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智能化
icon
搜索文档
昔日「国民神车」,月销量只剩两位数了
36氪· 2025-10-14 09:39
本田飞度销量表现 - 2025年8月销量仅为23辆,跌至两位数水平[1][2][4] - 2025年7月销量为75辆,首次跌破三位数,在燃油轿车市场中排名第76位[4]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为2676辆,上半年平均月销量约400辆,下半年销量急剧下滑[4] - 巅峰时期年销量达14.6万辆,单月销量超过1.5万辆,被誉为"国民神车"[2][7] 本田飞度历史与产品定位 - 2003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起售价为9.98万-10.98万元,目标客户为年轻消费者[4] - 凭借"空间最大化、机械最小化"的设计理念,内部空间表现出色[7] - 搭载地球梦科技i-VTEC直喷技术发动机,WLTC综合油耗最低为5.57L/100km,强调燃油经济性[5] - 品牌认可度高,保值率突出,一辆5年车龄的精品飞度收购价可达4万元[7]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小型轿车销量榜前十名全部被新能源车占据,前三名为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和海豚[10] - 2025年8月吉利星愿月销量突破4.6万辆,比亚迪海鸥和海豚月销量分别为2.3万辆和1.4万辆[10] - 新能源小车在用车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吉利星愿百公里电费约5.35元,仅为飞度百公里油费39.6元的13.5%[10] - 新能源车在智能化方面领先,飞度在售款仅配备8英寸中控屏,缺乏语音助手和先进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12] 本田公司及日系车整体状况 - 2025年1-9月广汽本田累计销量22.39万辆,同比下降27.58%[17] - 2026财年第一季度本田营业利润同比下滑49.6%,净利润同比下滑50.2%[18] - 本田推出全新纯电动品牌"烨P",计划3年推6款新车,并与Momenta、宁德时代等中国公司合作以补足智能化短板[19] - 广州发动机工厂产能将减半,同时广汽本田新能源工厂投产,年产能达12万辆[19] 本田飞度未来展望 - 新款飞度已申报,将提供燃油版和混动版,混动版搭载i-MMD系统,WLTC综合油耗低至3.8L/100km,满油续航超800公里[20][22] - 部分消费者对改款造型和潜在减配表示担忧,对车型市场前景存疑[22][23]
销量持续回暖,谁说燃油车不行了?
36氪· 2025-10-14 08:59
燃油车销量表现 - 燃油车销量连续多月回暖,6月零售量为97.3万辆,同比增长6.2% [1] - 7月国内销量攀升至98.1万辆,同比增幅扩大至8.4% [1] - 8月国内销量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7.4万辆,环比增长9.5%,同比增长12.9% [1] - 9月燃油车狭义乘用车零售为94.5万辆,高于此前预测的90万辆 [2] 燃油车市场回暖驱动因素 - 智能化体验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核心决策因素之一,权重达14% [2] - 燃油车通过硬件适配和软件升级补齐智能化短板,例如新一代速腾L配备多种传感器并搭载增强驾驶辅助系统 [5] - 9月传统燃油车促销力度稳定在23.9%的水平,较上月增加1个百分点 [6] - 合资品牌推出的一口价政策效果显著,部分车型销量获得显著拉升 [6] - 燃油车采用越级竞争策略,例如速腾L在增加车长至4812mm的同时,起售价降至11万元的历史低位 [8] 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 - 9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29.6万辆,同比增长15.5% [9] - 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爬升至57.8%,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 [9] - 2026年开始实行减半征收购置税的政策,预计将刺激消费者在年内完成购车 [9] 行业竞争格局与展望 - 燃油车通过连续增长、智能化补齐及价格尺寸竞争,证明其生命力源于对用户需求的重新适配 [11] - 新能源汽车57.8%的渗透率和15.5%的同比增速彰显行业转型大方向 [12] - 在下沉市场及特定场景中,燃油车的续航稳定性和低温适应性仍具备不可替代优势 [12] - 燃油车通过智能化升级、性价比竞争和技术优化,旨在新能源增长中找到长期生存空间 [12]
