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营销轻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虚增利润超千万,丸美生物仍然难入“40亿俱乐部”
观察者网· 2025-11-03 16:58
就财务核算不规范方面,丸美生物存在三大突出问题:首先,收入核算不准确。丸美生物在收入确认环 节未根据退货情况预估退货率,将部分非实际销售订单计入收入,造成收入核算偏差。第二,公司在建 工程核算不准确。公司未根据实际工程进度及时对未结算工程款暂估"在建工程"和"应付工程款",相关 工程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未及时转固,导致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计提不准确。第三是会计科目的错 误列报。公司将存放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通过"应收账款"科目列报,还将少量与研发活动 无关的咨询服务费计入研发费用。 在募集资金管理、使用和披露方面,丸美生物同样存在严重不规范行为:一是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丸 美生物使用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建设琶洲总部大楼时,未将募投项目与非募投项目分开独立核算,存在 使用募集资金支付非募投项目支出的情况。二是募投项目调整未及时审议和披露。丸美生物相关募投项 目超过原定完成期限未完成,对募投项目进行调整并实际支付相关费用,公司未及时审议和披露项目延 期或调整议案情况。三是募集资金管理信息披露不规范。丸美生物2023年、2024年公告的相关报告中, 披露的募投项目进度与实际不符;公司使用募集资金开展现金理财 ...
市值大跌200多亿,珀莱雅赴港上市谋突围
新浪财经· 2025-11-03 10:05
线上流量红利消退,国货美妆龙头面临转型阵痛。 10月30日, 珀莱雅 (603605.SH)在2025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绩单。根据最新披露的 财务报告,该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7.36亿元,同比下降11.63%;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下跌 23.64%,创下近年来单季度最大跌幅纪录。 就在同一天,珀莱雅向港交所正式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联席保荐人为 中金公司 和瑞银集团。 若成功上市,珀莱雅将成为国内美妆行业首个A+H股企业。 01 珀莱雅的发展路径,与其他国货品牌并无两样。 创始人侯军呈是温州乐清人,最初从事汽修行业赚取了第一桶金。偶然受到做 化妆品 批发的亲戚启 发,察觉商机后便毅然转战义乌,很快在义乌的化妆品批发领域崭露头角。因在批发过程中目睹了不少 代理品牌的消失,决定创建自己的化妆品品牌。 1999年,侯军呈转战杭州系统学习化妆品知识并寻觅专业人才。最终在2003年,他与妻弟方玉友共同创 建了珀莱雅品牌。 很多人应该都记得珀莱雅水动力系列在电视台打的广告。 一位资深从业者,介绍过他曾经历的国货化妆品的发展模式。 先选择一个便于记忆的品牌名称,为了快速获得市场关注, ...
贾乃亮带货也失灵?飞科电器三季报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大众日报· 2025-10-31 18:19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0.4亿元,同比下滑8.46% [1]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7亿元,同比下降1.61%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9.24亿元,同比下降7.75%,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8.76% [1][2] 费用结构失衡 - 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高达10.12亿元,而研发费用仅为0.71亿元,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14倍以上 [3]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的比例曾扩大至18倍 [3]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从7.698亿元攀升至14.86亿元,累计增幅近一倍,而同期研发费用从1.32亿元回落至9641万元 [3] 渠道网络收缩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经销商数量为374家,在半年内净减少83家,下滑比例高达18.16% [5] - 线下渠道虽覆盖沃尔玛、大润发、永辉等主流卖场,但在屈臣氏等CS渠道中难觅其踪,被徕芬等新兴品牌取代 [3] 产品结构与品牌表现 - 公司坚持结构性双品牌战略,拥有"FLYCO飞科"和"POREE博锐"两大品牌 [1] - 2025年上半年中高端产品销售占比降至56.37%,同比下滑8.51个百分点,逆转了2022至2024年从45.22%持续提升至60.78%的增长势头 [5] - 2025年上半年子品牌"博锐"营业收入为4.11亿元,同比下降18.07%,销售额占比为19.48%,较去年下降2.22个百分点 [5] 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问题 - 在黑猫投诉等公开平台上,关于"飞科"的消费者投诉累计超1200条,近期新增投诉涉及剃须刀、吹风机、电动牙刷等多个主要品类 [6][7][8][9] - 消费者投诉内容集中在质保期内出现故障、维修周期过长(如等待15-20天)、退货退款受阻以及售后态度差等问题 [7][8][9] - 投诉案例显示,产品存在使用半年内出现异响、无法充电等质量问题,且售后处理效率低下 [7][8][9]
