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安全

搜索文档
理想 AES :夜间高速的“安全卫士”,主动安全累计934 万次避险守护出行
扬子晚报网· 2025-09-16 23:56
理想AES的进化并非一蹴而就。2024年7月,AES首次亮相,解决高速"顽疾";2025年7月,OTA7.5增强型AES上线,扩展到VRU与通用障碍物场景,具 备"社会守护"意义,完成从单点到全局的跃迁。 主动安全的挑战,在于真实、极端场景中的持续作用。截至2025年9月,理想主动安全已帮用户避免934万次潜在碰撞事故。这背后,是激光雷达、视觉、 算法的深度融合,是理想远高于行业的安全标准。 当夜间高速的惊呼化为一次轻松呼吸,这就是理想AES的价值所在:在最危险时,帮你避开风险,把安全带回家。 深夜高速,车速如风、光线昏暗,任何意外都可能引发严重事故。近日,一段用户分享的行车记录视频引发热议:夜间高速行驶时,理想汽车AES主动安 全系统果断出手,自动避让助车辆安全脱险,生动展现了理想主动安全在真实道路的硬实力。 在主动安全领域,复杂VRU(行人、儿童、骑行人等弱势交通参与者)场景向来是难题。夜间、低光照、人群密集区域,对传感器和决策算法都是巨大挑 战,这里也往往是事故的"高发地"。 理想AES自OTA7.5升级后实现了安全新突破。它能在夜间、逆光、低光照下精准识别行人、骑行人,甚至"鬼探头"的儿童;刹停不及, ...
小鹏加码主动安全:CEO 下场动员,想用技术成果回应外界质疑
晚点Auto· 2025-08-31 19:59
核心观点 - 主动安全已成为智能电动车技术竞赛的新焦点 公司通过重写主动安全架构和代码 实现每日迭代更新 以重新进入主动安全第一梯队[2] - 公司采用纯视觉方案 通过端到端+NGP架构提升主动安全性能 实现130公里/时全速域AEB和行业唯一的低附着路面AES功能[4][7][19] - 团队通过设立急战室和每日迭代的开发模式 在半年内完成主动安全系统升级 以应对市场竞争和用户对安全功能的需求[15][16][13] 技术突破 - AEB系统覆盖0-150公里/时全速域 针对静止障碍物在130公里/时高速下实现两段式刹停 先以0.6-0.7G减速度提醒 再以1G减速度紧急制动[4] - 冰雪AES功能通过单边制动技术 在80-130公里时速范围内实现紧急转向避让 解决低附着系数路面(低于0.3)的车辆控制问题[7][8] - 视觉摄像头采用24Hz帧率 响应速度达主流激光雷达的2倍 端到端模型延时降低一半[19] 开发过程 - 组建跨部门团队(智驾+底盘)进行技术融合 通过实车测试验证单边制动等创新方案[9][10] - 在广州和上海设立急战室 实行每日版本迭代和每周例会机制 确保开发进度和质量控制[15][16] - 使用累计的庞大数据库(含标签数据)进行模型训练 道路测试超60万公里 并辅以云端仿真测试[20] 行业背景 - 行业从基础AEB功能转向高速/夜间/极端天气等复杂场景的性能竞争 AEB成为衡量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的新标尺[3] - 端到端算法应用趋于成熟 可提升场景识别准确率和驾驶行为拟人化 公司采用该架构重写AEB代码[18][19] - 纯视觉与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存在争议 但公司通过纯视觉方案实现主动安全性能提升[12][19] 战略意义 - 主动安全被列为公司"五大战役"之一 获得高层直接关注和资源倾斜 包括算力分配和人员调配[13][17] - 技术显性化需求增强 需通过突破性功能(如冰雪AES)强化智能驾驶标签 应对行业竞争压力[14] - 优先解决高频高严重度场景(如车辆/行人/施工障碍) 终极目标为实现零碰撞的全场景覆盖[21][22]
“被动安全+主动智能”双重守护,九号两轮电动车安全进化论
财富在线· 2025-08-14 12:02