沪光股份(605333):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自主汽车线束龙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光大证券· 2025-10-13 17:09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沪光股份,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48.45元(对应18倍2026年预期市盈率)[3][12] 核心观点 - 沪光股份作为自主汽车线束龙头,凭借绑定头部新势力车企、领先的智能制造能力以及主业横纵向延伸,有望持续受益于汽车电动智能化趋势,实现业绩快速增长[1][2][3] - 公司预计2025年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34亿元、11.72亿元和13.86亿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24.4%、40.6%和18.2%[3][4] - 电动智能化驱动线束行业规模扩张,预计到2027年国内乘用车线束市场规模可达1,659亿元,2023年至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4.9%[1] 公司概况与业务布局 - 沪光股份成立于1997年,二十八年来专注于汽车线束的研发、制造及销售,产品涵盖成套线束、发动机线束和其他线束,其中成套线束是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营收占比达87%[1][31] - 公司积极把握汽车新能源转型机遇,拓展高压线束产品,并横向布局无人机、作业类无人车辆和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打造“1+N”业务布局[1][2][23] - 客户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来自赛力斯的销售收入占比超50%,同时配套蔚来、上汽等客户,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呈下降趋势[2][40] 行业发展趋势 - 电动化新增高压线束需求,新能源车线束单车价值有望提升至5,000元以上,800V高压快充技术将进一步带动线束技术和需求升级[1][76] - 智能化导致传感器、ECU和车内用电器件数量增多,增加低压线束用量并带来高速数据传输需求,预计到2027年国内低压线束市场规模可达1,189亿元[1][91] - 下游格局变化为国产线束企业带来替代机遇,线束行业设计能力为核心竞争力,优化设计可有效降本提效[92][100] 公司核心竞争力 - 客户优势:绑定赛力斯、蔚来等头部新势力车企,受益于下游爆款车型放量,新能源业务持续开拓[2][105] - 智能制造: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通过自动化生产提升人效,2024年直接人工成本占比降至12.5%[2][60] - 产能布局:在江苏、重庆、浙江等地设有生产基地,并推进德国、罗马尼亚等海外布局,境外收入2024年同比增长229.4%至2.3亿元[2][115] 业务延伸与增长动力 - 纵向延伸:进军上游连接器领域,实现40A至600A全系高压连接器研发,已搭载于赛力斯、上汽等客户,连接器业务毛利率高于传统线束,有望提升整体盈利空间[2][121] - 横向拓展:布局无人机、无人车辆和机器人线束,1H25已交付相关产品并获新订单,多元化业务驱动长期增长[2][123] - 关键车型放量:2H25起问界M7、乐道L90、尚界H5等走量车型爬坡上量,将带动公司收入增长[3][8]
行业聚焦:全球DOT4制动液市场头部企业份额调研(附Top 10 厂商名单)
QYResearch· 2025-10-13 13:31
DOT4 制动液( DOT4 Brake Fluid )产品简介 DOT4 制动液是一种醇醚型合成制动液,具有比 DOT3 制动液更高的干湿沸点,可承受更高的温度而不沸腾,从而提供更稳定、安全的制动性能。它主要由乙 二醇等醇醚类物质和硼酸酯组成,具有良好的润滑、防锈、防腐蚀性能,并对橡胶和金属的腐蚀性很小,适用于需要更高制动性能的现代汽车和重负荷车辆。 DOT4 制动液( DOT4 Brake Fluid )产品图片 全球趋势与驱动因素 : 全球 DOT4 制动液市场稳步增长,主要受益于汽车保有量增加和售后需求扩张。电动化趋势推动高性能制动液需求(如低导电性配 方),亚太地区成为最大消费市场。技术升级聚焦高干湿沸点、环保和长效寿命,满足严苛安全标准。 政策法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环保法规(如 REACH )推动无铜、生物基等环保型制动液研发,但成本压力增大。各国安全标准升级(如 FMVSS116 )倒逼 产品性能提升,同时为合规企业创造技术壁垒红利。碳中和大趋势亦驱动可再生原料应用。 根据 QYResearch 最新调研报告显示,预计 2 0 31 年全球 双离合变速箱油 市场规模将达到 18.09 亿美元 ...
