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全市场同类费率最低·创业板ETF平安(159964)创近1月规模新高,机构:创业板定位契合中国新经济走向
新浪财经· 2025-05-13 11:17
创业板指数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13日10:54,创业板指数(399006)上涨0 07% [3] - 成分股东方日升(300118)上涨15 50%,新产业(300832)上涨5 94%,华大基因(300676)上涨4 69%,新易盛(300502)上涨4 13%,三环集团(300408)上涨3 28% [3] - 创业板ETF平安(159964)最新报价1 33元,近1周日均成交883 37万元,最新规模达5 17亿元创近1月新高 [3]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国务院国资委发文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 政策提及谋划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强化国有经济战略支撑 [3] - 专精特新企业为代表的创业板被建议继续持有 [3] 创业板ETF与指数特征 - 创业板ETF平安近1年净值上涨11 66%,居可比基金前3,管理费率0 15%和托管费率0 05%为同类最低 [4] - 创业板指数由市值大、流动性好的100只股票组成,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0 3% [4]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宁德时代(19 79%)、东方财富(8 59%)、汇川技术(3 89%)、迈瑞医疗(3 81%)等 [4][6] 权重股涨跌情况 - 宁德时代下跌0 11%,东方财富下跌0 97%,汇川技术下跌1 52% [6] - 迈瑞医疗上涨1 71%,阳光电源上涨1 79%,新易盛上涨4 13% [6] - 中际旭创上涨0 68%,亿纬锂能上涨0 56%,爱尔眼科上涨0 77% [6] 市场定位与投资价值 - 创业板定位契合中国新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4] - 以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驱动的企业被视为未来经济增长支柱,创业板汇聚此类企业 [4]
沪市主板基础稳韧性强
经济日报· 2025-05-13 06:00
沪市主板2024年业绩表现 - 沪市主板2024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4.1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4% [1] - 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公司扭亏为盈 [1] - 净利润走势先抑后扬,上半年同比下降1%,下半年大幅回升至增长5%,经营性现金流四季度同比增速扩大至15%,全年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 [2] 行业结构与估值变化 - 近10年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逐步由金融、能源转向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汽车、有色金属、电子行业市值分别跃升至2万亿元、1.5万亿元、1.5万亿元 [3] - 前五十大市值公司中新兴产业占比达五成,半导体、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新经济"成分公司显著增加,新兴产业整体市盈率提升至24倍 [3] - 新兴行业公司家数占比持续攀升至四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数量翻番,近10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较传统行业高出5个百分点 [4] 公司治理与股东回报 - 2024年沪市主板分红规模创新高,1259家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达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整体分红比例39%,股息率3.6% [6] - 1038家公司连续3年实施分红,占比61%,366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金额达5749亿元,同比增长1.9倍 [7] - 2024年新增披露回购计划400家次、增持计划380家次,拟回购金额上限843亿元,同比增长近七成 [7] 并购重组与市场生态 - 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末沪市主板新增并购交易超1500家次,金额超1.4万亿元,重大重组方案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70% [9] - 产业并购及股东注资占比近七成,传统行业通过重组整合提升集中度,新兴行业并购完善产业链布局 [10] - 标志性案例包括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中国船舶拟吸并中国重工,交易规模均超千亿元 [9]
港股IPO市场持续火热 企业业态持续丰富
证券日报· 2025-05-13 01:37
