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降级
icon
搜索文档
当游客逃离“黄金周”,酒店还能靠什么自救?
36氪· 2025-04-30 08:29
旅游市场整体表现 - 2024年"五一"假期预计日均跨区域流动量达2.7亿人次以上,旅游市场热度达近三年峰值 [1] - 境内机票预订量同比大增三成以上,长线游、跨境游需求旺盛,"请4休10/11"拼假刺激远途旅行 [1] - 出境游和入境游同时升温,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73%,入境游客境内消费同比增长7倍,5月1日国际机票预订量超2019年同期 [2] - 2024年"五一"假期出游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收入1668.9亿元,增幅12.7%,均超2019年水平(128.2%和113.5%) [7] 酒店行业现状 - 整体境内酒店搜索热度与去年同期持平,未现爆发式增长,游客搜索关键词为"冷门""不挤""反向" [1] - 跨境游"双向升温"分流国内酒店客源,部分消费流向海外市场 [3] - 高端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呈现"两重天",高端酒店在热门目的地仍火爆,但小城高星酒店受欢迎程度反超一线城市 [10] - 中端及经济型酒店面临民宿、客栈、露营地等替代性选择分流客源,游客更倾向郊区民宿或当天往返 [11] 区域市场分化 - 旅游客流分布更加分散,传统热点城市热度不减,"网红小城"和县域目的地异军突起 [11] - 酒店预订覆盖全国1229个县城,县域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逾三成 [12] - 北京"五一"期间接待游客1696.6万人次,旅游收入196.2亿元,较2019年增长18.5%和23.1% [10] 酒店集团业绩与策略 - 华住集团2023年营收219亿元,同比增长57.9%,净利润41亿元,较2019年增132%,2024年营收239亿元 [15] - 华住中国区酒店平均房价和RevPAR超2019年同期20%以上,入住率恢复至疫前97.9%水平 [15] - 万豪大中华区RevPAR恢复到2019年120%左右,希尔顿加码对华投资,新开业酒店数量创年度新高 [15] - 酒店集团策略调整包括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发力国内游市场、控成本提效益 [17] 未来趋势与挑战 - 旅游需求常态化,报复性增长难续,人均消费较2019年下降约12% [19] - 市场供给扩张,新开酒店数量激增,非标住宿竞争加剧 [22] - 消费趋势变化,自驾游、本地游风靡,"慢旅行""深度游"兴起 [23] - 入境游客显著增长,尤其是东南亚、日韩等国旅客,或成高端酒店新增长点 [26]
洽洽食品(002557):短期业绩承压 或逐步改善
新浪财经· 2025-04-29 10:43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71.3亿元,同比+4.8%,归母净利润8.5亿元,同比+5.8%,扣非归母净利润7.7亿元,同比+8.9% [1] - 25Q1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比-13.8%,归母净利润7724.8万元,同比-67.9%,扣非归母净利润5808.5万元,同比-73.8%,受竞争加剧及春节错期影响 [1] - 24年/25Q1净利润率分别为11.9%/4.9%,分别同比+0.1/-8.3pct [3][4] 产品与渠道 - 2024年葵花子/坚果营收分别为43.8/19.2亿元,分别同比+2.6%/9.7%,葵花籽增速放缓,坚果连续两年增速下滑至个位数 [1] - 经销及其他渠道/直营24年营收分别为56.7/14.6亿元,分别同比-1.4%/38.3%,直营渠道增长显著 [1] - 东方区/电商/海外收入分别为21.2/7.8/5.7亿元,分别同比+9.5%/8.9%/10.3%,东方区占比29.8%为增长主力 [2] 区域与市场 -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8.0%,产品覆盖近70个国家和地区,深耕东南亚并进驻加拿大Costco渠道 [2] - 电商渠道占比10.9%,增速高于公司整体水平 [2] 成本与毛利率 - 24/25Q1毛利率分别为28.8%/19.5%,分别同比+2.0/-11.0pct,25Q1受原料成本上涨及销售额下降拖累 [3] - 24年葵花籽/坚果毛利率分别为29.7%/27.2%,同比+4.5/-4.4pct,坚果毛利率下降因竞争激烈及价格带下移 [3] - 葵花籽原料因内蒙古天气导致24Q4采购成本上涨,巴旦木进口受贸易战影响,预计坚果毛利率持续承压 [3] 费用与运营 - 24年/25Q1销售费用率分别同比+0.9/-1.8pct,管理费用率分别同比+0.1/0.9pct,25Q1收入承压致费用率波动 [3] 未来展望 - 25Q1业绩下滑主因短期因素(春节错期、原料涨价),后续有望改善 [4] - 预测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6/9.19/9.90亿元,对应EPS为1.49/1.81/1.95元 [4]
