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

搜索文档
蛰伏半年,埃安渴望脱胎换骨
36氪· 2025-07-25 10:16
随着集团的深度整合进入新阶段,今年上半年对于广汽集团旗下的每个板块来说,都堪称新领导班子主理下的又一历史性时刻。 广汽丰田、广汽本田纷纷再续"中国化",铂智3X和P7的上市,无论结果如何都带着很强的本土化印迹,造适合中国用户的电动车成了两家日系合资公司 需求新生的重要课题。 身为广汽乘用车主体的广汽传祺,选择跳出MPV的舒适圈,用"向往车型"的高价值属性试图完成品牌层面的再历练,S7、M8乾坤的接连下场,就是最好 的证明。 而于广汽新能源板块,昊铂从埃安体系中彻底脱出,两者的平行运作,一边将广汽研究院的技术储备最大限度地划拨给了两个品牌。另一边,产品矩阵的 分开打磨也给广汽大自主更多的发展空间。 但总的来说,站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市场高速进化,消费趋势伴随着向着同一方向演进, 埃安在集团内部所起到的作用着实关键。"承上启 下"是2025年埃安必须做到的,就意味着,埃安的改革远比外界给予广汽的期待来得更具象。 下半年的市场竞争,一定会来得更加凶猛。在经历过上半年的辗转腾挪,对于埃安,我们需要更直观地看到切实方案的落地。 受董事长冯兴亚在自主版块上投入的精力,"销量复苏"只会是检验埃安往后发展的一个小小指标 ...
广汽集团连续亏损 今年上半年亏逾18亿元
财经网· 2025-07-21 12:13
公司战略与反思 - 公司董事长承认对增程和插电技术路线判断失误,错失市场机遇[1] - 公司已调整技术路线布局,计划持续导入多款增程和插电车型[7] - 启动"番禺行动"三年计划,2025年拟推出超20款新车型,覆盖纯电/增程/插混动力形式[1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067.98亿元(同比-17.05%),归母净利润8.24亿元(同比-81.4%)[1] - 2025年上半年预亏18.2-26亿元,系2005年以来首次中期亏损[10] - 营业成本达1006亿元,研发费用18.12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09.19亿元[2] 销量数据 - 2024年总销量200.31万辆(同比-20.04%),其中广本-26.52%、广丰-22.32%、埃安-21.9%[1][3] - 2025年1-6月累计销量75.53万辆(同比-12.48%),6月单月广本-12.61%、埃安-22.6%[3] - 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3.58%(2025年6月),节能汽车占比1.29%[6] 新产品表现 - 2025年新推埃安UT/昊铂HL/传祺向往S7等车型,埃安UT最高月销5346辆,未达1.5万辆目标[9] - 昊铂HL上市三个月累计销量1280辆,传祺向往S7三个月累计销量5332辆[9] 行业竞争分析 - 汽车行业价格战导致利润下滑,公司营销体系仍以传统4S店为主,与新能源趋势错位[12] - 专家指出自主品牌运营体系需改革,多款车型未达预期[12] - 公司计划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60%(目标200万辆)[12]
插混“急刹车” 新能源市场重返纯电时代?
经济观察网· 2025-07-19 12:30
然而,今年上半年,插混车型销量增速出现直线下滑。中汽协数据显示,2月至6月,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速从90.3%一路下滑至7.8%。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插混车型的"相对竞争力"有所下降,包括纯电续航600km以上车型价格已下沉至15万—20万元区间,快充网络密度 快速提升,里程焦虑明显缓解;政策端补贴、购置税优惠对纯电更友好,部分城市绿牌额度向纯电倾斜;插混车型纯电续航普遍<150km,日常充电频次 高;双动力系统带来更高保养复杂度。因此,插混车型增速下滑是"基数+需求结构+技术替代"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速狂奔多年后,插混细分市场开启"大降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中国插混车型累计销售252.1万 辆,同比增长31.1%。而在2021年至2024年,中国PHEV车型增速分别为140%、151.6%、84.7%和84.5%。 同期,纯电车型增速开始提升。今年1至6月,中国纯电车型累计销售441.5万辆,同比增长46.2%。此前两年,中国纯电车型增速分别为24.9%和15.5%。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这个变化)和'两新'政策有关系 ...