港股IPO市场动态 - 截至5月12日状态为"聆讯通过"的拟上市公司有5家状态为"处理中"的拟上市公司逾150家"A+H"趋势愈发明显企业业态持续丰富 [1] - 宁德时代成为年内第三家赴港上市成行的A股公司按发行价格上限263港元/股计算本次港股IPO发行规模预计达40亿美元至50亿美元 [1] - 截至5月12日18时宁德时代的市场融资申购额已超4688亿港元认购倍数约2015倍 [1] 新股认购情况 - 5月8日上市的沪上阿姨申购倍数达到3616申购额超过940亿港元 [2] - 3月3日蜜雪集团以超5258倍的认购倍数184万亿港元的认购金额刷新港股史上新股认购纪录 [2] - 1月9日布鲁可获得近6000倍的超额认购 [2] 港股IPO政策变化 - 香港证监会提出投资者参与IPO融资时需预付至少认购金额的10%杠杆上限被锁定为10倍 [2] - 持牌机构若想提供10倍杠杆需在客户贷款前评估其财政能力并在有需要时收取最低金额10%的预付认购资金 [2] - 港股IPO打新融资最高杠杆限额10倍像布鲁可蜜雪集团动辄50006000倍的网上超额认购或许难以再现 [2]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截至5月12日年内21只港股新股中上市首日破发的共5只破发率为2381%低于2024年全年的上市首日平均破发率3429% [3] - 部分A股公司拟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例如中鼎智能分拆自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3] - 餐饮品牌企业绿茶集团有限公司5月8日至5月13日在港股招股老乡鸡在今年1月3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3]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香港市场的新消费新科技等领域企业增多反映出中国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 [3] - 新消费公司受到资金追捧尤其是蜜雪集团沪上阿姨等茶饮企业接连在港股上市备受国际长线资金青睐 [3] - 目前内地企业在港股市场的市值已经接近80%愈发成为港股市场的重要力量 [3] 科技企业上市便利政策 - 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推出"科企专线"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4] - 港股市场的企业结构正从以金融地产为主的旧经济结构转向以互联网新经济企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 [4] - 随着更多新科技新消费龙头企业的上市港股市场的活力和机遇将不断显现 [4]
外资回来了!大摩:80%投资者有意短期内增配中国
硬AI· 2025-05-13 00:21
摩根士丹利称,在刚刚结束的摩根士丹利中国BEST会议上,有80%以上的投资者表示,很可能在近期增加对中国股票的 敞口。报告称,中国市场在所有被摩根士丹利研究评为"增持/持平"的新兴市场中是最低配的,以及短期关税对中国的负 面影响实际上可能小于许多其他主要经济体和市场。 硬·AI 作者 | 董 静 编辑 | 硬 AI 资金态度重大转变,外资大举买入中国股票。 图 点击 上方 硬AI 关注我们 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新兴市场投资组合中仍然是最大的低配地区,相对于指数基准(MSCI新 兴市场指数中国权重为31.3%)低配2.4个百分点。 这在所有被摩根士丹利研究评为"增持/持平"的新兴市场中是最低配的。 另外,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短期关税对宏观和企业盈利的影响是负面的,但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可 能小于许多其他主要经济体和市场。 例如,对于2025年实际GDP增长,摩根士丹利中国经济团队已将预测从4.5%下调至4.2%(下调幅度为 6.7%),相比之下,美国从1.5%下调至0.6%(下调幅度60%),亚洲整体从4.4%下调至4.0%(下调幅度 9.1%)。 此外,对于盈利增长预测,摩根士丹利已将2025年M ...
从高股息到新经济 景顺长城港股全家桶助力投资者多元配置
新浪基金· 2025-05-07 11:44
港股市场资金流入与ETF产品布局 - 港股市场凭借高股息与新经济资产的稀缺性持续吸引资金流入 截至5月5日港股通年内净流入达6053 25亿港元 [1] - 景顺长城基金构建覆盖科技 消费 医药 红利等核心赛道的港股ETF全家桶产品矩阵 包括港股科技50ETF 恒生消费ETF 港股创新药50ETF 港股红利低波ETF 港股央企红利50ETF等 [1] - 港股通科技 港股通创新药 恒生消费 港股通红利指数近半年涨幅分别为26 56% 24 60% 5 28% 3 78% 近一年涨幅分别为52 75% 40 97% 1 84% 11 24% [1] 科技板块与相关ETF表现 - 港股通科技指数反弹幅度大 跟踪该指数的港股科技50ETF年内份额增加107亿份 总份额达214亿份 总规模为150亿元 在同指数ETF产品中规模排名第一 [2] - 恒生消费ETF跟踪恒生消费指数 覆盖传统民生消费与新型精神消费领域 如泡泡玛特等 成为布局港股消费的重要工具 [2] 创新药与红利资产ETF布局 - 港股创新药50ETF聚焦港股创新药赛道 跟踪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 覆盖信达生物 百济神舟 药明生物等稀缺标的 以及创新药产业链各环节公司 [2] - 景顺长城布局港股红利低波ETF及港股央企红利50ETF 筛选波动更低和聚焦央企的港股红利资产 为追求确定性和低风险的投资者提供配置选择 [2] 后市展望与投资策略 - 海外资金对中国资产态度转变和A股投资者信心转向可能带动港股科技板块提振 进而提升港股整体贝塔 [2] - 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或为经济企稳回升注入确定性 消费红利板块可能率先受益 [2] - 低利率和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环境中 红利资产的配置价值值得关注 [2]
香港交易所:2025年第一季新股市场迎17家上市公司 集资额约177亿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5-02 20:28
