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预ACT®-2024年ACT考试的考生测试®-已测试毕业班级:绩效与增长概要
ACT Education Corp.· 2025-03-06 15:29
学生参与情况 - 2024年ACT考试毕业班中1374791人参加考试,374465人参加PreACT测试,其中27789人同时参加PreACT 8/9和PreACT测试[3] 测试成绩差异 - 参加PreACT测试的学生ACT综合平均分数为20.94,未参加的为19.94,平均分数差异数学0.83到英语1.28不等,调整后差异显著减小[5][8] - 从PreACT到ACT平均分数提升各科目不同,阅读最低0.25分,英语最高3.70分,平均综合提升1.81分[29] 大学准备情况 - 大学生课程准备情况差异从STEM专业课程2.9%到英语写作课程8.6%不等,调整后差异减小,调整后差异从STEM专业课程0.9%到英语写作课程2.8%不等[15] 大学入学率 - 2021 - 2023年ACT考试高中毕业生中,参加PreACT测试的学生大学入学率高于未参加的,调整后差异减小[18][22] - 无教育或培训计划的学生中25%仍在大学就读,14%在四年制大学,11%在两年制大学[28] 分数增长相关因素 - 复合平均得分随高中课程等级和严谨性提高而增长[33] - 不同种族/民族群体从PreACT到ACT平均综合涨幅有差异,最低为原住民夏威夷人/其他太平洋岛民学生1.11分,最高为亚洲学生2.61分,调整后差异减小[38] - 从PreACT到ACT平均复合增长随家庭收入增加而增加,调整后不同收入群体间平均增长差异减小[47]
中国宏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财政加力、科技引领
交银国际证券· 2025-03-06 15:28
经济目标 - 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赤字率4%左右(上年3%),财政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6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0.5万亿元,CPI涨幅下调至2%左右(上年3%)[2] 财政政策 - 2025年赤字率提升至4%左右,为2018年以来新高,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达4.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000亿元[5] -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结合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2025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较上年增加2.9万亿元[5] 货币政策 - 延续宽松基调,适时实施降准、降息等措施,强调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和结构维度发挥协同作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5] - 预计降准降息具体时点可能推迟至年中或下半年,政策操作更注重精准性和时效性[5] 扩内需 投资端 - 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达7350亿元,较上年7000亿元增加,投向国家战略性项目和民生领域[8] - 发挥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撬动作用,支持“两重”建设,预计数字和绿色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形成新投资增长点[8] - 延续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政策,加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8] 消费端 - 延续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以旧换新计划,覆盖汽车、家电等领域[8] - 提出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举措,如提高养老金标准、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发放育儿补贴等[8] 稳地产、稳股市 稳地产 - 需求端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供给端合理控制新增供应,加大存量消化,关注新增专项债券资金分配细节[8] 稳股市 - 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9] 产业政策 软科技 -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政策从支持研发向支持广泛应用转变,出台促进AI大模型落地政策,支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12] 硬科技 - 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12]
迈向高质量投资——释放增长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大公国际· 2025-03-06 15:28
投资现状 - 2024年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长9.2%,电力等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3.9%,新型和绿色基建成新增长极[2] - 2024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2%,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7.0%和10.2%[3] - 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6%,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12.9%和17.1%[4] 面临挑战 - 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仅为发达国家的20% - 30%,区域、城乡和民生领域投资不平衡[4] -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足,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待解[5] - 传统投资动能减弱、新动能不足,新兴产业规模小且受多重制约[5] 未来机遇 - 基建投资将保持高景气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支持重点项目,城市更新推动增长[6] - 制造业投资迎来战略机遇期,阿里未来三年投资3800亿促进数字与实体融合[7] - 房地产投资呈积极态势,融资协调机制支持1400万套住房交付,专项债拓宽融资渠道[8]