刘亦菲也救不了珀莱雅:三季度营收、净利双位数负增长
观察者网· 2025-10-31 13:00
财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70.98亿元,同比增长1.89%,归母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2.65%,增速较上半年的7.21%和13.80%大幅放缓 [1][3] -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7.36亿元,同比下降11.63%,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滑23.64%,为近年来罕见的双位数负增长 [1][3] - 主品牌“珀莱雅”上半年营收39.79亿元,同比微降0.08%,为近五年来首次负增长,该品牌贡献公司74.27%的营收 [5] 业务运营分析 - 护肤类产品作为营收主力,占比78.31%,但上半年几乎零增长,增幅仅为0.20% [5] - 洗护类产品增速高达131.25%,美容彩妆类增长25.79%,公司依赖低毛利品类维持增长 [5] - 第二增长曲线彩棠品牌上半年营收7.05亿元,增长21.11%,增速较此前的75.06%和132.04%大幅下滑 [6] - 2025年第二季度,护肤类产品平均售价同比下降1.37%,美容彩妆类产品单价同比下降8.14%,呈现“以价换量”态势 [6] 营销与研发投入 - 前三季度销售费用高达35.25亿元,销售费用率攀升至49.66%的历史新高,相当于每100元收入中有近50元用于营销 [1][7][8] - 同期研发费用为1.42亿元,仅占营收约2%,销售费用是研发投入的25倍 [1][9] - 2025年上半年重金聘请国际巨星代言,业界估算其级别代言费用每年至少在2000万元以上 [9] 品牌高端化挑战 - 公司试图通过推出400元以上高端系列产品向高端市场转型,但难以改变消费者对其平价出身的认知 [1] - 公司拥有的240项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不足30%,大部分为外观设计和实用型专利,缺乏颠覆性科研突破 [16] - 在轻医美普及、成分党崛起的背景下,消费者从“买品牌故事”转向“买实际功效”,对缺乏硬核科技支撑的高端化接受度低 [16] 市场与渠道动态 - 2025年上半年,珀莱雅天猫官方旗舰店成交客户数同比减少11.78%,唯品会平台成交客户数减少15.63%,核心渠道客户流失 [6] - 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1458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珀莱雅”,主要涉及过敏、发货等问题 [12] 公司战略与资本市场动向 - 发布三季报同日,公司宣布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市场反应负面,公告后A股股价跌幅超4% [1][17] - 高管和股东多年来累计减持套现超过50亿元,相当于公司自2016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总和 [19] - 公司推出史上最高半年度分红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8元,现金分红总额预计3.15亿元,占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近四成 [19]
频现质量争议,这个网红品牌你还在买吗?
凤凰网财经· 2025-10-27 21:05
来源|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双十一黑板报"系列 # 很多人对小熊电器的最初印象,始于一款爆火的"酸奶机"。那正是它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成功出 圈的起点。 彼时,独居青年群体逐渐壮大,他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悄然觉醒,那些专注单一细分功能的小家 电,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小熊电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消费趋势,它带着辨识度极强的"萌系"设计,精准地瞄准了年轻消费 市场。凭借着"物美价廉"的定位,专攻那些被忽略的小众细分需求,一步步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只是,随着品牌的快速发展,关于产品质量的声音也渐渐多了起来,不少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远不 如品牌形象那般"可爱"。 曾经炙手可热的"小家电第一股",也逐渐被市场冷落。 01 质量争议不断,产品甚至"爆炸" 在社交平台上,不乏小熊电器的好评声。 有用户称赞其豆浆机 "颜值可爱,实用性拉满"。 早上出门前把排骨和食材放锅里,点上预约,再 设定一下保温时长。下班回到家就能喝到热气腾 腾的排骨汤,这种幸福感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 容! 然而,与正面声音并存的,是大量覆盖主流产品线的负面反馈。 也有人分享小熊电蒸锅的便捷,称"热玉米、蒸包子几分钟就能搞定,用着安心,清洗也 ...