核心观点 - 两轮电动车安全是系统性底层工程 贯穿设计制造选材到最终体验的每一环 安全应成为产品的标配而非高配或噱头 [1][2][9] - 公司通过硬件被动安全和智能主动安全双体系构建安全护城河 将安全作为产品的起点和不变底线 [2][6][9] - 公司推动安全技术下放和标准引领 促进行业向安全普惠迈进 体现对行业及用户的责任担当 [4][6][9] 被动安全体系 - 车架采用HC420合金钢等高强度材料 F2z110MAX车型扭转刚性提升48% 纵向刚性提升61% [2] - 电摩M3 95C MAX车架管壁从2.0mm增厚至3.5mm 采用QSTE420高强度合金钢 增强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3] - 全面推广大尺寸碟刹系统 MMAX110 mk2等车型采用前220mm+后180mm盘径 M3 95C MAX配备前240mm+后200mm超大碟盘 [3] - 2025年新品标配ALC全景光幕系统 统一采用远光38000cd 近光15000cd的高亮度照明标准 [4] 主动安全技术 - RideyFUN功能结合5英寸液晶屏实时显示导航信息 减少操作失误和分心风险 [6] - ABS防抱死系统从中高端车型下放到主力产品 防止急刹或湿滑路面车轮锁死 [6] -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成为全系新车标配 提升起步加速及转弯时的防滑能力 [6] - CBS联动刹车系统通过智能分配前后制动力简化操作 [6] - BMS6.0电池管理系统提供三十多项安全防护 包括双重过流/短路保护及过充过放保护等 [7] - 行业首创一键SOS紧急呼叫系统 长按6秒自动联系紧急联系人并发送定位 [7] - AHRS姿态感应系统在碰撞或摔倒时自动触发报警 争取救援时间 [7] - 陡坡缓降功能智能保持低速下坡 坡道驻车防止溜车 [7] - 坐垫感应需检测超过15公斤重量才解锁电源 防止误操作突然加速 [8] 行业影响 - 通过技术下放推动ALC照明系统等行业标准升级 让用户享受安全红利 [4] - 将主动安全配置从高端车型普及到大众产品线 缩小制动和操控环节的失误空间 [6][7] - 安全普惠策略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安全标准迈进 [9]
中国银河:给予比亚迪买入评级,目标价151.82元
证券之星· 2025-08-13 14:00
公司评级与目标 - 中国银河证券给予比亚迪买入评级 目标价15182元 [1] 腾势品牌定位与市场表现 - 腾势定位25-50万元中高端市场 2025年5月成交均价38万 仅次于鸿蒙智行 远超BBA和沃尔沃等高端品牌 [2] - 腾势D9连续两年登顶中国全品类MPV销量榜首 2025年H1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成为豪华MPV销量冠军 [2] - 腾势2025年预计销量23万辆 其中D9销量125万辆(国内11万辆 出口15万辆) N9销量5万辆 N8L销量3万辆 [4] 技术优势与集团赋能 - 腾势受益于比亚迪集团高研发投入 天神之眼-B和易三方技术实现140km/h高速爆胎后车辆稳定控制 [3] - 比亚迪DM50系统NECD工况油耗降低10% 新一代超级e平台实现兆瓦闪充 充电5分钟可行驶400公里 [3] - 腾势采用Dlink智能座舱系统实现全面AI交互 云辇-A系统提升驾乘舒适性 [3]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994027亿元、1160765亿元、1307582亿元 [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537亿元、63221亿元、75396亿元 [4]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576元、693元、827元 合理每股价值区间13475元-15182元 [4] 机构评级与市场数据 - 最近90天内19家机构给出评级 其中17家买入 2家增持 目标均价15086元 [6] - 东北证券预测2025年归属净利润55254亿 对应预测PE为581 [5] 相关ETF表现 - A50ETF(159601)近五日涨跌148% 最新份额326亿份 减少78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1335万元 [8]
领跑万亿赛道,德赛电池全球首发主动安全电芯·系统并与7大客户签约!
