播放音频[19] - 大众ID 4方向盘触控板误触率高达42%[16] - 特斯拉Model 3后视镜调节需8秒,相当于闭眼驾驶220米[25] 行业应对与产品调整 - 大众宣布所有新车型将采用传统内饰设计[30] - 从2025款ID 2开始,大众将设置5个实体按键[32] - 小米SU7采用磁吸模块拓展实体按键[38] - 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重新配备转向灯拨杆[38] 安全法规影响 - 欧盟NCAP 2026年起要求关键功能必须通过实体操作实现[40] - 该标准可能影响其他地区法规制定[42] - 美国IIHS和中国也在关注交互设计对安全的影响[43] - 日本车企如马自达坚持保留关键功能实体按键[45] 成本与商业考量 - 大众宁愿每年增加2亿欧元成本也要保留实体按键[47] - 每降低1%事故率可减少约8000万欧元保险和售后支出[47] - 实体按键单件成本是触控模块的3倍[47] 人机交互研究 - 研究表明触控操作使新手驾驶员学习成本增加40%[27] - 操作车载屏幕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约40秒(相当于80km/h行驶800米)[27] - 专家建议根据场景平衡数字与触觉元素[51] - 实体按键提供触感和反馈,能减少视觉依赖[53]
长城汽车:业绩大幅增长,与宇树科技达成合作-20250409
国证国际证券· 2025-04-09 20: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 18.0 港元,对应 2025 年 10.0 倍预测市盈率,较现价有 58%上涨空间 [1][4][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 年长城汽车总营收 2022.0 亿元,同比增长 16.7%;归母净利润 126.9 亿元,同比增长 80.8%,业绩创新高 [1][2] - 3 月长城汽车总销量 9.8 万台,同比降 2.3%,环比增 26%;2025 年一季度累计销售 25.7 万辆,同比降 6.7% [3] - 长城与宇树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向具身智能方向拓展,合作领域包括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 [1][4] 各部分总结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 年销售收入分别为 1732.12 亿、2021.95 亿、2314.13 亿、2738.08 亿、3327.86 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26%、17%、14%、18%、22% [5] - 2023 - 2027 年净利润分别为 70.22 亿、126.92 亿、143.44 亿、158.43 亿、177.12 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15%、81%、13%、10%、12% [5] - 2023 - 2027 年毛利率均为 20%,净利润率分别为 4%、6%、6%、6%、5% [5] - 2023 - 2027 年 ROE 平均为 16%,每股盈利分别为 0.82、1.49、1.68、1.85、2.07 元 [5] - 2023 - 2027 年每股净资产分别为 8.1、9.2、10.4、11.6、13.0 元,市盈率分别为 12.8、7.1、6.3、5.7、5.1 [5] - 2023 - 2027 年市净率分别为 1.3、1.1、1.0、0.9、0.8,股息收益率分别为 3%、5%、5%、6%、6% [5] 销量情况 - 3 月哈弗品牌销量 5.3 万台,同比降 2.5%;WEY 品牌销量 4675 台,同比增 30.0%;长城皮卡销量 2.0 万台,同比增 16.2%;欧拉品牌销量 2776 台,同比降 53.9%;坦克品牌销量 1.7 万台,同比降 8.3% [3] - 2025 年一季度哈弗品牌累计销量 14.5 万辆,同比降 8.4%;WEY 品牌累计销量 1.3 万辆,同比增 38.7%;欧拉品牌累计销售 6867 辆,同比降 54.3%;坦克品牌累计销量 4.2 万辆,同比降 14.6%,皮卡累计销量 5.0 万辆,同比增 15.0% [3] 合作情况 - 长城与宇树科技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宇树负责运动控制和本体,长城负责上层应用开发 [4] - 合作应用场景一是工业机器人在长城工厂做纯体力工作,二是“越野车 + 机器狗”融合探索装备运输、探险陪伴等 [4] 股价表现 - 一个月、三个月、十二个月相对收益分别为 2.81%、 - 14.78%、6.99%,绝对收益分别为 - 15.36%、 - 14.07%、25.55% [8][9] 公司基本信息 - 2025 年 4 月 8 日股价 11.4 港元,总市值 1782.10 亿港元,H 股市值 264.80 亿港元 [7] - 总股本 85.63 亿股,H 股股本 23.19 亿股,12 个月低/高为 11/16.7 港元,平均成交 457.48 百万港元 [7] - 股东结构中魏建军占 60.0%,其他占 40.0% [7]
长城汽车(02333):业绩大幅增长,与宇树科技达成合作
国证国际· 2025-04-09 16:5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8.0港元,对应25年的10.0倍预测市盈率,距离现价有58%上涨空间 [1][4][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长城汽车总营收2022.0亿元,同比增长16.7%;归母净利润126.9亿元,同比增长80.8%,业绩创新高 [1][2] - 3月长城汽车总销量9.8万台,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26%;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售25.7万辆,同比下降6.7% [3] - 长城与宇树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向具身智能方向拓展,合作领域包括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有工业机器人和“越野车 + 机器狗”融合两大应用场景 [1][4] 相关目录总结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732.12亿、2021.95亿、2314.13亿、2738.08亿、3327.8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6%、17%、14%、18%、22% [5] - 2023 - 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70.22亿、126.92亿、143.44亿、158.43亿、177.12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 