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500亿深圳电池巨头赴港上市 加码海外产能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08:08
公司业务概览 - 欣旺达业务横跨消费电池、储能系统和动力电池三大领域 计划冲刺港交所H股上市 [1] - 公司成立于1997年 2011年深交所上市 2024年营收突破500亿元 [1] - 消费电池长期领先 动力电池位居行业第二梯队 储能系统增速显著但营收贡献有限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21.6亿元、478.6亿元及560.2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3.6%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22.89亿元 同比上升11.97% 归母净利润3.86亿元 同比上升21.23% [3] - 消费电池占比53.8% 动力电池占比24.8% 储能系统占比2.9% [3] 市场地位 - 手机电池出货量4.6亿个 市场份额34.3% 全球第一 [3] - 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电池出货量7000万个 市场份额21.6% 全球第二 [3] - 2024年全球销量前十手机厂商均为公司客户 [3] 动力电池业务 - 2024年销量25.3GWh 同比增长125.9% 市场份额2.1% [4] - 与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前十厂商中的八家建立合作 包括吉利、东风、理想、零跑、雷诺、日产等 [4] - 平均售价从2024年Q1的0.8元/Wh降至2025年Q1的0.5元/Wh [4] 储能系统业务 - 2024年销量9.6GWh 同比增长108.7% [4] - 与全球交流侧储能系统出货量前五供应商建立合作 [4] - 2022-2025年Q1平均售价仅0.1-0.2元/Wh 远低于行业平均报价0.583元/Wh [5][6] - 毛利率保持19%-25.5% 2025年Q1达25.5% [5] 海外战略与产能布局 - 2024年海外收入234.31亿元 占比41.8% [7] - 全球25个生产基地 海外6个分布于印度、越南、泰国及匈牙利 [7] - 越南生产基地总投资不超过20亿元 预计2026年试生产 2028年全面投产 [7] 募资用途 - 用于全球化战略、技术研发、数字化运营、产业链投资及营运资金 [7] - 重点开发新电池产品、优化电池模组设计、提升电池管理系统技术 [7] - 潜在投资收购上下游企业 发挥协同效应 [7] 行业参考案例 -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超410亿港元 H股较A股溢价超40% 为"A+H"股中溢价率最高 [8]
福光股份核心技术人员雷洪涛离职
巨潮资讯· 2025-08-07 09:36
核心人事变动 - 核心技术人员雷洪涛因个人原因辞职 离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工作交接已完成[1] - 雷洪涛现年52岁 拥有物联网应用与技术专业大专学历 2012年加入公司 历任技术副总经理 研发部门负责人等职务 离职前担任子公司福光天瞳光学组装事业部工艺课专案工程师(部长级)[1] 专利与技术影响 - 雷洪涛在职期间作为发明人参与申请的8项专利已获授权 均为与其他研发人员共同完成 无单一发明人专利[1] - 相关专利所有权均归属于公司或子公司 不存在职务发明权属纠纷 其离职不影响公司核心技术及专利完整性[1] - 公司已建立完善的研发梯队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雷洪涛离职不会对技术研发及生产经营造成实质性影响[1]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主营光学镜头及光电系统产品 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 智能驾驶等领域[1]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2亿元 同比增长5.87% 归母净利润1005.8万元 同比扭亏[1]
亿纬锂能赴港突围
北京商报· 2025-08-04 21:40
公司近期市场表现 - 电池板块在7月30日至8月1日连续三个交易日下探,亿纬锂能股价表现疲弱,跌幅大幅跑输板块 [1] - 8月4日电池板块低开高走收涨1.67%,但亿纬锂能仅微涨0.39%,在板块所有收涨成分股中排名倒数第九 [1] 业务结构分析 - 公司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三项业务占营收比例分别为21.23%、39.43%、39.14%,形成1:2:2的比例结构 [1] - 消费电池出货量排名中国厂商第二,动力电池排名中国厂商前五,储能电池排名全球厂商第二 [1] - 客户矩阵包括三星、博世等消费电子品牌,奔驰、宝马等车企,以及中国移动、南方电网等储能客户 [1]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1-6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显示,宁德时代装机量128.60GWh(市占率43.05%),比亚迪70.37GWh(23.55%),两家巨头共占超六成市场份额 [2] - 亿纬锂能以12.21GWh装机量、4.09%市占率排名第五 [2] - 公司市值901.5亿元(板块第二),净利润11.01亿元(板块第二),与头部企业差距显著 [2] 盈利能力分析 - 2024年动力电池毛利率14.2%(同比微增0.63%),储能电池毛利率14.7%(同比下滑2.3%),消费电池毛利率27.6% [7] -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3.94%和26.84%,显著高于亿纬锂能 [7] - 原材料锂、钴、镍等价格大幅上涨推高生产成本,成本传导存在滞后性影响利润空间 [6] 储能行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中标能量规模同比激增278%达86.2GWh,其中集采/框采贡献59.3GWh(同比+618.4%) [5] - 储能系统中标企业数量同比减少31.1%至124家,Top15企业中标规模仅占市场总量20.6% [6] - 行业处于"淘汰弱小但未形成寡头"的竞争阶段,市场集中度出现初步提升趋势 [6] 资本战略举措 - 公司6月底启动赴港上市计划,拟募资约300亿港元加码全球化产能与技术研发 [2] - 募资将重点投向动力电池及储能全球化产能布局与技术研发 [8] - 海外布局包括匈牙利动力电池工厂与马来西亚储能基地,指向欧美与东南亚市场 [9] 研发投入情况 - 2024年研发费用29.4亿元,较2023年27.3亿元增长7.71% [8] - 研发费用率保持在6%左右,高于行业龙头宁德时代 [11] - 需同时支撑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三大业务的技术升级 [8] 产业链布局 - 通过参股金海锂业、紫金锂业、瑞福锂业等供应链企业保障锂原材料供给 [10] - 行业头部企业正通过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闭环 [9] 发展挑战与机遇 - 多点布局策略面临资源分散挑战,难以在单一领域形成绝对竞争力 [2] - 规模效应不足推高单位成本,在价格战中需要持续投入以巩固份额 [11] - 储能行业回暖伴随市场结构重构与技术升级的质变性复苏 [6] - 东南亚与欧洲储能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成为海外布局核心方向 [8]
海天国际(1882.HK):升级扩产双轮驱动 出海进程提速
格隆汇· 2025-08-02 10:26
公司概况 - 海天国际是深耕注塑机行业50余年的龙头企业 拥有电动注塑(长飞亚系列)和伺服液压(MA、JU等系列)两大产品体系 分别应用于光学、医疗及汽车、家电等领域 [1] - 注塑机业务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 2018-2024年营收占比稳定在95%以上 其中MA系列为核心贡献点 2018-2022年营收占比均超59% [1]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61.28亿元 同比增长23.41% 2018-2024年CAGR达6.83% 归母净利润30.80亿元 同比增长23.63% 2018-2024年CAGR为8.23% [1] - 公司海外市场表现突出 2024年外销占比37.3% 正向"内外销各占50%"的"五五战略"推进 [1] 行业分析 - 注塑机作为塑料成型核心装备 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医疗、3C电子等领域 塑料制品应用广泛性为需求平稳增长奠定基础 [2] - 2023年中国塑机行业680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约941亿元 同比增长3.0% 2011-2023年CAGR约6.5% [3] - 中国注塑机产量连续22年全球第一 占全球总量50% 销售收入占全球市场1/3 产品出口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贸易顺差扩大至16.52亿美元 [3] 市场动态 - 中国注塑机出口需求显著增长 2025年6月对东南亚出口增速达138.7% 出口金额占总出口42.9% [3] - 全球人均塑料消费量呈增长趋势 新兴市场因人均消费基数较低存在广阔提升空间 [3] - 中国头部企业如海天国际、伊之密市场份额持续上升 与欧洲、日本企业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 [3] 公司竞争力 - 海天国际核心财务指标领先同业上市公司震雄集团、泰瑞机器 [4] - 长飞亚系列电动注塑机全球已有超3万台在约60国使用 技术迭代有望突破海外高端市场 [4] - 公司外销占比从2020年近30%升至2024年近40% 已在印度、墨西哥落地产能 塞尔维亚、日本等地新建产能预计2025年起投产 [4]
西部矿业量价齐升半年赚18.69亿 造血能力强劲加速铜矿产能扩张
长江商报· 2025-07-29 07:2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6.19亿元,同比增长26.59%,归母净利润18.69亿元,同比增长15.35% [1][2] - 近五年营收从2020年286.74亿元增长至2024年500.26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归母净利润呈现"两降三升"格局,2024年为29.32亿元 [2]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持续强劲,2025年上半年维持在50亿元上方,2024年上半年为50.4亿元,2023年上半年为24.67亿元 [6] 铜矿业务分析 - 主力铜矿山玉龙铜矿(持股58%)上半年矿产铜83413金属吨,贡献营收63.65亿元、净利润34.