金投网· 2025-08-07 15:2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全球储能火灾高达80余起,安全问题成为行业重大隐患 [1] - 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超30% [2]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达99.58 GWh,同比增长150.62% [2] - 数据中心电力成本占运营总成本的56.7%,推动"光伏+储能"需求激增 [2] 公司技术突破 - 推出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实现从"事后灭火"到"事前预警"的转变 [5][6] - 通过新型温压一体传感技术实时监测电芯内部压力及温度变化 [6][8] - 开发电解质耐受的新型传感器,可在严苛环境下稳定工作 [8] - 测试显示AI电芯能提前30天预警析锂、微短路等内部风险 [13] - 电芯循环寿命最高提升15% [13] 产品与认证进展 - 100Ah、280Ah和314Ah三款储能电芯通过GB 44240-2024强制性国标测评 [13] - 测试中心获CNAS国际认可,检测报告获全球100多国互认 [13] - 推出锂电UPS系统LPC2.0,数据中心用电成本高峰时段减少79% [15] - 发布86Ah高倍率电芯及系统解决方案 [14][17] 市场合作与订单 - 与罗马尼亚Voltika签署1GWh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意向采购协议 [15][16] - 同7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覆盖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与渠道资源 [15] - 源网荷储方案实现能源成本与环境效益双重突破 [15] 行业政策与战略 - 国家《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技术 [20] - 公司提出"本地合规、全球互认"的安全新范式 [4] - 构建"电芯-模组-电池簇-系统"全链路防护架构 [13]
改款智界R7亮相!智驾升级增配置,剑指Model Y?
电动车公社· 2025-07-21 23:26
品牌焕新与产品升级 - 智界发布全新六边形车标,采用镍合金材质和微米级电铸工艺,设计源于"LUXEED"的X四向留白,象征探索未知[1][2] - 改款智界R7登陆工信部,外观、智驾硬件、配置和舒适性全面升级,车身长度扩展至4956mm/4982mm,高度扩展至1649mm/1650mm[4][5] - 新车提供多样化选装配置,包括后视镜样式、轮毂、前后保样式、尾翼、摄像头等,储能装置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由江苏时代新能源提供[5] 智能化与安全性能提升 - 智界R7智驾硬件与问界M8看齐,增加4D毫米波雷达和后向固态激光雷达,提升悬空障碍物探测能力(垂向3米、横向10米)和后向追尾预警距离(夜间增加70%)[7][8][10] - 软件升级至华为ADS 4,支持车位到车位智能辅助驾驶和泊车代驾功能,现款车型也将同步更新[13][17] - 改款后拥有30万以内最强的智能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能力,符合市场智能化趋势和用户需求[14][15] 产品定位与市场竞争 - 智界R7定位家庭用户,侧重辅助驾驶、空间和舒适度,与小米YU7的年轻化、驾控导向形成差异化[31][32] - 主要竞争对手为特斯拉Model Y,华为智能辅助驾驶的强背书是核心优势,曾单月销量达1.5万辆[33][36] - 需通过鸿蒙智行渠道能力、智能化技术展示和产品力增强来重建用户信心[40] 营销策略与市场前景 - 智界邀请10万+用户参与新车标共创,联合高德地图、得力文具等品牌营销,传递"不被定义"的品牌理念[44][45][47] - 现款R7起售价降至22.98万元,处于价格低点,明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将调整为减半征收[49][50] - 下半年行业将面临"抢订单大战",交付能力成为关键,智界需平衡订单、产能和交付周期[51][52][53]
从主动安全看理想的用户价值
新浪财经· 2025-07-03 14:28