15%、81%、13%、10%、12% [5] - 2023 - 2027年毛利率均为20%,净利润率分别为4%、6%、6%、6%、5% [5] - 2023 - 2027年ROE平均分别为10%、16%、16%、16%、16% [5] 股价表现 - 一个月、三个月、十二个月相对收益分别为2.81%、 - 14.78%、6.99%,绝对收益分别为 - 15.36%、 - 14.07%、25.55% [8][9] 股东结构 - 魏建军持股60.0%,其他股东持股40.0% [7] 各品牌销量情况 - 3月哈弗品牌销量5.3万台,同比下降2.5%;一季度累计销量14.5万辆,同比下降8.4% [3] - 3月WEY品牌销量4675台,同比增长30.0%;一季度累计销量1.3万辆,同比增长38.7% [3] - 3月长城皮卡销量2.0万台,同比增长16.2%;一季度累计销量5.0万辆,同比增长15.0% [3] - 3月欧拉品牌销量2776台,同比下降53.9%;一季度累计销售6867辆,同比下降54.3% [3] - 3月坦克品牌销量1.7万台,同比下降8.3%;一季度累计销量4.2万辆,同比下降14.6% [3] 新车情况 - 3月推出25款坦克300 Hi4 - T、二代枭龙MAX等新车,2025款坦克300上市24小时大定突破19683台,二代枭龙MAX开启预售,上市72小时大定订单突破10636台 [3]
毛利率19.5%的背后,长城的隐忧
雷峰网· 2025-04-03 20:27
2024年长城汽车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净利润126.9亿元,同比增长80.7%,均为历史新高 [2] - 全年销量123.45万辆,同比微增0.37%,其中国内销量78万辆,同比下降14.8% [2][9] - 毛利率达19.51%,同比提升1.36个百分点,单车收入16.38万元,单车净利润1.03万元,均为历年最高 [2] - 毛利率表现优于吉利汽车(15.9%)和特斯拉(18.4%),仅次于比亚迪(21.02%)和理想汽车(20.5%) [2] 盈利驱动因素 - 海外销量45.4万辆,同比增长44.61%,占总销量36.8%,海外收入803亿元,占总收入39.7% [4] - 俄罗斯市场贡献海外销量近5成(22万辆),哈弗品牌市占率12.4%,排名第二 [4] - 俄罗斯子公司净利润13.4亿元,是唯二对净利润影响超10%的子公司 [5] - 高毛利车型占比提升:坦克SUV销量23万辆(占比18.8%)贡献28%利润,魏牌新能源销量5.6万辆(占比4.5%)贡献12%利润 [6] 产品结构变化 - 哈弗品牌销量70.7万辆(占比57%),收入贡献45%,利润贡献35% [5] - 坦克SUV价格区间20-70万元,2020年推出后带动公司营收从1033亿元(2020年)增至2021.95亿元(2024年) [6][7] - 2024年五大品牌中三个销量下滑:哈弗(-1.86%)、皮卡(-13.07%)、欧拉(-41.76%) [9] 市场竞争态势 - 国内SUV销量60万辆(-9.93%),皮卡12.5万辆(-21.04%) [9] - 竞争对手比亚迪国内销量385.5万辆(+38.6%),吉利176.2万辆(+25%) [9] - 哈弗枭龙MAX未能复制H6成功,上市不足月即降价 [10][11] 战略布局与挑战 - 俄罗斯关税政策调整:2025年起进口汽车关税系数调至20%-38% [11] - 应对措施包括:加快欧洲/东盟等全球化布局、全面新能源转型、智能驾驶全栈自研 [12] - 2024年推出Hi4-G超级智能混动系统,进军重卡市场 [13]
长城汽车(02333)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31 12:0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A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股份代号601633 [11] - 公司H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股份代号02333(港币柜台)及82333(人民币柜台)[1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魏建軍[15] - 公司注册地址为中国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朝阳南大街2266号、2299号[15] - 公司办公地址在中国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朝阳南大街2266号,邮编071000 [15] - 公司网址为www.gwm.com.cn [15] - 公司业务包括汽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101] 报告期相关信息 - 报告期指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12个月[1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4年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12,692,204,172.58元[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母公司报表期末未分配利润为人民币43,272,339,677.50元[5] - 公司2024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45元(含税)[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发行总股数为8,556,164,379股,包括A股6,237,388,379股,H股2,318,776,000股[17] - 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20,219,547.23万元,较2023年的17,321,207.68万元增长16.73%[24] - 2024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69,220.42万元,较2023年的702,155.97万元增长80.76%[24] - 2024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73,524.83万元,较2023年的483,369.88万元增长101.40%[2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778,262.63万元,较2023年的1,775,378.90万元增长56.49%[24] - 2024年营业总成本为19,211,843.02万元,较2023年的16,770,826.40万元增长14.56%[24] - 2024年营业成本为16,274,675.39万元,较2023年的14,177,209.26万元增长14.79%[24] - 