文章核心观点 香港作为领先新股市场呈现增长趋势和吸引力,新股及后续发行市场活跃,有明显趋势,港交所实施多项措施并致力优化上市环境 [1][2][3][4] 新股及后续发行市场情况 - 2025年第一季新股市场有17家新上市公司,集资额约177亿港元(约2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两倍多 [1] - 今年第一季后续市场筹集超180亿美元资金,较去年同期增长20倍,有比亚迪56亿美元配售、小米集团55亿美元融资等大型后续发行 [1] - 香港市场录得百度发行20亿美元可交换携程股权的债券,为香港股票市场最大的可转债发行 [1] 新股市场趋势 - A+H上市热潮由去年9月美的上市揭开,约30家公司计划在港进行A+H上市 [2] - 聚焦科技领域的公司通过上市规则第18A及18C章节上市,已有三家公司循第18C章上市 [2] - 新股市场主要趋势包括新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科技独角兽 [2] - 香港与亚洲区(尤其是东盟地区)发行人对话增加,数家东盟公司成功在港上市 [2] 港交所实施措施 - 将泰国证券交易所加入香港的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一家泰国饮料公司已递交正式申请 [3] - 今年内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开设办事处,与沙特证交所集团签订合作备忘录 [3] 吸引海外上市公司回港上市 - 逾30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ADR回流香港上市 [3] - 吸引本身已在国际交易所上市的海外公司双重上市,可带来更大潜在投资者基础及延长交易时段 [3] 优化上市环境举措 - 完成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咨询,将公布结果并推出优化举措 [4]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公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 [4] - 筹备“科企专线” [4] - 研究“REIT Connect” [4]
视频丨跨境ETF:香港市场跨境ETF(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8:26
跨境ETF市场总览 - 截至2025年3月3日,跨境ETF总规模近4700亿元,其中投资香港市场的ETF规模约3200亿元,占比68%,投资美国市场的ETF规模约1300亿元,占比28% [2] - 香港市场是内地投资者跨境投资的首选地,其行业结构正发生变化,新经济领域如互联网科技、医疗健康、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正在崛起,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2] - 投资港股的跨境ETF主要跟踪宽基、互联网科技、医药、红利、高股息等指数 [2] 恒生指数及相关ETF - 恒生指数是香港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宽基指数,由83只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成分股组成,包含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小米等公司 [3] - 指数行业分布显示科技、消费等新经济板块占比提升,金融、地产板块占比下降 [3] - 目前有4只跨境ETF跟踪该指数,合计管理规模236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华夏恒生ETF规模近180亿元 [5][6]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及相关ETF -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反映在港上市的50家内地企业整体表现,前十大重仓股包含阿里巴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移动、比亚迪、中国平安等龙头公司 [6] - 指数前三大权重行业为非必需消费、金融、资讯科技,合计占比超80% [7] - 目前有4只跨境ETF跟踪该指数,合计管理规模近120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易方达恒生H股ETF规模近100亿元 [9][10] 港股通50指数及相关ETF - 港股通50(HKD)指数选取港股通范围内最大50家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以反映大市值证券整体表现 [10] - 与恒生指数相比,其前三大权重行业相同但权重不同,例如金融业占比38%,高于恒生指数的31% [12] - 目前有3只跨境ETF跟踪该指数,合计管理规模28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只ETF规模超27亿元 [12]
高盛:2025科技泡沫破裂 25 周年:经验与教训报告