2025年全国“两会”解读:稳中促新,“抓手”与“后手”
西南证券· 2025-03-06 15:28
经济目标与预期 - 2025年经济增速目标定在5%左右,兼顾需要和可能,预计经济增速前高后稳[2][8] - 全国地方GDP增速目标加权平均值约为5.34%,较2024年的5.65%有所下降[10] - 就业目标与2024年持平,物价目标下调,粮食产量、能耗降低幅度目标上调[12] 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定调“更加积极”,2025年财政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突破3%[2][18] - 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增加至4.4万亿元左右[2][18][20] - 强调“零基预算改革”和“消费税改革”,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2][23][24] 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基调延续“适度宽松”,短期内货币宽松紧迫性不强,年内“降准降息”仍是政策可选项[2][27] - 预计今年上半年仍有降准可能,幅度或在25bp左右[33]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优化创新,SFISF等工具有望扩容,或设立促进消费的专项再贷款[2][36] 产业亮点与投资机会 - “首发经济”或迎政策春风,后续或将落地在一、二线城市,会展等领域或迎来投资机遇[2][39] - 持续推进AI+行动,关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AI+医疗、AI+教育、AI+交通有望加速发展[2][44][46][47] - 2025年国企并购重组深入推进,央企向国家安全等领域集中,地方国企并购重点在科技等领域[2]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强化价格导向
财通证券· 2025-03-06 15:25
经济增长目标 -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与去年持平,财政赤字隐含名义增长率4.9%,对经济增长判断保守,稳增长力度将加码[2][4]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定在2%左右,较原本3%的目标下调,更贴合实际且约束力度增强[2][4] - 十四五规划设定单位GDP目标能耗降低13.5%,当前3%能耗目标较去年2.5%提升,对高耗能行业生产约束更大[2][4] - 粮食产量目标自2021年纳入报告后,今年首次提高0.1万亿斤,体现对粮食安全的重视[2][5] 中央政策力度 - 财政预算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突破3%红线,赤字规模拟安排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8] - 地方政府专项债拟安排4.4万亿元,较去年增加5000亿元,目标规模较去年增加13%,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较去年大幅增加32%[8] - 财税体制改革转向“以支定收”,消费税征收环节下划地方,丰盈地方自主财力[8] - 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适时降准降息,央行监管地位加强,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13][15] 重点任务领域 - 扩内需成首要任务,促消费思路为“提升消费能力+促进供给释放”,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较去年翻倍[18] - 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比去年提高近5%,投资表述少且变化不大,产业政策科技含量更高,设备更新重要性或降低[19][20] - 地产调控延续“控新增+收存量”思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生育支持力度扩大,全国层面首次提出发放育儿补贴[20]
宏观视角看《政府工作报告
中泰证券· 2025-03-06 15:25
经济指标与增长 - 2025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5.66万亿,隐含名义GDP约141.5万亿,推算2025年中国名义GDP增速为4.9%,略低于5%的实际GDP增速目标[2] - 广义财政赤字增量约拉动GDP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2025年拟安排的赤字等较2024年合计增加2.4万亿,增量财政赤字约贡献1.44万亿GDP,占2024年GDP的1.1%[2] 物价与政策 - CPI同比目标下调到2%,关注后续“改善供求关系”政策,供给收缩对推动物价温和回升至关重要[2] 货币政策 - 流动性定调从“合理充裕”调整为“充裕”,资金面可能适度收紧,年初以来资金利率高于政策利率局面或延续[2] - 新增“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表述,相关结构性政策工具今年会继续推进[2] 促消费政策 - 推出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外需超预期放缓,促消费增量政策有望出台[2] - 可能方向包括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以及出台可选消费和服务消费支持政策[2] 防风险政策 - 明确“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预计避免防风险成为经济增长重要约束[2] - 房地产方面给予城市收购存量商品房更大自主权,关注房企保主体政策是否放松[2] - 化解地方债要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防范金融风险要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2]
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析:适度积极