2024年税金及附加为740,941.74万元,较2023年的598,625.39万元增长23.77%[24] - 2024年销售费用为783,034.30万元,较2023年的728,641.23万元增长7.47%[24] - 2024年研发费用为928,436.73万元,较2023年的805,425.26万元增长15.27%[24] - 2024年营业利润为1392086.33元,较2023年增长93.32%[25] - 2024年净利润为1269243.93元,较2023年增长80.73%[25] - 2024年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7898782.41元,较2023年末增长15.31%[25]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为1.49元/股,较2023年增长81.71%[28]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7.20%,较2023年增加6.59个百分点[28] - 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为59941182122.90元,为四个季度中最高[30]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2956955903.51元[33] - 分类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务工具投资,期初余额4112386017.05元,期末余额14181400741.40元,变动10069014724.35元[36]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应收款项融资-应收票据,期初余额28923599369.45元,期末余额41099767102.54元,变动12176167733.09元[36] - 2024年公司销量123.45万辆,同比增长0.37%,营业总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40] - 2024年销售费用78.30亿元,同比增长7.47%,管理费用47.56亿元,同比增长0.45%,研发费用92.84亿元,同比增长15.27%[48] - 2024年毛利394.49亿元,同比增长25.47%,所得税费用15.91亿元,同比增长98.56%[48] - 2024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基本每股收益1.49元,同比增长81.71%[48] - 2024年毛利率19.51%,较2023年增加1.36个百分点,销售费用占比3.87%,减少0.34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占比2.35%,减少0.38个百分点[48] - 2024年末流动资产1334.35亿元,流动负债1222.29亿元[51] - 2024年12月31日负债总额1382.70亿元,权益总额789.96亿元,资本负债比率175.03%;2023年12月31日负债总额1327.62亿元,权益总额685.09亿元,资本负债比率193.79%[5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取得短期借款66.65亿元,长期借款(含一年内到期的)88.83亿元[56] - 2024年12月31日货币资金46.49亿元、应收账款60.13亿元等;2023年12月31日货币资金33.36亿元、应收账款49.49亿元等[5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雇员84915名,2023年12月31日为82439名;员工成本总额(不含股权激励成本)占2024年营业总收入的9.47%,2023年为10.60%[59] - 2024年来源于本国的对外交易收入1210.49亿元,来源于其他国家的811.46亿元;2023年来源于本国的1196.01亿元,来源于其他国家的536.11亿元[62] - 2024年12月31日位于本国的非流动资产690.73亿元,位于其他国家的48.14亿元;2023年12月31日位于本国的675.16亿元,位于其他国家的47.92亿元[63] - 2024年新车销量123.45万辆,同比增长0.37%;海外年销售45.41万辆,同比增长44.61%;新能源车型累计销售32.22万辆,同比增长25.65%;国内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43.99%;营业收入2021.95亿元[66] - 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总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营业利润139.21亿元,同比增长93.3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113] - 营业成本1627.47亿元,同比增长14.79%;销售费用78.30亿元,同比增长7.47%;管理费用47.56亿元,同比增长0.45%;研发费用92.84亿元,同比增长15.27%[11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77.83亿元,同比增长56.49%;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232.96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121.78亿元,同比下降1257.55%[115] - 汽车行业营业收入1996.14亿元,营业成本1608.31亿元,毛利率19.43%,同比增加1.24个百分点[121] - 销售汽车营业收入1754.89亿元,营业成本1413.27亿元,毛利率19.47%,同比增加1.73个百分点[121] - 国内营业收入1193.55亿元,营业成本956.31亿元,毛利率19.88%,同比增加4.36个百分点;国外营业收入802.59亿元,营业成本651.99亿元,毛利率18.76%,同比下降7.25个百分点[121] - 皮卡生产量165884辆,同比下降14.57%;销售量175057辆,同比下降13.07%;库存量10346辆,同比下降38.88%[123] - SUV生产量975056辆,同比增长2.92%;销售量989053辆,同比增长7.95%;库存量87694辆,同比下降2.34%[123] - 轿车及其他生产量66751辆,同比下降41.80%;销售量70418辆,同比下降37.33%;库存量7098辆,同比下降35.66%[123] - 汽车行业成本中原材料、人工工资、折旧能源等本期金额1608.31亿元,占总成本比例98.82%,同比增长14.82%[124] - 