激光雷达的安全价值 - 理想L7在120km/h时速下通过激光雷达实现自动紧急转向,成功规避前方事故车辆和行人[1] - 公司内部数据显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比纯视觉方案事故率降低20%-30%,夜间事故率降幅达41%[3] - 将激光雷达从"功能件"重新定义为"安全件",类比安全带和气囊的被动安全属性[3] 技术架构与用户价值 - 2021年L9在第三方AEB测试中排名倒数后,公司用3个月重构技术架构,实现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信息融合[4] - 自研系统支持120km/h全黑夜无路灯场景刹停,截至2025年6月主动安全功能累计避免潜在碰撞730万次[4] -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成为全球首个将该配置从高端车型下放至全产品线的品牌[4] 场景化安全功能进化 - 建立行业首个高频高危驾驶风险场景库,覆盖鬼探头、消失前车等数百种场景[6] - 2023年起推送全速域AEB(90km/h城市刹停至120km/h高速刹停)、360度安全盾(地库障碍物识别)和行业首发AES自动紧急避让功能[6] - AES功能支持60-130km/h范围内连续两次避让,央视直播中L9 Max成功完成120km/h穿越假墙测试[7][13] 底层操作系统突破 - 自研星环OS操作系统将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响应速度提升1倍,120km/h刹停距离缩短7米[13] - 系统采用跨架构设计,相比传统"三部门汇报"流程大幅优化响应效率[13] - 研发投入达十亿级,200人团队完成从供应商方案到全自研体系的转型[16] 安全理念与行业影响 - 公司开发原则明确"安全>舒适>便捷",涉及安全的预算无需审批[4] - 通过近百万用户数据持续迭代算法,推动AEB从应急功能进化为全场景守护系统[17] - 激光雷达200米探测距离象征技术前瞻性,重新定义汽车安全标准[17]
激光雷达成智能安全新标配,理想汽车以技术平权重构行业安全标准
第一财经· 2025-07-01 16:04
行业技术路线选择 - 新能源汽车行业曾出现"去激光雷达"趋势,多家车企转向纯视觉方案以降低成本或提升研发效率 [1]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通过提升算力、算法和模型训练实现自动驾驶感知功能 [5] - 多数车企选择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其中激光雷达是重要组成部分 [5] - 纯视觉方案对非标准物体识别成功率不足60%,激光雷达凭借点云成像能精准捕捉物体三维轮廓 [6] 理想汽车的战略决策 - 2025年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全系标配ATL全天候激光雷达,使AD Pro主动安全能力向AD Max看齐 [1] - 公司将激光雷达定位为"隐形安全气囊",而非仅用于提升辅助驾驶能力 [4] - 决策基于两周论证,数据显示带激光雷达版本能减少20%-30%事故率,用户价值远超成本 [4] - 公司认为安全是用户选择品牌的关键因素,主动安全是自研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的体现 [3] 技术性能提升 - ATL激光雷达搭载智能点云解析引擎和智能滤噪算法,减少误识别和误触发 [6] - 具备120°超广视野和200米超远距探测能力,分辨率提升2.5倍 [6] - 相较上一代产品,体积减小60%,重量轻60%,外露最小视窗高度仅25mm [12] - 采用禾赛第四代芯片架构,探测器灵敏度提升130%,最佳角分辨率达0.08°×0.1° [12] 安全性能数据 - 用户高频遭遇的20类高危场景中,17类需要激光雷达辅助 [8] - 2024年推送的"120公里全黑夜AEB刹停"等功能将用户事故率降低15%-20% [8][15] - 截至2025年6月12日,主动安全功能累计避免超730万次潜在事故 [9] - 公司建立行业首个高频高危驾驶风险场景库,安全标准大幅高于行业 [9] 产品定位与研发历程 - 公司定位家庭用户,安全策略以满足"万无一失的安全感"为核心 [11] - 从供应商方案到自研AEB模块,再到激光雷达融合,技术持续迭代 [11] - 2021款理想ONE开始自研部分AEB模块,L9首次搭载激光雷达 [11] - 通过规模化搭载,将激光雷达从"高端专属"转化为"安全标配" [15]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公司推动行业从"功能竞争"转向"生命价值竞争" [8] - 在续航、智能座舱同质化后,主动安全成为新核心竞争力 [15] - 激光雷达从"选配"到"标配"反映安全标准的重新锚定 [15] - 安全被视为智能驾驶下半场最硬核的差异化因素 [8]