【周度分析】车市扫描(2025年7月1日-7月6日)
乘联分会· 2025-07-10 16:37
本周车市概述 - 7月1-6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3.8万辆,同比去年7月同期增长1%,较上月同期下降6%,今年以来累计零售1,114万辆,同比增长11% [1] - 7月1-6日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3.3万辆,同比去年7月同期增长39%,较上月同期增长0%,今年以来累计批发1,351.2万辆,同比增长13% [1] - 7月1-6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13.5万辆,同比去年7月同期增长21%,较上月同期下降11%,新能源市场零售渗透率56.7%,今年以来累计零售658.3万辆,同比增长37% [1] - 7月1-6日全国乘用车厂商新能源批发12.5万辆,同比去年7月同期增长31%,较上月同期增长0%,新能源厂商批发渗透率53.6%,今年以来累计批发559.4万辆,同比增长33% [1] 2025年7月全国乘用车零售市场 - 7月第一周全国乘用车市场日均零售4.0万辆,同比去年7月同期增长1%,较上月同期下降6% [3] - 2025年2月起行业置换率稳定在60%以上,已成为拉动乘用车市场的主要动力 [3] - 2020年-2024年的7月车市零售占全年总量平均在8.4%,其中2024年仍达到7.5%的占比 [3] 2025年7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 - 7月第一周全国乘用车厂商日均批发3.9万辆,同比去年7月同期增长39%,较上月同期增长0% [5] - 6月行业出现明显的去库存特征,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去库存力度均较大,因此7月的产销开局较强 [5] - 汽车行业出口形势较好,行业发展靠"内、外需"共同推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5] 中国插混市场发展 - 中国有世界近80%的插混市场份额,中国的狭义插混和增程式电动车具有世界创新的价值 [7] - 中国插混车型必将在世界其它缺少充电环境的市场带来巨大的替代燃油车的增量 [7] - 中国插混的巨大成就让世界燃油车升级有了巨大的提升空间,可以不依赖于基础设施实现电动化 [6] 2025年6月乘用车市场降价分析 - 2025年6月降价规模14款,较同期多2款,其中燃油车5款,插混车2款,增程式车型1款,纯电动车型6款 [8] - 2025年1-6月份新能源车新车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3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2% [9] - 2025年1-6月份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7万元,降价力度达到8.9% [9] 二手车市场 - 2025年1-5月二手车累计交易量791万辆,同比增长0.6%,交易额5,164亿元,下降2.1% [9] - 2025年5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160.4万辆,环比下降6%,同比增长1.2%,交易金额为1,030亿元,同比增长0.6% [9] - 中国二手车正处于快速崛起阶段,未来发展潜力极其巨大,以旧换新的今年阶段性目标超预期实现 [10]
增程式汽车再加速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09:57
车企增程式技术布局 - 宝马计划2026年推出iX5增程版,综合续航1000km,并将技术扩展至第六代iX3和第七代iX7 [2] - 广汽丰田宣布生产汉兰达和赛那增程版,上汽大众发布IDERA概念车进军增程市场 [2][5] - 现代汽车开发续航超900km增程车,日产考虑推出中型/大型SUV增程版,小鹏加速增程车型研发 [2][13] - 宝马曾于2019年停产i3增程版,现因纯电市场增速放缓重新回归增程路线 [4]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前5月增程车销量同比增50%,远超插混停滞和纯电增速 [4] - 理想汽车2024年销量超50万辆,成为首家盈利新势力车企 [5] - 零跑汽车转型增程后销量从2022年439万辆飙升至2023年806万辆,2024年一度登顶新势力榜首 [13] - 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同比增407%,其中增程车销量同比增幅达787% [12] 技术优势与用户需求 - 增程车采用"大电池+小增程器"架构,发电功率控制在30kW内,馈电油耗接近燃油车水平 [10] - 增程车5年平均折旧率456%,低于纯电车588%的折旧率 [18] - 用户偏好增程车的纯电驾驶体验+燃油备用方案,中高端车型智能化配置更具吸引力 [14] - 增程技术结构简单利于降成本减重,低速工况节能优势显著 [9]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2023年增程车销量同比增111%,2024年增幅扩大至167%,增速远超插混和纯电 [12] - 固态电池商业化将提升增程车性能,多家企业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17] - 宝马/丰田/大众等计划2026-2027年集中推出增程产品,行业竞争将加剧 [18] - 专家认为增程非过渡技术,未来将与纯电/插混长期共存 [18]