面包店“剩菜盲盒”暴打网红烘焙店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4-25 15:23
新消费趋势 - "剩菜盲盒"模式在国内兴起,以折扣价销售当日未售完食物,折扣率在原价3-4折区间,例如11.9元盲盒可获原价30元左右商品,19.9元盲盒可获原价50元左右商品 [6] - 消费者对传统品牌面包店剩菜盲盒的信任感和吸引力高于噱头十足的2元面包店,后者因品质问题难以获得复购 [17][16] - 剩菜盲盒主要吸引三类人群:精打细算的主妇、追求隐藏款的大学生、对网红烘焙店失望的白领 [18] 网红烘焙行业现状 - 网红烘焙店产品同质化严重,爆款易被抄袭,行业竞争分散,头部品牌难形成优势 [24] - 2023年客单价超50元的烘焙门店闭店率同比上升27%,而20元以下档口店逆势增长14% [14] - 高端烘焙品牌如LENÔTRE雷诺特、dikka bakery等相继退出市场,消费者转向用味蕾而非品牌溢价投票 [13] 行业竞争格局 - 零售商超(如山姆、盒马)成为网红烘焙店最大竞争对手,凭借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提供中上品质、中下价格的烘焙产品 [20][21] - 消费者核心需求简化为三点:品牌背书、中上口味、合理价格,网红烘焙的社交和情绪价值光环消退 [21][12] 商业模式创新 - 剩菜盲盒对商家具有双重价值:减少食品浪费损失,同时可作为高质价比营销工具吸引客流,类似米村拌饭3元套餐的引流策略 [25][26] - 建议网红烘焙店以剩菜盲盒为切入点,打造"盲盒限定款"等反差营销,提升客流量和品牌曝光 [27] 行业未来方向 - 烘焙品牌需在"奢侈品化"与"民生化"间选择:要么打造LV级溢价产品,要么成为进阶版民生工程,脱离产品本质的营销难以持续 [30][29] - 行业需构建以高质价比商品为主、网红单品为辅的SKU矩阵,平衡售价与品质,建立可持续运作模式 [29]
烧光7亿,关店近一半!40元一碗的高端面,年轻人实在咽不下去了
搜狐财经· 2025-04-25 14:22
高端面馆行业现状 - 中国高端面馆市场从繁荣转向萎缩 2023年高端中式快餐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 跌幅达8% [15] - 代表性品牌如味千拉面从巅峰期700家门店缩减至420家 2023年曝出亏损5000万 [13] - 新兴品牌和府捞面2020-2022年累计亏损超7亿元 虽声称2023年扭亏但未披露具体数据 [13] 行业发展历程 - 味千拉面1996年进入中国 凭借前卫设计和贴心服务迅速崛起 2010年营业额达22.8亿元 净利润3.8亿元 净利率16.7% [3][5] - 2019年后马记永 陈香贵 张拉拉等网红品牌崛起 通过创新菜品和特色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 [7] - 和府捞面以文化氛围和健康理念获得追捧 单碗售价40元仍受热捧 估值曾突破70亿元 [9][11] 消费行为变化 - 43.7%消费者对中式快餐预算在20元以下 85.2%不接受超过30元 与高端面馆定价策略存在显著冲突 [23] - 疫情后白领阶层收入下降导致消费降级 40元单价面食需求锐减 [17][19] - 海底捞案例显示 具备真正品质和服务优势的高端餐饮仍能维持客流 [21] 行业核心问题 - 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持续创新 消费者对固定菜单和口味产生审美疲劳 [25] - 服务质量未达高端定位预期 未能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27] - 过度依赖网红效应和资本扩张 忽视品牌长期价值建设 [27] 代表性企业案例 - 味千拉面净利率曾达16.7% 超越麦当劳等国际品牌 但2023年门店数量较巅峰期减少40% [5][13] - 和府捞面陷入预制菜争议 品牌形象受损 同时面临7亿元累计亏损压力 [15] - 新兴品牌普遍面临门店收缩 马记永 陈香贵 张拉拉等均出现经营困难 [15]
3.5%营收增长与15%净利倒退:解码“安防茅”海康威视2024年增收不增利困局