珀莱雅赴港 IPO 遇冷!营收失速还狂分红,3年烧掉119亿打广告
搜狐财经· 2025-10-22 13:4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中报营收增速首次跌破双位数,仅为7.21% [3] - 占营收大头的主品牌“珀莱雅”营收出现5年来首次下滑,降幅为0.08% [3] - 公司过去几年营收净利增速通常保持在35%以上 [3] 公司财务与分红策略 - 公司宣布上市以来最大力度中期分红,计划拿出3.15亿元现金分给股东 [5] - 此次分红金额占净利润比例接近40% [5] - 创始人侯军呈、方玉友自上市以来通过分红已获得超过10亿元 [7] 公司运营模式 - 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接近50%,上半年销售费用支出超过26亿元 [11] - 研发费用长期维持在营收的2%以下 [11] - 创始人方玉友承认公司是搞营销出身,尚未成为科技型企业 [11] 公司治理与人事变动 - 公司“二代”侯亚孟在业绩放缓时期接任总经理 [13] - 联合创始人方玉友持续减持公司股票,累计套现数十亿元 [13] - 财务负责人王莉、首席营销官、首席科学官等多名老将相继离职 [16] 市场反应与背景 - 公司宣布赴港进行“A+H”上市后,次日A股股价下跌7.59% [1] - 彩妆品牌“彩棠”等子品牌增长迅速,但合计营收占比不足20% [5] - 2025年港股美妆IPO市场活跃,毛戈平市值突破500亿,林清轩、颖通控股排队候场 [1]
东鹏饮料A+H:存贷双高、股东高管频现减持、慷慨分红“肥”了林氏家族、研发费用率不足0.5%产品结构较单一
新浪财经· 2025-10-16 11:25
港股IPO计划与市场疑虑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 冲刺能量饮料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 [1] - 部分投资者质疑其港股IPO募资的必要性 认为其主要目的在于"套现圈钱" [1][7] 财务状况与分红策略 - 公司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高达66亿元 累计派息率超60% [1][8] -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各期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12亿元 8亿元 10亿元 23亿元 13亿元 对应股利支付率分别为100.59% 55.54% 49.03% 69.14% 54.74% [8] -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货币资金高达56.5亿元 若计入理财等现金类资产总额超出百亿 [7] - 公司短期借款从2023年的29.9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65.51亿元 增幅达118.69% 截至2025年上半年短期借款仍达61.28亿元 呈现"存贷双高"特征 [7] 股权结构与股东减持 - 创始人林木勤家族合计持有公司约67.71%的股权 为高比例分红最大受益方 [9] - 自2022年5月限售股解禁后 公司已累计发布7次减持公告 [1][10] - 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9%下降至2025年半年报中的1% 累计套现数十亿 [10] - 包括副总裁刘美丽在内的多名董监高及实控人林木勤家族也加入减持行列 合计套现金额高达数十亿 [11] 研发投入与产品结构 - 公司研发投入甚微 2024年研发费用仅0.63亿元 研发费用率仅为0.4% [1][3]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仅有1.61亿元 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60.8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大幅增长37.27% 其中渠道推广费支出涨幅达61.2% 广告宣传费支出涨幅为34.3% [4] - 公司收入高度依赖能量饮料 该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96.6%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77.9% [6] - 新品"补水啦"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3亿元 同比激增213.71% 但在总营收中占比仅为13.9% [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58.3亿元 同比增40.6% 净利润33.3亿元 同比增63.1%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07.37亿元 净利润23.75亿元 同比增速均超36% [2] - 公司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约15%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47.9% 稳居行业第一 [2] 高管薪酬 - 2023年24位董监高(包含离任高管)合计薪酬支出为4604万元 [12] - 五名高管薪酬超过500万 副总裁蒋薇薇 卢义富年薪均为721.39万元 监事会主席余斌年薪为623.37万 董事长林木勤年薪552.73万 董秘张磊年薪546.55万元 [12][13]
