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智能驾驶,造不如买?
36氪· 2025-10-14 08:15
行业战略转向 -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智能驾驶从“加分项”转变为“必选项”,行业进入“军备竞赛”阶段 [1] - 传统车企战略明显转向,更倾向于直接收购或投资技术成熟、落地能力已验证的第三方智驾企业,而非投资初创公司 [1] - 多数车企对自研智驾投入趋谨慎,选择“两头下注”策略:既与第三方合作,也明确内部战略 [4][5] 主要合作与投资案例 - 一汽股份通过增资及股权收购获得卓驭科技35.8%股权,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双方将共同控制卓驭科技 [1] - 奔驰数字技术公司斥资13.4亿元战略入股千里科技,交易完成后持有其3%股份,成为第五大股东 [1] - 赛力斯投资115亿元收购华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10%股权,以深化汽车智能化合作 [2] - 比亚迪旗下公司收购卓驭科技约5%股份,并与Momenta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深圳市迪派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2] 智驾供应商阵营划分 - 智驾供应商主要分为三大阵营:具备软硬件全栈能力的生态型巨头(如华为、地平线);专注于核心算法的纯算法供应商(如Momenta、卓驭科技);背靠主机厂的“嫡系部队”(如吉利支持的千里科技) [8][9] - 中国NOA市场中,Momenta以60%市占率稳居第一梯队,华为HI模式占据约30%份额,其余企业合计占比约10% [9] - 头部智驾供应商在数据、算力、算法迭代上优势凸显,行业呈现“强者愈强”格局 [9][16] 技术路线演进 - 智驾技术路线从强调“端到端”转向VLA大模型,VLA被描述为“更类人”的“执行者”,对算力与数据需求远超以往模型 [10][12] - 华为、Momenta主推世界模型路线,核心是使用云端模拟数据让模型理解世界,最终实现规模化L4自动驾驶 [14] - 一家智驾公司需交付10万辆级量产车,才具备搭建VLA架构的基本数据基础 [12] 合作模式与竞争态势 - 车企与智驾供应商的合作超越简单“拿来主义”,追求深度协同开发,通过投资内化核心能力,构建可控技术闭环 [19][21] - 车企与供应商普遍进行“多线布局”,形成复杂交错的联盟格局,以分散风险、整合资源,避免生态中“一家独大” [19] - 当主流车企均通过合作获得智驾能力后,竞争将回归整车成本效率、用户体验及数据迭代能力 [21]
BBA在华销量失守 加速布局纯电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07:17
全球销量表现分化 - 宝马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达到58.83万辆,同比增长8.8%,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79.59万辆,同比增长2.4% [1] - 奔驰第三季度全球销量为52.53万辆,同比下滑12%,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60.16万辆,同比减少9% [1] - 奥迪第三季度全球销量为39.71万辆,同比下降2.5%,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19.11万辆,同比下降4.8%,与宝马的销量差距超过60万辆 [1] 中国市场面临共同挑战 - 宝马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交付量累计下跌11.2%至46.4万辆,中国成为其全球唯一下滑市场 [3] - 奔驰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18%至41.8万辆,中国仍是其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 [3] - 德系品牌市场份额从2025年1月的18.4%跌至今年9月的14.3%,9月豪华车零售24万辆,同比下降1% [3] 价格体系与竞争格局 - 在20万至30万元区间,极氪、特斯拉Model 3/Y等车型挑战BBA入门级产品 [4] - 在30万元以上市场,蔚来、理想和问界通过空间、智能座舱和用户体验争夺BBA核心用户 [4] - 受中国市场影响,宝马下调全年利润预期,预计2025年全年税前利润将略低于去年的109.7亿欧元,全年息税前利润率预计为5%至6% [4] 电动化战略路径 - 宝马前三季度纯电车型累计交付32.3万辆,同比增长10% [7] - 奔驰发起产品攻势,承诺在2027年底前推出至少40款新车型,其核心战略车型全新纯电GLC长轴距版将于明年上市 [8] - 奥迪调整电动化战略,不再坚持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转向长期电动目标与灵活产品组合的平衡之道 [9]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宝马新世代iX3基于全新电子电气架构,CLTC续航里程超过900公里,中国版将在年内亮相并于2026年国产 [8] - 奔驰与本土智驾公司Momenta联合开发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并斥资13亿元获得千里科技3%的股份 [8] - 奥迪押注PPE和SSP两大纯电平台,其PPE平台首款中国专属长轴车型奥迪Q6L e-tron已正式亮相 [9] 新能源车市场动态 - 宝马集团第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8%至15.2万辆,增长主要由插电混动车型驱动 [9] - 奔驰第三季度交付9.6万辆混动车型,同比增长10% [9] - 中国市场9月纯电动批发同比增速达32.4%,显著高于插混和增程的8.4%与8.7% [9]