国际金融报· 2025-04-23 19:2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924.96亿元 同比增长3.53% 归母净利润119.77亿元 同比下降15.10%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32.64亿元 同比下降20.2% [1] - 第四季度营收274.95亿元 同比减少2% 归母净利润38.51亿元 同比降幅27% 呈现单季度营收利润双降 [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85.32亿元 同比增长4.01% 归母净利润20.39亿元 同比增长6.41% 但销售净利率12.04%仍处于低位 [7] 业务结构 - 传统主业产品及服务收入679.63亿元 同比下降1.19% 毛利率45.76% 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 [2][3] - 创新业务收入224.84亿元 同比增长21.19% 占总营收比重24.31% 毛利率40.10% 同比上升0.62个百分点 [2][3] - 主业建造工程收入20.48亿元 同比增长2.04% 毛利率20.70% 同比下降3.08个百分点 [3] 区域表现 - 境内收入606.01亿元 同比增长0.38% 毛利率42.63% 同比下降1.10个百分点 [3] - 境外收入318.95亿元 同比增长10.10% 毛利率46.12% 同比上升0.52个百分点 [3] 事业群表现 - PBG收入134.67亿元 同比下滑超10% 受政府财政制约及公安交警行业下行影响 [2][3][4] - EBG收入176.51亿元 同比下降1.09% 反映企业端需求疲软 [3] - SMBG收入119.71亿元 同比下降5.58% 中小企业需求持续走弱 [3] 行业趋势 - 政府及企业出现"消费降级"倾向 更倾向选择高性价比产品而非高性能创新产品 [4]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低毛利业务吸引力上升 安防及智能物联行业整体承压 [4] - 水利水务、防灾救灾等业务获国债支撑 收入占比提升 部分抵消公安行业下滑 [4] 历史对比 - 2007-2018年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持续保持两位数 2019年起净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 [7] - 2022年营收增速降至2.14% 净利润下降23.59% 为2006年以来首次年度净利润下滑 [7] - 2023年净利润141.08亿元 同比增长9.89% 但仍未恢复至2021年168亿元水平 [7]
新酒饮洗牌:海伦司营收三连降,新型散酒铺扩加盟;专家称需挖掘消费需求
搜狐财经· 2025-04-23 10:14
行业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全国酒馆市场规模达1120亿元,同比增长7.7%,但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2] - 截至2025年3月全国酒馆企业存量超3.8万家,较2019年增长139.6%[2] - 行业结构性调整加速洗牌,呈现"10元小酒馆"模式衰退与"社区散酒新生态"崛起的分化态势[2][11] 海伦司经营现状 - 营收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收入从12.1亿元降至7.52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0.78亿元[8] - 门店总数从479家增至560家,直营酒馆从255家腰斩至112家,加盟店从132家增至406家[8] - 加盟店单店日均销售额5000元(同比下滑30%),低于直营店的7000元[9] - 三线及以下城市单店日均销售额同比减少10%至6700元,创六年新低[9] - 股价较上市高点下跌93%至1.65港元/股,被移出恒生综合指数和港股通名单[10][11] 新兴散酒铺模式 - 唐三两打酒铺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主打"社区散酒新生态"[11] - 已落地30余家门店,单店投入约20万元,毛利率超50%,预估8-12个月回本[12] - 斑马侠散酒铺全国门店近100家,单店投资13-20万元,回本周期4-6个月[14] - 散酒铺模式投资门槛低于海伦司40万元加盟费,毛利率普遍达50%-60%[14] 行业趋势分析 - 消费需求从场景溢价转向性价比,价格敏感度提高[11][13] - 赛道从注重场景体验向产品性价比和购买便捷性转变[15] - 轻模型(30平米门店)、消费者培育和私域流量成为新盈利方向[15] - 行业本质从"酒的生意"转变为"人的场景",依赖经营者而非资本或模式[15]
门店减少2600多家、业绩降至3年最低,这届年轻人为啥不爱啃鸭脖?