广发期货· 2025-03-06 14:23
宏观政策导向 - 货币政策由稳健向适度宽松转变,新增对实现路径和最终效果要求,或落地平准基金等创新工具[8][9] -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赤字率拟按4%安排,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12][23] - 产业政策强调新质生产力应用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在多领域利用,引领A股科技板块价值重估[13] - 地产政策旨在化解风险、调节供需、稳定价格,融资协调机制审批贷款超6万亿,涉及住房超1500万套[14][15] - 消费政策实施专项行动,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放宽支持范围[16] 经济指标情况 - 2025年GDP增速目标维持5%左右,CPI增长目标由3%调整到2%左右[17][18] 期货市场展望 - 股指期货两会前中小盘指数涨幅约10%,短期关注蓝筹指数补涨,中长期看好中小盘指数弹性[25][26] - 国债期货财政力度未超预期,影响中性略偏多,短期关注资金面走向,10年期国债利率波动区间或为1.6%-1.7%[3][27][29]
2月第四期:估值与流动性周观察
太平洋· 2025-03-06 14:05
市场表现 - 红利、微盘股、消费表现最好,创业板指、成长、深圳成指表现最弱[3][15] - 钢铁、房地产、食品饮料涨幅前三,通信、传媒、计算机表现最弱[4][19] 估值情况 - 宽基指数估值普跌,当前各宽基指数估值修复至一年高位,消费处于近一年估值低位[3][33] - 创业板指/沪深300相对PE和PB下降,万得全A ERP小幅下降,处于一倍标准差附近[25][26] - 红利PEG值最小,科创50风格PB - ROE值最小,金融地产估值高于50%历史分位,其余大类行业历史估值皆处于50%以下[6][35] - 各行业估值处于近一年高位,非银、公用事业等估值处于近一年低位,消费板块估值较为便宜[43][47] - 科技板块热度较高,先进封装等概念处于估值三年历史较高分位[6][53] 盈利预期 - 各行业盈利预期普遍小幅下调,银行上调幅度最大,房地产下调幅度最大[6][57] 海外市场 - 英国富时100指数表现最好,恒生科技指数表现最差[6][61] 流动性与交易 - 市场流动性转强,交投活跃度上升,全A成交额9.96万亿,换手率10.12%,市场资金合计净流入407.56亿元[3][65] - 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资金1369.7亿元,国债期限利差扩大,中美利差倒挂程度减小,3月美联储不降息概率达93%[6][68] 资金流向 - 偏股型基金发行规模251.7亿元,加仓食品饮料、房地产等,减仓计算机、传媒等[10][84] - 两融资金净流入124.28亿元,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下降至9.95%,ETF份额上升70.9亿份[10][89] 一级市场与产业资本 - IPO融资0家,融资规模0亿元,再融资3家,融资规模39.32亿元[10][97] - 产业资本减持40.47亿元,交通运输等增持前三,汽车等减持前三,解禁规模167.11亿元,有色等解禁规模前三[10][98] 风险提示 - 市场波动过大、数据具有时滞性、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10][105]
固收+股票ETF,扬帆起航
华西证券· 2025-03-06 14:05
固收+产品发展机遇 - 权益市场情绪转暖、利率下探低位、理财回归净值化,固收+产品或再度迸发[1][6] - 禁止手工补息和存款自律机制为广义固收资管产品提供发展空间,资金或流入债券类资管产品[7] - 高息资产稀缺、资管产品收益错配,类权益资产弹性收益成破局关键,固收+产品发展动能强[11] 固收+产品投资策略 - 固收+产品提升权益仓位,截至2024Q4,二级债基股票&转债仓位达27.4%,偏债混合基金达29.1%[21] - 固收+产品把握板块β优于择券α,博弈个股Alpha策略在固收+产品中或“水土不服”[2][25] - 当前行情下,择时和板块挑选效率高于挖掘个股[32] 股票ETF优势 - 股票ETF规模从2020年初超6000亿增长至2024年底近29000亿,品类丰富,是理想β工具[36] - 主动Alpha因子稀缺,被动基金易获β收益,配置ETF节省投研精力[42] - 股票ETF费率低、流动性好,学习成本低,能衔接自上而下研究模式[45][48] 固收+发展新思路 - 纯债+股票ETF组合或成固收+新方向,已有部分固收+产品涉足股票ETF[2][50] - 以中欧磐固为例,2024年个股仓位下滑,权益仓位向ETF倾斜,采用哑铃策略配置ETF获弹性收益[59][62] 风险提示 - 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ETF对指数存在跟踪误差[3][65]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学习:政策协同发力,消费驱动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中邮证券· 2025-03-06 14:00
经济增长目标 - 2025年实际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持平2024年,符合市场预期,体现稳就业和长短目标统一[8][9][10] - 202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调整为2%,通胀目标下调[12] - 进出口目标延续2024年表述,淡化数量目标[14] 宏观政策 - 总基调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稳字当头,政策储备充足[19] - 财政政策更积极,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赤字率提至4%,发行特别国债1.8万亿,安排地方专项债4.4万亿[20][21] - 货币政策基调不变、节奏收敛,降准降息待落地,2025年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降幅或不低于55bp[24][28] 重点工作 - 全方位扩内需居首,以消费牵引畅通经济循环,从多方面激发消费潜能[35][36] - 发展新质生产力,短期关注人工智能+方向,关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投资机会[40][41] 房地产 - 政策基调不变,无新增工具,关注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投资带动[42][44] 风险防范 - 统筹发展与安全基调未变,防范房地产、地方债务及金融领域风险[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