科技泡沫历史回顾 - 1995至2000年初纳斯达克指数五年内飙升五倍 市盈率一度达到200倍 远超日本股市泡沫顶峰时日经指数70倍市盈率 [3] - 1999年高通股价一年内上涨2619% 13只大盘股涨幅超1000% 7只涨幅超900% 英伟达2022-2024年1180%涨幅相形见绌 [3] - 2000年3月泡沫破裂后纳斯达克指数一个月内下跌34% 一年半内Priceline等公司股价暴跌80%-94% 2002年10月指数较峰值跌近80% [3][4] 当前科技巨头市场特征 - 2025年初"七巨头"(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英伟达/Meta/特斯拉)预期市盈率远低于2000年水平 相对标普500估值溢价达近年最低点 [4][7] - "七巨头"过去十年盈利能力显著优于标普500其他成分股 拥有技术壁垒/成熟商业模式/健康现金流等基本面支撑 [7] - 2022年加息周期中头部科技公司展现抗风险能力 与2000年缺乏盈利的.com公司形成本质区别 [7] 潜在结构性风险 - "七巨头"市值占标普500权重创纪录 美国前10大公司市值占全球股指20%以上 市场集中度风险突出 [8] - AI领域资本支出自疫情以来翻倍 类似2000年电信基建过度投资风险(2005年美国85%宽带容量闲置) 回报率存疑 [10] - 新竞争者可能利用开源模型等技术突破现有壁垒 中国等地区企业或颠覆当前格局 [10] 投资策略建议 - 需识别科技发展周期性特征 关注AI/云计算/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核心创新领域 [11] - 基本面分析应聚焦盈利能力/现金流/资产负债表 避免宏大叙事驱动估值 [11] - 建议科技板块内部分散投资 同时跨行业跨地域配置以对冲集中度风险 [11] 行业研究资源 - "未来知识库"收录8000+篇前沿科技报告 每周更新超100篇 涵盖AI/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 [14][15] - 精选报告包括牛津AI安全研究/麦肯锡超级智能报告/斯坦福十大关键技术分析等权威文献 [15]
净赚千亿!中国人寿业绩翻倍
券商中国· 2025-03-27 18:52
核心业绩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达1069.35亿元,同比增长108.9%,首次突破千亿[1][2] - 每股收益3.78元,多份研报认为业绩符合预期[2] - 总资产6.77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投资资产6.61万亿元,同比增长22.1%[6] 投资收益驱动因素 - 总投资收益3082.51亿元,首次超3000亿元,较往年2000亿元水平大幅提升[4] - 总投资收益率5.50%,较2023年2.57%提升近3个百分点,创十年新高[4] - 权益投资净加仓超1000亿元,把握市场低位配置时机[5] - 固定收益配置超9000亿元长久期利率债及高等级信用债,新增另类资产超1000亿元[4] -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影响达1190亿元[7] 资产配置结构 - 权益类金融资产占比19.19%,金额1.27万亿元[6][7] - 股票持仓5010.83亿元,首次超5000亿元,同比增约700亿元[7] - 固定到期日金融资产占比74.29%,较2023年71.55%提升[6] - 基金配置3065.51亿元,占比4.64%[6] 保险业务进展 - 保费收入6714.57亿元,同比增长4.7%[10] - 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566.03亿元,同比增长14.3%[10] - 内含价值超1.4万亿元,新业务价值337.09亿元(2024年经济假设下)[10] - 总销售人力66.6万人,个险人力61.5万人[10] 分红政策与股东回报 - 全年股息每股0.65元,总额183.72亿元,占净利润比例17%[8] - 分红总额同比增长51%,但派息率下降[8] - 分红政策综合考虑偿付能力、盈利波动及寿险长期性特征[9] 投资假设调整 - 长期投资回报假设从2023年4.5%下调至4%[10] - 风险贴现率假设调整:普通型业务8%,浮动收益型业务7.2%[10] - 假设调整对新业务价值产生负向影响,但更真实反映经营情况[11][12] 2025年投资展望 - 对权益市场保持乐观,预计投资比例将适度提升[13] - 权益投资聚焦新经济、新质生产力及高股息低波红利资产[14] - 另类投资挖掘稳定现金流资产,参与S基金、Pre-REITs等创新产品[14] - 债券市场利率预计从单边下行转为双向波动[13]
港股行情持续性探析
方正证券· 2025-03-12 13: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1月中旬以来港股领涨全球股市,本轮港股走强有独立行情显著、科技板块占优两个特征,外资春节后阶段性回流且流出总体放缓,南下资金是本轮行情重要增量资金,未来港股市场行情有望继续向好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今年1月中旬以来港股领涨全球股市 - 1月中旬以来港股市场大幅收涨,截至3月7日,恒生科技累计涨幅达41.7%,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指数累计涨幅分别达29.2%和27.1%,而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同期分别下跌1.0%和5.0% [1][5] - 本轮港股走强特征:一是A股、港股资产走强发生在美股调整环境中,独立行情显著,反映投资者做多中国资产信心提升;二是科技板块显著占优,新经济成为行情重要载体,中国科技力量崛起 [2][6] 外资春节后阶段性回流,流出总体放缓 - 春节后外资一度回流港股市场,后续再度流出但总体流出放缓,2020年是外资流动分水岭,此前偏震荡,2020年后持续净流出,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边际好转 [2][9] 南下资金是本轮行情重要增量资金 - 2021年初南下资金单月流入规模超3000亿港元,之后流入速度放缓,今年来流入明显提速,截至3月7日累计流入规模达2948亿港元,远高于此前同期数据,港股通持股市值升至4.5万亿元,占比提高至12.7% [3][14] 未来展望 - 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政策发力、改革推进背景下,当前利率低位、上市公司盈利触底回升,中国资产吸引力有望提升,推动港股市场行情继续向好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