观察者网· 2025-04-22 21:51
行业业绩表现 - 绝味鸭脖2024年营收62.57亿元同比下降13.84% 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 扣非净利润2.03亿元同比下降49% 为近3年最差业绩 [1] - 周黑鸭2024年营收24.51亿元同比下降10.7% 年度利润9820.4万元同比下降15% [1] - 煌上煌2024年营收17.39亿元同比下降9.44% 归母净利润4032.9万元同比下降42.86% 为近3年最差业绩 [1] - 三家头部卤味企业2024年门店共计减少2603家 其中周黑鸭减少785家 煌上煌减少837家 绝味鸭脖截至去年中期减少981家 [2] 产品定价与成本 - 周黑鸭经典锁鲜卤鸭脖现售价约60元/斤 鸭锁骨约63元/斤 绝味鸭脖半斤装定价29.9元相当于60元/斤 鸭舌约187元/斤 鸭掌约83元/斤 [3] - 周黑鸭2017年每斤均价41.57元 2018年涨至43.8元 8年间单价上涨约18元/斤 涨幅43.3% [3] - 周黑鸭客单价从2018年63.66元降至2024年54.39元 下降9.27元 降幅14.56% [3] - 煌上煌2024年鸭颈采购价同比下降48.55% 冻新鸭下降15.25% 鸭翅中下降16.81% 牛肉成本下降8.4% [5] 盈利能力变化 - 煌上煌酱卤肉制品毛利率同比提升5.93个百分点 整体毛利率提升3.93个百分点至32.95% [5] - 绝味鸭脖整体毛利率提升5.94个百分点至30.79% 其中鲜货类产品毛利率达35.59% [5] - 周黑鸭全年毛利率提升4.4个百分点至56.8% [5]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休闲卤制品市场规模约1350亿元同比增长8% 鸭脖类产品占比约13%市场规模约175亿元 [7] - 休闲食品市场中传统卤味占比从25%降至18% 新式零食占比上升至45% [7] - 鸭脖行业增速较2021-2022年明显放缓 [7]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对健康零食选择频率超过纵享型零食 30%消费者积极寻找低糖低盐低卡路里零食 [8] - 18-35岁消费人群中认为鸭货"不够健康"的比例达75% 较2020年上升28个百分点 [8] - 鸭脖价格高涨导致性价比丧失 消费者转向衢州鸭头、成都兔头、柠檬凤爪、辣条等平价替代品 [6] 产品创新与营销 - 2024年现制饮品上新2681款新品 其中新茶饮品牌上新1895款 平均每月每个品牌推出4款新品 [10] - 周黑鸭2024年尝试推出麻辣鸡丝、干煸辣子鸡等新品 但新品迭代速度仍然较慢 [10] - 行业营销手段有限 产品卖相不如"漂亮饭"具传播力 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10]
王思聪也卖起了平价牛排
投中网· 2025-04-15 14:57
以下文章来源于豹变 ,作者詹方歌 与王思聪本人的富豪形象不同,牛校长主打平价牛排,套餐价格多在 20元到30元区间,有肉、有主食也有蔬菜。据悉,望京店是牛校长的第一家门 店,虽然品牌成立时间不长,但店面在全国开出四家 店 ,且已经在二、三线城市卖出 一些 区域代理。 作为王思聪旗下品牌,牛校长一面依仗万达广场的店铺资源,一面背靠 王思聪自己的 普思资本多年在资本圈的积累,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连锁品 牌。 豹变 . 直抵核心。做最具穿透力、洞察力的商业观察,深度影响未来。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切入低价快餐市场。 作者丨 詹方歌 编辑丨 邢昀 来源丨 豹变 工作日中午的望京合生麒麟社,挤满了来吃工作餐的白领。从上午 11点半到下午一点半,不少地下一层的美食档口需要排队等位。这其中就包括王思 聪 新 开的餐饮连锁品牌 ——"牛校长"。 但如果将其放置在餐饮行业及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中思考,情况或许没有想象中乐观 —— 29.9元吃牛排,类似于 瑞幸 把 9.9 元 喝咖啡的概念带到中国 的餐饮市场 。 通过低价做消费者教育,是高成本和高不确定性的投入。 牛排这个品类,能和咖啡一样在中国火起来吗 ...
生肖酒遇冷、冰淇淋失利、主力产品价格倒挂,贵州茅台辉煌已逝?