整车成本本期金额为1413.27亿元,占总成本比例86.84%,较上年同期增长12.08%[126]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99.32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4.91%,关联方销售额为0[128]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160.72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7.95%,关联方采购额46.76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2.31%[132] - 2024年销售费用78.30亿元,较2023年增长7.47%;管理费用47.56亿元,增长0.45%;研发费用92.84亿元,增长15.27%;财务费用9116.45万元,因汇率波动由负转正[136]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04.4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17%,资本化比重49.59%,同比减少5.33%[138][139]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7.83亿元,较2023年增长56.49%[142] - 2024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32.96亿元,主要因购买理财产品增加[142] - 2024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21.78亿元,较2023年下降1257.55%,主要因偿还银行借款增加[142]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期期末数为141.8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6.53%,较上期期末增长244.85%,主要因购买基金及理财产品增加[146] - 应收款项融资本期期末数为410.99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8.92%,较上期期末增长42.10%,主要因票据贴现减少[146] - 预付款项本期期末数为19.4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0.89%,较上期期末减少49.86%,主要因预付货款及税款减少[147] - 其他应收款本期期末数为33.8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56%,较上期期末增长60.10%,主要因应收出口退税款增加[147] - 合同资产本期期末数为2648.05万元,占总资产比例0.01%,较上期期末减少49.28%,因逐步回收新能源补贴[149] - 境外资产规模为400.49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8.43%[157] - 货币资金年末账面价值34.70亿元受限,原因是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160] - 应收票据年末账面价值7.88亿元受限,用于开具应付票据等[160] - 应收款项融资年末账面价值270.90亿元受限,用于开具应付票据[160] - 现有产能合计324.43亿元[160] - 各工厂产能利用率分别为保定78.02%、天津35.51%、重庆134.02%、荆门159.40%、俄罗斯165.61%[162] - 新能源汽车本年累计销量322,202辆,同比增长25.65%;产量325,389辆,同比增长21.57%[169] - 新能源汽车收入为64,334,271,375.53元[170] - 公司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务对外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总收入比例为6.35%[16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1,155,137.20万元,较年初增加80,024.99万元,增幅7.44%[171]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合计为57,011,211,554.22元[173] - 集团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期限内任一时刻最高合约价值不超200亿元,预计动用资金余额不超35亿元[175] - 俄罗斯哈弗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本年净利润为1,343,367,529.36元,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本年净利润为1,726,678,238.87元[177] - 公司2024年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6.92亿元[19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母公司报表期末未分配利润为432.72亿元[197] - 公司2024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45元(含税)[197]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哈弗品牌全年累计销售707104辆[69] - 2024年坦克品牌全年累计销售232195辆,同比增长42.57%[70] - 2024年魏牌全年累计销售55,539辆,
长城汽车(02333)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3-28 22:46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法定代表人是魏建軍[20] - 公司注册地址在中国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朝阳南大街2266号、2299号[20] - 公司办公地址在中国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朝阳南大街2266号,邮政编码071000 [20] - 公司网址是www.gwm.com.cn [20] - A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股份代號601633 [16] - H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股份代號02333(港幣櫃台)及82333(人民幣櫃台)[16] - 报告期指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12个月[18] - 