赛目科技胡大林:守护智能驾驶“安全底线”
上海证券报· 2025-10-14 02:20
走进赛目科技位于北京顺义的测试基地,几辆尚未发布的新车型正在进行严格的自动驾驶测试。不远 处,仿真实验室内,工程师们面对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正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在虚拟世界中完成 数以万计的场景验证。这里是智能网联汽车(ICV)驶向现实道路前的"终考考场",而赛目科技,正是 这场大考中严谨而权威的"主考官"。 "我们通过仿真、场地、道路'三支柱'体系,把智能汽车的安全底线守住。"日前,赛目科技董事长胡大 林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句简洁的概括背后,是赛目科技对智能驾驶安全体系的深度思 考与实践积累。 从仿真底座到"三支柱"闭环 HKEX 日建交易所 , Ltd. le . RE 胡大林 ■董事长专访 赛目科技胡大林: 守护智能驾驶"安全底线" ◎记者 张雪 他也提到,行业在过去一年半中曾陷入"造词竞赛",把技术竞争变成舆论攻防。"现在行业逐步回归理 性,国家部委也已经明确:'智能驾驶'包括'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目前市场上只有'驾驶辅助',还没 有'自动驾驶'。"这一转变标志着行业正在走向成熟。 在胡大林看来,行业回归理性的背后,是对技术"置信度"日益提升的要求。赛目科技的仿真测试核心工 具链 ...
BBA失守中国市场,奔驰三季度交付量大跌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2:21
全球销量格局分化 - 宝马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588,300辆,同比增长8.8%,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795,900辆,同比增长2.4%,是BBA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企业 [1] - 奔驰第三季度全球销量525,300辆,同比下滑12%,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601,600辆,同比减少9% [1] - 奥迪第三季度全球销量397,100辆,同比下降2.5%,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191,100辆,同比下降4.8%,与宝马的销量规模差距超过60万辆 [1] 中国市场表现承压 - 宝马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交付147,121辆,微降0.4%,前三季度累计交付464,971辆,同比下降11.2%,中国成为其全球唯一下滑市场 [3][4] - 奔驰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交付量同比暴跌27%至125,000辆,前三季度销量下滑18%至418,000辆,中国是其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 [5] - 德系品牌市场份额从2025年1月的18.4%跌至今年9月的14.3%,9月豪华车零售同比下降1%,豪华品牌零售份额为10.8%,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5] 价格体系与竞争挑战 - 在2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极氪、特斯拉Model 3/Y等车型凭借性能或性价比挑战BBA入门级轿车和SUV [6] - 在30万元以上市场,蔚来、理想和问界通过更优的空间、智能座舱和用户体验争夺BBA核心用户 [6] - 在70万元以上超豪华市场,蔚来ET9、比亚迪仰望、尊界S800等车型开始挑战BBA顶级车型 [6] - 宝马宣布下调2025年全年税前利润预期至"略低于"去年的109.7亿欧元,全年息税前利润率预计为5%至6%,低于此前目标 [6] 电动化战略路径 - 宝马前三季度纯电车型累计交付323,000辆,同比增长10%,新世代纯电战略首款量产车iX3 CLTC续航里程超过900公里,中国版将于2026年实现国产 [8] - 奔驰发起"史上最大产品攻势",核心战略车型全新纯电GLC长轴距版将于明年上市,并计划在2027年底前推出至少40款新车型 [8][9] - 奥迪调整电动化战略,不再坚持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转向"长期电动目标与灵活产品组合"的平衡之道,押注PPE平台和SSP平台 [11] 混动与纯电市场动态 - 宝马第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8%至152,000辆,增长主要由插电混动车型驱动 [11] - 奔驰第三季度交付96,000辆混动车型,同比增长10% [11] - 中国市场9月纯电动市场批发同比增速达32.4%,显著高于插混和增程的8.4%与8.7% [11]
BBA在华销量失守,加速布局纯电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0:21