开特股份20251010
2025-10-13 09:00
涉及的公司与行业 * 公司:开特股份(或称凯德股份)[1][17] * 行业:汽车热管理系统、汽车电子、人形机器人传感器[3][12][13] 核心观点与论据 财务表现与增长势头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亿元,同比增长44%,归母净利润8500万元,同比增长39.96%,扣非后净利润增长57%[4][11][30] * 2024年全年营收8.26亿元,同比增长26.5%,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21.24%[11][30] * 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将突破10亿元,达到10.68亿元,利润在1.8亿至2亿元之间[2][4][31] * 综合毛利率稳定在32%左右[4][11] * 未来两到三年预计保持3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4][6] 业务板块表现与战略转型 * 执行器业务是增长最快板块,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速达74%,占营收比重44.91%[2][5][7] * 公司战略转型,将原车用电机项目变更为市场需求更大的车用执行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1300万个执行器[8][20] * 传感器业务毛利率接近5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掌握NTC芯片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2][3][14] * 控制器业务占比24%,毛利率约20%[7] 客户结构与市场地位 * 客户覆盖国内外主流整车厂和顶级供应商,包括比亚迪、大众、奥迪、蔚来、理想、小鹏等[3][9] * 比亚迪是公司第一大客户,2023年收入占比近30%,合作长达20年[2][9][30] *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39.3%提升至2024年的55.26%[9] * 积极拓展新客户,已实现与小米汽车、问界、极氪等品牌的直接或间接配套[10] * 在温度传感器市场占有率为14.01%,光传感器为10.11%,在新能源车领域市占率分别为6.52%和7.85%[17] 人形机器人新业务布局 * 公司与上海图灵机器人达成合作,六维力传感器已获小批量订单,并与其他团队进行定制化测试[2][4][10] * 2025年6月与西安旭彤电子合资成立公司,正式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研发六维力传感器、编码器等核心产品[8][20] *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是蓝海市场,中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接近200亿元,2024年至2030年复合增速约100%[13] * 新业务潜力尚未完全反映在估值中,当前市值69亿元,对应2025年市盈率约35倍[4][6][31] 行业趋势与驱动因素 * 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推动热管理系统市场发展[12][16]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复杂程度高,单车价值量较燃油车提升两到三倍[12] * 高端新能源车微电机用量超过100个,普通燃油车约20个[12] * 全球执行器市场预计到2029年达到2759亿元,2023年至2029年复合增长率约9%~10%[12]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16][22] 其他重要内容 竞争优势与风险 * 竞争优势:掌握NTC芯片自主生产能力,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客户资源深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通过合作抢占先发优势[3][6][14] * 主要风险:新产品、新领域拓展不及预期;主要客户存在降价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31] 公司基础信息 * 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拥有34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4项,技术人员266人,占员工总数近21%[17] * 收入主要来自前装市场,占比超过90%,以内销为主,占比约90%,外销毛利率(38.83%)高于内销(32.08%)[28][29]
中国汽车产业凭啥换道超车?