公司业务包括汽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106] - 公司在中国9个城市、全球7个国家13个区域设立研发机构,聚焦智能及动力技术[107] - 公司与5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在多领域合作,贯通产业链[108] - 公司依托“生态出海”战略,加速全球化进程,完成差异化产品布局[109] - 公司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以特色企业文化护航发展[110] - 公司推动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变革,强化用户体验[111] - 公司依托森林生态体系,深度垂直整合产业链[112] - 公司全栈自研第三代智慧空间系统Coffee OS 3,开发无高精地图全场景城市NOA[114] - 公司品类覆盖多类型车辆,拥有多种动力形式[115] - 公司以“精益求精”质量文化为基石,提升质量管理水平[116] - 集团主要从事SUV、轿车、皮卡及汽车零部件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分销[193]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或之前年度在中国成立的子公司均为有限责任公司[194] - 公司章程或公司法无优先购买权条文[20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2,692,204,172.58元[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母公司报表中期末未分配利润为人民币43,272,339,677.50元[2] - 2024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45元(含税)[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发行总股数为8,556,164,379股,包括A股6,237,388,379股,H股2,318,776,000股[22] - 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20,219,547.23万元,较2023年的17,321,207.68万元增长16.73%[29] - 2024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269,220.42万元,较2023年的702,155.97万元增长80.76%[29] - 2024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973,524.83万元,较2023年的483,369.88万元增长101.40%[29]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2,778,262.63万元,较2023年的1,775,378.90万元增长56.49%[29] - 2024年营业总成本为19,211,843.02万元,较2023年的16,770,826.40万元增长14.56%[29] - 2024年营业成本为16,274,675.39万元,较2023年的14,177,209.26万元增长14.79%[29] - 2024年税金及附加为740,941.74万元,较2023年的598,625.39万元增长23.77%[29] - 2024年销售费用为783,034.30万元,较2023年的728,641.23万元增长7.47%[29] - 2024年研发费用为928,436.73万元,较2023年的805,425.26万元增长15.27%[29] - 2024年营业利润为1392086.33元,较2023年的720096.66元增长93.32%[30] - 2024年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7898782.41元,较2023年末的6850061.44元增长15.31%[30]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为1.49元/股,较2023年的0.82元/股增长81.71%[33]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7.20%,较2023年增加6.59个百分点[33] - 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为59941182122.90元,为四个季度中最高[35]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2956955903.51元,高于2023年的2187860849.73元[38] - 分类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务工具投资,2024年期初余额为4112386017.05元,期末余额为14181400741.40元,变动10069014724.35元[41]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应收款项融资-应收票据,2024年期初余额为28923599369.45元,期末余额为41099767102.54元,变动12176167733.09元[41] - 2024年衍生金融负债期初余额为 - 84400226.04元,期末余额为 - 51491477.50元,变动32908748.54元[41] - 2024年公司销量123.45万辆,同比增长0.37%,营业总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45] - 2024年销售费用78.30亿元,同比增长7.47%,管理费用47.56亿元,同比增长0.45%,研发费用92.84亿元,同比增长15.27%[53] - 2024年毛利394.49亿元,同比增长25.47%,所得税费用15.91亿元,同比增长98.56%[53] - 2024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基本每股收益1.49元,同比增长81.71%[53] - 2024年毛利率19.51%,较2023年增加1.36个百分点,销售费用占比3.87%,减少0.34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占比2.35%,减少0.38个百分点[53] - 2024年末流动资产1334.35亿元,流动负债1222.29亿元[56] - 2024年交易性金融资产141.81亿元,较2023年的41.12亿元大幅增加;预付款项19.42亿元,较2023年的38.73亿元减少[56] - 2024年12月31日负债总额1382.70亿元,权益总额789.96亿元,资本负债比率175.03%;2023年12月31日负债总额1327.62亿元,权益总额685.09亿元,资本负债比率193.79%[5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取得短期借款66.65亿元,长期借款(含一年内到期的)88.83亿元[61] - 