豪华车市场整体格局 - 豪华车市场呈现“宝马领跑、奔驰承压、奥迪追赶”的分化态势 [1] - 宝马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58.83万辆,同比增长8.8%,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79.59万辆,同比增长2.4% [1] - 奔驰第三季度全球销量52.53万辆,同比下滑12%,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60.16万辆,同比减少9% [1] - 奥迪第三季度全球销量39.71万辆,同比下降2.5%,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19.11万辆,同比下降4.8%,与宝马销量差距超过60万辆 [1] 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成为BBA共同挑战,宝马前三季度在华交付量累计下跌11.2%至46.4万辆 [2] - 宝马第三季度在华交付14.71万辆,微降0.4%,中国是其全球唯一下滑市场 [2][3] - 奔驰第三季度在华交付量同比暴跌27%至12.5万辆,前三季度销量下滑18%至41.8万辆 [4] - 奥迪在华合资公司一汽奥迪前三季度销量5.8万辆,同比增长13.5%;上汽奥迪9月终端销量5700辆,同比增长90% [4] - 德系品牌市场份额从2025年1月的18.4%跌至今年9月的14.3% [4] 市场竞争与价格体系 - 在20万-30万元区间,极氪、特斯拉Model 3/Y等车型挑战BBA入门级车型 [5] - 在30万元以上市场,蔚来、理想和问界通过更优空间、智能座舱争夺BBA核心用户 [5] - 在70万元以上超豪华市场,蔚来ET9、比亚迪仰望等车型开始挑战BBA顶级车型 [5] - BBA价格体系面临冲击,价格体系出现松动 [4] - 9月豪华车零售24万辆,同比下降1%,豪华品牌零售份额为10.8%,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4] 公司财务与战略调整 - 宝马下调全年利润预期,预计2025年全年税前利润将略低于去年的109.7亿欧元 [5] - 宝马预计全年息税前利润率落在5%至6%区间,低于此前目标 [5] - 高于预期的关税成本及对本地经销商提供的财务支持影响宝马业绩展望 [6] - 奥迪调整电动化战略,不再坚持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计划,转向长期电动目标与灵活产品组合的平衡之道 [9] 电动化转型路径 - BBA电动化路径呈现三条不同轨迹:宝马领跑,奔驰猛攻,奥迪务实调整 [7] - 宝马前三季度纯电车型累计交付32.3万辆,同比增长10% [8] - 宝马新世代纯电战略车型iX3海外版年底在欧洲交付,中国版年内亮相,2026年实现国产,CLTC续航超900公里 [8] - 奔驰发起史上最大产品攻势,核心战略车型全新纯电GLC长轴距版将于明年上市 [9] - 奔驰宣布与Momenta联合开发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并斥资13亿元获得千里科技3%股份 [9] - 奔驰计划在2027年底前推出至少40款新车型,电动版GLB与GLA将于2026年亮相 [9] - 奥迪纯电未来押注于与保时捷共同开发的PPE平台及大众集团未来的SSP平台 [9] 新能源车市场动态 - 宝马第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8%至15.2万辆,增长主要由插电混动车型驱动 [10] - 奔驰第三季度交付9.6万辆混动车型,同比增长10% [11] - 中国市场纯电动市场9月批发同比增速达32.4%,显著高于插混的8.4%和增程的8.7% [11] - BBA集体加码纯电产品,决定未来格局的战役已在中国市场全面展开 [11]
赛力斯集团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拟募资加速全球化布局
犀牛财经· 2025-10-13 18:20
10月13日,港交所披露的文件显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赛力斯集团",601127.SH)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根据备案文件,赛力斯集团拟发行不超过3.31亿股H股,占扩大后股本的18.7%,募集资金70%用于研发投入(重点开发智能驾驶和800V高压平台),20%拓 展海外市场及充电网络,10%补充营运资金。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赛力斯集团实现营收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创历史新高;实现归母净利润59.46亿元,同比扭亏,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 的新能源车企;新能源汽车毛利率提升至26.21%。 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集团实现营收624.02亿元,同比下降4.06%;实现归母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大增81.03%;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 28.93%。 | [編纂]的[編纂]數目 : [編纂]股H股(視乎[編纂] | | --- | | 行使與否而定) | | [編纂]數目 : [編纂]股H股(可予重新分配) | | [編纂]數目 : [编纂]股H股(可予重新分配 | | 及視乎[编纂]行使與否而定) | | 最高 编纂] : 每股H股[編纂]港元,另加1.0%經 ...