经济日报· 2025-10-12 12:06
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与渗透率 - 国庆中秋假期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历史同期新高,显示市场占有率和使用率加速提升 [1]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较“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 [1] - 2024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45.5%,预计年底突破50%,已提前超额完成2025年20%的规划目标 [1] 产品技术性能提升 - 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30%但寿命提高40%,充电速率提升3倍多 [2] - 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62.1% [2] - 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完善,截至2024年8月底电动汽车充电枪总数达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大功率充电站达13379座 [2] 产业经济贡献与竞争力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重塑产业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生态体系 [3] - 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快速发展,形成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3] - 2024年前8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1264.2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70%,高端车型实现品牌溢价突破 [4] 全球化进展与供应链重塑 - 2024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出口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 [4] - 中国新能源汽车驾驶体验和交互水平获国际认可,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注入动能 [4] - 2025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中国有15家企业上榜,宁德时代位居第五,中国电池与智能驾驶技术成为跨国车企优选 [5][6]
70后冯长军升任东风总经理,为三大汽车央企中最年轻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11 17:41
人事任命与背景 - 冯长军于2025年10月11日正式升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结束了该职位悬空8个月的局面 [3] - 冯长军时年47岁,成为三大汽车央企(一汽、东风、长安)中最年轻的总经理 [4] - 此次任命是东风公司三个月内第三次常委级别的人事调整 [6] 新任总经理冯长军的职业履历 - 冯长军拥有深厚的财务与法务背景,职业生涯始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曾担任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10][11][12][13] - 2020年6月进入东风体系,被任命为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成为当时东风最年轻的党委常委 [14] - 在东风期间,其职责范围不断扩大,先后分管财务、法务、合资公司及特种装备业务 [16][17][18][19] 冯长军在东风公司的管理成效 - 主导构建东风首个“司库管理中心”,整合全集团金融资源,降低融资成本15%,提升资金使用效率30% [20] - 在分管东风特装期间,推动猛士军车技术民用化,向湖北省交付174辆应急保障车辆 [20] - 兼任总法律顾问后,推动32家二级单位实现总法律顾问全覆盖,集团获评“中央企业法治工作先进单位” [20] 东风公司的战略调整与业务重组 - 2025年6月,在长安与东风重组事件中止后,东风宣布成立“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整合自主乘用车业务 [22][23] - 2025年8月,宣布岚图汽车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同时东风集团股份完成私有化退市 [21] - 2025年9月,成立新的智能越野车辆合资公司,形成猛士品牌“两个公司、一个品牌”的运营模式 [25][26] 东风公司面临的经营挑战 - 公司销量从2016年的427万辆巅峰萎缩至2024年的248万辆,减少近180万辆 [29] - 2025年上半年终端销量为111.6万辆,同比降幅10.8%,市场份额从约14%降至7% [29] - 东风集团股份净利润从2022年的102亿元锐减至2024年的58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仅5500万元,同比下滑92% [30] 东风公司的未来战略方向 - 公司召开“十五五”规划研讨会,强调将“背水一战、向新跃迁”,决心大力发展自主事业 [32][33] - 积极推进“一核双基双元”智能化战略,以大模型为引擎,构建覆盖研发、制造、服务全链路的智能体系 [34] - 通过一系列整合与资本运作,向市场传递将发展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明确信号 [27][34]
横河精密(300539):与MT成立新加坡合资公司,布局工业级无人机等领域
浙商证券· 2025-10-10 21:43