专访 || 加特兰创始人兼CEO陈嘉澍:以创新、质量与安全打造“中国芯”的金字招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3 11:51
行业趋势 - 智能驾驶行业正从技术狂飙转向安全理性的发展路径,政策监管持续加码推动安全意识觉醒 [1] - 产业链存在"重智能轻安全"现象,主动安全功能常被忽视,行业需回归安全性第一原则 [4] - 政策强监管(如AEB法规)和用户高期待推动毫米波雷达需求刚性增长,倒逼芯片性能跃升 [5] 公司技术突破 - 发布全球首款符合IEEE 802.15.4ab标准的车规级UWB SoC芯片Dubhe系列,创新引入MMS模式和2T4R雷达架构 [9][10] - 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从40nm到22nm工艺跨越,通道数从4T4R升级至8T8R,推出Andes Premium成像雷达方案 [4][5] - 通过RoP®封装技术实现性能与成本平衡,Alps-Pro方案获国内外主流车厂定点 [5] 市场表现与战略 - 毫米波雷达芯片累计出货1900万颗,覆盖国内30个车企300款车型,2025年单年出货目标1600万颗 [8] - 国内市占率有望突破1/3,同时成功开拓海外市场 [8] - 将UWB赛道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填补国内车规级UWB芯片空白 [9] 核心竞争力 - 形成车规级无线SoC开发、数模混合芯片量产、"me-first"创新文化等四大核心能力 [8] - 中国首家获ASIL B功能安全认证的半导体企业,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成熟度达ASPICE level-3 [6][7] - 构建覆盖芯片全生命周期的"零缺陷"质量管理体系,显著降低故障风险 [6] 产品应用场景 - 毫米波雷达方案覆盖高阶智驾(如AEB)到舱内安全全场景 [5] - UWB芯片支持脚踢感应、舱内儿童遗留检测、入侵检测等多功能集成 [10] - 22nm工艺显著降低功耗,适配长待机功能需求 [10] 行业影响与愿景 - 单车芯片价值有望从燃油车时代不足500美金跃升至1500美金以上 [8] - 参与IEEE 802.15标准制定,推动技术从领先到标准制定的跃迁 [9][10] - 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车规级无线感知与通信半导体企业 [10]
行业标准持续提升,均胜电子用智能化驱动汽车安全升级
证券之星· 2025-05-30 09:24
行业趋势与政策 - 随着技术迭代和安全法规升级,行业对主被动安全产品提出更高标准,例如未来新车将强制安装AEBS等系统 [1] - AEBS正从对标迈向建标阶段,预计市场空间将达千亿规模 [1] - 国家强制安装AEBS的政策出台,推动产业链技术大规模前装,并强化主动安全与智能舱驾的融合 [4]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均胜电子将安全产品与电子技术深度融合,推出面向未来的创新安全解决方案,包括ADAS域控制器、前视一体机、舱驾一体化方案等 [2] - 公司AEBS解决方案包含软硬件一体化技术优势,前视一体机可实现AEB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等功能 [2] - 2023年推出第一款ADAS域控制器产品nDrive-H,支持L2+至L4级辅助驾驶能力,2024年持续迭代并实现前视一体机等产品的量产 [3] - 开发零重力安全解决方案、新型安全带和气囊、电动折叠方向盘等创新产品,满足最新乘员防护要求 [4] - 将智能辅助驾驶与主动安全融合,实现实时感知到动态适配,包括OMS、DMS、生命体征检测等集成化方案 [5] 市场与订单 - 均胜电子、保隆科技、万安科技等公司已获订单突破,有望从技术大规模强制前装中受益 [1] - 前视一体机方案预计成为乘用车AEBS主要增量,8MP方案成本已降至500元左右,摄像头模组+域控制器方案成本仍高达数千至万元以上 [2] - 公司ADAS域控制器等产品应用于海外主机厂和知名自主品牌车企的多款车型,相关订单持续在国内外落地 [3] - 已向某日系客户提供基于UWB技术的车内儿童遗留监测产品及OMS/DMS集成化方案并量产 [6] 行业前景与渗透率 - 前视一体机方案预计成为法规带来的主要增量,利好一体机芯片及整机供应商 [2] - 座舱监测方案正从单一功能DMS向多功能IMS迭代,预计2026年中国乘用车IMS渗透率将达3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