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7%、36.99% [3] - 整体矿产铜产量91752金属吨,同比增长7.65%,其中内蒙古获各琦铜矿产量6895金属吨 [3] - 铜价同比上涨11%,产量增长8%,是业绩增长主因 [1][3] 产能扩张计划 - 玉龙铜矿三期工程获批,生产规模将从1989万吨/年增至3000万吨/年,总投资47.93亿元 [1][4] - 项目建成后铜金属量将达18-20万吨/年,新建1100万吨/年选矿厂,湿法冶炼规模从30万吨/年扩至100万吨/年 [4] 其他金属业务 - 2025年上半年铅价较年初涨2.2%,黄金涨23.3%,白银涨20.8%,钼精矿涨5%,锌价跌12%,铁矿石跌8.3% [5] - 矿产锌、铅、钼、铁精粉、精矿含金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8.61%、24.63%、31.10%、11.93%、32.67% [5] 研发与技术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5.93亿元,同比增长99%,2020-2024年研发费用从1.53亿元逐年增至6.21亿元 [6] - 推进12个政府级科研项目(含3项国家级重点),提交专利申请23件,获授权27件,涵盖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 [6]
数千万元信然CNG天然气压缩机 减压撬 储气瓶组 装车
公司业务与技术 - 上海信然压缩机为大连柴油机提供超高压大型CNG天然气压缩机、减压撬、储气瓶组等成套设备,用于天然气发动机测试 [1] - CNG天然气压缩机工作压力为250公斤,单台尺寸11.5m*3.4m*3.85m,重量25吨 [1] - CNG天然气减压撬尺寸3.4m*2.4m*3.1m,重量1.8吨 [1] - CNG天然气储气瓶组(单组)尺寸5.1m*2.9m*2.73m,重量12.25吨 [2] 研发与专利 - 公司年均研发投入超2500万元,累计获得60余项专利技术(含22项发明专利) [2] - 公司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AAA级信用企业"等称号 [2] 市场地位与客户 - 公司是国内唯一同时入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国家管网CNG压缩机供应商的生产厂家 [2] - 产品出口至美国、俄罗斯、沙特等国家,合作企业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石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沙特阿美等国际能源巨头 [3] 发展战略 - 公司定位为打造世界一流品牌,计划加大研发力度并承接国家重点大型项目 [3] - 公司将持续拓展国际合作,覆盖更多国际市场 [3]
中大排摩托车加速出海,前景可期
国投证券· 2025-07-16 21:2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领先大市 - A,首次评级;首选股票春风动力(603129)评级为买入 - A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球中大排摩托车市场空间广阔,国内品牌持续修炼内功,技术与产品进步推动进口销量减少,出口销量高增长,具备强大技术、产品、品牌、本地化能力的企业有望在全球化中占据竞争优势,建议关注春风动力、隆鑫通用、钱江摩托 [1][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全球中大排摩托车空间广阔 - 2024 年全球摩托车总量约 6180 万辆,中大排约 400 万,欧美等成熟市场总量稳定且以玩乐车为主,新兴市场总量增长且以通路车为主,中国市场总量稳定、玩乐车销量及渗透率提升 [11] - 欧洲市场 2024 年规模约 145 万辆,核心五国占 80%,2019 - 2024 年复合增速约 5.7%,以中大排为主,占比 60 - 65%,以日系和欧系为主,中国品牌加速崛起 [15][16][20] - 拉美市场 2024 年规模约 646 万辆,近十年高增长,以通路车为主,中大排占比约 10%,以日系和当地品牌为主,中国品牌加速进入 [22][23][28] - 美国市场总量稳定在 50 万辆左右,中大排占比超 90%,以巡航和旅行为主,以日系和美系为主,中国品牌处于前期导入阶段 [30][32][33] - 日本市场国内总量稳定在 35 万辆左右,中大排渗透率上升,出口稳定在 40 - 50 万辆,以中大排为主,出口区域以欧美为主 [35][37] - 中国市场中大排摩托车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2024 年内销 39.75 万辆,同比增长 16.9%,排量段向上突破,以仿赛和巡航为主,行业集中度较高 [40][42] - 其他新兴市场中,土耳其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竞争格局分散;东南亚五国市场总量 1300 万左右,日系占主导;印度市场总量 2000 万左右,印系与日系占主导 [46][48][51] 2. 国内品牌持续修炼内功,中大排摩托车加速出海 - 内燃机技术发展放缓,国际大厂减少中排量动力平台研发,国内品牌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与国际大厂差距缩小,产品力提升推动进口车销量下滑,进口产品以 400cc 以上排量为主 [53][55][59] - 国内品牌加速出海,2024 年出口 35.90 万辆,同比增长 84.47%,以 400cc 及以下产品为主,出口产品有性能与价格双重优势,分品牌格局集中,分区域主要出口欧洲和拉美 [60][62][71] - 企业需具备强大技术开发能力、完善产品矩阵、强大品牌建设与营销能力、强大本地化能力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持续占据优势,国内企业在这些方面正不断进步 [74][82][86][89] 3. 