东鹏特饮A+H:存贷双高、股东高管频现减持、慷慨分红“肥”了林氏家族、研发费用率不足0.5%产品结构较单一
新浪证券· 2025-10-16 11:02
港股IPO计划与市场疑虑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 冲刺能量饮料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 [1] - 部分投资者质疑其港股IPO募资的必要性 认为其主要目的在于"套现圈钱" [1][6] 财务状况与资本运作 - 公司账面资金充足 截至2024年末货币资金高达56.5亿元 现金类资产总额超百亿 [6] - 公司呈现"存贷双高"特征 短期借款从2023年的29.9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65.51亿元 增幅达118.69% [6] - 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 公司累计现金分红高达66亿元 累计派息率超60% [1][7] -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各期现金股利支付率分别为100.59%、55.54%、49.03%、69.14%、54.74% [7][8] 股权结构与股东减持 - 创始人林木勤家族股权高度集中 合计持有公司约67.71%的股权 [8] - 自2022年5月限售股解禁后 公司已累计发布7次减持公告 [1][9] - 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9%下降至2025年半年报中的1% 累计套现数十亿 [9] - 包括副总裁在内的多名董监高及实控人林木勤家族也加入减持行列 合计套现金额高达数十亿 [10] 高管薪酬 - 2023年24位董监高(包含离任高管)合计薪酬支出为4604万元 [11] - 五名高管薪酬超过500万 其中副总裁蒋薇薇、卢义富年薪均为721.39万元 [11][12] 经营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营收158.3亿元 同比增40.6% 净利润33.3亿元 同比增63.1%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07.37亿元 净利润23.75亿元 同比增速均超36% [2] - 公司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约15%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47.9% 稳居行业第一 [2] 产品结构与研发投入 - 公司产品结构单一 严重依赖核心单品东鹏特饮 2025年上半年其贡献了77.91%的营收 [2][5] - 2022年至2024年能量饮料收入占比分别为96.6%、91.9%、84% 虽呈下降趋势但依赖度仍高 [5]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仅有1.61亿元 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60.86亿元 [3] - 2024年研发费用仅0.63亿元 研发费用率仅为0.4% 在食品企业中处于低位 [1][3] - 新品"补水啦"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3亿元 同比激增213.71% 在总营收中占比仅为13.9% [5] 营销投入 - 公司呈现"重营销轻研发"的投入模式 2025年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同比大幅增长37.27% [3] - 2025年上半年渠道推广费支出涨幅达61.2% 广告宣传费支出涨幅为34.3% [3]
冲刺港股IPO!自然堂半数收入砸向销售及营销,研发投入持续收缩
华夏时报· 2025-10-15 14:23
上市计划与融资用途 - 公司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和UBS瑞银集团 [1] - 此次上市是基于当前资本市场环境、行业竞争态势及公司自身战略发展阶段的综合考量 [1] - 融资计划用于升级现有线下零售点、建立新零售点和旗舰店、丰富多品牌矩阵、增加品牌曝光以及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42.92亿元、44.42亿元、46.0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9亿元、3.02亿元、1.9亿元 [2] - 2023年、2024年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3.5%、3.6%,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17%、-37% [2]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24.48亿元,同比增长6.4%,净利润为1.91亿元,同比增长7.1% [2] 品牌与产品线 - 公司产品线覆盖护肤、彩妆、个人护理等多个类别,2025年上半年护肤品类占比高达87.3% [3] - 收入结构高度依赖主品牌"自然堂",该品牌贡献收入始终维持在95%左右 [3] -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品牌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4.9%、3%和5.6% [3] - 为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公司推出多个新品牌,但表现最好的珀芙研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9310万元,仅占总收入的3.8% [3] 销售与营销 - 2022年至2024年,销售及营销成本分别为24.45亿元、24.06亿元和27.17亿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57%、54.2%和59% [4] - 2025年上半年该项支出为13.47亿元,占收入比重为55% [4]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率高于珀莱雅(49.59%)、上海家化(43.8%),略低于贝泰妮(54.2%) [4] - 品牌选择虞书欣担任全球护肤代言人,赵露思担任面膜及洗护发类别全球代言人 [5] 研发投入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2亿元、0.94亿元、0.91亿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2.8%、2.1%、2% [5] -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为0.42亿元,同比减少5.3%,占收入比重为1.7% [5] - 公司表示设立了六大研发平台以加强研发能力 [5] 销售渠道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从2022年的59.7%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8.8% [5] - 线下渠道收入连年下滑,从2022年的17.2亿元降至2024年的14.2亿元 [5] - 2025年上半年线下渠道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7.79亿元降至7.59亿元,收入占比降至30.9% [5] - 自2025年7月起,公司在上海、深圳、武汉、重庆开设了4家品牌旗舰店,旨在提供沉浸式品牌体验 [6]
抢公章、堵审计,内斗11年终“改姓”:昔日“厨电第一股”,快被拖垮了
商业洞察· 2025-10-13 17:23
公司治理结构剧变 - 华帝股份新董事会成员中,四人为"潘氏家族"成员,标志着公司成为家族企业[2] - 公司修改章程,删去"创始人亲属不得担任高管"条款,彻底改写"华帝七君子"定下的"不许亲戚进厂"老规矩[4] - 2023年控股子公司华帝电子爆发控制权争夺,原董事长吴刚拒配合审计,最终华帝股份收购其持有的华帝电子60%股份,潘氏家族内斗胜利告终[4][17][22] 长期内部斗争与权力更迭 - 公司控制权从"华帝七君子"均衡共治局面被打破,2012年黄文枝成为唯一实际控制人,同年公司收购潘氏家族控制的百得厨卫,潘家持股比例上升[7] - 2015年潘叶江利用经营下滑困境召开董事会,罢免黄文枝董事长职务并成功上位,掌握最高话语权[9] - 潘叶江掌权十年更换4任总经理,平均任期不足两年,营销体系经历7次架构调整[22] 财务业绩持续恶化 - 2024年公司营收63亿元,远低于方太集团176亿元和老板电器112亿元,仅为方太营收三分之一多点[4]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2.6亿元,同比下滑8.8%,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滑14.33%[22][23] - 2017-2022年营收复合增速仅0.31%,归母净利润从5.1亿元降至1.43亿元,2019和2020年营收同比分别下滑5.69%和24.14%[22] 产品市场竞争力衰退 - 2024年除油烟机销量微弱增长外,灶具、消毒柜、橱柜三大传统业务全面衰退,消毒柜销量同比暴跌18.96%,橱柜业务出现57.59%断崖式下跌[26] - 3000元以上高端油烟机市占率从2019年至2024年骤降,2000-3000元中端市场市占率五年间流失6.8个百分点[26] - 创新产品如"魔碟灶""鸳鸯锅"首年销量均未突破10万台,集成烹饪中心终端门店存在感弱[26] 研发投入不足与口碑下滑 - 2024年研发投入2.63亿元,研发费用率4.13%,低于火星人公司7.78%的研发费用率[28]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16亿元,仅占营业收入4.14%,同期销售费用高达7.02亿元[31] - 截至2024年末累计有效专利3287项,不及方太一半,发明专利占比不足30%,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数千条[27][31] 历史高光时刻与战略目标未达成 - 2004年成为"厨电行业第一股",2006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燃气具独家供应商并成功研发制造祥云火炬[7] -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推出"法国队夺冠 华帝退全款"营销活动,当年实现营业收入60.95亿元,同比增长6.36%[11] - 潘叶江2017年提出"三年百亿、五年做第一、六年两百亿"目标未能实现,公司从一线掉落至二线阵营[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