汽车视点 | 进口量同比大跌33%,仅占出口6%!中国汽车进出口“冰火两重天”
新华财经· 2025-06-24 20:55
中国汽车进出口格局逆转 - 2025年1-5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283万辆同比增长16%同期进口量仅18万辆同比下降33%进口规模仅为出口的6%创历史新低[1] - 2014年进口量143万辆为出口量90万辆的1.6倍2025年进出口比例完全逆转标志着产业从技术引进转向全球输出[1] 进口市场持续萎缩 - 2025年1-5月汽车进口量较2014年峰值缩水70%日德品牌仍占61.5%份额但绝对量下滑至11万辆[2] - 超豪华品牌劳斯莱斯宾利等跌幅超20%德系豪华车进口量同比下滑18%奔驰5月单月降幅达23%[2] - 大排量燃油车进口量暴跌4.0L以上车型降74%3.0-4.0L车型降41%新能源车中纯电动进口量下滑81%插混降64%[3] 出口市场量质齐升 - 2021-2024年汽车出口年均增速超50%2025年1-5月出口283万辆5月单月68.2万辆相当于2014年全年出口量的75%[4] - 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从2020年27%升至2025年46%1-5月出口116万辆同比增长33%四驱SUV出口销量同比激增8.6倍[4][5] - 出口均价从2021年1.6万美元升至2023年1.9万美元2025年回调至1.7万美元中高端车型逐渐成为主力[4][5] 全球化产能布局优化 - 中国车企在墨西哥泰国巴西推进本地化生产2025年5月墨西哥阿联酋巴西成为前三大出口国俄罗斯跌出前三[5] - 小鹏在德国建研发中心零跑通过反向合资Stellantis拓展欧洲市场长安比亚迪加速海外工厂落地[8][9] 技术路线与竞争压力 - 插混车型出口持续高增长2025年1-5月增速达140%纯电动车增速10%电池成本下降推动插混海外份额扩大[8] - 欧美车企混动技术迭代可能收窄中国插混技术窗口期部分国家推迟燃油车禁售令影响电动车需求[6] - 智能驾驶技术进入输出周期反向合资模式助力中高端车型冲击海外市场[9]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年乘用车出口达570万辆技术+本地化双轮驱动下自主品牌出海空间广阔[9]
奔驰考虑推出一款超长续航的混动车,大电池是主要方向|36氪独家
36氪· 2025-06-13 21:08
奔驰大电池插电混动战略 - 公司计划为中国市场开发油电同驱、超长续航插电混动车型,项目已获方向性通过并启动预研[1] - 当前在华插混产品仅5款,纯电续航最高115km(GLC插混版),售价较燃油版高10万元,显著落后国产竞品(如理想L7纯电续航286km、售价低21.62万元)[1] - 2025Q1全球营收下滑7%、净利润暴跌43%,主因中国市场销量下降10%[1] 合资品牌转向大电池混动技术 - 行业趋势显示主流车企通过加大电池容量实现纯电续航250-300km、综合续航超1000km[3] - 宝马重启增程研发,第六代X5进入量产审核阶段,X3/X7同步考虑增程版本[6] - 广汽丰田将引入增程动力至汉兰达/赛那,上汽大众推出纯电300km的ID ERA SUV[6] - 沃尔沃XC70采用SMA混动架构实现纯电200km/综合1200km续航[6] 中国市场消费需求驱动转型 - 用户核心需求为低能耗、补能便利、超长续航及智能体验,而非特定技术路线(如增程式)[3] - 2024年理想增程车型销量破50万辆,问界M9以15.8万辆取代宝马X5成50万+车型销冠[6] - 合资品牌将大电池插混视为兼顾技术优势与本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6][8] 技术路线选择与竞争格局 - 公司曾研究增程技术(2023年EQS项目),但2024年因成本/可持续性中断开发[3] - 新项目优先考虑大电池插混方案,技术推演阶段聚焦超长续航目标[4] - 行业竞争加剧,传统巨头集体入局倒逼技术-需求双驱动转型[7]
东安动力:与众多造车新势力建立合作 开展甲醇、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发动机研发
证券时报网· 2025-05-21 17:51
公司业绩与经营情况 -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 94亿元,净利润372 9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1] - 1-4月销售整机20 33万台,同比增长36 14% [2] - 新获取26家企业的51项新市场《定点协议》,生命周期内总销量预计150万台 [1] - 通过新产品上量、全员价值创造活动(制造降本、采购降本等)以及与东安汽发协同效应改善盈利能力 [1]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拥有三大发动机产品平台(自然吸气、增压直喷、新能源增程动力)和三大变速器产品平台(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DHT) [1] - 增程动力系统研究院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建设,将提升研发硬件水平 [2] - 基于AT技术开发的混动专用变速器(DHT)将搭载郑州日产FrontierPro车型,预计年内上市 [2] - 正在开展甲醇、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发动机的研发 [2] 行业趋势与市场定位 - 2024年我国插混车型累计销售514 1万辆,同比增长83 3%,占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达40% [3] - 判断未来5-10年新能源(特别是插混车型)是汽车行业主要发展方向 [3] - 公司插混产品(增程器、混动发动机及混动专用变速器)布局符合行业趋势 [3] - 作为国内最早开发增程器的企业,与众多造车新势力合作,2025年将有多款匹配公司增程器的车型上市 [2] 毛利率与成本控制 - 一季度产品毛利率下降主要受行业竞争、新能源转型、生产线折旧增加及新会计准则调整影响 [2] - 通过市场开拓(定点客户批量生产)和全面价值创造活动(制造降本、供应商降价)改善盈利能力 [2]