关注标的 - 春风动力全地形车业务稳健增长,中大排摩托车海内外需求共振,电动两轮车有望构建第三成长曲线,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至 18.5、22.9、28.9 亿元,维持“买入 - A”评级 [92][93][94][96] - 隆鑫通用战略转型聚焦主业,宗申入主有望协同,无极品牌加速成长,通路车业务受益拉美市场需求增长,无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表现良好 [97][98] - 钱江摩托是国内中大排摩托车传统龙头,内销销量稳健增长,自主品牌加速出口,出口销量恢复增长 [99][100]
沃尔核材半年预盈超5.45亿 债务结构优化财务费四连降
长江商报· 2025-07-14 07:25
盈利能力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5.45亿元至5.87亿元,同比增长30%至40% [1][2]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2.5亿元,同比增长35.86%,扣非净利润2.41亿元,同比增长39.48% [2] - 2025年第二季度预计净利润2.95亿元至3.37亿元,同比增长25.53%至43.4% [2] - 2019年至2024年净利润增长40.35倍,扣非净利润增长7.48倍 [3] 业务表现 - 主营业务分为电子材料、通信线缆、电力、新能源汽车及风力发电五类 [1][4] - 通信线缆与新能源汽车产品业务增速较快,受益于下游需求释放 [2] - 2019年收购长园电子75%股权后,净利润较收购前增幅超40倍 [1][3] - 2025年完成收购长园电子剩余25%股权,实现全资控股 [3][5] 技术研发 - 过去三年累计研发投入9.65亿元,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3.06亿元、3.1亿元、3.49亿元 [5][6] - 截至2024年末拥有有效专利两千余项,其中发明专利五百余项 [6] 资产与财务 - 2019年末至2024年末总资产从64.41亿元增长至102.7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末进一步增至109.2亿元 [5] - 资产负债率稳定在40%左右,2025年第一季度为41.58% [6] - 财务费用连续四年下降,2021年至2024年从1.11亿元降至4063万元,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减少30.25% [6] 行业与市场 - 下游行业需求释放带动公司收入增长,包括数据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2][4] - 公司通过提升自动化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增强盈利能力 [3] - 热缩材料行业龙头地位稳固,技术优势为核心竞争力 [1][5]
科前生物:拟与华中农大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研发及技术许可合同
快讯· 2025-07-09 16:40
科前生物与华中农大合作 - 公司拟与华中农大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及研发技术许可合同 [1] - 涉及两个研发项目总支付金额为335万元人民币 [1] - 其中猪δ冠状病毒强毒株专利实施许可支付135万元 [1] - 吉氏巴贝斯虫传代致弱活疫苗研发技术许可支付200万元 [1]
雷军和余承东,谁是营销员谁是工程师?
搜狐财经· 2025-06-24 09:18
企业领导风格与背景 - 雷军是工程师型创业者,余承东是销售型人才 [3] - 领导风格差异源于团队构成和企业运行模式的不同 [3] - 简单将角色与出身划等号是片面的,千亿体量公司必须拥有强大工程体系 [5] 研发投入与专利情况 - 2024年小米研发人员21190人占员工总数48.6%,研发投入241亿元同比增长25.9%占营收6.6% [6] - 小米累计全球专利超4.2万件,汽车领域授权专利突破1000项,5G标准必要专利全球前十 [6] - 华为2024年研发人员11.3万人占54.1%,研发支出1797亿元占收入20.8% [8] - 华为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24万亿元,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15万件,2024年专利申请量6600件全球第一 [8] 企业定位与技术路径 - 华为输出底层能力,自研5G、芯片和操作系统形成闭环 [12] - 小米注重产品整合和用户体验优化,擅长生态构建 [6] - 小米工程师关注消费感知和使用价值,华为工程师聚焦技术感知和体系构建 [15] - 雷军作为超级产品经理,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追求产品开发效率和节奏 [14] 商业模式差异 - 华为卖技术能力,余承东将技术语言翻译给市场 [14] - 小米以消费需求为起点,激发消费冲动而非突破技术壁垒 [14] - 两家企业本质差异在于定位、结构和投入,做的不是同一种生意 [17] - 华为挣长线的钱,小米挣短线的钱,卖的东西不一样 [17]