搜狐财经· 2025-04-10 16:51
文章核心观点 贵州茅台在生肖酒和冰淇淋板块遇挑战,股价下行,公司多次回购股份并着手起草新一轮回购方案,控股股东也着手起草增持方案,或为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1][3] 股价情况 - 截至2025年4月9日收盘价1541.04元/股,较去年10月8日年内最高股价1880.66元/股跌去18%左右,较2021年2月18日最高股价2388.76元/股缩减至六成半 [4] - 股价下跌与“酱酒热”退却和主力产品茅台1935价格倒挂有关 [4] 回购情况 - 截至2025年4月7日累计回购131.59万股,占总股本比例0.1048%,支付总额19.48亿元,回购价格每股1417.01 - 1584.06元 [2] - 2024年11月27日股东大会通过回购计划,同年12月28日公告预计回购30 - 60亿元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2] - 公司将按上限尽快完成约40.5亿元回购及股份注销程序,控股股东着手起草增持方案 [3] 行业情况 - 2024年中国酱酒产能约65万千升,同比下降13.33%,白酒门店销量降低,酱香酒销售惨淡 [4] 主力产品情况 - 茅台1935上市初定价798元/瓶,零售指导价1188元/瓶,曾被炒至1800元/瓶,2023年春节后价格下跌,2024年跌破出厂价,截至2025年4月9日行情价750元/瓶,较零售指导价跌36% [4][5] 生肖酒情况 - 蛇茅作为本轮生肖酒系列最终产品遇冷,1月6日原箱报价约2800元/瓶,1月12日行情价2660元/瓶,4月9日跌破发售价至2490元/瓶,而龙茅曾被炒到6000元/瓶 [7] - 蛇茅未被热炒且价格滑落快,可能因“供不应求”减弱,i茅台APP每日投放量是龙茅的三倍不止,也可能因消费降级和行业调整,酒企和经销商以去库存为首要目标 [7][8] 冰淇淋业务情况 - 茅台冰淇淋2022年5月推出,含2%的53度飞天茅台酒,定价66元/杯,初期创下单日销售额超250万元、一年销量近1000万杯纪录,2023 - 2024年开设多家门店 [9] - 今年2月底冰淇淋事业部解散,公司称是基于市场功能和战略价值考量,产品仍由茅台国际大酒店运营且正常销售,此前已主动收缩业务,部分经销商同步缩减 [9] - 专家认为可能因冰淇淋业务利润空间有限、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更有利 [9]
降价版的湊湊和海底捞,同人不同命
36氪· 2025-04-07 19:57
文章核心观点 火锅行业“以价换量”成共识,海底捞和呷哺集团降价呈现不同结果,呷哺集团多项核心经营指标下滑致亏损扩大,海底捞通过降本增效和多品牌发展取得较好业绩,呷哺集团正努力自我纠偏,未来发展有待摸索 [2][11][28] 分组1:降价未换来量 - 火锅行业消费降级,同行降价使呷哺集团跟进,去年实施十年来最大力度和规模降价,呷哺呷哺人均消费降至54.8元,湊湊客单价降至123.5元 [3][4] - 降价初期有效果,去年8月呷哺呷哺营业额、利润和客流量同比增长10%,部分地区客流量增长近20%,但全年业绩显示翻台率不升反降,呷哺呷哺和湊湊同店销售额分别下降23%和32% [7] - 2024年呷哺集团累计闭店219家,呷哺呷哺和湊湊收入分别同比减少13%和26.5%,湊湊净亏损大幅上涨260.20%至3.5亿,成集团亏损主要原因 [8][10] 分组2:不只是降价 - 2024年海底捞营收、净利润和核心经营利润同比上升,虽下半年营收下滑但归母净利润增长,靠降本增效和多品牌发展取得成效 [11][12] - 海底捞通过关闭低效门店、优化成本结构降低成本,启动“红石榴计划”孵化多品牌创新,其他餐厅收入和外卖业务营收同比增幅分别达39.6%和超20% [14][15][17] - 呷哺集团有降本能力,采购占销售比和成本率下降,但缺“赚钱”能力 [17] 分组3:自我纠偏 - 呷哺集团高端化转型后受市场消费趋势冲击,湊湊和趁烧业绩不佳,2024年湊湊餐厅数量负增长且闭店数最多 [18][19] - 呷哺集团采取降价和不同扩店策略自我纠偏,湊湊上海推出低价套餐,呷哺呷哺规划2025年开业不低于95间餐厅,湊湊谨慎开店 [21][22][24] - 2025年头两个月呷哺集团通过费用管控盈利增加,集团有会员基础,未来发展需自我摸索 [2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