经纬恒润(688326):Q2扭亏为盈 智驾业务成长驱动业绩持续向好
新浪财经· 2025-10-13 14:27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08亿元,同比增长43.48%,归母净利润为-0.87亿元,亏损同比缩窄73.91% [1]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0亿元,同比增长38.90%,环比增长18.98%,归母净利润为0.33亿元,同环比实现扭亏为盈 [1] - 第二季度公司毛利率达到24.6%,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环比提升3.3个百分点,研发、销售、管理费用率同比分别下降9.6、2.7、2.2个百分点 [1] 业务驱动因素 - 公司业务以汽车电子为核心,涵盖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6大类、100多种电子产品,覆盖汽车电子行业80%以上零部件品类 [1] - 汽车电子产品量价齐升带来规模效应,核心客户如吉利、小米、小鹏等销量高增带动域控类产品放量,产品单车价值量较高 [1] - 公司拥有4个现代化工厂,44条SMT产线,90条组装产线,年总体产能超过4800万个控制器,国内产能充裕支撑业务拓展 [2] 新产品与新客户进展 -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与头部物流公司达成合作,车身域控、底盘域控、新能源多合一控制器等多款新产品获得定点,将于下半年量产 [2] - 在国际市场持续获得多个OEM/Tier1产品定点,包括Stellantis、Scania、Magna等,马来西亚工厂规划产能500万个控制器支撑全球化 [2] - 公司布局L4级无人运输业务,港口无人集卡实现无安全员运营,并与白犀牛合作推进Robotruck/RoboBus,战略性孵化大总成及特种载具业务 [2] 行业政策与市场机遇 - 工信部就L2级智能驾驶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并带动市场规模扩容 [3] - 2025年1-7月中国具备L2级功能的乘用车渗透率达62.58%,但驾驶员监测系统渗透率仅为21%,新标有望推动其标配带来渗透率快速上行 [3] - 公司广泛布局DMS、域控、摄像头等智能驾驶零部件产品,作为行业龙头有望充分受益于政策带来的市场扩容机遇 [3][4]
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半日跌4.5%,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逆势获5500万份净申购
搜狐财经· 2025-10-13 13:13
物联网指数市场表现 - 截至午间收盘,中证物联网主题指数下跌3.6% [3] - 指数当前滚动市盈率为33.8倍 [3] - 指数自2015年发布以来,其估值分位数为53.5% [3] 物联网行业构成 - 中证物联网主题指数聚焦于物联网领域,该领域是智能终端实现万物互联的重要基础 [3] - 指数成分由业务涉及信息采集、信息传输、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公司股票组成 [3] 相关ETF产品 - 物联网ETF易方达(代码:159895)跟踪中证物联网主题指数 [3]
中信建投基金冷文鹏—— 北交所投资“攻守道” 精选高成长潜力公司
证券时报· 2025-10-13 06:07
北交所市场表现与基金业绩 - 北证50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过45% [1] -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混合A基金年内回报超110%,在4500多只同类基金中排名前20,超额收益超90% [2] - 该基金自2024年7月管理以来累计回报率逾240% [2] 北交所市场的核心优势 - 北交所市场具有小微盘、专精特新和高弹性的优势 [1][3] - 市场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紧密跟踪产业技术前沿领域,相较其他市场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3] -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改善推动下,市场从艰难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期 [2] 投资策略与组合管理 - 投资核心是把握“攻守平衡”,精选估值合理且高成长的公司 [1] - 二季度末基金股票仓位接近90%,其中近70%配置在制造业 [2] - 组合构建采取均衡策略,单一行业配置通常低于30%,单只个股低于5%以分散风险 [4] - 采取止盈策略,如设定目标价格并在达到时逐步卖出以锁定收益 [4] 选股标准与风险管理 - 选股注重宏观与微观结合,优先选择高景气或拐点阶段、估值合理的公司 [4] - 估值标准为未来三年复合增速15%以上、动态市盈率40倍以内、PEG 1.5倍以内 [4] - 通过分散配置不同方向和行业,以及灵活调整仓位来降低组合波动,加强风险控制 [4] 市场展望与未来投资方向 - 北交所公司数量及规模稳步高质量扩容,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中长期投资潜力可期 [5] - 当前市场以窄幅震荡为主,整体估值仍处相对高位,但个股泡沫化程度下降,具备投资性价比的公司增多 [5] - 未来投资将围绕创新、消费、分红和拐点四大方向展开 [6] - 创新方向关注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消费侧重新方向与模式;分红侧重防御性资产;拐点则逆向布局可能困境反转的行业 [6]
股市必读:中科信息(300678)10月10日董秘有最新回复
搜狐财经· 2025-10-13 03:59
股价与交易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于35.39元,下跌1.39% [1] - 当日换手率为2.54%,成交量为7.4万手,成交额为2.65亿元 [1] - 10月10日主力资金净流出680.41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入697.2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16.79万元 [2][2] 业务布局与技术应用 - 公司业务聚焦于智慧政务、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四个板块 [2] - 公司自主研发了面向医疗领域的智能麻醉机器人和面向建造领域的智能装载、智能铺路机器人 [2] - 公司高速机器视觉与智能分析技术适用性广泛,但目前无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