2024年12月31日货币资金46.49亿元、应收账款60.13亿元等;2023年12月31日货币资金33.36亿元、应收账款49.49亿元等[6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雇员84915名,2023年12月31日为82439名;员工成本总额(不含股权激励成本)占2024年营业总收入的9.47%,2023年为10.60%[64] - 2024年来源于本国的对外交易收入1210.49亿元,来源于其他国家的811.46亿元,合计2021.95亿元;2023年来源于本国的1196.01亿元,来源于其他国家的536.11亿元,合计1732.12亿元[67] - 2024年12月31日位于本国的非流动资690.73亿元,位于其他国家的48.14亿元,合计738.86亿元;2023年12月31日位于本国的675.16亿元,位于其他国家的47.92亿元,合计723.09亿元[68] - 2024年新车销量123.45万辆,同比增长0.37%;海外年销售45.41万辆,同比增长44.61%;新能源车型累计销售32.22万辆,同比增长25.65%;国内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43.99%;营业收入2021.95亿元[71]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营业利润139.21亿元,同比增长93.3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118] - 营业成本1627.47亿元,同比增长14.79%;销售费用78.30亿元,同比增长7.47%;管理费用47.56亿元,同比增长0.45%;研发费用92.84亿元,同比增长15.27%[12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7.83亿元,同比增长56.49%;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32.96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21.78亿元,同比下降1257.55%[120] - 汽车行业营业收入1996.14亿元,营业成本1608.31亿元,毛利率19.43%,同比增加1.24个百分点[126] - 销售汽车营业收入1754.89亿元,营业成本1413.27亿元,毛利率19.47%,同比增加1.73个百分点[126] - 国内营业收入1193.55亿元,营业成本956.31亿元,毛利率19.88%,同比增加4.36个百分点;国外营业收入802.59亿元,营业成本651.99亿元,毛利率18.76%,同比下降7.25个百分点[126] - 皮卡生产量165884辆,同比下降14.57%;销售量175057辆,同比下降13.07%;库存量10346辆,同比下降38.88%[128] - SUV生产量975056辆,同比增长2.92%;销售量989053辆,同比增长7.95%;库存量87694辆,同比下降2.34%[128] - 轿车及其他生产量66751辆,同比下降41.80%;销售量70418辆,同比下降37.33%;库存量7098辆,同比下降35.66%[128] - 汽车行业成本构成项目本期金额1608.31亿元,占总成本比例98.82%,较上年同期增长14.82%[129] - 整车成本本期金额为1413.27亿元,占总成本比例86.84%,较上年同期变动12.08%[131]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99.32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4.91%,关联方销售额为0[133]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160.72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7.95%,关联方采购额46.76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2.31%[137] - 2024年销售费用78.30亿元,较2023年变动7.47%;管理费用47.56亿元,较2023年变动0.45%;研发费用92.84亿元,较2023年变动15.27%;财务费用9116.45万元,2023年为 -1.26亿元[141]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04.4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17%,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49.59%,同比减少5.33%[143][14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7.83亿元,较2023年变动56.49%[147] - 2024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32.96亿元,主要因购买理财产品增加[147] - 2024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21.78亿元,较2023年变动 -1257.55%,主要因偿还银行借款增加[147]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期期末数为14,181,400,741.40元,占总资产比例6.53%,较上期期末变动244.85%,因购买基金及理财产品增加[151] - 应收款项融资本期期末数为41,099,767,102.54元,占总资产比例18.92%,较上期期末变动42.10%,因票据贴现减少[151] - 预付款项本期期末数为1,941,672,577.74元,占总资产比例0.89%,较上期期末变动 - 49.86%,因预付货款及税款减少[152] - 其他应收款本期期末数为3,384,567,614.14元,占总资产比例1.56%,较上期期末变动60.10%,因应收出口退税款增加[152] - 境外资产为40,049,781,084.18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8.43%[162] - 货币资金年末账面价值3,470,977,563.95元受限,原因是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165] - 应收票据年末账面价值788,657,746.41元受限,用于开具应付票据等[165] - 应收款项融资年末账面价值27,090,939,719.12元受限,用于开具应付票据[165] - 长期应收款年末账面价值923,9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