EGR龙头转型新能源,驱动电机铁芯高增!隆盛科技:行业红利难掩资本依赖症
市值风云· 2025-05-20 18:02
核心观点 - 插混汽车销量占比快速提升,2024年占新能源汽车比例达40%,较2022年提高17个百分点 [3] - 隆盛科技业务深度受益于新能源混动与电动化发展,2023年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52%,预计2024年进一步提升 [26] - 公司面临EGR市场空间有限、马达铁芯业务毛利率低、客户集中度高及依赖资本市场输血等挑战 [31][46][50][60] 业务概况 - 公司从单一商用车EGR业务拓展为EGR系统、新能源驱动电机马达铁芯、汽车精密零部件三大板块 [18] - 2018-2023年营收CAGR达51.4%,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6.4亿元,同比增长38.5% [19] - 归母净利润从2018年百万级增长至2024年预计2.1-2.4亿元,同比增长43%-63% [22][24] EGR业务分析 - 柴油机EGR市占率40%排名第一,但混动EGR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力,2024年市场份额接近2/3 [31] - 2023年混动EGR产品营收占EGR总营收约25%,配套比亚迪、吉利等客户订单大幅增长 [32] - 预计2027年EGR市场规模32.2亿元,2024-2027年CAGR为15.6%,市场空间有限 [32][34] 马达铁芯业务分析 - 2024年上半年营收4.6亿元,年化市占率约16%,但毛利率仅9.3% [46] - 采取大客户策略,前两大客户为某外资品牌和联合汽车电子 [42] - 预计2027年马达铁芯市场规模113.3亿元,2024-2027年CAGR达26.2% [41][42] 财务与运营 - 2024年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18.6%,净利率9.3%,EGR板块毛利率最高达24.5% [53][55] - 前五大客户占比65%,客户集中度高 [50][51] - 现金循环周期超2个月,反映议价能力较弱 [55][57] - 上市至今累计募资12.9亿,分红1.3亿,依赖资本市场输血 [60][61]
新技术追赶日企优势,产品力打出良好影响,从欧洲到中东,中国插混汽车销量激增
环球网资讯· 2025-05-20 06:48
中国汽车产业出海转型 -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出海多元化转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插混)技术成为关键杠杆 [1] - 插混车型凭借高性价比、长续航里程和灵活动力解决方案,在欧洲、中东市场热销 [1] - 中国车企实现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引领的跨越,以电驱动技术突破为要点 [1] 欧洲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注册量同比增长78%,达15万辆,市场份额4.5% [2] - 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纯电动车占比下降 [2] - 比亚迪在欧洲14国销量达11123辆,大幅领先特斯拉的6253辆 [2] - 德国消费者因充电设施不足和高昂电价转向插混车型,中国品牌插混轿车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价格约4万欧元 [2] 中东市场表现 - 阿联酋消费者对奇瑞、比亚迪等中国品牌插混车型兴趣显著上升 [3] - 丰富智能配置和高性价比是中国品牌的核心卖点 [3] 政策与市场机遇 -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3%反补贴税,但插混车型未被列入,中国车企调整对欧出口策略 [4] - 欧洲混动汽车渗透率不足10%,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4] - 中国插混技术以电驱为核心,与日系燃油混动系统形成差异化竞争 [4] 技术优势 - 中国插混技术以电为主,纯电模式下行驶距离更长,保留燃油补充灵活性 [5] - 某国产插混车一箱油可跑2000多公里,燃油车仅1000公里,油耗是插混车的3-4倍 [5] 充电基础设施 - 全球充电基础设施滞后为中国插混创造机遇,欧盟和美国车桩比远逊于中国 [6] - 中国2024年增量市场纯电动车车桩比接近1:1 [6] 竞争态势 - 日系车企在欧洲发起反击,丰田2025年一季度售出25.8万辆插混车型,同比增长155% [7] - 日系品牌占据全球80%混动车市场 [7] - 中国品牌需加快技术创新,完善服务网络 [7] 本地化战略 - 比亚迪在土耳其投资1000亿美元建设年产15万辆新能源汽车工厂 [8] - 奇瑞等品牌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