投资评级 - 报告对横河精密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6][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参股设立新加坡合资公司及宁波狮子王,布局工业级无人机等新兴领域,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1][3] - 公司作为优质精密制造企业,其产品与客户资源具备高复用性,有望向机器人领域延展 [3] - 公司深度受益于汽车智能化与轻量化趋势,客户资源丰富,汽车零部件业务有望快速增长 [4] - 公司模具制造技术全国领先,产品质量过硬,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入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5]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将实现高速增长,复合年增长率达57% [6][12] 新加坡合资公司详情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横河国际参股40%,与MT公司共同设立新加坡合资公司,总投资金额为2300万美元,其中横河国际出资920万美元 [1] - 合资公司将依托新加坡的区位优势,战略布局精密制造基地,服务于汽车、家电、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并从事配套模组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1][2] 新兴领域拓展 - 公司参股30%设立宁波狮子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涉足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与销售 [3] - 公司基于在注塑产品、金属零部件等领域积累的工艺装备能力,以及小米、华为、上汽、吉利、比亚迪等优质客户资源,产品有望向机器人领域延展 [3][5] 汽车业务驱动因素 - 智能化:公司提供汽车智能座舱零部件,应用于智能座椅调节、智慧屏、HUD等领域;预计2025年全球及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分别达4296亿元和1564亿元,同比增长17%和21% [4] - 轻量化:公司产品包括钢塑一体仪表板横梁、全塑尾门等;全塑尾门可比传统钢制尾门减重20%-30%;预计2027年全球汽车尾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亿美元 [4] 技术与客户优势 - 公司模具制造技术具备高精密、高品质、高效率的特点,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5] - 在智能家电领域与卡赫、SEB、松下、小米等企业深入合作;在汽车智能座舱领域与华为、延锋安道拓等企业深入合作;在汽车轻量化领域与上汽、吉利、比亚迪等企业深入合作并实现量产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4亿元、1.02亿元、1.46亿元,同比增长68%、59%、43% [6][12] - 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221倍、139倍、97倍 [6][12]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27亿元、12.69亿元、15.31亿元,同比增长37%、24%、21% [12]
思必驰通过ASPICE 2级认证
环球网· 2025-10-10 17:18
项目认证与合作进展 - 公司为梅赛德斯-奔驰打造的语音平台项目正式通过Automotive SPICE 2级能力认证 [1] - ASPICE 2级认证表明公司已建立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具备按照国际标准开展汽车软件研发的能力 [1] - 此次认证为公司与梅赛德斯-奔驰后续深入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双方技术融合将在响应速度和交互服务等多个维度实现核心升级 [1] 技术能力与产品优化 - 公司优化了语音交互体验,在极速响应、更人性化的多轮和多座位交互等方面有所优化 [1] - 公司拥有全链路语音语言交互技术,并与梅赛德斯-奔驰"数字豪华"定位进行深度融合 [1] - 公司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汽车语音交互ITU国际标准,并构建了全链路自主可控、安全的生态系统 [2] 市场表现与业务数据 - 公司自2019年进入汽车前装市场以来,在该领域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接近80% [2] - 公司已为全球60多家知名车企提供服务,累计装车量超1500万辆 [2] - 公司获得由NQA颁发的IATF16949认证证书在内的多项权威认证 [2] 未来战略方向 - 公司未来将继续深入探索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新方向,开发场景化智能服务 [2] - 公司将加速出海布局,与全球汽车企业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车载智能语音交互升级 [2]
鲁大师Q3季报:全新坦克500刷新流畅纪录,理想问界稳居语音榜首
江南时报· 2025-10-10 14:30
文章核心观点 - 鲁大师2025年Q3汽车季报显示,智能汽车行业在驾舱系统流畅度和车机语音AI识别率两大维度竞争加剧,头部车企优势延续,新车型及新势力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行业竞争进入细节优化阶段 [2][13][18] 驾舱系统流畅榜 - 全新坦克500以1288.6ms的流畅指数刷新纪录,位列榜首,打破了越野车车机卡顿的固有印象,其在应用启动、导航调整、语音唤醒等多个高频场景表现全面且稳定 [4] - 理想系三款车型(L8、L7、L6)同时跻身前五,其中L6排名第五,流畅指数为1431.3ms,巩固了其在车机体验上的一致性与成熟度标杆地位 [6] - 新势力乐道L90首次进入榜单即以1428.9ms的成绩排名第四,超越理想L6,显示其车机底层调教和交互体验到位 [8] - 零跑C16和C11虽面临新车型挑战但未掉出榜单,车机交互灵活体验印象深刻 [10] - 中游梯队竞争胶着,岚图梦想家(1511.0ms)、ZEEKR 007(1512.2ms)、乐道L60(1514.3ms)成绩接近,但在导航滑动、设备连接、音频调用、语音唤醒等单项存在短板 [12] - Q3榜单信号表明新时代越野车型崛起,流畅体验非城市SUV专属,同时新势力品牌数据正逼近理想等头部车企优势 [13] 车机语音AI识别率榜 - 理想L6和问界M8以64.79%的识别率并列榜首,在142项指令中准确完成92项,理想L6在音视频控制和信息查询场景精准,问界M8在车身控制如HUD、座椅调节方面优势明显 [15] - 新晋车型腾势Z9GT EV以64.08%排名第三,方程豹8与理想L7以63.38%并列第四,显示新玩家在语音AI优化上快速追赶 [15] - 第二梯队享界S9(61.97%)、理想L8(61.27%)、乐道L90(61.27%)成绩接近,小米SU7与SU7 Ultra以60.56%并列第九 [15] - 榜单前十名差距较小,第一名与第十名仅差6项指令,理想和问界稳居头部,但新入局者正缩小差距,语音AI竞争进入细节决胜阶段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